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潭县南谷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 课题三 制取氧气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14.00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氧气的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课内容不仅涵盖了氧气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和溶解性等基础知识点,还通过一系列实验深入探讨了氧气的化学性质,如与木炭、硫、铁丝等物质的反应,以及这些反应所展现出的氧化性和助燃性。
这些内容为学生后续学习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等概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同时,本课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二、设计思路在进入《制取氧气》这一课题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实验基础,包括药品取用、加热、仪器连接、排水集气等基本操作,以及纯净物、混合物等概念的理解。
此外,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对氧气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有了初步认识。
因此,学生在学习制取氧气时,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探究欲望。
然而,由于制取氧气涉及较为复杂的实验操作和催化剂概念的理解,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实验演示的规范性,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并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制取氧气的原理和催化剂的作用。
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化学观念】学生能够理解氧气的制取原理,掌握高锰酸钾、氯酸钾或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学生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培养科学推理能力。
通过对比方法,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的区别。
【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探究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综合分析实验现象并从中归纳结论的思维方法。
【科学态度与责任】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保证,提高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效率与质量,从而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
课题3 《制取氧气》第1课时【教材分析】本课题是典型的物质制取课,也是学生初次通过化学反应来获取新物质,初次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实验课。
在教材的知识体系中,本节课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与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氧气的性质等知识相链接;启下,为以后系统地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因此,本课题是初中化学必须处理好的重点内容之一。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
(3)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对实验进行分析、思考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难点:催化剂及催化作用的概念。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巩固提高。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及视频,实验相关器材及用品:10%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试管架、试管、锥形瓶、带导管的双孔塞、长颈漏斗、酒精灯、火柴。
学生准备:教材、学案等课堂用品。
教学过程:氯酸钾作业课题3 制取氧气第1课时一、工业上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物理变化)二、实验室制取氧气:1、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水−→+氧气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锰酸2、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高锰酸钾−→−∆钾+二氧化锰+氧气3、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氯酸钾氯化钾+氧气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课题3 《制取氧气》第2课时【教材分析】本课题是学生练习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气体制取实验,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但操作经验不足。
课题 3 制取氧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实验室制氧气的药品、反应原理;(2)能说出工业上制氧气的方法和原理;(3)了解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概念;(4)建立分解反应的概念并能应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初步学习实验探究过程;(2)通过对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异同点的比较,让学生初步学会比较学习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催化剂的探究和阅读有关材料,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教与学互动设计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导语]氧气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物质,它不仅可用于动植物呼吸,在医疗、金属切割、燃烧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用途,你知道自然界、工业上、实验室是如何获得氧气的吗?合作交流解读探究一、预习导学1、在实验室里,常采用分解、加热或者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2、写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反应原理:⑴加热高锰酸钾:;⑵分解过氧化氢:;⑶加热氯酸钾:。
3、催化剂是指在化学反应中,能其他物质的,而本身的和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的物质,又叫。
它在反应中起到的作用叫。
4、什么叫分解反应?它与化合反应有何区别?通过预习,你对本节课内容有何疑问?。
二、交流探究1、按教材设定步骤完成【实验2-5】,了解高锰酸钾的色态,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以及装备,并将现象记录在P37页表格中。
2、完成探究实验【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考虑下列问题:⑴什么是催化剂?什么是催化作用?如何理解催化剂“一变二不变”的特点?⑵是否所有反应都需要催化剂?一个化学反应的催化剂是否是唯一的?⑶在制取氧气的三个反应原理中都有二氧化锰,其作用是否完全相同?⑷加热氯酸钾和高锰酸钾的混合物能制取氧气吗?若能,完全反应后会余下一些什么固体物质?3、分析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反应原理,思考什么是分解反应?它与化合反应有什么不同?4、据P40页资料卡片思考工业制氧的方法——分离液态空气法的原理,它与实验室制取氧气有何本质是的区别?三、精导精讲1、氧气的实验室制法⑴药品: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氯酸钾⑵反应原理:①;②;③。
制取氧气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典型的物质制取课,是在上节课学习《课题3制取氧气》(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进行复习,对实验室用KMnO4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使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为此后系统的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也是中考实验操作考试的内容之一,因此本节课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氧气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观察实验和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的能力。
而且在第一课时中,学生也初步了解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因此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验室用KMnO4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操作。
2、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实验装置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及合作能力。
2、初步具有对知识进行分析、对比和迁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氧气的制法和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1、对一般气体制取方法的总结归纳,使学生学会发现并总结事物的一般规律。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勤于思考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法和学法:本节课采取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而学生则扮演着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角色。
