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贪污贿赂罪 部分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108.66 KB
- 文档页数:2
贪污罪相关法律法规汇总贪污罪相关法律法规汇总贪污罪是指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滥用职权,以及以其他非法手段,非法占有、私分公共财物或者收受贿赂,破坏行政机关的公正廉洁形象,严重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犯罪行为。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对贪污罪进行了详细的规范,下面将对贪污罪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汇总。
1. 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是我国刑法法律体系的基石,对贪污罪的相关规定也在其中。
根据刑法第 383 条的规定,具体规定了贪污罪的构成要件和处罚。
挪用公款罪:指公职人员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将本应用于公共用途的公款、公物、公民个人存款、信用卡资金、项目资金以及其他应当属于国家、集体或者公民个人的公共资金,侵占占用或者挪用用于自己或者他人的非法活动。
根据法律规定,挪用公款罪被判处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
非法收受财物罪:指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根据刑法规定,非法收受财物罪被判处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的,判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2. 相关法律法规除了刑法对贪污罪的规定外,还有一些其他法律法规也与贪污罪有关,下面其中的几个。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行政监察法明确了对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监察职责和程序,对贪污罪行的查处提供了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侦查机关案件处理权制度》:该制度规定了侦查机关对贪污罪案件的处理权限和程序,确保了对贪污罪的正当审讯和公正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腐败法》:反腐败法规定了反腐败工作的原则、任务和措施,对打击贪污罪起到了重要的法律支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该法规定了对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对贪污罪的查处提供了行政追责的手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作人员处分条例》:该条例规定了对工作人员违纪违法行为的处分办法,对贪污罪行的处分提供了具体的程序和标准。
3. 司法解释和指导意见除了刑法和相关法律法规,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还发布了一系列司法解释和指导意见,对贪污罪的适用进行了补充和解释,以保护法律的公正贯彻。
法律基础第 三 章刑法学Part THREE贪污贿赂罪国家工作人员、有关单位或者其他人员,实施的违反国家廉政制度,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为了从严惩治腐败犯罪行为,我国刑法分则专章规定了“贪污贿赂罪”,具体包含14个罪名,其中最常见的罪名有贪污罪、受贿罪和行贿罪。
国家工作人员的含义贪污贿赂犯罪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工作人员。
按照《刑法》第93条的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
⏹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
⏹村民委员会等村基层组织人员协助人民政府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时,属于“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
贪污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
受贿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行贿罪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行为。
行贿罪⏹谋取的是不正当利益,至于目的是否实现,则不影响犯罪的成立。
⏹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以行贿论处。
⏹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不是行贿。
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考证资料谢谢观看。
2013年司法考试网上辅导 刑法学第1页 第二十四章 贪污贿赂罪一、贪污罪:(一)主体:国家工作人员。
1.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包括在国家机关、各级党的机关以及政治协商会议各级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2.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3.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单位(包括国有控股公司)从事公务的人员。
4.受托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主要指从事国有财产的承包、租赁经营的人员。
5.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
特别注意:村委会、居委会等基层组织人员协助政府部门从事下列行政管理工作,属于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1)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救济款物的管理;(2)社会捐助公益事业款物的管理;(3)国有土地的经营和管理;(4)土地征用补偿费的管理;(5)代征、代缴税款;(6)有关计划生育、户籍、征兵工作;(7)协助人民政府从事其他行政管理工作。
以上人员除可成为贪污罪的主体,还可成为挪用公款罪和受贿罪的主体。
此外还包括:(1)人民陪审员;(2)履行特定手续人民检察院特邀的检察员。
【例题·多选题】关于贪污罪的认定,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2011-2-63)A.国有公司中从事公务的甲,利用职务便利将本单位收受的回扣据为己有,数额较大。
甲行为构成贪污罪B.土地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乙,为农民多报青苗数,使其从房地产开发商处多领取20万元补偿款,自己分得10万元。
