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登高同步练习1
- 格式:doc
- 大小:236.50 KB
- 文档页数:3
8.2《登高》检测练习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杜甫〔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楼①杜甫〔唐〕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②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③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④。
【注】①这首诗写于成都,时在代宗广德二年(764)春,诗人客居已是第五个年头。
②玉垒,山名,在今茂汶羌族自治县。
③西山寇盗:指吐蕃。
④梁父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喜欢吟诵乐赋诗篇《梁甫吟》。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诗都有登临所见之景,《登高》所见的是阔远悲凉的秋景,《登楼》所见的是生机盎然的春景。
B.两首诗都交代诗人登临时的境遇,《登高》是“常作客,多病、孤独”,《登楼》是“万方多难”。
C.两首诗都融自然景象、国难家愁、个人年老多病的情思为一体,都体现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两首诗都是七言律诗,格律严谨,中间两联,对仗工稳,且都是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怀。
2.杜甫两次登临抒怀,所见之景不同,所抒之情又有何异同呢?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病,潦倒新停浊酒杯。
3.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其中风、渚,天、沙,猿啸、鸟飞,对仗工整。
B.颔联“萧萧”“滚滚” 使“无边落木”“不尽长江”更加形象,景象萧瑟、阔远。
C.“常”极言诗人客居他乡之久,抒写思乡情切;“独”突出孤独无依,处境艰难。
D.“悲秋”二字是诗眼,前四句抒发登台所感的悲情,后四句描写登台所见的秋景。
4.这首诗的首联用了什么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请作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上册8.2 《登高》1.阅读《登高》回答问题,下列词语中加画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潦倒(liáo)多财善贾(gǔ)传记(zhuàn)杳无音信(miǎo)B. 双鬓(bìng)前后相属(zhǔ)伺候(cì)洁身自好(hǎo)C. 萧条(xiāo)人才济济(jì)静谧(mì)博闻强识(zhì)D. 混淆(xiáo)渚清沙白(zhǔ)徜徉(cháng)稳操胜券(quàn)2.下列句中所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句是()A. 主人下马客在船B. 终岁不闻丝竹声C. 秦时明月汉时关D.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
”杜甫以诗酒为伴,写过许多与酒有关的词句,下列诗句表达的感情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B.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C.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D.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教育部将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要求签订校园诚信承诺书,涵盖学业诚信、学术诚信、经济诚信、就业诚信等内容,将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的依据。
B. 我们提倡勤俭,并不是留恋过去物质贫乏的生活,而是想在这个喧哗浮躁的时代,保住那份对勤俭精神的珍惜之心、珍爱之情。
C. 平民文化的重新崛起,不仅会对我国整个社会文化的建设大有裨益,更会对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D. 某报记者一篇报道地方强制拆迁、侵害群众利益的文章,惹恼了当地官员,他们竟派公安人员到报社拘传记者,其根本原因是滥用公权在作怪。
5.阅读《登高》回答问题,下面对“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万里”指诗人为生活所迫,漂泊异乡,离家很远。
B. “百年”指诗人离家时间很长,表达了对故乡无尽的思念。
《登高》同步练习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下列对两首唐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诗歌的首联都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句式工整,节奏鲜明,表意凝练。
B.两首诗歌的颔联都描写景物,给人一种时空交错之感,具有雄浑之韵。
C.两首诗歌的颈联都自伤身世,漂泊、孤独、疾病等多种不幸集于一身。
D.两首诗歌的尾联情感不同,前者因自身艰难而愁,后者因国家战事而泣。
