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三节 实验基本操作
- 格式:ppt
- 大小:6.71 MB
- 文档页数:20
第一章第三节课堂笔记第一课时:一、铜绿的性质物理性质:绿色粉末状固体,不易溶于水化学性质:1、加热易分解(请注意加热和燃烧是有区别的)文字表达式:碱式碳酸铜 −−→−加热氧化铜 + 二氧化碳 + 水 化学式: Cu 2(OH)2CO 3 CuO CO 2 H 2O2、铜绿与稀盐酸反应:文字表达式:碱式碳酸铜 + 盐酸 −→− 氯化铜 + 二氧化碳 + 水化学式: Cu 2(OH)2CO 3 HCl CuCl 2 CO 2 H 2O二、两个实验:1、加热铜绿:实验注意点:① 实验前先检查装置气密性② 组装仪器步骤:从下向上,从左向右③ 铁夹的位置④ 试管的高度⑤ 试管口的方向⑥ 先均匀加热,然后对准药品部分加热实验现象:① 绿色粉末变黑② 试管壁上有水珠③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实验结论:铜绿受热能分解.(文字表达式见化学性质1)2、铜绿和稀盐酸反应:实验注意点:① 先固后液② 取用液体时:瓶塞拿下,倒放在桌面上瓶口紧靠容器口标签向着手心实验现象:① 有大量气泡产生② 绿色粉末逐渐消失③ 溶液变蓝实验结论:铜绿能与盐酸反应.(文字表达式见化学性质2)第二课时:一、镁的性质和用途物理性质:银白色的固体,硬度小,能导电化学性质:(1) 能与酸(盐酸、醋酸等都可)反应;(2) 能在空气中燃烧文字表达式:镁 + 氧气 −−→−点燃氧化镁化学式:Mg O2MgO用途:镁粉可以用作烟花和照明弹,因为镁可以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耀眼的白光。
二、两个实验:1、镁条与白醋反应:实验现象:镁快速与食醋作用, 放出气体(氢气),最后镁条消失实验结论:镁条能和白醋等酸性物质反应.(暂时不学此文字表达式)2、点燃镁条:实验注意点:①点燃镁条要用坩埚钳夹持(注意坩埚钳三字如何书写)②在酒精灯上点燃后,要移至石棉网上方,防止掉落的白色固体烫坏实验桌。
实验现象: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产生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化学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学生能够识别并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宏观现象(如颜色变化、气体生成等)与微观本质(电子转移)。
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通过实例分析,学生能够认识到氧化还原反应是物质变化的基本类型之一,理解氧化与还原是同时发生的对立统一过程。
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培养学生基于实验现象和化合价变化,推理判断反应类型,构建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模型。
4.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兴趣,培养设计简单实验验证反应类型的能力。
5.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及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树立绿色化学理念。
二、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的定义。
•化合价变化与电子转移的关系:理解化合价升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志,电子转移是其实质。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方法:掌握利用化合价变化进行方程式配平的基本步骤。
三、教学难点•理解电子转移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具体过程,区分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
•灵活运用化合价变化规则进行复杂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含动画演示电子转移过程)•实验器材:铜丝、稀硫酸、硝酸银溶液、锌粒、硫酸铜溶液等•教材、教辅资料及网络学习资源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多媒体讲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实验探究法:通过分组实验观察现象,验证氧化还原反应的存在。
•讨论法:小组合作,分析化合价变化与电子转移的关系。
•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境引入:展示铁钉生锈、铜丝在硝酸银溶液中变色等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变化背后的化学原理。
•提出问题:这些变化中,物质的性质发生了什么改变?是什么力量促使了这种改变?2. 新课教学•概念讲解:•引入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的定义,结合实例说明。
观察动物细胞——蛙的表皮细胞一、使用教材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生物学》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三节。
二、实验器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纱布,吸水纸,镊子,滴管,消毒牙签;皮肤干燥的青蛙与牛蛙;生理盐水,稀碘液、浓碘液、稀甲紫溶液(见图1)。
稀碘液浓碘液稀甲紫溶液图1 稀碘液、浓碘液与稀甲紫溶液三、实验创新要求/改进要点创新改进实验材料和方法,以解决由于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不易获取,染色效果不好使观察到的细胞结构不明显的问题。
具体地,本实验有三个创新点:1.观察对象改进:使用蛙自身代谢脱落的表皮细胞代替人的口腔上皮细胞2.材料改进:使用甲紫作为染液3.方法改进:先染色,后盖盖玻片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1.提取蛙的表皮细胞的方法青蛙牛蛙图2 提取青蛙与牛蛙的表皮细胞如图2所示,将皮肤干燥的青蛙或牛蛙放入生理盐水中,几分钟后,水面浮现薄膜状物质,就是青蛙或牛蛙因正常生理代谢自身已经脱落的表皮细胞,放入生理盐水的目的是使青蛙或牛蛙已经脱落的表皮细胞漂浮起来,便于取材,并维持细胞正常生理状态,材料的获取过程不会对其造成伤害,实验结束后将青蛙或牛蛙放归大自然。
2.制作临时装片擦载玻片和盖玻片-滴生理盐水-取青蛙或牛蛙脱落的表皮细胞并展平-用甲紫溶液染色-盖上盖玻片3.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取出显微镜观察。
五、实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2.能力目标:能制作、观察动物细胞临时装片,培养学生思考探究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六、实验教学内容制作并观察动物细胞临时装片,开展小组合作、层层探究的教学模式,学生探究如何观察到染色效果好、结构清晰的动物细胞,并根据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归纳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七、实验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引入新知回顾已学知识,并提出新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二)学生参与,探究创新1.探究实验——观察对象的选择:人的口腔上皮细胞、青蛙表皮细胞、牛蛙表皮细胞口腔上皮细胞蛙的表皮细胞图3 口腔上皮细胞与蛙的表皮细胞学生课前自学,课堂上让学生选择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或蛙的表皮细胞制作临时装片,并完成实验报告。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三节《动物细胞》教案(新版)新《动物细胞》教案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
2、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
3、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1、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
2、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实验视频学生准备:复习好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以及植物细胞的结构图四、教学过程:环节及要点导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上节课我们一起观察了植物细胞的结构,大家想不想看提出问题:想看看自己身上的细胞看我们身体上的细胞是什么样子的啊?人的体细胞和其他动物细胞的形态、结构基本一致。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明确实验的材料用具首先看一下这个实验的材料用具:生理盐水(0.9%)、稀碘液、消毒牙签、滴管、纱布、镊子、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明确具体的实验步骤我们知道在显微镜下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所以我们首先要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看一下具体步骤:1、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试干净,这一步简称为“擦”,2、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这一步简称为“滴”3、用消毒牙签在自己熟悉实验材料吗?激起疑惑:怎样观察漱净的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地刮几下。
这一步简称为“刮”注意每一步的具体操作4、把牙签上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滴中涂抹几下。
这一步简称为“涂”5、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盖在水滴上,防止产生气泡。
这一步简称为“涂”6、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稀碘液,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这一步简称为“染”“吸” 出示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步骤,与制作“动物细胞临时装还记得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吗?仔细观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与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有什么区别?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滴的是清水,撕的洋葱内表皮,将表皮展平根据学习过的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相关问题作答注意这几个重点步骤的操作、目的片”步骤相比较的;制作动物细胞临时装片滴的是生理盐水,刮取的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在生理盐水中涂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