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课题1_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1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3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量1个课时。
教材分析:本课题主要通过实验来辨别什么是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以及两者的本质区别,进而介绍了什么是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以及两者这间的关系,并分别对一些基本概念进行了介绍,方便学生们更好的理解。
学情分析:学生对化学完全是陌生的,只有通过一些实验这种外观变化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本上的概念。
所以这一阶段的学习主要通过实验现象来调动学生们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教学目的:
1、学会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掌握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
2、掌握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3、了解一些性质的基本概念。
教学理念: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进而能区别两种变化,归纳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
由变化引出性质,不同的变化是由不同的性质决定的,物理变化是由物理性质决定的,化学变化是由化学性质决定的。
掌握一些性质的基本概念,结合生活中的实例由学生来分析归纳,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及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变化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难点:两种变化的区别,两种性质之间的区别
教学过程:。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第一单元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明白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并能判定日常生活中一些物质的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能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思想辨论出生活中常见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看、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用化学知识说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爱好。
3、学生通过分类研究、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等方法判定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看和实验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爱好。
2、增进学生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3、体验观看和摸索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让学生感受到通过化学能让生活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重点:1、明白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化学变化的特点及两种变化的判定。
2、能正确描述观看到的实验现象。
教学难点:如何判定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依旧化学变化。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教学用具:玻璃片、镊子:胆矾、镁条、氢氧化钠溶液、试管、铁架台、烧杯、酒精灯、研钵、稀盐酸、石灰石、澄清石灰水等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在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是化学。
在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例如:我们日常生活见到的水蒸气和冰、食物的腐败、燃料的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中会慢慢生锈等,认识物质性质及变化特点,把握其变化规律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所必需的。
化学确实是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科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板书: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差不多上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看实验的方法。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分清性质与变化的联系与区别,学会比较分析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教学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
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新课讲解[板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讲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1 水的沸腾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2 胆矾的研碎[说明]首先展示胆矾晶体,再把蓝色块状固体研碎成为蓝色粉末,然后进行实验。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物理变化的概念。
以上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小结]1.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物理变化的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演示]实验3 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单元分析本单元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典型事例,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等活动,帮助学生透过化学变化时发生的现象,揭示和抓住化学变化的特征,从而初步理解化学变化的概念,了解化学学科研究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2)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这两种最基本的变化形式,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能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2)学会搜集资料,提高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渴望和热情,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
(2)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理解物质的两种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的生成。
本单元教学策略: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亲身参与的“活动探究”和“讨论”为线索来组织教学。
从实验入手,引入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讨论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本单元课时建议:1—2课时教学设计:对概念的建立,采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具和媒体: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实验用品:研钵、酒精灯、试管、铁架台、胆矾、蒸馏水、氢氧化钠、硫酸铜、镁条、火柴、石灰石、稀盐酸教学过程:([可借助教学课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目的:整个教学过程的体现。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入】化学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以及发展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我们知道,大到宇宙的星体,小到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构成了我们这个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
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地发生着各种变化。
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钢铁制品在潮湿的地方会慢慢生锈,煤、木材和柴草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而发光放热等。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11、教材分析案例章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课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内容分析:本课题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些典型事例,并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透过化学变化时发生的现象揭示和抓住化学变化的特征,从而初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了解化学学科研究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分组协作学习、实验探究2、教学思路与设计在学生学习化学课程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大量的化学变化实例,只不过他们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他们的区别没有思考过,对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没有根本的认识。
因此本节课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本课题位于九年级化学上册起始部分,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化学实验。
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对化学学科只有一个初步印象,知道什么是化学,但是怎样研究、利用什么方法研究物质并不清楚。
在毫无化学基础、从来没接触化学实验的前提下,如何正确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将是重要环节。
同时在这节课中,学生将会与化学实验第一次亲密接触,怎么进行实验,科学探究的方法是什么,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实验探究的学习。
3.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4.教学重难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判断5.教学设计框架教学设计流程一、物质的变化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视频]生活中的几种物质及其变化,对最后原子弹的爆炸进行评述。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提问】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记下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的探究。
假设1:蜡烛燃烧的生成物是蜡油。
假设2:蜡烛燃烧的生成物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提问】假设1成立吗?为什么?【教师提示】蜡油凝固后为固态,明显少于原来的量,因此一定有其他的物质生成,假设1不成立。
【提问】怎样通过实验证明假设2是否成立?【讲解】检验产物的方案。
【演示】蜡烛燃烧产物的检验。
引导学生得出假设2的结论。
【提问】降雪的形成和蜡烛燃烧这两个变化有什么不同?思考。
回答。
思考。
回答。
思考。
回答。
中抓住关键点的能力。
通过熟悉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步骤。
新课一、物质的变化(一)物理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没有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二)化学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新的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举例说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课堂小练习巩固】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淘米B.洗菜C.苹果榨汁D.葡萄酿酒2.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食物腐烂记忆。
B.钢铁生锈C.木材燃烧D.麦磨成面3.下列四个短语,其原意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A.花香四溢B.海市蜃楼C.烟花绽放D.木已成舟4.下列叙述不是化学变化的是()A.食物的消化过程B.人的呼吸C.用煤气作燃料做菜D.水在冰箱里结冰【小结】你觉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哪一个更精彩?为什么?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这些现象往往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提问】有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的现象一定是化学变化吗?【引入】物质能发生一些变化,本质原因是由它们的性质决定的。
物质的性质包括什么性质?二、物质的性质(一)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举例】蜡烛的燃烧——可燃性(其他:氧化性、还原性)(二)物理性质:思考。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教学难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孔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铁架台(带铁夹)、研钵、、药匙、镊子;胆矾、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水
教学过程
[引言]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
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板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1-1]
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2]首先展示胆矾晶体
蓝色块状固体研碎后成为蓝色粉末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以上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板书]一、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演示[实验1—3] 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
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
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
演示[实验1—4]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
[提问]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板书](二)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讨论] 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依据什么?
[练习]口答课本第10页1、2。
[引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
我们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板书]二、物质的性质
(一)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讲解]例如,我们刚刚做的实验3、4中,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
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
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
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
[小结]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
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
例如:
(1)木柴燃烧—化学变化
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
(2)铁生锈——化学变化
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
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化学性质
(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
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
[过渡]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
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板书](二)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一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下面我们就几个重要的物理性质作一简单介绍
[板书]1、熔点
我们知道,当温度升高时,固态的冰会变成液态的水。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板书]2、沸点
把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水就会沸腾。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物质的沸点随着大气压强的增大而升高。
[板书]3、密度
两块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有经验的人只要用手分别“掂量”一下,就可以鉴别出哪是铁,哪是铝。
这是由于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它们的质量是不相等的。
我们把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演示[实验1—5]
[讨论与交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们不仅要掌握这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要分清哪是物理变化,哪是化学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抓住两者的本质区别,多做一些练习。
布置作业
习题1、2、3、4、5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一)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二)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二、物质的性质
(一)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二)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1、熔点
2、沸点
3、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