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与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3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解析以及中国对策摘要:奥巴马政府首届任期以来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将中国视为在战略和军事安全领域加以制约防范,在双边经贸、地区稳定和全球治理等诸方面又须竞争与合作并重的“战略竞争对手”,并将亚太地区作为美、中战略竞争的重心。
这一战略作为美国重返亚太的指导方针,势必会对亚洲的局势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分析这一战略有利于理解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相关活动,也是我国采取应对措施的必要之举。
关键词:亚太再平衡影响应对措施一、“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产生美国总统奥巴马2011年11月在夏威夷抓住主办亚太经合组织峰会的机遇高调亮出“转向亚洲”战略。
美政府开始从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撤出,同时寻求外交政策新亮点。
奥巴马团队执政以来,美国政府在“巧实力”的概念下调整了战略选择,决定把战略重心转移到亚太。
在2012年6月3日闭幕的本年度香格里拉对话会上,美国防长帕内塔提出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指出美国将在2020年前向亚太地区转移一批海军战舰,届时将60%的美国战舰部署在太平洋。
2014年4月2日-4月3日,“美国-东盟防务论坛”在夏威夷召开,美国首度以东道主身份主办美国与东盟之间的部长级非正式会议。
会后,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将启程访问日本、中国、蒙古国,奥巴马4月下旬将出访亚洲,美领导人出发前在家门口“挽”住东盟“秀”姿态,实质是重申其战略重心不变。
哈格尔在此次论坛中反复强调,希望向与会东盟防长及代表重申美国对亚太地区的“承诺”,美方期待将这一论坛活动常规化,释放出“亚太再平衡”将会延续的信号。
二、美国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原因中国外交学院教授苏浩指出,美国将其军事盟国和战略伙伴国与自身的战略利益绑定,将它们推到前沿以对抗美国的挑战者,其效果可以一石三鸟:既将双边军事同盟变为多边同盟网络,从而强化了美国主导的安全秩序;又挑拨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迟滞了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同时更是直接锁住中国的海上实力的拓展空间,而又避免了与中国的直接对抗和冲突。
“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历史发展与中国的应对作者:赵思睿来源:《新生代·下半月》2018年第10期【摘要】: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为复杂和微妙的双边关系。
奥巴马自2009年上任以来,在完成了伊拉克撤军后,对亚太地区日渐重视。
美国的亚太战略经历了一个逐渐调整的过程,并至今处于不断的演进变化中,该战略的转变经历了“重返亚洲”、“战略重心东移”以及“亚太再平衡”三个过程。
本文将对这一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亚太再平衡现实主义中美关系一、“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基本含义、主要内容与历史演变自中美两国于1979年正式建交以来,两国关系的发展历程已历经了40余年的时间。
而中美关系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复杂又最微妙的双边关系,其发展变化对于两国乃至国际体系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世界体系格局“一超多强”和多极化趋势逐渐形成加强。
亚太地区是美国地缘政治战略中的重要地区。
尤其自2009年奥巴马执政以来,美国完成了自伊拉克撤军的战略部署,此后亚太地区受到的重视日渐加强。
而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提升和增强,长期潜伏在此处的矛盾和冲突由于海洋争端而不断增多。
“亚太再平衡”战略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总体看来,该战略经历了最初的“重返亚洲”(back to Asia),之后的“战略重心东移”,以及最后“亚太再平衡”(rebalance to Asia-Pacific)。
同时,美国的亚太战略也经历了从模糊到明确、从分散到集中、从部份到整体的过程。