2.两首诗歌的首联在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登高》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B.《登高》颈联诗人点明题旨。
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C.《登岳阳楼》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却寄予着许多感慨。
D.《登岳阳楼》颈联叙述身世,凄凉落寞,意境由广而狭。
尾联笔力一转,以“戎马关山北”的博大胸襟,与颔联恢弘伟丽的自然气象相得益彰。
4.结合作者写作这两首诗时的境况,谈谈你对“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两句诗的理解。
8.2《登高》(同步习题)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备课(部编版必修上册)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一、选择题1.下列对《登高》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开篇用十分凝练的语言,描写了富有特征的六种景物,使形态、声音、色彩一一得到了表现。
B.颔联采用了拟人、衬托的手法,借“落木”“长江”喟叹生命短暂,而时间无穷。
C.颈联的“万里”“百年”与颔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结尾的两句分承“作客”和“多病”。
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
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含蕴丰厚。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百年..多病独登台B.万里..悲秋常作客C.艰难苦恨..曲中论..繁霜鬓D.分明怨恨3.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组是①为闻庐岳多真隐别有天地非人间②十年幕府悲秦月一卷唐诗补蜀风③狂到世人皆欲杀醉来天子不能呼④秋天一鹄先生骨春水群鸥野老心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4.对下列诗句中的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渚清沙白鸟飞回渚:水中小洲(陆地)B.无边落木萧萧下萧萧:树叶被风吹落的声音。
C.万里悲秋常作客万里:这里指到处漂泊,居无定所。
D.潦倒新停浊酒杯潦倒:政治上不得志。
5.下列词语中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潦倒(liáo)多财善贾(gǔ)传记(zhuàn)杳无音信(miǎo)B.双鬓(bìng)前后相属(zhǔ)伺候(cì)洁身自好(hǎo)C.萧条(xiāo)人才济济(jì)静谧(mì)博闻强识(zhì)D.混淆(xiáo)渚清沙白(zhǔ)徜徉(cháng)操胜券(quàn)6.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
《登高》同步练习(含答案)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项羽之死司马迁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8.2 登高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江渚.(zhǔ)潦.倒(liáo) 刹.那(chà)悲怆.(chuàng)B.霜鬓.(bìn) 萧飒.(shà) 狭隘.(ài) 逮.捕(dǎi)C.夔.州(kuí) 荆.州(jīn) 惘.然(wǎng) 讣.告(bù)D.呼啸.(xiào) 匕.首(bì) 舷.窗(xián) 横亘.(gèng)【答案】A【解析】B项,“飒”,读为“sà”;“逮”读为“dài”。
C项,“荆”读为“jīng”;“讣”读为“fù”。
D项,“匕”读为“bǐ”;“亘”读为“gèn”。
2.下面是历史名人屈原、韩信、杜甫张良及其所对应的对联对应恰当的一项是()①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间,春水群鸥野老心②十年成败一知己,七尺存亡两妇人。
③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④生叔季世,有豪侠心,报韩椎秦,兴刘灭项;绝富貴交,为神仙侣,进履辟谷,拜石授书。
A.①杜甫②张良③屈原④韩信B.①杜甫②韩信③屈原④张良C.①屈原②张良③杜甫④韩信D.①屈原②韩信③杜甫④张良【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
杜甫的诗被称为“史诗”,杜甫曾住“杜甫草堂”;韩信因漂母而生,因吕后而死,“生死两妇人”;《九歌》是屈原的作品;张良曾为一老人进履,后被授书。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古代诗人中真正弘扬了儒家思想,应该在儒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唯有杜甫一人。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别是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忠”“爱”精神,几乎成为杜甫一生坚守不渝的创作主题。
