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陆川中学高三年级2018年4月份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65.50 KB
- 文档页数:13
广西老牌高中2018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联考卷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渐.染(jiān)绮.丽(qǐ)前倨.后恭(jù)矫.揉造作(jiā)B.发酵.(iào)档.案(dàng)杀一儆.百(jǐng)解.甲归田(jiě)C.瞻.仰(zhā)术讷.(nè)瑕瑜互见.(jiàn)剑拔弩.张(nù)D.削.价(ā们内讧.(hòng)厚古薄.今cbó)不容置喙.(huì)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蒂姆·库克长勒以来其实已在掌管苹果公司,乔布斯两次病休期间,实干家库克都临.危授命...负责苹果的日常运营工作。
B.近年来,高考、英语四六级考试、各种资格证考试的作弊现象蔚然成风....,国家对此应加大执法力度,以保障考试的严肃性和公信力。
C.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亩产9266公斤,再创新纪录,用“大师”一词已不足以形容其贡献,称他为“活着舳国宝”才是实至名归....。
D.购物能给女人带来幸福感,特别是面对打折等促销活动,那种以便宜的价格买到自己心仪的物品的快乐,更是男人所不可理喻....的。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以文化产业的升级推动城市软实力的提升,最根本的就是耍抓住文化产业的本质属性,在经营性和公益性上做好文章。
B.只有新闻工作者走出高楼大院,跳出文山会梅,走进基层的广阔天地,才能挖掘到取之不尽的鲜活素材,采写出打动人心的精品报道。
广西陆川县中学2017年秋季期高三开学基础知识竞赛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别、姓名、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在规定区域内核对答题题号后对应作答时,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要求作答的试卷无效。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近年来,“通俗历史热”不断出现于媒体的报道之中。
作为一种关涉史学的文化现象,我们有必要从历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
“通俗历史热”是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定会出现的一种现象.实际上通俗历史并非“新生事物”,它以讲说形式流传的历史已经相当久远了。
它广泛流行于民间,是民众了解过去、熟悉历史、满足自身历史求知欲的主要途径。
一般情况下,这种历史的口头讲说是以十分平静的方式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的,很少“走热”。
但是,当商品经济趋于发达、文化教育发展迅速的时候,人们在从事赖以谋生的职业活动之外,带有文化色彩的业余需求会随之增长,对作为文化存在常见形态之一的历史知识,其“求解”欲望也会趋于强烈。
这种社会需求的增长促使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的史学不得不进行必要的适时性调整,从而在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之外,衍生出一种以满足公众意愿为基本出发点的通俗化的历史叙述——口头的或文字的,并作为用以“交换”的精神产品出现在市场之上而日益“走热".两宋讲史及宋元平话的一度活跃便是其中典型的事例。
在当今市场经济逐步成熟、文化教育普及程度大为提高、高等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的时代,人们的业余文化需求显著增长,久远的尘封旧事引起了人们日益浓厚的兴趣。
这使通俗历史在当下有了“升温”的沃土,其“历史的惯性”开始充分显现出来。
客观地说,对于广大民众而言,在古奥难懂的传统史著和“学术模式"的现代史书皆难“卒读”的情况下,通俗化的历史几乎成为他们“探寻过去”的唯一选择。
广西陆川县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开学考试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别、姓名、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在规定区域内核对答题题号后对应作答时,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要求作答的试卷无效。