(一)“亚太再平衡”的基本含义与主要内容“亚太再平衡”战略,是美国基于亚太地区地缘政治战略地位以及美国自身的国家利益而提出的旨在将自身战略重点转向至亚太地区的重大标志性举措。
该战略试图影响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安全秩序,最终目的是确保美国在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事务的主导地位和霸权地位。
“亚太再平衡”战略,并不是单纯某一方面的战略和政策,而是一项包含外交、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综合性战略,是美国在外交上巩固伙伴关系、经济上主导规则制定以及军事上保持领导地位的辩证统一。
国际新形势下中国的外交战略摘要:目前,国际形势总体平稳、局部动荡态势,大国围绕国际秩序和地区热点加强博弈,世界格局变化更加复杂。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在国内经济迈向新常态和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外交大力开拓创新,成果显著,中国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新形势下,中国该如何发展?发展空间有多大?在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站在一个全面的角度,不仅要看到国内的发展状况,也要看到国际发展形势以及我们的外交地位。
从国内形势来看,中国正在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依法治国,大力发展民生。
与此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经济结构调整、生态治理、能源安全和劳动力配置等都是摆在眼前的紧迫问题。
从国外形势来看,中国的综合国力正在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加强,国际地位上升。
纵观全局,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继续发展。
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的基本态势。
总体来看,世界以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以及欧洲部分国家为主导,从自身合法利益以及各国共同发展出发,围绕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进行角逐,谋求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占据重要地位。
但国际形势千变万化,国际局势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态势,各国想要在这种局势中谋求发展,就需要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谋求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勇于面对竞争。
中国又有怎样的外交战略呢?一、国际格局与外交关系世界格局是指国家之间尤其是大国之间相对稳定的一种关系。
21世纪以来,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地方冲突与民族冲突此起彼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一超多强的局面还会在较长时间内存在下去。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大变革、大调整、大转型的信息革命阶段,一切都要在信息革命的天秤上重新定位、衡量,外交工作也不例外。
在信息每时每刻千变万化的情况下,中华民族万变不离其宗,坚持以和为贵,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私利。
——分析当前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对于我国周边外交产生的影响,以及我国应如何应对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背景:2012年1月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国防部长帕内塔和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邓普西在五角大楼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题为《可持续的美国全球领导:21世纪国防战略重点》的美军战略利益评估报告。
报告主要内容是,美国将致力于进一步削减军费,并对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的军事战略进行调整。
在美国军事战略调整的大格局中,亚太地区成为重点。
美军战略利益评估报告写道:“像中国以及伊朗这样的国家继续谋求超出美国的防御能力,长时间以来,中国逐渐成为地区强国,将有能力影响美国的经济以及其安全。
