燃烧理论基础
- 格式:docx
- 大小:28.79 KB
- 文档页数:9
燃烧理论基础简介一、碳粒燃烧的动力区、扩散区、过渡区1.动力区:温度低于900~1000℃时,化学反应速度小于氧气向碳粒表面的扩散速度,氧气的供应十分充足,提高扩散速度对燃烧速度影响不大,燃烧速度取决于温度。
2.扩散区:温度高于1200℃时,化学反应速度大于氧气向碳粒表面的扩散速度,以至于扩散到碳粒表面的氧气立刻被消耗掉,碳粒表面处的氧浓度接近于0,提高温度对燃烧速度影响不大,燃烧速度取决于氧气向碳粒表面的扩散速度。
3.过渡区:介于动力区和扩散区之间,提高温度和提高扩散速度都可以提高燃烧速度。
若扩散速度不变,只提高温度,燃烧过程向扩散区转化;若温度不变,只提高扩散速度,燃烧过程向动力区转化。
二、直流煤粉燃烧器1、煤粉燃烧器的作用煤粉燃烧器是燃煤锅炉燃烧设备的主要部件。
其作用是:(1) 向炉内输送燃料和空气;(2) 组织燃料和空气及时、充分的混合;(3) 保证燃料进入炉膛后尽快、稳定的着火,迅速、完全的燃尽。
在煤粉燃烧时,为了减少着火所需的热量,迅速加热煤粉,使煤粉尽快达到着火温度,以实现尽快着火。
故将煤粉燃烧所需的空气量分为一次风和二次风。
一次风的作用是将煤粉送进炉膛,并供给煤粉初始着火阶段中挥发分燃烧所需的氧量。
二次风在煤粉气流着火后混入,供给煤中焦炭和残留挥发分燃尽所需的氧量,以保证煤粉完全燃烧。
直流燃烧器通常由一列矩形喷口组成。
煤粉气流和热空气从喷口射出后,形成直流射流。
(二)、直流煤粉燃烧器的类型直流煤粉燃烧器的一、二次风喷口的布置方式大致上有两种类型。
一类适用于燃烧容易着火的煤,如烟煤、挥发分较高的贫煤以及褐煤。
这类燃烧器的一、二次风喷口通常交替间隔排列,相邻两个喷口的中心间距较小。
我们称为均等配风方式,这种方式适合烟煤的燃烧。
因一次风携带的煤粉比较容易着火,故希望在一次风中煤粉着火后及时、迅速地和相邻二次风喷口射出的热空气混合。
这样,在火焰根部不会因为缺乏空气而燃烧不完全,或导致燃烧速度降低。
燃烧与爆炸理论复习提纲及知识点一、燃烧理论基础1.燃烧概念及特征:燃烧是指可燃物质与氧气(或含氧体)在一定条件下放出热、光以及大量的有害气体等物质,产生火焰、产生明亮或红外线的光亮、产生热、产生烟雾和气体等。
2.燃烧产物及其特点:燃烧产物主要有热、光、火焰、烟雾和气体等,其中烟雾和气体是有害的,会对人体以及环境造成危害。
3.燃烧过程及要素:燃烧过程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燃料、助燃剂和氧气。
燃料是产生热的物质,助燃剂是加速燃烧的物质,氧气是燃烧的供给气体。
4.燃烧反应方程式:燃烧反应方程式描述了燃料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燃烧的化学反应过程,可以通过方程式来推算燃烧的产物以及释放的能量。
5.燃烧的传热方式:燃烧的传热方式包括辐射、传导和对流。
辐射是指燃烧产生的热通过空气中的电磁波辐射传递;传导是指热通过物体固体材料内部的分子传递;对流是指热通过流体内部的对流传递。
二、燃烧过程和制止燃烧方法1.燃烧过程:燃烧过程包括燃烧启动、燃烧加速和燃烧自维持三个阶段。
燃烧启动是指燃料和氧气开始发生化学反应;燃烧加速是指燃料和氧气的化学反应速率逐渐加快;燃烧自维持是指燃料和氧气的化学反应维持在一定的速率,不再需要外界能量提供。
2.燃烧过程中的火焰结构:火焰由三个区域组成:燃料区、氧化区和冷却区。
燃料区是燃料、助燃剂和部分未反应的氧气混合的区域,发生燃烧反应;氧化区是氧气与燃料在火焰中反应的区域;冷却区是接近火焰外围的空气。
3.制止燃烧的方法:制止燃烧的方法主要有断燃剂、隔离、升温、窒息和抑制等。
断燃剂是指切断燃料与氧气接触的方法;隔离是指将燃料与氧气分开的方法;升温是指提高燃烧温度,使燃料燃烧困难;窒息是指排除氧气的方法;抑制是指使用抑制剂抑制火焰的方法。
三、爆炸理论基础1.爆炸概念及特征:爆炸是指可燃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短时间内快速氧化或分解,产生大量高温、高压气体释放的现象。
爆炸特征包括爆炸压力、爆炸温度和爆炸速度等。
