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并发症概述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Nutritional megaloblastic anemia)是一种由于体内缺乏必需的维生素B12或叶酸所导致的贫血疾病。
该疾病在患者体内导致红细胞巨幼,导致贫血状态。
本文主要讨论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并发症1. 神经系统并发症•神经症状:患者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相关症状,如四肢麻木、异常感觉、失语、共振音、共济失调等。
•脑脊髓炎:重症病例可能发展为脑脊髓炎,表现为精神异常、神志不清、共济失调等。
2. 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心功能不全: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可能使心脏工作更加困难,进而导致心功能不全的并发症。
•心律失常: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等。
3. 肝脏并发症•肝损伤:贫血状态可能对肝脏功能造成影响,表现为黄疸、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肝性脑病:在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情况下,肝脏功能受损可能导致肝性脑病,表现为认知障碍、定向力减退等。
4. 生殖系统并发症•生育问题:女性患者可能因为疾病影响到月经周期及排卵,导致生育问题。
•男性不育:部分男性患者如果患有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可能出现生育困难。
预防与处理•保持均衡饮食:饮食中加强维生素B12和叶酸的摄入,保持均衡饮食,预防贫血。
•定期体检:定期检测血液指标,及早发现并处理贫血情况。
•及时治疗:如发现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症状,应及时就医,接受规范治疗。
结语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并发症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尤其在病情恶化的情况下。
预防和早期治疗至关重要,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并注意这一疾病的危害,时刻保持健康。
巨幼细胞性贫血的鉴别诊断
一、概述
巨幼细胞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主要表现为红细胞增大、嗜碱性颗粒增多和贫血等症状。
诊断该病需要与其他类型的贫血进行鉴别,包括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巨幼细胞性贫血的鉴别诊断方法。
二、巨幼细胞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常常出现乏力、头晕、心悸等贫血症状,与其他类型的贫血在临床表现上有一定的区别。
三、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通常显示红细胞增大,嗜碱性颗粒增
多,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等特点。
2.骨髓穿刺检查:骨髓中出现巨幼细胞是巨幼细胞性贫血的重要特征
之一。
3.其他辅助检查:包括铁代谢指标、维生素B12和叶酸水平等检查。
四、巨幼细胞性贫血的鉴别诊断
1.与缺铁性贫血的鉴别:缺铁性贫血患者也可以出现红细胞增大,但
缺铁性贫血常常伴有铁代谢异常等特点。
2.与巨幼细胞贫血的鉴别:巨幼细胞性贫血和巨幼细胞贫血在病理生
理上有所区别,需通过详细的实验室检查才能准确鉴别。
五、治疗方案
巨幼细胞性贫血的治疗通常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包括输血、营养支持和药物治疗等。
结语
巨幼细胞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贫血症状,准确的鉴别诊断对于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希望本文能够对该病的鉴别诊断提供一定的帮助。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诊断标准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通常由于缺乏足够的维生素B12或叶酸而引起。
该疾病会导致红细胞异常增大和形态异常,进而影响氧气的运输和供应。
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患者常常出现乏力、头晕、心悸、皮肤苍白等症状。
在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出现黄疸、脾大等表现。
这些临床表现是诊断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重要线索之一。
二、血液检查。
1. 血红蛋白浓度,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通常较低,常常低于正常范围。
2. 红细胞大小和形态,患者的红细胞通常呈现出异常增大和形态异常,出现巨幼红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3. 骨髓穿刺涂片,骨髓穿刺涂片检查可以显示出巨幼红细胞增多和形态异常,有助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诊断。
三、血清检查。
1. 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检测患者的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可以帮助判断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病因。
2. 抗胃壁抗体检测,对于可能存在自身免疫性胃炎导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患者,抗胃壁抗体检测有助于诊断。
四、其他检查。
在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贫血后,还可以进行脾脏B超检查、胃镜检查等,以帮助明确诊断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综上所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血液检查和血清检查。