”影响:美国的新亚太战略主要是巩固自己亚洲霸主地位,遏制中国的发展,打压伊朗,封锁朝鲜,还有就是向日本、韩国索要军费。
从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到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美国最大的愿望就是打压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决不能让中国成为第二个苏联与之抗衡。
韩国,日本和中国作为亚洲经济实力最大的三个巨头国家。
其中韩国和日本都是老本的资本主义国家,是作为与抗衡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最好的合作伙伴。
所以美国战略东移很明显地把期望放在了韩国和日本的身上。
美国战略的改变为中国周边安全发出了更多的挑战,而且海洋方向的问题明显比陆地更加严峻。
美国一直间接或直接地干扰着有关中国外交内政的问题,包括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等。
随着朝核问题成为国际焦点,中国被推到六方会谈前台,国际压力加大。
朝鲜和韩国的矛盾,间接地表现了中国和美国的利益站立点。
中国由于历史缘故和朝鲜有着密切的外交关系;美国这次亚太战略的调整,加大了在韩国的军事基地的投入,很明显地站希望韩国胜出的位置;美国的态度很明显地又一次有意无意地与中国“为敌”,这也使韩国更有底气地跟朝鲜,甚至是跟中国叫嚣。
中国和韩国的外交将面临新的挑战。
台湾问题一直以来是中美建交最为敏感的话题。
中国经济发展越来越迅猛,已经成为可以左右美国发展的一只强大力量。
关于美国战略的东移问题以及当前的国际形势一、美国战略的东移问题1、六招应对美国战略东移第一、战略上藐视对手,战术上重视对手。
我的基本估计是:中国经济总量10年后超过美国的态势不会改变,只要我们坚持中国模式,时间对中国非常有利。
在当前经济危机的情况下,美方没有对中国发动战争的能力。
不过,美国很可能会制造紧张局势,甚至在中国周边制造小规模冲突,转移国内的视线,并消耗中国的力量,减缓中国崛起。
这种做法代价最小,收益最大,可能成为美国政府的首选,对此我们要心中有数。
第二、中国的外交和战略要有新的大思路。
韬光养晦应该是自信的韬光养晦;和平崛起应该有非和平的底线。
我们要抓紧扭转被动局面,“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布好高人一筹的棋局。
第三、在更大的范围内与美国接触、对话和交手。
中美关系十分重要,如果美国不参与,针对中国的任何合纵连横就无法形成。
不过,我们也不要对美国抱过多幻想,应考虑把美国挑拨中国与周边邻国关系的问题,与中美关系领域内的其他问题(贸易、金融等)联系起来,美国如果再在周边挑衅,将在其他一些领域内付出代价。
第四、帮助与中国没有领土领海冲突的国家(也许可称为“中国与东南亚睦邻合作计划”等等),着力加强东亚经济合作,不让美国环太平洋合作的设想冲淡东亚的区域合作。
第五、南海问题要划出底线。
我们要在硬实力上做好准备,如果某些国家一味要冲撞中国的底线,中国应考虑采用各种手段(如经济手段),甚至有理有节地使用非和平的手段来对应,从而扭转被动地位。
针对一些国家签订的侵犯中国主权的南海勘探协议,中国应采取必要的反制措施,例如在有关海域进行军演,或宣布该地区为军演范围,使非法开采南海资源的活动难以进行。
第六、加紧软实力建设,以强势话语和政治软实力回击美国的挑战,重点可放在揭示美式民主模式在亚洲的严重困境(如菲律宾等国)以及美国制度本身的严重危机,并介绍中国模式成功的原因。
中国模式的成功标志着“历史终结论”的终结。
2、美国军队战略重心东移究竟意欲何为?(原因目的)刚刚出席第十届亚洲安全会议的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表示,美国将深化和提升其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军力。
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与中国周边一、美国战略重心东移1、战略东移即指美国将战略重点由欧洲转移亚洲。
主宰欧亚大陆的国家将能控制世界最先进和经济最发达的三个地区(北美、欧洲和亚洲)中的两个。
2、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原因第一: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中心正在从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
美国“未来的繁荣安全与亚洲的形势发展密切相关”第二:亚太地区既是美国克服眼前金融危机、复苏经济的主要依托,更是未来美国经济大发展特别是对外贸易和投资大发展的基地。
第三:美国亚太主导地位面临严重挑战,这一地区的盟国出现导地位受到历史性的挑战。
金钻四国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第四、反恐和应对大国崛起是美国长期面对的两项重要战略任的反恐时代告一段落,应对大国崛起成为美国的紧迫课题。