燃气燃烧理论基础-燃气燃烧理论基础(1)燃气燃烧理论基础——燃气燃烧的基本原理一、燃气燃烧的基本定义燃气是指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煤气等可燃气体,燃烧是指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时放出热和光的过程。
因此,燃气燃烧指燃气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时发生放热和光的过程。
二、燃气燃烧的基本条件1. 氧气供应充足。
燃烧所需的氧气是燃气与空气中氧气的混合物,空气中氧气含量为21%,如燃烧过程中氧气不足,则燃料无法充分燃烧,会产生一些危险性物质,如一氧化碳等。
2. 燃气和氧气的比例正确。
燃气和氧气的比例称为混合比,不同混合比会对燃烧效果产生影响。
当混合比过高或过低时,燃烧效果不理想,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的气体。
3. 点火器可靠。
燃气燃烧需要点火器将燃气点燃,如果点火器不可靠,则无法点燃燃料,无法进行燃烧过程。
4. 燃气温度适宜。
燃气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才能够发生,如果燃气温度过低,则无法燃烧;如果燃气温度过高,则会发生过热现象,影响燃烧效果。
三、燃气燃烧的基本过程1. 燃料挥发阶段。
在燃烧开始前,燃料需要先从液态或固态转化为气态,这个过程就称为燃料挥发阶段。
2. 气态燃料和气态氧气混合阶段。
燃料挥发后,气态燃料将与气态氧气充分混合形成燃气混合物。
3. 点火阶段。
点火器将燃气混合物点燃,引起燃烧过程。
4. 燃烧阶段。
燃烧过程分为初燃和稳燃两个阶段,初燃是指点火后燃气混合物在最初阶段的燃烧,稳燃是指燃烧达到稳定状态的阶段。
5. 燃烧完毕阶段。
当燃料和氧气供应中断或燃料燃烧完毕后,燃烧过程将结束。
总之,燃气燃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保证燃气燃烧的效果和安全性。
燃烧基础理论知识目录§1.燃烧基础知识§2.火灾的定义和分类§3.建筑火灾的发生和发展过程§4.防火和灭火的基本原理§1.燃烧基础知识三、燃烧的类型四、燃烧的产物§1.燃烧基础知识三、燃烧的类型四、燃烧的产物燃烧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氧化还原化学反应,能燃烧的物质一定能够被氧化,而能被氧化的物质不一定都能够燃烧。
比如:铁生锈的过程就是被氧化,但是铁不能燃烧。
因此,物质是否发生了燃烧反应,可根据“化学反应、放出热量、发出光亮”这三个特征来判断。
§1.燃烧基础知识三、燃烧的类型四、燃烧的产物(一)燃烧的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和 引火源可燃物:可以燃烧的物品。
如纸张、木材、煤炭、汽油、氢气等。
自然界中的 可燃物种类繁多,若按化学组成不同,可分为有机可燃物和无机可燃物两大类;按物理状态不同,可分为固体可燃物、液体可燃物和气体可燃物三大类助燃物:凡与可燃物相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
最常见的助燃物是氧,包括游离的氧(空气中的氧)或化合物中的氧;此外,某些物质也可作为燃烧反应的助燃物,如氟、氯、氯酸钾等物质也可作为助燃物。
引火源(也称点火源):凡使物质开始燃烧的外部热源(能源)。
引火源温度越高,越容易点燃可燃物质。
根据引起物质着火的能量来源不同,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引 火源通常有明火、高温物体、化学热能、电热能、机械热能、生物能、光能和核能等。
§1.燃烧基础知识三、燃烧的类型四、燃烧的产物链式反应:有焰燃烧都存在着链式反应。
当某种可燃物受热,它不仅会汽化,而且其分子会发生热裂解作用,从而产生自由基。
自由基是一种高度活泼的化学基团,能与其他自由基和分子起反应,使燃烧持续进行 。
有焰燃烧需要有可燃物、助燃物、引火源和链式反应四个要素。
燃烧四面体§1.燃烧基础知识三、燃烧的类型四、燃烧的产物(二)燃烧的充分条件:具备了燃烧的必要条件,并不意味着燃烧必然发生。
