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25.92 MB
- 文档页数:106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5黄河颂
【朗读诗歌,揣摩情感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首感情豪迈,格调高昂的诗歌,诗中饱含者作者浓浓的爱国情怀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点培养学生的诵读和感悟能力,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调动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研读课文内容上,让学生交流、讨论、合作、质疑,使学生在合作互助的基础上,动起来,成为课堂钻研知识、领悟情感的主体。
素材积累:
关于黄河的诗词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浪淘沙》。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一)教案: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学习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3. 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 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2. 掌握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1. 教材《古代诗歌五首》2.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导入课堂气氛,介绍古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2. 引导学生讨论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
正文(40分钟):1. 分组朗读: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取一首诗歌进行朗读。
2. 讨论分析:让学生根据所选诗歌,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指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声调、节奏等方面进行分析。
3. 背景介绍: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4. 整体理解:让学生阅读整篇诗歌,理解其中的意境和主旨,分析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5. 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展开诗歌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强化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和意义?课后作业:1.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2. 思考并书写对古代诗歌的认识和感悟。
板书设计:古代诗歌五首作者背景内容(根据具体五首诗歌进行板书)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胡适的生平及其写作风格。
2.理解短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2.学习理解短文中的隐含意义。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导语】学习时集中精⼒,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是节省学习时间和提⾼学习效率的最为基本的⽅法。
搜集的《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课件教案》,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
1.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课件教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教学⽬标 ⼀、整体感知课⽂,理清⽂章脉络; ⼆、体会作者在⽂章中表达的感情; 三、领会课⽂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学习课⽂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动地描写事物。
教学重点 1、要求学⽣掌握本⽂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法; 2、从语⾔⼊⼿理解课⽂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1、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
第⼀课时 ⼀、导⼊:鲁迅先⽣是我们⾮常熟悉的⼈,哪⼀位同学来介绍⼀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题解:《朝花⼣拾》是⼀部散⽂集,共收集了⼗篇⽂章,⼤部分都是作者回忆⾃⼰童年、少年时代⽣活的。
写这些⽂章时鲁迅先⽣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集题名为《朝花⼣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篇回忆童年⽣活的优美散⽂。
课题⽤“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活的地点范围。
三、查预习。
给加⿊的字注⾳、正⾳,然后释词。
确凿záo,菜畦qí,桑椹shèn,轻捷,油蛉líng,斑蝥máo,缠络chán,攒cuán,珊瑚shānhú⾼枕⽽卧,豁huō,敛liǎn,脑髓suǐ,陌⽣mò。
鉴赏,⼈迹罕⾄hǎn,觅⾷mì,⽵筛shāi,秕⾕bǐ,系jì,传授shòu,书塾shú, 四、整体把握 通读课⽂,然后解决下⾯问题 1、本⽂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得到了哪些信息?(“从……到……”表⽰这篇⽂章⼤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 2、快速阅读课⽂,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全册复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材内容包括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既有古代诗词,也有现代散文。
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同时也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此册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通过一系列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对于语文有了基本的认识和理解,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也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学生的阅读面和阅读量还不够广泛,对于一些文学作品的理解还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和理解,拓展他们的阅读面和阅读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写作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情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对于一些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以及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同时,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材料和案例。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教材内容,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短的视频或者故事,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相关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进行阅读和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欣赏。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案七下年级:七年级教材版本:部编版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理解课文中“驿路梨花”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 能够从课文中汲取启示,学会关爱他人,弘扬雷锋精神。
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3. 从中汲取启示,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难点:1. 理解“驿路梨花”的象征意义。
2. 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启示,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对新课内容产生期待。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驿路梨花”的故事吗?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字形。