3、美国战略东移的具体部署——加大政治外交投入,强化传统盟友关系——在经济上努力推动建立跨太平洋伙伴关系,构筑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广泛的经济合作关系——在安全上扩大关岛军事基地建设、强化军事同盟、扩大军事合作对象国和频繁举行军事演习,构建亚太军事安全网络。
政治上:第一,强化传统盟友关系。
第二,巧妙利用各种手段拉近与非同盟国的关系经济上:强势推进TPP框架协定,打造美国的“太平洋世纪”改写亚太经贸版图TPP协议使美国成为亚太经贸机制的中心,美国对华全面包围军事上:美国主导的雁型安全模式雁型安全模式领头雁是美国,第二梯队是美日、美韩同盟,第三梯队是美国与澳大利亚、泰国和菲律宾等盟国的关系,第四梯队是美国与越南、印度尼西亚和印度的关系。
第四梯队主要以地区为平台,呈现出网络化发展的趋势,它是美国塑造亚洲地区秩序的最广阔依托。
美国“雁型安全模式”最主要的目标在于制衡中国,该战略也适应了地区内的多种安全需求。
梯队之间加强多边合作日菲发表南海安全合作联合声明共同应对地区挑战和中国崛起日越签署海洋战略安保协议美日韩军事三边体制成型4、重返“亚太”并非易事1、美国:存在三大软肋二、中国周边态势二、中国周边态势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安全外交研究室发表“中国周边安全环境评估(2012)”报告。
美国重返亚洲与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摘要:美国总统奥巴马高调宣布,美国要重返亚太。
以望重振美国经济,以获得维持世界霸主的资本。
同时美国挑动和拉拢一些亚洲国家与中国搞摩擦,千方百计阻止中国的前进步伐。
中国要一直坚持其和平外交政策。
一直力求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
关键词:美国亚洲中国和平外交2012 年新年伊始,美国总统奥巴马高调宣布,美国要重返亚太。
亚洲是二战的两大主要战场之一,也是冷战期间与欧洲并驾齐驱的中心战场。
事实上,冷战期间的两次最大冲突——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均发生在亚洲大陆。
但是,随着冷战的结束和苏联的解体,亚洲逐渐淡出了美国的利益圈。
而现在美国政府将军事、外交及商业重心又重新转移至亚洲。
美国全面提升和东盟国家的政治和安全关系。
不仅启动了“美国-东盟首脑峰会”机制,还进一步加强了与东盟国家的军事、政治和伙伴关系。
这些关系包括:解除对印度尼西亚特种部队的制裁,开始发展与印尼的军事合作关系;高调支持越南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派出航母与越南进行联合海军演习,美越军事关系得到了实质性发展;美国宣布向新加坡、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出售先进的武器和提供军事技术支持;支持老挝和柬埔寨的湄公河开发计划,支持东盟成员国在湄公河利用上和中国较劲。
在朝鲜半岛事务和朝核问题上加强美国的军事应对方案,重新夺回美国的主导权。
利用“天安”号事件,强化美日和美韩同盟,突显美国的军事同盟义务。
奥巴马政府竭力宣扬美国将会坚定地帮助东亚国家应对和防范所谓的“中国威胁”,强调美国在地区层次上应对“中国崛起”的安全义务。
美国重返亚洲可以看出两个直接目的:一是借亚洲经济发展的东风,重振美国经济,以获得维持世界霸主的资本;二是,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美国以世界霸主身份来到亚洲,用黑社会的手段,搅浑亚洲之水。
一方面,正当的经济贸易的钱要赚足;另一方面,虽然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专门强调,美国的“亚太战略”并非是对中国的威胁,中美关系极具重要性和挑战性。
论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与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
姓名:学号:
[内容摘要]长期以来,美国一直把中国定位为主要战略对手,现在又把战略重心从欧洲转移到亚太地区,不可否认是为了集中精力对付中国。
面对对中国越来越不利的国际形势,中国只能加强经济力量,建设更加强大的军事力量,政治上更加灵活地与周边邻居相处。
中国要坚持和平外交政策,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作出贡献,正确应对国际局势,妥善处理国际事务和国际关系,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1】。
[关键词]美国战略转移中国和平外交
美国总统奥巴马发布了一项题为“持续的美国全球领导力:21世纪防卫优先顺序”的战略报告。
他在五角大楼强调:虽然国防预算有所消减,美国将继续设法在全世界保持“军事优势”,并将其军事中心移向亚太地区。
美国将其军事中心转向亚太地区具有以下四个目的:
第一,它想“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力”,确保美国的绝对安全,并保持它压倒一切的主导地位。
美国打算控制亚太地区,突出它的作用;绝对不允许有反对美国在亚太地区政治-经济-安全力量格局的存在。
第二,它想通过利用亚太地区迅猛的经济增长,解决国内的经济困境。