4燃烧理论基础4.1燃烧反应的热力学基础1、单相反应:在一个系统内反应物与生成物属同一物态。
2、多向反应(异相反应):在一个系统内反应物与生成物不属与同一物态。
3、浓度:单位体积中所含某物质的量。
摩尔浓度: 质量浓度: 摩尔相对浓度: 质量相对浓度: 4、标准生成焓、反应焓、燃烧焓、显焓、绝对焓(P98-100)5、化学反应速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量。
其单位为:kg/(m3s)、 kmol/(m3s)、 分子数/(m3s)①例: a 、b 、c 、d 为对应于反应物A 、B 和产物C 、D 的化学反应计量系数②反应速率可以表示为:③化学反应速率与计量系数之间有如下关系: /i i mi i i i i i i i i n N VM VN n C X N n C M Y M nρρ=====∑∑∑∑∑==aA bB cC dD+→+,,C A B D A B C D dC dC dC dC r r r r d d d d ττττ=-=-==或1111::::::C A B D A B C D dC dC dC dC a d b d c d d d r r r r a b c dττττ-=-==⇒=④化学反应速率的三种表示方法:反应物的消耗速度、生成物的生成速度、r 为反应速度⑤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温度、活化能、压力、浓度、可燃混合气的配比、混合气中的惰性成分)1. 浓度:浓度越大,反应速度越快。
2. 压力:对于气体燃料,压力升高,体积减少,浓度增加,反应速度加快。
(压力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与浓度相同。
)3. 温度:温度增加,反应速度近似成指数关系增加,体现在反应速度常数。
①阿累尼乌斯定律: A —常数,频率因子,由实验确定;R —通用气体常数,8.28kJ/molK ,1.98kcal/molK ; E —活化能,J/mol ,由实验确定⏹ 气体分子的运动速度、动能有大有小;⏹ 在相同温度下,分子的能量不完全相同,有些分子的能量高于分子的平均能量,这样的分子称为活1111G A B H A B G H dC dC dC dC r a d b d g d h d r ar r br r grr hrττττ-=-====-=-==b B a A C kC =rRT E Ae k -=化分子(自由基、活化中心、活化络合物、中间不稳物)⏹ 化学反应中,由普通分子到达活化分子所需最小能量---活化能E ;(讨论活化能对反应速率影响,通过阿累尼乌斯定律) ⏹ 阿累尼乌斯定律反应了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阿累尼乌斯定律是实验得出的结果;并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符合阿累尼乌斯定律。
燃烧过程的理论基础⏹化学反应速度化学反应速度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固体燃料的燃烧煤燃烧的四个阶段焦炭的燃烧煤和煤粉的燃烧特点⏹煤粉气流的着火与燃烧着火与熄火的热力条件煤粉气流着火热源煤粉气流的着火及影响因素完全燃烧条件燃烧反应是一种发光放热的高速化学反应,同时伴随各种物理过程均相燃烧燃料和氧化剂物态相同,如气体燃料在空气中燃烧多相燃烧燃料和氧化剂物态不同,如固体燃料在空气中燃烧化学反应速度化学反应速度在反应系统单位体积中物质(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率,单位是mol /(cm 3·s )对于反应式αA +βB → γG +δH反应速度为C A 、C B 、C G 、C H 分别为反应物A、B和生成物G、H的浓度,mol/cm 3α、β、γ、δ 分别为相应的化学计量系数)14(dtdC 1dt dC 1dt dC 1dt dC 1w HG B A -⨯δ=⨯γ=⨯β-=α-= 均相反应质量作用定律质量作用定律反映浓度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对于均相反应,在一定温度下,化学反应速度与参加反应各反应物浓度乘积成正比,各反应物浓度的幂指数等于其相应的化学计量系数对反应αA+βB →γG+δH质量作用定律可用下式表示式中:k 为反应速度常数,表示单位物质浓度时的反应速度)34(C kC w B A -=βα 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反应物的浓度越高,分子的碰撞机会越多,化学反应速度就越快。