第 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山林是一个隐秘的宝库,为隐士们供给了衣食住等诸方面的所需,以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活。
但有时候,这并不足够。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隐士》里曾说:“凡是有名的隐士,他总是已经有了‘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的幸福的。
”北宋时隐居龙山的孔旼,据称有田数百亩。
还有一些隐士得到了官府的赏赐或官员赞助,也饶有资财。
陈抟就屡次被皇帝接见,受到赏赐,他隐居的华山云台观也为官府修建。
这些隐士,大抵可以过着超然世外的生活。
但是大多隐士并没有这么幸运,特别是山林隐士,往往是清贫的,为了“讨生活”,他们还是需要从事一两种职业,以谋生计。
农夫是隐士们最普遍的职业。
躬耕,作为一种直接作用于自然的劳动,被视为是符合隐士身份的。
并且,隐士的躬耕,与求取什一之利的田舍翁不同,被赋予了一种修身的意义。
在春耕秋收中,隐士们体会着自然的韵律在土地、植物和自身之上的响应,进而让身心达到与自然同步的境界。
正如《高士传》中所言:“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养。
”从事躬耕的隐士代不乏人。
上古有许由,春秋有老莱子。
三国时的诸葛亮在出山之前,也躬耕于南阳,静观天下之变。
渔樵也是隐士从事的一种重要职业。
不过,与自给自足的躬耕相比,渔樵因为要出售其剩余产品,不得不与人世发生联系。
但一些决绝的渔樵者仍然坚持不在俗人前露面。
如南朝人朱百年,以伐樵采箬为业,每次他将樵箬放在路边,自己走开,人们便自取樵箬,按价放钱。
朱百年仍可隐藏自己的面目。
而有一些渔樵者则选择性地出现,在人世留下雪泥鸿爪。
广西陆川县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摸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1. (3分)(2016·淮阴模拟)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①总角之宴,________。
(《诗经•卫风•氓》)②________ ,而后乃今将图南。
(庄子《逍遥游》)③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________。
(诸葛亮《出师表》)④绝巘多生怪柏,________ ,飞漱其间。
(郦道元《三峡》)⑤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________。
(李煜《相见欢》)⑦仰不愧于天,________。
(《孟子•尽心上》)⑧子夏曰:“博学而笃志,________ ,仁在其中矣。
”(《论语》)二、语言表达 (共1题;共4分)2. (4分)下面是一位高三学生毕业时写给自己老师的一封信。
其中用词、句式、表达等方面有四处不当,请写出不当处所在句子的序号并加以修改。
敬爱的老师:您好!①您渊博的知识启示我的智慧,②您关怀的目光滋润我的心田,③我的行为一直受到您亲切的话语的激励,④您无微不至的悉心教导伴随着我的成长。
……⑤虽然我毕业了,⑥但您永远是我的老师,⑦您的培育之情将永远铭记在我的心里。
⑧我会经常光临寒舍看望您的。
祝您工作顺利,桃李满天下!学生:XXXX 月X日三、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1分)3. (11分) (2017高二下·蚌埠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端午已过.但粽子包装过度的现象仍可一说。
这很容易让人从中看见月饼包装的影子,其原因自然是利益驱使。
首先,这是粽子所扮演角色发生变化后的结果。
近年来,棕子渐成了一种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既然是礼品,就得讲究包装,你总不能把粽子放进塑料袋,然后提着走亲访友吧?其次,至少到目前为止,端午节只有粽子这一种时令食品。
而且年复一年,在形式上、口味上并无多大变化.商家们也只能在包装上下功夫了。
广西陆川县中学2017年秋季期高三期考语文试题第 I卷阅读题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有人说,当今社会,有一样东西几乎让所有人都无可逃避,那就是浮躁的风气。
这话虽有些偏激,却道出了许多人欲言难言的自我困惑。
②杂乱吵闹是喧嚣的外在表现,喧嚣的本质则是浮躁,是人们内心的急躁、失衡、不沉稳。
浮躁,是丧失定力,随波逐流;是心急如火,投机取巧;是虚浮夸张,一片泡沫;是不要过程,只要结果。
人生在世,谁都有各种各样的追求和欲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本无可非议。
问题在于,面对浮华世界,人们的欲望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由此衍生出浮躁的社会风气。
③浮躁之风盛行,会导致这样的现象:为官者盼望一步登天,为学者盼望一步到位,为商者盼望一夜暴富,为艺者盼望一举成名。
