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 (10)
- 格式:docx
- 大小:17.76 KB
- 文档页数:6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不中,竟不可得。
译:经过十多年,寺中的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到水中寻找两石兽,最后没有找到。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他们)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寻到一点(石兽的)踪迹。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了?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一定在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坑洞。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译:顺流而下去寻找,本来就颠倒了,在原地的泥沙中寻找,不是更颠倒(荒唐)吗?②生代表上黑板将重点句的翻译板书于黑板;③师总结,点出重点翻译句的重点字词,概括课文中的重点实词与虚词;④齐读课文,概括全文的内容。
【梳理-总结】课文讲了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如何找石兽的事。
第二课时【复习-导入】1、抽查重点实词虚词及翻译(展示1)圮()棹()曳( ) 湮()啮()坎穴()溯流()臆断()棹数小舟()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尔辈不能究物理()2、随机点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展示2)【交流-提升】一、划出文中的主要人物,说说他们都用什么方法或理由寻找石兽,结果怎样?明确:寺僧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讲学家认为石兽石兽被埋于沙下,无果。
老河兵分析石兽会逆流而上,求之于上流,果得于数里外。
二、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为什么只有老兵找到石兽?作者是怎样看待这问题的,得出什么结论?明确:一在河中原地寻找两个石兽,理由原地是石兽沉落的地点;二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三是就在原地沙下找,理由是石重沙轻,石兽会渐沉渐深。
四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2)师生共同归纳: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课文原文阅十作者纪昀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ù)?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知识点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清代学者、文学家,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集,取法六朝笔记小说而又有所发展变化。
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
二、故事背景纪晓岚作为盛清时期的饱学之士、一代文学宗师、《四库全书》的总编辑,却没有为后人留下一篇有哲学思想内涵的著作。
作为为满清皇朝服务的汉人,他没有成为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哲学家的条件,特别在动辄用“文字狱”“伺候”汉人知识分子的乾隆朝,纪晓岚的处境就像伺候猫的老鼠,不能有丝毫差错,特别是言论。
作为饱学之儒,他又不想把他的深刻思想永远带入坟墓。
于是,他最终采取了“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的方式来表达他观察当时社会的思想。
故在生命的最后十年间,他完成了一部志怪小说式的著作《阅微草堂笔记》。
《河中石兽》的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纪昀(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
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他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2、本文选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
该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
24 河中石兽
年级:七年级陈柔伊
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使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品味文中蕴含的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从实际出发,观察事物对待生活,得出结论。
导语设计
设计1:(文学导入)
《冬夜读书示子聿》(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生齐读,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
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
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
设计2:(激发兴趣)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
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重点)
2.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重难点)
学习过程
板书设计
河中石兽纪昀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
2.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难点)
板书设计
河中石兽
纪昀
庙僧下游无迹
讲学家地中失败实践经验老河兵上游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