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准确地诊断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重要依据。
希望本文所述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诊断标准能够对临床医生和患者有所帮助。
巨幼红细胞贫血的生化机制
巨幼红细胞贫血是一种红细胞生成障碍性贫血,其生化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铁代谢异常:巨幼红细胞贫血患者常出现吸收不良,铁的吸收和利用减少,导致体内铁缺乏。
铁是红细胞生成的必需元素,缺乏会导致巨幼红细胞的生成减少。
2. DNA合成异常:巨幼红细胞贫血患者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受到抑制。
DNA是红细胞生成过程中必需的物质,巨幼红细胞贫血患者DNA合成异常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
3. 细胞分化异常:巨幼红细胞贫血患者骨髓中早期红细胞的分化异常,导致红细胞的形态异常。
红细胞的分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包括细胞生长、分裂、分化等,巨幼红细胞贫血患者某些步骤可能出现异常。
4. DNA修复能力下降:巨幼红细胞贫血患者DNA修复能力下降,导致细胞的DNA损伤无法及时修复,进而影响红细胞的
正常生成。
除了以上几个主要生化机制,巨幼红细胞贫血的发病机制还涉及到细胞死亡、凋亡、红细胞膜蛋白异常等多个因素,具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诊断标准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简称巨幼细胞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贫血类型,主要特征是红细胞体积增大(巨红细胞)和形态异常(幼红细胞增多)。
该疾病通常由于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引起,也可能与骨髓疾病、某些遗传性疾病或药物使用有关。
巨幼细胞性贫血的诊断需要依据一系列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下面将详细介绍巨幼细胞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常出现贫血症状,如乏力、头晕、心悸、皮肤苍白等。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消化道症状,如口腔溃疡、腹泻或便秘。
神经系统症状也较为常见,包括感觉异常、手脚麻木等。
此外,患者可能还伴有消瘦、食欲减退等全身性表现。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常规,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通常降低,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增高,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增大。
2. 骨髓穿刺涂片检查,骨髓中出现巨幼红细胞增多,幼红细胞比例明显增加。
3. 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检测,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常出现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
4. 胃镜检查,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胃黏膜萎缩,需行胃镜检查明确诊断。
三、诊断标准。
1.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合患者的病史和家族史,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可能性。
2. 进一步进行骨髓穿刺涂片检查,确认骨髓中巨幼红细胞增多,幼红细胞比例明显增加。
3. 进行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检测,排除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
4. 如有必要,进行胃镜检查,明确是否存在胃黏膜萎缩。
综上所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两方面。
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明确诊断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为后续治疗和护理提供依据。
对于疑似患有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患者,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巨幼细胞性贫血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巨幼细胞性贫血是指骨髓中出现大量巨幼红细胞增生而引起的一类贫血,是因DNA合成障碍,以至细胞核的分裂发生障碍。
其发生可以是维生素B12叶酸缺乏或其他原因所引起。
在外周血和骨髓内除了出现红细胞形态巨大、畸形和细胞功能异常等改变外,白细胞系列和巨核细胞系列也有原形改变。
我国在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地因叶酸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较多见,维生素B12缺乏所致者很少见,恶性贫血尤为罕见。
总之,目前本病呈下降趋势,一般预后良好,但症状性巨幼红细胞贫血需维持治疗。
本病属于中医学“萎黄”、“黄胖”、“冷劳”病范畴。
【病因病理】一、西医1.病因 巨幼细胞贫血的发生大部分是由维生素Biz或叶酸缺乏所致,造成缺乏的因素与这两种物质的摄入不足、吸收不良、利用障碍、需要增加等各种因素有关。
(1)摄入不足:食物中缺少动物蛋白而致维生素B12缺乏;婴儿喂养不良,食物烹调不当,慢性酒精(乙醇)中毒而致叶酸缺乏。
(2)吸收不良:胃粘膜缺乏内因子:如萎缩性胃炎、胃全部或大部分切除术后、胃癌、胃息肉、胃糜烂。
肠道缺陷:如短二叶裂头绦虫、憩室细菌感染、肠盲段综合征、回肠切除、回肠炎、先天性“接受器”缺乏、麦胶肠病、乳糜泻。
药物诱发:如新霉素、秋水仙碱、对胺水杨酸。
肠腔内因素:低pH、低钙(胰腺炎)。
还有吸收不良综合征、脂肪性腹泻等均可导致维生素B12或叶酸的缺乏。
(3)需要量增加:妊娠、溶血性贫血、感染、甲状腺功能亢进、生长期婴儿和儿童、恶性肿瘤、白血病等。
(4)代谢障碍:维生素B12合成障碍:如运钴胺Ⅱ缺乏、运钴胺I过多(慢性);先天性代谢异常:如维生素B12辅酶产生缺乏、维生素B12反应性甲基丙二酸尿、乳清酸尿症;与叶酸代谢有关的酶缺乏;维生素C缺乏等。