乙行为构成贪污罪C.村民委员会主任丙,在协助政府管理土地征用补偿费时,利用职务便利将其中数额较大款项据为己有。
丙行为构成贪污罪D.国有保险公司工作人员丁,利用职务便利编造未发生的保险事故进行虚假理赔,将骗取的5万元保险金据为己有。
丁行为构成贪污罪[答疑编号506046210101]【答案】ACD【答案解析】本题考核贪污罪。
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选项A 正确。
《刑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国家工作人员论。
第二十二章贪污贿赂罪贪污贿赂罪,是指贪污、挪用、私分公共财物、索取、收受贿赂,或者以国家工作人员、国有单位为对象进行贿赂,破坏公务活动的廉洁性,情节严重的行为。
第一节贪污犯罪一、贪污罪(一)贪污罪的犯罪构成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和公共财产权。
贪污的对象是公共财产。
所谓“公共财产”是指刑法第91条规定的下列财产:(1)国有财产;(2)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3)用于扶贫和其他公益事业的社会捐助或者专项基金的财产;(4)在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集体企业和人民团体管理、使用或者运输中的私人财产,以公共财产论。
2.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所谓“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指利用职务范围内的权力和地位形成的有利条件,具体表现为主管、保管、出纳、经手等便利条件;所谓“侵吞”,是指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自己控制之下的公共财物非法据为己有;所谓“窃取”,是指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自己合法主管、管理、经手的公共财物,以秘密窃取的方法据为己有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监守自盗;所谓“骗取”,是指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以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欺骗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所谓“其他手段”,是指侵吞、窃取、骗取以外的其他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3.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专指国家工作人员,即刑法第93条规定的人员:(1)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各级机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各级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2)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国有公司”是指公司财产属于国家所有的公司以及国家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国有企业”是指财产属于国家所有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国有事业单位”是指国家投资兴办管理的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广播、出版等单位;“人民团体”是指各民主党派、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性组织。
论刑法关于贪污贿赂罪规定的修改和完善一.贪污贿赂罪的概念和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
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们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国有财物的,以贪污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
国家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以受贿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八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务物,以受贿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九条: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是行贿罪。
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以行贿论处。
新刑法罪名司法解释:贪污贿赂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贪污、挪用公共财物,不履行法定义务,私分国有资产,破坏职务廉洁性的行为。
贪污贿赂犯罪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贪污贿赂的犯罪主体绝大部分是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
少数犯罪可以由单位或一般主体构成。
2.贪污贿赂罪在主观方面只能由故意构成。
3.贪污贿赂罪在客观方面的特征是大部分犯罪与一定的职务或职责密不可分,都是为了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
4.贪污贿赂罪侵犯的客体主要是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正常活动,同时,多数犯罪还侵犯了公共财产所有权和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
二.贪污贿赂犯罪的构成要件1.贪污贿赂犯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廉政建设制度。
国家廉政建设制度是以恪尽职守、廉洁奉公、史治清明、反对腐败为主要内容的。
解读刑法中的贪污受贿与腐败犯罪贪污受贿与腐败犯罪是指以公务员身份滥用职权、收受贿赂或贪污公款等违法行为。
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违背了公务员应有的职业操守。
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法治原则,我国刑法对贪污受贿与腐败犯罪做出了明确规定。
一、贪污罪的法律定义和刑罚贪污罪是指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之便,盗取、私分、挪用或者以其他不正当手段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贪污犯罪分为贪污罪和挪用公款罪两种情形。
对于贪污罪,我国法律规定,数额较大的贪污行为将被定为贪污罪,最高可判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数额较小的贪污行为则被定为贪污犯罪,最高可判处十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挪用公款罪是指公职人员滥用职权,将公共财物据为己有的行为。