也容易出现这样的结果:社会被浮躁之风笼罩,清静的人生、专心的工作、精良的产品,变得稀罕起来;因为求快而忽视了细节和质量,导致一些地方事故多发、反复折腾、劳民伤财。
那些整日忙碌赶场子的人,那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人,那些跟风起哄盲目不安的人,看似日理万机,好像勤奋忙碌,到头来往往难成大事,原因就在于他们“心躁”而无法“心一”。
④对于浮躁,古人总结出了“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的道理。
今天的社会日新月异,节奏加速,变化更快、更多、更大,人们对变化的感受极为敏感;但同时也不要忘记,变动不居之中也有恒定不变的规律——结果需要过程,成功必得付出。
即便是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站到了创新的风口,如果没有扎实稳固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成功终究是短暂而不稳固的。
舒服与辛苦,安逸与劳顿,亦有着互相转换的辩证法。
⑤《道德经》里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人活一辈子,要想给社会给后人留下点东西,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祛除内心的焦躁,静下心定下神,扎扎实实、聚精会神地做事,而不要被外界的喧嚣浮躁所裹挟。
广西陆川县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 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治理者与被治理者的平等自愿合作关系必须以共利双赢为基础,否则平等自愿合作关系就无法实现,即使暂时实现也很难持久。
正如宋代耿延年在总结信州铅山铜场兴衰的原因时指出:“惟务与民共利,经久可行。
不欲专利于官,而有害于民;不欲取办一时,而贻患于后。
”入中也是如此。
官府依据入中法招募商人入纳粮草于规定的沿边地点,给予钞引,使至京师或他处领取现钱或金银、盐、茶、香药等,“若官尽其利,则商旅不行”。
宋初对酒、醋、陂塘、墟市、渡口等的税收,由官府核计应征数额,招商承包。
商人缴保证金于官,取得征税之权,谓之买扑。
宋代在买扑承包经营中,官府所定竞标价必须适中,即一方面竞标者以这一竞标价承包后,通过经营可以获取承包利润;另一方面,官府作为招标者,以这一竞标价转让经营权后可以尽可能地获取财政收入最大化。
这就是“承扑者无破败之患,而官入之利有常而无失也”。
换言之,竞标价不能太高,否则竞标承包者就很有可能不赢利,甚至亏损。
另一方面,如竞标价太低,官府作为招标者无法从转让经营权中获得财政收益,同样,这种买扑承包也没必要存在。
宋代的入中法能较长久地实行一段时期,其基础也是官商双方共利双赢。
如有一方不能从中获得好处,就会中止双方的平等自愿合作。
入中法中政府得到的好处甚多,既通过卖茶获利。
更重要的是又可通过商人解决沿边军需供给难题。
而对于商人来说,则可获得较丰厚的商业利润。
相反,入中法的失败,其关键原因就是大量茶引无法兑现茶叶而贬值,使商人无利可图。
甚至亏本,商人只好退出入中法,中止与政府的合作。
正如文彦博指出的:“非茶法弊,盖昔年用兵西北,调边食急,用茶偿之,其数既多,茶不售则所在委积,故虚钱多而坏法也。
”宋初以来的矿冶业,不问冶户冶炼的多寡,必须按照国家硬性规定的矿税课额缴纳。
广西陆川县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押轴密卷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1.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3.选择题,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非选择题,请用0.5mm黑色字迹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作答。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中华文明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对异文化的强大包容力,它对“内”与“外”的理解,与对“华夏”和“蛮夷”概念的理解一样,是动态和辩证的,所以能够把接触到的异文化转化为与中华文明彼此相容和互补的东西。
在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少数民族势力入主中原建立王朝的现象,但是在与中原文化近距离相处和共存一个时期之后,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中原文化。
在这种历史情境下,恐怕我们讨论中国的“内”与“外”,就不能以中原王朝皇帝的血缘来判断是否“外人”掌权,否则就会否认元朝和清朝是中国的朝代,把它们看作是“外来政权”。