2.病理 维生素B12和叶酸在细胞核的DNA合成过程中是重要的辅酶。
在正常情况下细胞核的分裂,须DNA增加到2倍时才开始。
DNA前体合成受到障碍,则DNA在细胞核内的复制发生困难,使细胞分裂中的“S”期延长,细胞周期发生紊乱,不能正常进行。
【疾病名】巨幼细胞性贫血【英文名】megaloblastic anemia【缩写】【别名】恶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巨幼贫;巨幼细胞贫血【ICD号】D53【概述】巨幼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 anemia)系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的生物化学障碍及DNA复制速度减缓所致的疾病。
影响到骨髓造血细胞——红细胞系、粒细胞系及巨核细胞系而形成贫血,甚至全血细胞减少。
骨髓造血细胞的特点是胞核与胞质的发育及成熟不同步,前者较后者迟缓,其结果形成了形态、质和量以及功能均异常的细胞,即细胞的巨幼变(megaloblastic change)。
体内其他增生速度快的细胞,如消化道上皮细胞等也可受到侵犯。
本病绝大多数是由于叶酸或维生素B或者两者均缺乏所致。
追溯简史如下:19世纪Combe(1822)及Addison(1855)先后描述了一种进行性致死的严重贫血疾患的临床表现,其后名为恶性贫血(现已知此病经注射维生素B即可治愈,但仍沿用此历史性名称)。
1926年Minot及Murphy用口服肝制剂治疗恶性贫血获得成功。
Castle于1929年认为正常人的胃液中存在的“内因子”与动物蛋白质中的“外因子”结合使“抗恶性贫血要素”得以吸收,以治疗恶性贫血。
1948年美国及英国分别分离出维生素B,及其结晶,始知维生素B即为“外因子”及“抗恶性贫血要素”。
1964年Hodgkin明确了维生素B的化学结构。
在19世纪,Channing(1842)及Barclay(1851)以及于20世纪初Osier(1919)描述了叶酸缺乏的巨幼细胞贫血。
1937年Wills报道了孕妇合并巨幼细胞贫血者用“Wills因子”——酵母或肝粗制剂,治疗有效。
于194l~1946年,蝶酰谷氨酸被提纯及结晶化,其结构及合成过程也得以明确,并被命名为叶酸。
【流行病学】在我国由于叶酸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贫血散在各地,以晋、秦、豫、鲁等省较多见。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诊断标准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是一种由于抗原反应或结构性变化引起的常见病因贫血,诊断标准要求血细胞总数降低,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和血红蛋白含量(MCH)低于正常水平,其中,巨幼红细胞贫血还要求有巨幼红细胞比值略偏高或者正常的特征。
此外,医生在诊断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时,还需要检查患者血液中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和淋巴细胞比例,以评估贫血的原因及其严重程度。
另外,血液的糖、乳酸脱氢酶、尿酸等指标也需要检测,以诊断某些特殊贫血病因,如间接链霉素抗性贫血,维生素B12及叶酸缺乏贫血等。
另外,对于患者病情恶化或出现额外症状,医生还需要时刻监控新辅助检测指标,如血游离,抗球蛋白抗髓细胞抗体,血小板减少原,补体缺乏,及抵抗性原试验等,全面判断患者病情。
此外,为了准确诊断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医生还根据患者临床图象、家族史及影像学等,加以判断,以做出最终结论。
总之,临床诊断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要求检测MCV、MCH、RDW以及其他血液指标,以及综合评估其它相关因素,包括家族史、影像学、抵抗性原试验,等等,以判断患者是否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实际的检测和诊断过程要求医生有较高的临床技能,细致仔细地去判断和观察病变部位及其特征性改变,以便准确地作出正确诊断。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诊断标准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 Anemia)是一种由于维生
素B12或叶酸缺乏导致的贫血症。
它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血液学检查和骨髓穿刺检查。
本文将详细介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
诊断标准,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该疾病。
一、临床表现。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贫血症状和神经系统症状。
贫血症状包括乏力、乏力、头晕、心悸、气短等,而神经系统
症状则包括感觉异常、运动障碍、精神异常等。
这些表现有助于医
生初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二、血液学检查。
血液学检查是诊断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重要手段。
患者的血液
检查结果通常显示红细胞增大、形态不规则,贫血程度较重,血红
蛋白水平降低,网织红细胞增多,血小板计数降低等特点。
此外,
骨髓细胞学检查也可以发现巨幼红细胞增多,多核巨核细胞增多等
特点。
三、骨髓穿刺检查。
骨髓穿刺检查是确诊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关键步骤。
通过骨髓
穿刺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骨髓内巨幼红细胞增多、多核巨核细胞
增多等特点,从而确诊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总结。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血液学检查和骨
髓穿刺检查。
通过全面综合这三方面的检查结果,可以准确地诊断
患者是否患有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应当重视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血液学检查和
骨髓穿刺检查,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以便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巨幼细胞性贫血严重吗?
