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识源】2015九年级语文下册 3 我用残缺的手掌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5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理解全文主旨b) 掌握全文的语言表达及修辞手法c) 运用主旨来分析并解析该文本2. 能力目标a) 发扬孝亲、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b)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判断和分析问题、总结思考的能力3. 情感目标a) 激发学生对孝亲、助人为乐的兴趣b) 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关心家人,关爱他人的情感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该篇文章,提高学生对孝亲、助人为乐的认识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发扬孝亲、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三、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通过发扬孝亲、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让学生了解到这些传统美德的重要性2. 课堂教学a) 展示让人感动的图片,让学生叙述其感受b) 分析《我用残损的手掌》的主旨,让学生理解全文主旨c) 阅读全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和总结每段的主要内容d) 理解文章每个段落的中心意思及语言表达以及修辞手法e) 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重点难点疑难问题,就各自的解读进行交流,扩展深化学生理解f) 基于全文内容,结合学生现实生活,就孝亲、助人为乐的重要性进行探讨,同时也呼吁学生发扬这些传统美德3. 课后拓展a) 让学生完成练习,调研、总结与孝亲、助人为乐有关的历史名人及事迹b) 进行自我检测,检查学生对该篇文章的理解和张会能力c) 让学生写一篇名人传记作业,重点介绍其对孝亲、助人为乐的表现和作为四、教学评估1. 能达到 55 分:能正确理解文章主旨,发扬孝亲、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2. 能达到 70 分:已掌握文章要点,能够理解文章意思并能加以应用3. 能达到 80 分以上:基本掌握全文的语言表达及修辞手法,能够口头及书面表达五、教学要求充分发扬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积极练习、勤于思考和创新的良好习惯。
同时,注意课堂互动,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打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本文针对初中生的语文阅读教学,以一篇名叫《打手掌》的文章为例,教学内容包括阅读、理解和分析文章、讨论孝亲和助人为乐的重要性等。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理解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
2. 诗歌主题和情感的分析。
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2. 诗人的爱国情怀的感悟。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内容、诗人背景、相关知识等。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戴望舒的背景和作品风格。
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我用残损的手掌》,引发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学生填写学习单,记录诗歌的基本信息和自己的初步感受。
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理解。
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四、诗歌解析(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2. 教师讲解诗歌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诗歌的深层含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讨论和诗歌解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分析诗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六、教学活动设计(15分钟)活动一:分组朗读1. 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名代表朗读诗歌。
2. 教师评价各组的朗读表现,强调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活动二:角色扮演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如诗人、旁白等。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我用残损的手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够分析其作用。
(3)掌握课文中出现的一些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的精神。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够分析其作用。
3. 掌握课文中出现的一些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2.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学生通过字典或参考书,查阅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分享自己的见解。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讲解与分析:(1)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教师举例分析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含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 练习与巩固:(1)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2)学生尝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理解。
2. 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尝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彭霞霞2016.3.29学情分析经过前几节课的诗歌学习,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理解诗歌的方法,这节课主要检测学生进过学法迁移后自主学习的状况。
教材分析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摸着被日本侵略者蹂躏的国土,读这首诗,要随着诗人一起去感受,体味诗人那种发自内心的爱与恨,怜与悲,愁苦与希望。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理清诗歌写作思路。
2. 理解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意象)的内涵,品味富有想象的语言,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3.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鲜明的爱憎情感,学会用实际行动热爱自己的祖国。
教学重点:感同身受地体会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难点:理解诗歌艺术形象的内涵,品味语言。
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 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研讨点拨法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
教具多媒体、教材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导入,创情境课前短片欣赏(视频)同学们,翻开日本侵华的历史,相信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义愤填膺、咬牙切齿。
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多少仁人志士奋起抗战,保家卫国,视死如归……戴望舒就是其中的一员。
屈辱我们可以宽容,但绝不可忘却。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一个高贵而倔强的灵魂,虽身陷囹圄却又激情满怀地歌唱,去听听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的这首献给祖国的恋歌—齐读《我用残损的手掌》。
(板书文题、作者)二、诵读,理思路1、解题:诗人的手掌为什么是“残损”的?(引出时代背景,为理解诗意做铺垫)《等待(二)》一诗中,有这样刻骨铭心的句子:(幻灯片)“泔脚缸”,就是废水桶、马桶这首诗真实地记录了诗人在狱中所受到的惨无人道的折磨可见,“残损的手掌”——属于实写。