《登高》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渚清(zhě)六幺(yāo)慢捻(niǎn)霹雳(pī)B.贾人(jiǎ)荻花(dí)钿头(diàn)青冥(mín)C.天姥(mǔ)剡溪(shàn)訇然(hōnɡ)渌水(lǜ)D.憔悴(qiáo)猿啸(xiào)潦倒(liáo)浊酒(zhuó)2.下列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组是()A.地崩山催一夫当关朝避长蛇萦绕B.渚清沙白艰难苦恨风急天高潦倒C.东船西舫天涯沦落沧海月明谪居D.千呼万唤杜鹃啼血义愤填膺锦瑟3.以下选项不属于《登高》诗中诗人“苦恨”原因的一项是()A.常年客居他乡 B.浊酒难以解忧C.国家动荡不安 D.自身困苦多病4.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其中风、渚、天、沙、猿啸、鸟飞,对仗工整。
B.颔联“萧萧”“滚滚”使“无边落木”“不尽长江”更加形象,景象萧瑟、阔远。
C.“常”极言诗人客居他乡之久,抒写思乡情切;“独”突出孤独无依,处境艰难。
D.颈联表现感情,“万里”“百年”分别从纵(时间)、横(空间)二方面着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________________?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
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②________________,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徘服兮。
”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
2《登高》课时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8.2《登高》课时练习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下面对“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万里”指诗人为生活所迫,漂泊异乡,离家很远。
B.“百年"指诗人离家时间很长,表达了对故乡无尽的思念。
C.“多病”指诗人疾病缠身,身体衰弱。
D.“独"是形容诗人独自一人登台,孤独寂寞的境况。
2.有人将《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压缩为“落叶萧萧下,长江滚滚来"。
你觉得压缩好不好?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写景上有何特点?它可能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思?4.《登高》这首诗在艺术上有何特点?请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5.下列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
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颔联“灯火”“星河",颈联“风吹古木”“月照平沙"都是“夕”中之景。
B.诗歌的颔联,下写江城万家灯火四面闪烁,上写天际星斗在银河两边闪烁,同首联所写海天茫茫、山高水阔,相互辉映。
C.诗中用寻常景物组合出一幅幅清新优美的画面,就像一幅疏朗悠远的山水画,最后以人的心情作结,使整幅画更增加了人情之美。
D.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上册随课练《登高》1.以下选项不属于《登高》诗中诗人“苦恨”原因的一项是()A.常年客居他乡B.浊酒难以解忧C.国家动荡不安D.自身困苦多病2.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其中风、渚、天、沙、猿啸、鸟飞,对仗工整。
B.颔联“萧萧”“滚滚”使“无边落木”“不尽长江”更加形象,景象萧瑟、阔远。
C.“常”极言诗人客居他乡之久,抒写思乡情切;“独”突出孤独无依,处境艰难。
D.颈联表现感情,“万里”“百年”分别从纵(时间)、横(空间)二方面着笔。
3.某位同学向游学来访的外国学生介绍“落木”,不正确...的一项是()A.指飘落的树叶。
木,树木,这里指树叶。
B.是中国古代文人喜欢用的典型意象之一。
C.借鉴了屈原《九歌》中“木叶”的表达。
D.形容四季的树叶,准确精妙而引人回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打开语文课本,阅读一篇篇课文,一个个令人肃然起敬从文字中走来。
“民族魂”鲁迅、“两弹”元勋邓稼先、女中豪杰花木兰、民间高手卖油翁、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真将军”周亚夫、“诗圣”杜甫()他们的身上闪现着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我们向善、务实、求美。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抵达美好的人生境界。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A.令人肃然起敬从文字中一个个走来B.从文字中一个个走来令人肃然起敬C.令人肃然起敬从文字中一个个走来的人物D.一个个令人肃然起敬的人物从文字中走来5.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A.?B.……C.!D.。
6.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每个人都可以活得精彩B.不努力就没有好结果C.令人起敬的人物总能突破自我D.为梦想奋斗的人活得精彩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长时间独自探寻幽微的人性,即使是对于强健的心灵来说,也是考验。