而且纵观各个朝代的皇室血缘,许多都有异族的成分。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无论是皇室贵族还是平民百姓,族际通婚始终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中华各民族之间早就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坚持血统论是违背历史事实的。
同时,我们也不能完全以政府实际收税和派遣官吏的行政管辖边界来加以界定“内”与“外”。
中华文明从中原地区向周边的边缘地区、甚至边远的异邦进行文化辐射,现在周边的许多邻国,在历史上都可以被划入“中华文化圈”的辐射范围,比如像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等地,过去使用的文字都是汉字,它们保留下来的历史文献都是汉字。
在谈到“内”和“外”之间的关系时,可能还有一点需要注意,这就是需要对中国历史上不同朝代当政者和主流学者的心态进行分析和解读。
广西陆川县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基础知识竞赛试题不分版本2017年秋季期高三开学根底知识竞赛语文试题考前须知: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局部。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别、姓名、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在规定区域内核对答题题号后对应作答时,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要求作答的试卷无效。
第 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年来,“通俗历史热〞不断出现于媒体的报道之中。
作为一种关涉史学的文化现象,我们有必要从历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
“通俗历史热〞是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开展到一定程度后定会出现的一种现象。
实际上通俗历史并非“新生事物〞,它以讲说形式流传的历史已经相当久远了。
它广泛流行于民间,是民众了解过去、熟悉历史、满足自身历史求知欲的主要途径。
一般情况下,这种历史的口头讲说是以十分平静的方式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的,很少“走热〞。
但是,当商品经济趋于兴旺、文化教育开展迅速的时候,人们在从事赖以谋生的职业活动之外,带有文化色彩的业余需求会随之增长,对作为文化存在常见形态之一的历史知识,其“求解〞欲望也会趋于强烈。
这种社会需求的增长促使与时代开展息息相关的史学不得不进行必要的适时性调整,从而在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之外,衍生出一种以满足公众意愿为根本出发点的通俗化的历史表达——口头的或文字的,并作为用以“交换〞的精神产品出现在市场之上而日益“走热〞。
两宋讲史及宋元平话的一度活泼便是其中典型的事例。
在当今市场经济逐步成熟、文化教育普及程度大为提高、高等教育开始走向群众化的时代,人们的业余文化需求显著增长,久远的尘封旧事引起了人们日益浓厚的兴趣。
这使通俗历史在当下有了“升温〞的沃土,其“历史的惯性〞开始充分显现出来。
客观地说,对于广阔民众而言,在古奥难懂的传统史著和“学术模式〞的现代史书皆难“卒读〞的情况下,通俗化的历史几乎成为他们“探寻过去〞的唯一选择。
2018届陆川县高三语文上期中考试题(含答案)
5 广西陆川县3个关键词,表现你的高三生活。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关联;选好角度,明确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高三语答案
1D2B3c
4.D 试题分析A项,“情节起伏”不当;B项,“写出老木人缘好”错误,是为了突出当年人丁兴旺,邻里关系融洽;c项,“直接通过老木的言行刻画”错误,应该是“侧面烘托”。
5.①老态龙钟。
②都曾经历生活的辛苦和时代的变迁。
③都表现出了忠诚。
老木忠诚地守候土地、村庄,阿黄忠诚地守候主人。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如此题从“老木忠诚地守候土地、村庄,阿黄忠诚地守候主人”等情节中概括出其“忠诚”的性格特征。
6.示例一这是一种发展的退步。
①乡村自然的风光和乡村朴素的生活在城镇化进程中逐渐消失。
②老木留恋的乡村淳朴融洽的邻里关系随着人们离开村庄而逐渐消失。
③老木对家园的难舍,对土地的眷恋,对老伴的念念不忘,这些珍贵的情感将要和这村庄的炊烟一样,渐渐消散,渐渐被人遗忘。
示例二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
①城镇化是历史的必然趋势,离开村庄、土地并不代表着对美好情感的舍弃。
②城镇化进程促使人们寻求更好的发展。
③城镇化进程促使人们勇于改变生活,创造美好的明天。