对于挪用公款罪,我国刑法规定,数额巨大或者影响恶劣的将被判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数额较大或者影响较大的将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较小或者影响一般的将被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二、受贿罪的法律定义和刑罚受贿罪是指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之便,索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以及利益关系的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受贿犯罪分为受贿罪和单位行贿罪两种情形。
对于受贿罪,我国刑法规定,数额较大的受贿行为将被定为受贿罪,最高可判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数额较小的受贿行为则被定为受贿犯罪,最高可判处十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行贿罪是指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为谋取不正当利益,非法索取、收受他人财物以及利益关系的行为。
对于单位行贿罪,我国刑法规定,数额巨大或者影响恶劣的将被判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数额较大或者影响较大的将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较小或者影响一般的将被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三、腐败犯罪的法律定义和刑罚腐败犯罪是指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滥用职权、索取、收受他人财物以及利益关系的行为。
与贪污受贿类似,腐败犯罪也对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了严重损害,社会对此类犯罪零容忍。
一、挪用型犯罪之间的关联
(一)挪用型犯罪:挪用公款罪、挪用资金罪、挪用特定款物罪
挪用公款罪与挪用资金罪的区别:犯罪主体——是否是国家工作人员
犯罪对象:公款与非国有单位的资金
挪用公款罪与挪用特定款物罪关系:
1、犯罪主体不完全相同:前者是国家工作人员;
后者是由主管、经营、经手上述特定款物的工作人员主要是国家工作人员,但不能排除非国家工作人员的可能性。
2、犯罪主观方面不完全相同:前者是为个人使用或为个人谋取私利;
后者挪作他用,为本单位或某一小集体的利。
3、挪用的含义不同:前者是挪作个人使用;
后者是挪作其他公用事项。
4、客观方面不同:前者是重于“挪”;
后者是挪用行为+情节严重、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
损失的结果。
5、犯罪客体和对象不同:
(1)犯罪客体:前者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和公共财产的使用权。
所以置于贪污贿赂犯罪中;后者是特定款物的专用财经管理制度和特定款物的
公共财产使用权,所以置于侵犯财产犯罪。
(2)犯罪对象不同:公款和特定款物。
二、挪用公款罪与贪污罪的关联
1、犯罪主体不同:贪污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和受国有单位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挪用公款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
2、主观目的不同: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永久性占有公款的目的。
其认定的标志是行为人动用公款的行为手段。
对于不退还要分析原因:如果是客观上确无
力退还,以挪用公款罪论;如果是主观原因,有能力还,但不想还,主观上具
有非法将公款据为己有的目的,则为贪污罪。
3、客观方面的行为方式不同:贪污罪是改变公共财产的所有权,采用伪造单据、涂改账目、销毁凭证、变卖获利、赠送他人的方法,以及携带挪用的巨款潜逃的。
专题三受贿罪
一、受贿罪的一般问题
(一)受贿罪的对象——财物,不包括非财物性的利益。
(二)受贿罪的主体:离退休的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为他人谋取利益和受
贿的意图形成是否是在职、在位期间。
(三)受贿罪的行为方式:索贿;收受贿赂;商业受贿;斡旋贿赂;事后受贿。
原则上行为人收受贿赂之际只要有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意思表示,如承诺,就构
成受贿罪。
谋取的利益:正当利益,不正当利益。
(四)实践中的受贿罪的新形式
1、以交易形式收受贿赂
2、收受干股形式
3、以开办公司等合作投资名义
4、以委托请托人投资证券、期货或者其他委托理财的名义
5、以赌博形式
6、以特定关系人“挂名”领薪酬形式
7、以特定关系人收受
8、收受物品但未办理权属变更形式(不影响认定)
9、收受财务后退还或者上交的能否认定为受贿(如及时的不认定)
10、在职时为请托人谋利、离职后收受财务的受贿
(五)“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本人职务上主管、负责、承办的职权;职务上隶属、制约关系的其他国家工作
人员的职权;领导职务通过不是自己主管的下级部门的国家工作人员的职权。
(六)斡旋受贿与其他的区别
谋取的是不正当利益;由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实现的;利用的
是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是一种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但并非隶属、制约关系,否则为受贿罪。
区别于介绍贿赂。
(七)受贿罪的罪数
一般为牵连犯从一重论处;例外法律规定,因挪用公款索取、收受贿赂构成犯罪的,数罪并罚。
(八)既遂标准:是否收受贿赂。
只要收受,不问是否为他人谋取利益。
(九)共犯——即近亲属是否是受贿罪的共犯问题(共同犯罪理论)
1、认定共犯的情况:受贿罪的帮助犯:转达+收财+告知
受贿罪的教唆犯:国家工作人员明知近亲属收受未加制止,
谋取利益。
2、不认定共犯的情况:明知是受贿的结果代为收受或是共享的。
无事前共同犯意联络。
(十)与其他罪区别
1、索贿与敲诈勒索的界限:是否利用职务便利。
2、受贿罪与其他受贿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单位受贿罪:
主体不同;
客观方面不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和单位受贿,索取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受贿罪,仅是索取他人财物。
3、受贿罪与贪污罪界限
(1)利用职务便利的内涵不同:受贿罪利用自己职权范围内的处理公共事物的权力(公权力的应用);贪污罪是主管、经营、经手公共财产的便利条件(职
权活动的操作行为)
(2)职务利用方式不同:受贿罪是为他人谋利,再从利益者换取财物(间接);贪污罪是(直接)侵吞,窃取。
(3)犯罪对象即非法获取的财物不同:受贿罪是他人财物;贪污罪是公共财物。
财物的归属,是正确区分两罪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