为了缓解写作中巨大的精神压力,村上春树开始跑步,日日十公里,坚持了二十余年。
2《登高》课时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8.2《登高》课时练习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白居易的诗歌影响广泛而深远,晚唐张为称白居易为“广大教化主",白氏获得这样的称号,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坚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这一原则回应了当时文艺创作遇到的挑战,符合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获得了后世广泛共鸣。
我国在魏晋时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对文体、内容等的研究使文艺开拓出新的天地。
但过犹不及,片面重视形式、忽视内容的倾向一直存在。
如六朝骄文讲求对偶、声律,脱离生活;中唐“大历十才子”追求丽辞、精于雕琢,反映的生活较为狭隘。
而唐自安史之乱后,进入藩镇割据、民不聊生的阶段,文人们罔顾现实而空玩文字,背离了士人的责任,也扭曲了文艺的主要功用。
于是韩愈、柳宗元等发起“古文运动",务求恢复文章质朴自由、言之有物的传统;白居易、元镇等发起“新乐府运动”,倡导诗歌承续《诗经》和汉魏乐府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功能。
除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还提出一些相关的主张,如诗歌应“救济人病、禅补时阙”,诗人应“志在兼济、行在独善"。
“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白居易的诗文创作忠实地践行了他的上述理念。
不论他在入仕初期,还是在朝为左拾遗,抑或被贬地方,都有许多作品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如《新制布袭》言:“安得万里裘,盖襄周四。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悲悯情怀与杜甫一脉相承。
白居易的讽谕诗是他现实主义精神的杰出代表,其中《观刈麦》《卖炭翁》等,都是广为人知的名篇。
而其讽谕之作中却绝无怨毒,只是“愿得天子知”,以达到辅助君王革新天下的目的。
与“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原则相关,他在诗歌创作中力避艰涩,追求平易,形成了朴素的美学风格。
关注现实、语言平易并不意味着艺术性减弱,他认为“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他非常重视以和谐的韵律连缀诗章,《琵琶行》《长恨歌》等作品皆为平易而美的佳作。
《登高》模拟试题
一、基础部分(18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鱼凫(fú)咙言(lóng)巉岩(chán)飞湍(tuān)
B. 喧豗(huī)砯崖(pīng)吮吸(shǔn)黄鹄(hú)
C. 崔嵬(wéi)峥嵘(zhēng)参(shēn)万壑(hè)
D. 猿猱(náo)秦塞(sè)咨嗟(jiē)趑趄(zī jū)
2. 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地崩山摧天梯石栈扪参历井万壑雷
B. 峥嵘崔嵬冲波递折横绝峨眉倚缺壁
C. 飞湍瀑流猿猱攀援匪亲弗居萦岩峦
D. 磨牙吮血以手抚膺蚕丛鱼凫仰胁息
3. 下列词语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开国何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B. 扪参历井仰胁息(扪,触摸;参、井均为星宿名,相传为蜀、秦的分野)
C. 凋朱颜(使……凋谢,这里指憔悴)
D. 以手抚膺坐长叹(抚摸着双腿)
4. 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诗人沿用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展示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由________入________道路上惊险绮丽的山川风光,展示了祖国壮丽河山的千姿百态,为大自然奏响了一曲________的赞美乐章。
同时以山川的险要告诫世人,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社会某些现象的________。
A. 秦蜀气势磅礴忧虑与关切
B. 蜀秦气势磅礴忧伤与无奈
C. 秦蜀气贯长虹忧虑与关切
D. 蜀秦气贯长虹忧伤与无奈
阅读李白的《送友人入蜀》,回答5~6题。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千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注:据《汉书》记载,蜀有严君平,卜筮于成都市。
有问卜者,则依著龟为言利害。
5. 选出具体表现“崎岖不易行”的句子()
①山从人面起②见说蚕丛路③云傍马头生
④芳树笼秦栈⑤春流绕蜀城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⑤
6. 这首诗的诗眼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部分(32分)