试题分析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其作用首先从本身分析,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同时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然后从其它的要素分析,从人物的角度是暗示人物的心理和人物的命运,从情节的角度。
广西陆川县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押轴密卷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华文明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对异文化的强大包容力,它对“内”与“外”的理解,与对“华夏”和“蛮夷”概念的理解一样,是动态和辩证的,所以能够把接触到的异文化转化为与中华文明彼此相容和互补的东西。
在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少数民族势力入主中原建立王朝的现象,但是在与中原文化近距离相处和共存一个时期之后,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中原文化。
在这种历史情境下,恐怕我们讨论中国的“内”与“外”,就不能以中原王朝皇帝的血缘来判断是否“外人”掌权,否则就会否认元朝和清朝是中国的朝代,把它们看作是“外来政权”。
而且纵观各个朝代的皇室血缘,许多都有异族的成分。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无论是皇室贵族还是平民百姓,族际通婚始终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中华各民族之间早就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坚持血统论是违背历史事实的。
同时,我们也不能完全以政府实际收税和派遣官吏的行政管辖边界来加以界定“内”与“外”。
中华文明从中原地区向周边的边缘地区、甚至边远的异邦进行文化辐射,现在周边的许多邻国,在历史上都可以被划入“中华文化圈”的辐射范围,比如像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等地,过去使用的文字都是汉字,它们保留下来的历史文献都是汉字。
在谈到“内”和“外”之间的关系时,可能还有一点需要注意,这就是需要对中国历史上不同朝代当政者和主流学者的心态进行分析和解读。
比如宋朝在各方面的心态比较保守,无法代表中华文明主脉中“中国”的一个常态。
边缘地区的少数民族势力入主中原后,会带来了基因上新鲜的血魄,也冲击了中原地区相对停滞的社会。
如果一个文明群体被其他文明群体所打败,它自身肯定出现某些保守和停滞的特点,失去了活力,外来的冲击可以使其重新焕发青春。
所以,我觉得从历史演变的态势上来看,在许多方面,“内”和“外”之间是一种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而且彼此的边界是动态和发展的。
现在我们讲中国历史,“中国”的地理边界应如何把握?那么讲到历史上的外蒙古、越南、琉球这些地方时,应该怎么讲?汉朝时越南曾是中原王朝管辖之下的“交趾郡”,明朝时期撤出了越南。
第I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实主义的复归是近年来明显得文学现象,如贾平凹的《极花》、金宇澄的《繁花》等现实题材的等现实题材长篇小说在严肃文学界都引起较大反响。
它们尽管有着现实的底质,但如果仔细观察,这些作品无论在观念还是技法上,与19世纪经典的现实主义笔法都有所不同,它们或者吸收了先锋小说在结构与语言上的遗产,或者从传统叙事与民间说部中寻找返本开新的资源,而历史与现实的双线交织,或者蒙太奇式的拼贴与并臵,几乎已经成为晚生代作家习以为常的无意识技法。
也就是说,当下的现实主义已经发展了典范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从而构成了以现实精神为旨归的多种变体。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特定方法和观念,源于18世纪的德国与法国现实主义文学运动,在19世纪成熟并达至其美学意义上的顶峰并延至20世纪,经过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到托尔斯泰、高尔基和马雅可夫斯基,由写实主义到批判现实主义,再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它自身获得了历史性的演变,总体而言都建基于作家主体对外部世界的摹写、提炼与洞察之上。
这种历史变革之中蕴含的意味是:现实主义不仅是方法论,也是世界观,它始终包含了客观认识与主观创造的结合,而不是脱离实际的臆想与独断。
在特定的时代与社会中,现实主义总是作家、艺术家用一个民族的语言与方式,表达具体生产条件、生活方式、制度体系中最为核心的思想观点、现实状态和未来趋势。
世事变易,当代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信息传媒的发展已经让作家很难对社会和时代进行全局性的把握。
个体无论如何都摆脱不了的主观视角与视野的局限,让他们面对当代中国的丰富、复杂与瞬息万变时丧失了信心。