巨幼细胞性贫血属于贫血疾病的一种,医学上的正规称呼是巨幼细胞贫血,在伴随着贫血症状的同时,患者还会伴随着很多全身性症状,最常见的是一些胃肠道的症状,比如患者食欲会下降,经常会出现腹痛腹胀等等,总之,巨幼细胞性贫血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疾病,患者及时治疗很重要。
★巨幼细胞性贫血严重吗?
巨幼红细胞贫血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病。
如果是女性得了这种病则性功能技术的分泌都有可能发生异常,这样就会使得女性的月经出现异常。
比如说导致女性月经过多,或者是使得女性逼近。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得了这种病过后性欲多数会减退。
如果是长期有这种贫血则身体各种内分泌腺都会出现功能障碍,身体内红细胞生成素会减少很多。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病会对人的泌尿生殖系统以及内分泌系
统都造成影响。
得了这种病以后肾小管都有可能遭到游离的血红蛋白堵塞,然后会导致病人少尿甚至引起无尿的现象,更严重的甚至可以导致急性肾衰竭。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对男性睾丸分泌功能有影响,如果得了这个病时间比较常则男性的性征都会因此而减弱。
另外,这种病对人的消化系统也是有影响的。
有了病以后消化腺腺体的分泌会相应减少,甚至有可能导致消化腺体发生萎缩,进而消化功能会减退。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会使得病人食欲降低,并且会导致肚子胀,还会让病人大便很不规律,甚至有可能诱发胆道结石,并且容易导致脾脏肿大。
得了这种病以后嗓子部位会有一种吞咽异物的感觉。
注意事项:
此病更加严重之后会使得病人在没有运动的情况下就会吸困难,会让人的心脏供氧不足,从而导致心律发生变化,有可能连心脏功能都因为此而不全。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是体内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或某些影响核苷酸代谢的药物导致细胞核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障碍所致的贫血。
本病的特点是细胞核发育障碍,与胞浆发育不同步,导致细胞未成熟便在骨髓中破坏,即无效生成。
常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伴胃肠道症状。
维生素B12缺乏明显时,可同时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本病多发生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在较少进食新鲜蔬菜、肉类的人群中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群。
偏食或过长时间烹煮食品、患自身免疫性疾病、胃肠道疾病及肿瘤等,是该病的高危因素。
病因:
【1】.叶酸缺乏叶酸属水溶性B族维生素,富含于新鲜水果、蔬菜、肉类食品中,主要在十二指肠及近端空肠吸收。
以下多种原因均可导致叶酸缺乏:①摄入减少:主要是食物加工不当。
食物中的叶酸经长时间烹煮,可损失50%~90%。
其次是偏食,如不食肉类或极少进食新鲜蔬菜;②需要量增加:婴幼儿、生长发育期青少年、妊娠和哺乳期妇女等需要量增加而未及时补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慢性感染、溶血性疾病、某些皮肤病、肿瘤等消耗性疾病患者,叶酸的需要量也增加;③吸收障碍:腹泻、小肠炎症、肿瘤和手术及某些药物影响叶酸的吸收;
④利用障碍:抗核苷酸合成药物可干扰叶酸的利用。
⑤叶酸排出增加:血液透析、酗酒可增加叶酸排出。
【2】维生素B12缺乏维生素B12也属于水溶性B族维生素,又叫做钴胺。
式存于肝脏及其他组织。