2、我用残损的手掌干什么?(按原文回答,情感朗读)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3、通览全诗,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到了什么?(原文回答,情感朗读)4、对摸索到的不同对象进行归类,我们可以将诗歌内容划分为哪两个部分?明确:沦陷区(这一角,那一角)—遭受蹂躏、支离破碎、伤痕累累解放区(辽远的一角)—亲切温馨、和煦明媚、蓬勃生春以“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统摄全文5、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我们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举例:在描写沦陷区的景象时:6、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设身处地地倾听诗人内心深处的声音,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初中语文文我用残损的手掌精选教案设计教案《我用残损的手掌》精选教案设计1.1 导入课文1.1.1 通过展示作者冰心的照片和简介,引发学生对作者的兴趣。
1.1.2 提问:“用手掌可以做些什么?”引导学生思考手的作用。
1.1.3 引出课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知识点讲解2.1 课文背景介绍2.1.1 介绍作者冰心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
2.1.2 解释课文《我用残损的手掌》的含义。
2.1.3 解释“残损”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三、教学内容3.1 课文内容分析3.1.1 分析课文的开头,理解作者通过描述手掌残损来引出主题。
3.1.2 分析课文中描述手掌残损的具体情况,理解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
3.1.3 分析课文结尾,理解作者通过手掌残损的经历来传达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目标4.1.1 能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4.1.2 能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
4.1.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来写作。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理解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
5.1.2 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来写作。
5.1.3 理解作者通过手掌残损的经历来传达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5.2 教学重点5.2.1 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5.2.2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
5.2.3 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来写作。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1 课文文本《我用残损的手掌》6.1.2 投影仪或白板6.1.3 冰心照片和简介资料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2.1 笔记本和笔6.2.2 课文文本《我用残损的手掌》6.2.3 个人阅读理解作业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3 教师准备6.3.1 提前准备好课文文本和教学资料6.3.2 设计好教学问题和讨论话题6.3.3 准备好板书设计和作业布置七、教学过程7.1 导入新课7.1.1 通过展示冰心照片和简介,引入作者背景。
九年级下册语文《我用这残损的手掌》教案【五篇】导读:本文九年级下册语文《我用这残损的手掌》教案【五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知识与能力:1.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有感情的诵读全诗,感知诗歌内容,初步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资料补充法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内容,体会诵读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盼望,培养学生坚强的性格,增强学生对现在生活的珍惜和对祖国未来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感知诗歌内容,初步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内容,体会诵读之美。
初步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突破方法:通过补充资料拉近学生与诗人的距离,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通过多种层次的朗读把握诗歌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诗歌意象,进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教法与学法导航】教法导航:情境创设法、资料补充法、朗读法、合作交流法等。
学法导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法、朗读法、欣赏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及代表作品。
2.教师筛选有关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的资料及相关录音、视频等。
3.对课堂充分预设,积极寻找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4.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查找戴望舒、现代诗的相关资料。
2.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3.课前熟读诗歌,课堂上赏析、朗读。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2010年的5月1日,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
这一天不仅是劳动节,还是上海世博会胜利开幕的日子(屏显图片)。
这是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时刻!这是中国人兴奋欢乐的时刻!中国展现出青春而富有活力的面庞。
今年也是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要一起学习一首诗,现代诗人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再次走进那段烽烟岁月,感受切肤的沦亡之痛,表达我们对耻辱过去的纪念,也表达我们对今天幸福生活的无比珍惜! 二、其人其诗: 1.学生相互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我用残损的手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掌握作者的相关知识。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难点:(1)诗歌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2)如何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戴望舒及其作品《我用残损的手掌》。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诗歌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讲解:(1)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诗句的含义。
(2)讲解诗歌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歌的感悟。
(2)引导学生培养爱国情怀,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情。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歌。
2. 结合诗歌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是否有所提高,以及下一步的教学计划。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创作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情境。
2.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主题和艺术特色,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七、教学内容与步骤1. 教学内容:(1)诗歌背景及作者介绍。