现实主义是个极富弹性、具有极大涵括性的表述,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表现中有着不同的变体:在中世纪后期可能是以浪漫主义的面目出现;到了资本主义时代,幻想祛魅之后产生了我们如今文学概论上所说的那种经典的“现实主义”;而垄断资本主义和帝国时代,它又变成了现代主义;在如今的全球化和跨国资本时代,则成了形形色色并存的后现代主义。
我这种简单的描述并不是说这些现实主义化身之间有着某种线性时间链条,事实上各种现实主义变体在产生之后并没有因为后来者的产生而消亡,它们共生在整个文学生态体系之中。
所有的现实主义及其变体,其根本的关切在于“现实”,这种现实既包含了媒体呈现出来的新闻现实,也包括个体无时无刻不在经历与体验着的心理与情感现实,更主要的是隐藏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与人物事象背后的社会结构性现实。
现实主义写作方法不应该拘泥于19世纪现实主义的陈规,而要更加现实地变化发展出自己的广阔性与多样性。
近年来现实主义复归应有的状态是,一方面摆脱关于现实本质主义式的执念,另一方面不偏执于建构主义式的幻想,将现实感落实到对于民族历史进程的体认、现实语境中横向交往的理解,进而全面、立体、完整地进行呈现、再现与表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极花》《繁花》等长篇小说虽然属于现实主义作品,但无论在观念还是技法上都与经典的现实主义笔法不同,因而引起了较大反响。
B.当代现实题材小说在现实的基础上又有创新,或吸收先锋小说结构与语言上的遗产,或从传统叙事与民间说部中寻找返本开新的资源。
C.当代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信息传媒的发展日新月异,作家很难对社会和时代进行全局性把握,摆脱主观视角与视野的局限尤为重要。
D.无论是现实主义还是其变体,根本的关切点都在于“现实”,其中主要的是隐藏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与人物事象背后的社会结构性现实。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现实主义是一种特定的方法和世界观,它起源于18世纪德国与法国现实主义文学运动,在19世纪成熟并达至美学意义上的顶峰。
B.在作家们的努力下,现实主义出现了由写现实主义到批判现实主义的历史性演变,其根基一直置于对外部世界的摹写、提炼与洞察之上。
C.现实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臆想,而是包含客观认识与主观创造的结合,是作家、艺术家表达自己核心的思想观点和对未来趋势的认识。
D.现实主义这一表述极富弹性、涵括性极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表现中有着不同的变体,且各种变体共生在整个文学生态体系之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下的现实主义在技法上常常将历史与现实或双线交织,或拼贴与并置,已经发展了现实主义,构成了以现实精神为旨归的多种变体。
B.现实主义在不同时期先后表现为浪漫主义、经典“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各种不同的形式,构成了一种线性时间链条。
C.面对当代中国的丰富、复杂与瞬息万变,现实主义要更加现实地发展出自己的广阔性与多样性,不拘泥于19世纪现实主义的陈规。
D.现实主义复归应脱离关于现实本质主义式的执念,不偏执于构建主义式的幻想,全面、立体、完整地呈现、再现与表现民族历史进程。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党进,朔州马邑人。
幼给事魏帅杜重威,重威爱其淳谨,及壮,犹令与姬妾杂侍。
重威败,进以膂力隶军伍。
周广顺..初,补散指挥使,累迁铁骑都虞候。
宋初,转本军都校、领钦州刺史..,迁马步军副都军头、领虔州团练使,改虎捷右厢都指挥使、领睦州防御使。
建隆二年,改领阆州。
乾德初,改龙捷左厢都虞候、领利州观察使。
后四年,权步军。
杜审琼卒,命进代领其务。
五年,领彰信军节度兼侍卫步军都指挥使。
开宝..元年,将征太原,以进将.河东行营前军。
开宝二年,太祖师临晋阳、臵砦四面,命进主其东偏。
师未成列,太原骁将杨业领突骑数百来犯,进奋身从数人逐.业;业急入护城河中,会援兵至,缘缒入城获免。
上激赏之。
六年,改.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领镇安军节度。
九年,又命将河东行营兵征太原,入其境,败太原军于城北。
太祖崩,召还。
太平兴国二年,出.为忠武军节度。
遇疾卒.,年五十一,赠侍中。
进出戎行,形貌魁岸.,居常恂恂,每擐甲冑,毛发皆竖。
进名进,自称曰晖,人问之,则曰:“吾欲从吾便耳。
”先是,禁中军校,自都虞候已上,悉书所掌兵数于梃上,如笏记焉。
太祖一日问进所掌几何,进不识字,但举梃以示于上曰:“尽在是矣。
”上以其朴直,益厚之。
尝受诏巡京师,闻里间有畜养禽兽者,见必取而纵.之,骂曰:“买肉不将供父母,反以饲禽兽乎。
”太宗尝令亲吏臂鹰雏于市,进亟欲放之,吏曰:“此晋王鹰也。