虽然世界经济很不景气,但亚太地区与欧洲债务危机的困扰形成对比,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加速的引擎。
美国一半的海外贸易和投资都在亚太地区;因此,美国必然将其战略重心倾斜于亚太地区。
第三,它想在亚太地区制造麻烦,并利用矛盾结成同盟。
除了它在亚太地区现有的5个主要军事同盟以外,美国已在近期加强了同一些对南海宣示主权的国家的军事关系。
这一举动的目的之一即是向这些国家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尽管军费开
支削减巨大,但美国将恪守对它们的安全承诺。
第四,它想在亚太地区进行整体布局,以遏制中国的崛起。
美国官员曾多次宣称,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并非完全针对中国。
在2011年中美国防部防务磋商中,美国国防部主管国家安全和国防政策制定的副部长弗卢努瓦称,中国不是美国的敌人,美国没有打算在亚洲遏制中国的意图。
【2】美国知名国际关系学者约瑟夫.奈称,奥巴马政府转向亚洲,表明美国承认该地区的巨大潜力,而不是吹响遏制中国的号角。
【3】尽管如此,应对中国崛起似乎正在成为美国亚太战略的主要考虑和突出方面。
【4】请看这一事实:美国正在强化它与5个主要盟国的关系,并在调整它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基地部署,寻求更多更加接近中国的军事基地,开拓更多有效的战略伙伴和资源,加强战略侦察,同时举行针对中国的联合军演。
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无疑主要是针对中国的,这与它力图强化在亚太地区的主导权,巩固它在全球的霸主地位是一致的。
同时,在经济上,它也不愿意被全球经济发展最快的亚太列车拉下。
面对美国目前的战略中心转移,中国需要保持警惕和冷静。
它必须使自己对各种可能做好准备,对它不要大惊小怪,坚持自己的发展方式。
只要这个国家繁荣,军队强大,同时建立有利的外部环境,任何力量都不会威胁到中国。
中国应坚持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在外交上一个典型的思维逻辑就是:不能轻易得罪谁,否则就会影响周边环境,进而影响国内经济发展;如果我们对外强硬,则会被人指责为“中国威胁论”。
这种思维逻辑在实践中(对强国不敢对抗,对弱国不敢得罪)成了掩饰外交上缺乏智慧和谋略、软弱无能的一个借口,是现代的“友邦惊诧论”。
它所产生的一个直接后果是:严重挫伤了中国人民、特别是广大海外华人同胞的民族自尊心,炎黄子孙在摆脱西方列强的欺凌后至今已半个世纪,仍不能在世界上享有作为泱泱中华大国国民应有的尊严和自豪。
在国际关系的现实中,任何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坚定地捍卫自身利益,那么就不仅
不能真正赢得世界各国的尊重,反而会被视为软弱可欺。
我们所片面强调的所谓“政治解决”,不过是处理国际争端的手段之一,决不可能成为唯一的手段。
在国际政治中,武力是大国政治权力的基础和解决国际争端的终极手段。
因此,过分强调“政治解决”的唯一性,实际上是减少了自己的可选择方案,自缚手脚。
中国人民必须要居安思危,真正睁眼看世界。
中国是一个快速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和社会主义国家,又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核大国之一;中国人应当对世界做出应有的贡献,中国也需要在权利与义务之间寻找和保持必要的平衡。
国际政治的复杂性,现时代的进步内涵,都要求中国逐渐加强走向世界大国的自觉意识。
中国的国力并不算太弱,在当今国际舞台上纵横驰骋的空间很大,更应积极进取,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
国际关系向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
外交是内政的延续,是为内政服务的。
外交上的成就反过来可以缓和国内矛盾,振奋民心士气,增强人民对政府的信赖和支持。
而这又表现为政府的组织动员能力,这种能力是国家凝聚力的象征和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我国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上,出现过无数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现在,我们更有条件谱写新中国外交史上更加辉煌的篇章。
参考文献:
【1】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2】《五角大楼不把中国当敌人》,《环球时报》2011年12月9日第7版。
【3】Joseph S.Nye, "Obama's Pacific Pivot", The Korea Herald, Dec.8,2011. 【4】王鸿刚:《美国的亚太战略与中美关系的未来》,《现代国际关系》2011年第1期,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