初中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我用残损的手掌》。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2)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关注弱势群体。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我用残损的手掌》。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
(2)如何评价课文的价值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背景和创作特点。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文本。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2)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和背诵练习。
(2)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6.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练习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学生综合素质: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质量和课后心得体会,综合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Multimedia 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其更好地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3.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有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研讨点拨法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题引趣
1.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
广大的土地”。
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板书文题、作者)
2.作者及作品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人, 诗人,为中国现代诗派诗人的代表。
无论是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3.写作背景
1941年,香港英国当局向日本侵略投降。
日军占领香港后,大肆搜捕抗日志士。
1942年春,戴望舒被日本宪兵逮捕入狱。
在狱中,她受尽酷刑的折磨,但他并没有屈服。
在牢狱里她写了几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就是其中的一首。
设计意图:教师用《雨巷》中的名句引入新课,借此引出本课作者戴望舒。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全诗。
掌握下列字词。
投影
锦幛(zhàng) 荇藻(xìng zǎo) 蓬蒿(Péng hāo)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lóu yī):“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教师感情诵读,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
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阴暗,
只有那辽无、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子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于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3.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思考:
(1)诗歌从内容上町分为两部分。
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学生诵读体会后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1)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
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2)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4.学生集体朗读,整体领悟诗意。
设计意图:教师的细化引导与分析,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法,为后文学生对文本的探究
作了铺垫.
三、精读感悟,品味文本
1.学生配乐诵读全诗.合作研讨: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
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3)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四人学习小组研讨、交流,教师明确:
(1)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2)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
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
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
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
另外,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3)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
2.学生熟读背诵全诗,深层领会诗中艺术形象的内涵。
设计意图:先在小组内交流、修改,然后请学生有感情诵读自己所写的优美语句,教师点评归纳。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抗日战争中觉醒和振奋起来的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是他在困苦抑郁中爱国精神的升华。
恰是这一片丹心,撑托起了民族的脊梁。
吟咏诗歌,我们在感念中生发的是对祖国母亲的一份深情、一份责任。
“祖国在我心中”,让我们在雄壮激昂的《国歌》声中唱响心曲。
(音乐起)
2.拓展延伸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
借鉴这种写法.联系生
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设计意图:通过模仿训练,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五、布置作业
课后研讨与练习二、三。
六、板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人,雨巷诗人。
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沉郁顿挫的音乐感。
想象中于爱与恨饱含和煦明媚的色彩
七、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现代诗歌教学是一个难点。
比起现代文教学和古诗文教学困难了许多,特别是一些象征意义的诗歌和朦胧诗,更是给教学带来了困难。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一首现代诗,是“雨巷诗人”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的祖国的抒怀之作。
诗歌一方面描写沦陷区的阴暗,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发出赞美。
诗人的情感由凄楚转而热切的期盼。
其中诗歌的前半部分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因此将重点问题重点分析。
而后半部分,情感表达很清晰,学生很容易把握,由情入手,让学生自己体验也就可以明晰。
这首诗运用象征手法,意思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理解比较困难,给教学带来了困难。
如何让90后去理解战争年代作者选取的意象以及在意象中寄予的深层内涵诗人情感的变化更是难点,于是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1、以读带品。
以读促品是本课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
通过几遍不同方式的朗读,促使学生抓住诗中形象,理解诗歌感情,领悟诗歌内涵,而且在授课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诵读方式,比如开头教师配乐朗诵诗让学生初步进入诗歌的情感世界中,然后让学生与文本亲密的接触是为了让学生感知文本和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然后再通过朗读想象画面,让学生在仔细玩味诗歌语言的同时感知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在分析的过程中灵活让学生个独,齐读,分句读等,并且落实诵读技巧,推动学生理解文本.
2、重视文本
文本永远应该放在第一位,是课堂的中心。
因此在教学中我把关注点应该始终放在文本上,要求学生从关键的词语、句子中理解作者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