多相反应质量作用定律多相燃烧反应在固体表面进行,固体燃料浓度不变(C A =常数),故多相反应速度w 是指在单位时间、单位表面上反应物(气相)浓度的变化率式中f A -单位容积两相混合物中固相物质的表面积;C B -气相反应物质的浓度β=-=B A BC kf dtdC w 阿累尼乌斯定律阿氏定律反映温度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反应物浓度不变时,反应速度常数k 随温度变化的关系式中k 0-频率因子,近似为一常数R、T、E -通用气体常数、热力学温度、活化能)44(e k k RTE 0-=- 活化能E 能够破坏原有化学键并建立新化学键所必须消耗的能量,具有活化能的分子为活化分子。
燃气燃烧理论基础燃气燃烧理论基础-V1燃气燃烧理论基础在现代社会中,燃气燃烧是极为普遍的现象,涉及的应用领域也十分广泛。
在此背景下,燃气燃烧理论成为了热力学、化学等学科中的一部分,其基础理论涉及到气体的热力学性质和化学反应动力学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燃气燃烧的基础理论。
第一部分:燃气的热力学性质1.1 燃气的物理性质燃气的物理性质包括密度、粘度、导热性等。
其中,密度与燃气的压力和温度密切相关。
随着温度的升高,燃气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加,分子的有效半径增大,从而使密度降低。
同时,压力的升高会使得燃气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引起分子的回旋运动增加,这也会导致燃气密度的增加。
粘度是指流体内部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抵抗。
在燃气中,粘度与温度密切相关,随着温度的升高,燃气分子的运动增快,分子间碰撞的三维弹性碰撞增加,分子间距离的均方根速度添加增加,从而导致粘度的下降。
导热性是指流体内部传递热量的物理性质。
在燃气中,热传递的速度与燃气的温度、密度和压力有关,燃气的导热性与热传导方式、燃气分子内部运动等因素也有关。
1.2 燃气的热力学性质燃气的热力学性质包括热容、热传导系数、等焓热容、等压热容等。
其中,热容是指物质在受到一定热量输入后产生的温度变化。
燃气的热容与气体的组成、温度密切相关。
温度升高,燃气分子的运动速度增加,热容度跟着增加;而在低温、高压下,燃气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大,产生相互作用引起的热能变化趋势加强,燃气的热容度也相应提高。
热传导系数是指单位长度内热量传递的量。
燃气中的热传导系数主要受到温度和燃气分子间碰撞的影响。
在低温、高压下,燃气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越强,热传导系数也会越小。
第二部分:燃气燃烧的基础理论2.1 燃烧反应的定义燃烧反应是指物质与氧气在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进行的氧化性反应。
在燃烧反应中,氧气会与燃料反应,放出热能,同时产生焦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三氧化硫等化合物。
燃烧反应是现代工业生产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反应类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