并且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与实验演示相结合的方式,使教师提出的一个个问题被学生在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解决。
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得到提升。
教学用具:药品:KMnO4环节1: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提问]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几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复习]带领学生复习实验室中制氧气的三种方法:加热KMnO4、分解H2O2或加热KClO3。
[引出主体]结合上节课的所学内容,本节课我们重点讨论KMnO4制O2的过程。
并让学生上黑板书写第一过程中的实验原理——KMnO4制O2的化学反应的表达式。
高锰酸钾是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吗?一、教材剖析及学情剖析本节课在学习了氧气实验室制取的基础上,持续进行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的研究,进而对催化剂的看法和作用进一步加深理解,本节课的难点是鉴别高锰酸钾是不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以及对本组实验现象进行剖析与概括等,这些内容需要学生有许多的教化学知识贮备。
关于初三的学生,他们的抽象思想能力,剖析概括能力已经有了较好的成长,假如每节课仍满堂灌输,学生必然厌烦,教师假如能设置一些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空间,学生则会欣然接受。
鉴于以上剖析,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实验为平台,多媒体课件为协助,为学生创建自主研究的空间,让学生有表达自己才干的时机,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二、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认识过氧化氢溶液制取 02时催化剂的作用。
(2)加深对催化剂的看法及在化学反响中的特色的理解。
(3)研究高锰酸钾是不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2、过程与方法(1)经过分组实验的研究,加强学生的着手能力与察看能力。
(2)经过议论、沟通,加强学生概括知识、获得知识的能力。
3、感情态度和价值观。
(1)由现象剖析事物的实质,培育学生的思想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3)建立“实践是查验真谛的独一标准”等辨证唯心主义看法。
三、教课要点:高锰酸钾是不是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催化剂的研究实验, 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教课难点:高锰酸钾在反响后化学性质能否改变以及对实验中的现象的剖析和概括。
四、教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课企图【创建情境,导入新课】展现 PPT图片。
运动受外伤怎么办?察看图片、联系生活思虑。
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你知道有哪些办理举措?医疗上用3﹪的过氧化氢溶液消毒,同时产生好多气泡,这就是血液里过氧化氢酶催化的结果。
1、提出问题:二氧化锰能够做它的催化引入中心内容一剂吗?二氧化锰是什么颜色的?二氧化(在一组学生实验中,成心将锰溶于水了吗?下边请同学们经过实验学生疏组实验、察看。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是学生在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和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基本方法之后的一个实践活动。
本节课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制取氧气,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氧气的性质和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基本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制取氧气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解释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氧气的性质,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实验操作。
2.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解释。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活动,探究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实验操作。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室用具:试管、酒精灯、铁架台、导管等。
2.实验试剂:过氧化氢、二氧化锰、高锰酸钾等。
3.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氧气的性质和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基本方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制取氧气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制取氧气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解释原因,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实验操作,提高氧气的产量和纯度。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初三化学制取氧气教案初三化学制取氧气教案精选5篇我们将会学习到许多有趣且有用的知识。
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风格,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初三化学制取氧气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三化学制取氧气教案(篇1)说教材《制取氧气》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
本课题是学生练习了实验基本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气体制取实验,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思路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更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打下良好的基础。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实验室制取物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2)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说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氧气制法的探究2、难点:催化剂的概念的理解说教学策略本课题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综合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因而变演示实验为随堂探究实验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在教学中拟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的概念,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运用新知识。
说教具准备分组提供:试管5支、酒精灯、铁架台、5%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小木条、火柴。
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空气中约有1体积的氧气,但在许多情况下需要较纯净的O2,如何获得的呢?(二)新课1、【投影出示图片】1:人和动物的呼吸、植物的光合作用。
【投影出示图片】2:工业上用的氧气钢瓶。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 制取氧气(第1课时)示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 制取氧气(第1课时)示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 制取氧气(第1课时)示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课题3 制取氧气课题分析本课题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实验25】、【实验26】及分解反应,另一部分是活动与探究,由学生制取氧气并试验氧气的性质。
本课题是学生开始学习化学以来第一次接触到具体气体物质的制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制取气体时应考虑的各种因素,如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制取气体的性质,学生会从中得到相关信息,确定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并为以后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时分配:2课时整体设计三维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2)练习连接仪器的操作,学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动手制取氧气;(3)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教学重点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催化剂的概念的理解和催化作用。
教具准备1.教师用具:(1)5%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高锰酸钾;(2)大试管(3支)、木条、酒精灯、天平、火柴.2.学生用具:(1)高锰酸钾、木炭、细铁丝、澄清石灰水;(2)大试管、棉花、塞子(带导管)、集气瓶(2个)、毛玻璃片、水槽、铁架台、坩埚钳、小烧杯、火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