人体每日所需维生素B12主要来源于动物肝脏、肾脏、肉类、鱼、蛋及乳制品等。
维生素B12缺乏主要有以下原因:①摄人减少:完全素食者因摄入减少导致缺乏;②吸收障碍:是维生素B12缺乏最常见的原因,可见于内因子缺乏(如恶性贫血、胃切除等)、胃酸和胃蛋白酶缺乏、胰蛋白酶缺乏、肠道疾病、药物(如对氨基水杨酸、新霉素、二甲双胍、秋水仙碱和苯乙双胍等)影响、肠道寄生虫或细菌大量繁殖消耗;③利用障碍:如先天性转钴蛋白缺乏。
一、临床症状
1.症状:①血液系统表现:起病缓慢,常有面色苍白、乏力、活动耐力下降、头晕、心悸等贫血症状;②消化系统表现:口腔黏膜萎缩,舌乳头萎缩、色红,舌面呈“牛肉样舌”或镜面舌,可伴食欲不振、恶心、腹胀、腹泻或便秘;③神经系统表现和精神症状:对称性远端肢体麻木、记忆力及智力下降。
2.少数病例可出现锥体束征阳性、由于营养不良而发生眼睑水肿,下肢呈压陷性水肿,严重者出现腹腔积液或多浆膜腔积液,黄疸,易感染及出血倾向;少数病例由于髓外造血而发生肝脾肿大。
3.并发症:①心力衰竭:严重的贫血可使心肌缺氧而发生心力衰竭。
②出血:由血小板减少及其他凝血因子缺乏导致,不少见。
③痛风④精神异常:严重的巨幼细胞贫血不仅可发生外周神经炎,亦有发生精神异常者。
⑤溶血:部分病人可在发病过程中出现溶血加重贫血。
二、实验室检查
1.血象:呈大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大红细胞为主,中心淡染区消失,;MCV、MCH均增高,MCHC正常;网织红细胞计数可正常或轻度增高。
严重者全血细胞减少。
2.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各系细胞均有巨幼样变。
红系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
各阶段细胞体积均较正常增大,胞浆较胞核成熟,即“幼核老浆”;骨髓铁染色常增多。
3.血清叶酸及红细胞叶酸含量测定:
4..内因子抗体测定:为恶性贫血的筛选方法之一。
三、治疗原则
病因治疗:有原发病(如胃肠道疾病、自身免疫病等)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继发于药物者,应酌情停药或换药;改正偏食及不正确的烹调习惯。
四、常用的护理诊断:
1.活动无耐力与贫血引起组织缺血.缺氧有关
(1)末梢神经炎、四肢无力者,应注意保暖、避免受伤。
共济失调者走路要人陪护。
(2)适当的休息与活动休息可减少耗氧,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不加重症状为度。
(3)遵医嘱输注去白红细胞悬液。
2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叶酸,维生素B12摄入不足,吸收不良以及需要增加有关
(1)口腔炎.舌炎病人应保持口腔清洁、饭前饭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减少感染机会、刺激食欲。
(2)饮食指导主要措施有【1】提供富含叶酸,维生素B12的食物,绿叶蔬菜、水果、谷类、动物的肝肾均含叶酸,但叶酸不耐热、故不宜烹调过度、避免破坏叶酸。
维生素B12缺乏者多食动物的肝肾、禽蛋、肉类以及海产品。
注意营养不可偏食或素食,因植物性食物一般不含维生素B12,长期素食者可造成维生素B12缺乏。
婴幼儿及妊娠妇女对叶酸需要量增加,特别需注意补充。
【2】进食温凉清淡软食,避免对口炎的刺激,【3】食欲减低腹胀等消化道症状重者或胃肠吸收不好者应少量多餐,餐后在病人耐受的范围适当活动。
(3)用药护理其措施有;肌肉注射维生素B12偶过敏反应,应注意观察。
发现过敏立即停药。
给予抗过敏治疗。
维生素C能促进叶酸利用,同时服用可提高疗效。
注意观察药物疗效:用药后一到两天食欲好转,2到4天网织红细胞上升,一般治疗1-2两个月后血象、骨髓象恢复正常。
严重贫血的病人在补充叶酸,维生素B12治疗后,血钾可大量进入新生成的细胞,从而导致血钾突然下降。
因此对老年人、有心血管疾患和不能尽食者,应注意观察有无低钾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