2. 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 讲解“驿路梨花”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从课文中汲取启示,学会关爱他人。
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驿路梨花”的象征意义。
2. 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弘扬雷锋精神。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根据课堂学习,运用生字词写一段话。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关爱他人”的作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课文《驿路梨花》,让学生学会了生字词,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启示,学会关爱他人,弘扬雷锋精神。
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望岳》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望岳》是部编版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的课文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托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望岳》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通过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托物言志,表现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具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以前也接触过杜甫的诗歌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但是都比较简短易懂。
对于像《望岳》这样的五言律诗,写景的诗句有点理解难度,所以要通过引领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再感受诗人托物言志寄托自己的情思。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熟读成诵。
2.理解诗歌大意,学会托物言志的手法。
3.体会诗人远大的志向、广阔的胸襟,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解诗歌大意,学会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远大的志向、广阔的胸襟,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多媒体、音频、学案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说:“登泰山而小天下”,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望岳》,感受他笔下泰山的雄姿及诗人寄寓的情感。
1.解题《望岳》“望”是看,“岳”是山,这里是指五岳之首的泰山。
2.深入了解作者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代表诗作《绝句》《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一、内容简述首先我们将从基础知识入手,包括生字词的学习、语法知识的普及等。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我会设计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如识字游戏、语境对话等,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接着我们将一起探讨课本中的经典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佳作,不仅语言优美,而且思想深邃。
我会引导同学们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情感和语言特点,让同学们在欣赏美文的同时,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此外本教案还将注重培养同学们的语文实践能力,通过写作、口语表达、阅读理解等方面的训练,让同学们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语文技能,提高语文水平。
1. 介绍本学期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亲爱的同学们,新学期伊始,我们即将开始七年级语文下册的学习之旅。
首先我想和大家聊聊本学期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
大家都知道,语文学习不仅关乎我们读懂课文、理解故事,更是对我们语言运用、思维逻辑和情感表达能力的全方位培养。
那么本学期我们的语文学习要达成哪些目标呢?第一我们要夯实基础,这包括字词的学习、语法知识的积累,以及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
毕竟只有基础扎实,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第二我们要提升阅读素养,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我们要学会从中汲取智慧,理解人生哲理,拓宽视野。
同时我们也要学习如何从文本中获取关键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第三我们要加强写作训练,写作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写作我们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逻辑,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本学期我们将进行多种形式的写作训练,包括记叙文、议论文等,让大家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
第四我们要注重口语表达,学习语文不仅要会写,更要会说。
本学期我们将加强口语表达的训练,通过演讲、讨论等形式,提高大家的口语表达能力。
2. 简述本学期教材的特点和重点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本学期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世界,简要了解一下这本教材的特点和重点。
这本教材真的是我们学习路上的好伙伴,内容那可是既有趣又有深度。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讨论,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3)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2、教材分析《驿路梨花》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文章通过记叙发生在哀牢山路边一所小茅屋的故事,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扬的动人情景,歌颂了各族人民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
3、学情分析学生对记叙文的基础知识有了较全面的掌握,对学习记叙文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积累。
因此我强调课前预习,课上以学生阅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适当地引导、点拨,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教学目标1、掌握略读法,快速找出故事中的人、物、事。
2、细读课文,能够理清文章的结构特点,并说出“梨花”在文中的含义。
3、深化文章主题,联系实际,说说你对“功德”这个概念的想法。
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3个问题,让学生速读课文,围绕谁是小木屋的主人写了哪些人、物和事件,说出文章构思特点所表达的效果。
考察学生速读提炼文章主要内容和理解课文结构特点的能力。
2、针对目标2设计1贯穿全文的文眼“梨花”,对三处描写的“梨花”段落进行朗读和研读,能说出“梨花”的不同含义,考察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内涵的能力。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课外延伸范文,强化学生的速读能力,结合课文主题,联系实际,提升学生对社会“公德”的了解,进一步深化主题,感悟人间真情。
教学过程:环节一:教师美语导入新课同学们,历经了一冬的阴霾,终于迎来了万物复苏,百花竞放的春天。
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说红粉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我们无边的遐思。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套写作教案●第一单元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第二单元写作>学习抒情●第三单元写作>抓住细节第四单元写作>怎样选材第五单元写作>文从字顺第六单元写作>语言简明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写作《写出人物精神》教案主备人备课成员七年级语文老师备课时间课型新授课上课时间课题写出人物的精神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尝试观察人物特点,了解人物精神。