(一)阅读《蜀道难》中的下列诗句,完成7~10题。
(14分)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7. 李白丰富和奇特的想象,充分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请结合节录的诗句。
分析诗人怎样运用点面结合和夸张手法的?(4分)
8. 诗人给“畏途”营造了凄情、惊险的气氛,请对此作简单分析。
(4分)
9. 结合选段,概括古老蜀道的特点。
(不超过10个字)(2分)
10. 结合选录的二段,分析《蜀道难》的语言特点。
(4分)
(二)阅读下列文章(有较大删节)完成第11~14题。
(18分)
①在想象的奇异性的领域中,“无理而妙”的出奇联想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联想,是由生活中此一表象联想到彼一表象的想象活动。
没有联想,就没有诗。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想象是十分丰富的,表现形态也多种多样。
属于反常合道范畴的,就是这种无理而妙的奇想。
②在西方的诗论中,虽然找不到诸如“无理而妙”的字眼,但却有类似的看法。
例如莎士比亚就曾说过:“最真的诗就是最假的诗。
”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泽也认为“逻辑不配裁判文艺。
”在中国诗论史上,最早提出“无理而妙”的观点的,是清初的贺裳,他说:“诗又有以无理而妙者,如李益‘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此可以理求乎?然自是妙语。
”商人妇因贾客无情而江潮有信,于是发出早知如此,悔不当初嫁与弄潮儿而免得空房独守的慨叹。
诗通过反常的无理的联想,巧妙而生动地抒发了商人妇的内心感情。
贺裳提出的“无理而妙”的观点,是对中国诗美学艺术的可贵贡献。
③无理而妙的美学目标仍在于动人地抒情,而且是抒发那种情深一往的痴情,正所谓“意似无理,翻见情痴”,在表面的无理中把实际上可以理喻的丰富隽永的意义内容,蕴含于表面上看来不可理喻的矛盾的语言形式之中,使欣赏者感到诗的意象不是平板地模拟生活的常态,而有无理之理,奇趣无穷。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这种无理而妙的诗例俯拾皆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露胔(尸骨)白骨满疆场,万死孤忠未肯降。
寄语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诗人们违反常情、常理,对客观的事物,予以主观的想象改造,运用主观的假定与推理,变无情为有情,看似无理,却生妙意,使读者获得耳目一新的强烈美感。
想象是诗人的通行证,“无理而妙”是诗人的特权。
这样,我们才可以读到古今中外许多美妙的诗篇。
④“无理而妙”的想象,以深刻的抒情为其审美目的,创造了令人遐想的艺术世界。
但是,它却不是纯主观性的。
诗的想象,根植于生活的沃土,也不排斥理性的指引,否则,诗的风帆就会在无理性的大海上迷失方向了。
生活是想象的基地,理性是想象导航的指南针,而感情则是想象的发动机。
11. 在第①段末句,作者用了“反常合道”这一词语。
(1)这里的“反常”用段内的另一词语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它在本文的具体意思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标点不得超过30个字)(3分)
(2)说它“合道”,这里的“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标点不得超过15个字)(2分)
12. 在第②段作者引用了莎士比亚的句言。
(1)其作用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标点不得超过20个字)(2分)
(2)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标点不得超过15个字)(2分)
13. 作者在第③段末说:“‘无理而妙’是诗人的特权”。
这一说法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标点不得超过30个字)(3分)
14. 选文末句说:“生活是想象的基地,理性是为想象导航的指南针,而感情则是想象的发动机。
”如果不用比喻,而直截了当地陈述其意思应当怎样说?(字数不得超过15个字)
①想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②想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③想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试题答案】
一、
1. D
2. B
3. D
4. A
5. C
6. 笼
二、(一)
7. “上、下”四句写面,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点。
8. “但见”四句渲染凄清气氛;“连峰”四句渲染惊险气氛。
9. 逶迤千里,峥嵘高峻。
10. 奔放、散文化语句。
使用设问,感叹句和排比句式,语势参差错落有致,又极其酣畅。
(二)
11. (1)无理诗人凭借主观的想象改造所反映的现实,违背常情常理。
(2)植根于生活,接受理性指导。
12. (1)说明西方诗论中有类似“无理而妙”的说法。
(2)机械地反映生活的诗不是好诗。
13. 在正常情况下,只有诗人才展开“无理而妙”的思维活动。
14. ①(想象)的内容来自生活。
②(想象)应接受理性指导。
③(想象)的产生是感情激发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