”进乃戒之曰:“汝谨养视。
”小民传以为笑,其变诈又如此。
杜重威子孙有贫困者,进分月俸给之,士大夫或有愧焉。
(节选自《宋史》卷二百六十列传第十九,有删改)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进将.河东行营前军将:将要B.进奋身从数人逐.业逐:追击C.进出戎行,形貌魁岸.岸:高大D.见必取而纵.之纵:释放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广顺”“开宝”都是帝王年号,前者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年号,后者是北宋太祖赵匡胤的年号。
B.“刺史”又称“刺使”,官名。
西汉武帝时为监督官,后数次改刺史为州牧,宋以后渐成虚衔。
C.“改”也叫“改官”,指官吏晋升调任;“出”又叫“出官”,指京官外出巡查,并兼任地方官吏。
D.古代不同身份的人去世称谓不同,天子去世称“崩”,诸侯去世称“薨”,士大夫去世称为“卒”。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党进淳朴谨慎,臂力过人。
他年幼时侍奉杜重威,杜重威喜欢他淳朴谨慎,年长后,仍让他与姬妾一起伺候自己;杜重威失败后,党进因力气大编在军中。
B.党进归顺宋朝,历任官职。
宋朝初年,党进转任本军都校、兼任钦州刺史,又先后担任一系列官职;杜审琼去世后,朝廷任命党进代任他的职务。
C.党进作战勇猛,建功立业。
进攻太原时,太原骁将杨业率领数百骑兵攻打晋阳营寨,党进奋身率领几个人追逐杨业;后来在太原城北打败太原的部队。
D.党进喜怒不定,机智灵活。
他奉诏巡察京城,不让百姓喂养禽兽,但太宗近臣拿着幼鹰从闹市走过,党进知道后训诫要谨慎养护,被百姓传为笑谈。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业急入护城河中,会援兵至,缘缒入城获免。
(5分)(2)杜重威子孙有贫困者,进分月俸给之,士大夫或有愧焉。
(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8—9题。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钱起泉壑带茅茨①,云霞生薜帷②。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
家童扫萝径,昨与故人期。
【注】①茅茨:茅屋。
②薜帷:薜荔墙帷。
8.下列对诗歌的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这是一首写给朋友的诗歌,诗人着力刻画了谷口书斋的清幽雅致,这一特点主要是通过对书斋周围景物的细腻描绘来实现的。
B.首句中的“带”与第二句中的“生”相对应,描绘了山泉萦绕着小屋、云霞似从小院中升腾而起的景象,起笔不凡,境界雄浑。
C.颔联先突出了竹林山色让人心生同情,而后又以“新雨后”“夕阳时”修饰,让这些景物融入了人的情感,具有极强的色彩感。
D.颈联中“闲”和“迟”运用拟人的手法,借白鹭的悠闲和山花的迟落,突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写鸟、花表现了书斋的清新宜居。
E.诗歌将山、水、竹、鹭、花人格化,写得极富感情。
全诗均为写景,句法工整,静中有动,幽而不寂,体现出新奇清淡的诗风。
9.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三)名句默写(5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1)《荀子·劝学》中阐明“不积跬步”结果的名句是“”。
(2)李煜在《虞美人》中表现江山易主、物是人非感慨的两个名句是“,”。
(3)苏轼《赤壁赋》中“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紧承“,”两句,把洞箫的哀音表现得形象真切。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裁缝朱文俭母亲是一位整日忙碌又话少的乡村裁缝。
随着服装工厂雨后春笋般的开建,花样翻新的成衣铺天盖地涌向城市乡村,裁缝们被风卷残云般地刮得销声匿迹了,但母亲却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岗位。
梦婷是独生女儿。
梦婷三岁,母亲就懒得打理她的衣食住行。
衣服新旧不论,总是洗得干干净净,穿得周周正正,一看就是裁缝的女儿。
三岁那年春节刚过,母亲说要给梦婷做一套花衣裳。
说的时候,母亲正在为前院敏敏的新花衣缀最后一颗扣子,敏敏要到城里上班。
“妈,你怎么知道我想要花衣裳?”“前院敏敏的这件新花衣,你看了几次了?过年时,你小表姐的新裤子,你还拿去试呢?”母亲的眼没离开手中的针线活,她又要给老椿大伯缝制一个大烟袋包儿。
大伯烟瘾大,抽旱烟,没有烟袋包儿不行。
大伯来拿烟袋包儿,擓了一篮萝卜,拎了一捆葱,算是面料和工钱。
“妈,我的新衣裳做好了吗?”清明没到,梦婷问母亲。
“婷儿还没有想好要什么面料做衣裳,我用什么做?”母亲手中那把锃亮的剪刀,正欢快地在一块碎花洋布上飞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