2、学会选择典型事例,写出人物精神的方法;3、初步掌握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方法。
过程与方法:读写结合,从课文中学习写出人物精神的方法并运用到作文实践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用心了解和理解身边的每一个人,捕捉美好的有趣的、有意义的瞬间,记录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外在特点和人物内在精神的关系。
教学手段教案教材多媒体教法与学法举例法,练习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一、导入1.看到他,你马上会想到关于他的哪些事?(出示多媒体图片)这些事件又表现了他的什么特点? (学生看图说话)2.交流学生们的课前准备中的知识储备,说一说大家认为该如何写出一个有特点的人。
——运用各种人物描写的方法,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各个角度进行详细的描写。
除了外在特点,还需要写出人物的内在精神,也就是人的思想、气质、品格、个性等等。
二、经典回顾1.可以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出示《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回忆鲁迅先生》中的片段学生交流探讨2.可以借助一些写作手法来加以突出、强调。
出示《邓稼先》中的片段学生交流探讨3.还可以借助一些抒情、议论的句子,对人物的精神品质进行点睛式的概括。
4.写好肖像,以形传神。
出示《故乡》中的片段学生交流探讨5.写好环境,以景写人。
出示《药》中的片段学生交流探讨三、小试牛刀也许闭上眼睛你都能想出好朋友的样貌,写出他的外在特征并不难,但你还能写出他的性格与气质吗?以《我的朋友》为题,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段。
2024年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诗词与散文诗歌:《静夜思》《春晓》散文:《山中访友》《紫藤萝瀑布》2. 第二单元:说明文《松鼠》《鲸》3. 第三单元:议论文《为人民服务》《生命的价值》4. 第四单元:小说《社戏》《安塞腰鼓》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欣赏诗词、散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等不同文体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阅读理解、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品质,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翻译和赏析;说明文的写作方法;议论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重点:诗词、散文的意境和表达;说明文的条理性和准确性;议论文的观点明确、论证充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挂图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形式,让学生感受诗词、散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等不同文体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以诗词、散文为例,分析其意境和表达手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创作。
以说明文为例,讲解其写作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实践。
以议论文为例,分析其结构和论证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 随堂练习学生进行诗词、散文创作,提高文学素养。
学生进行议论文讨论,锻炼思辨能力。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第一单元:诗词与散文诗词:《静夜思》《春晓》散文:《山中访友》《紫藤萝瀑布》2. 第二单元:说明文《松鼠》《鲸》3. 第三单元:议论文《为人民服务》《生命的价值》4. 第四单元:小说《社戏》《安塞腰鼓》七、作业设计1. 诗词、散文创作:以《我的家乡》为主题,创作一首诗词或一篇散文。
答案示例:诗词《故乡的云》散文《家乡的桥》2. 说明文写作:以《我的文具盒》为题,写一篇说明文。
答案示例:《我的文具盒》3. 议论文写作:围绕“诚信”,写一篇议论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选自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感悟,以及对美好人生的礼赞。
当代女作家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是一篇写景的美文,可以通过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紫藤萝瀑布的生机勃勃;同时,这也是一篇励志的散文,可以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的角度,领会作者由花的变化感悟到人生美好和生命永恒的道理。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它们通过自主阅读,能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然而本文写于1982年,写作的背景和文革有关,所表达的情感也较为复杂。
既有“文革”动乱造成的心灵创伤,又有亲人身患绝症不久于世的哀痛,七年级学生未必能够理解,所以教师要补充必要的助读资料,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利用工具书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和借景抒情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加强生活中的观察意识和想象意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等方法,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自我反思、乐观豁达地面对生活。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写作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把握句式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质疑讨论点拨法【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
2.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和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和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人们常说:“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那暗香浮动的幽兰,那凌寒绽放的腊梅,那石缝间不屈的小草,还有大地上许多无名的野花无不蕴涵着炽热而鲜活的生命,无不引发人们无尽的遐思。
在女作家宗璞的笔端,小小的紫藤萝花绽放着生命的尊严与蓬勃。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四单元追求道德高度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题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
2.了解叶圣陶先生的相关情况。
过程与方法1.积累词语。
2.了解叶圣陶先生的相关情况。
3.品味文章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叶圣陶先生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高贵品质。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香河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燕园三老”之一。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读书》1990年第一期。
有删改。
张中行和叶圣陶先生,都是我国著名的语文学家。
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
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
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录,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行,同时也颂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读准字音辨清字形理解词语修润:修改润色。
东四八条:北京东城区胡同名。
商酌: 商量斟酌。
朦胧:不清楚,模糊。
文中指一种美学境界。
累赘:不必要,麻烦。
拖沓:不爽快,不简洁。
妥帖:恰当,十分合适。
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颠沛流离:因生活困窘而到处奔波流浪。
颠沛:遭受挫折或困难。
流离:离散、流落。
新课导入张中行和叶圣陶先生,都是我国著名的语文学家。
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
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
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录,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行:同时也颂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