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第六单元文言文试卷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试卷分析——文言文阅读理解部分20题:解释下列画线字词的意思试卷分析:涉及四个实词的解释,且这四个词语都在文下注释中出现,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
得分率在82%到39%之间,有一定的区分度。
问题反馈:先帝不以臣卑鄙..(),此题失误率较高,正确答案应为“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不少同学答案不完整。
解决策略:建议严格按照文下注释中规范的词语解释来掌握,做到解释的完整、准确。
21题:甲文中与乙文中所述的事情一致的句子是试卷分析:此题考察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重点信息的筛选。
得分率在96%到50%之间,有一定的区分度。
问题反馈:1.出现节选的句子有过长或过短的现象。
2.读题出错,答非所问。
解决策略:认真读题,理解题目的要求。
用文章中的话来作答,一定要抓住最关键的语句。
22题: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试卷分析:此题考察学生文言文的翻译能力,所选的两个句子属于文中重点语句。
得分率在75%到37%之间,有一定的区分度。
问题反馈:第一句的翻译多失误在缺少主语。
第二句的翻译在“度德量力”四个字的理解上不够透彻。
解决策略:1.明确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做到句子完整、通顺,原文中省略的成分在译文中要进行补充。
2.较难理解的句子,应该做到逐字引导。
23题:“凡三往,乃见。
”五个字,表现了刘备怎样的态度试卷分析:此题考察学生根据文中的一个故事情节对人物进行赏析。
得分率在47%到33%之间,有一定的区分度。
问题反馈:不少同学只分析出一方面“惜才”,没有看出刘备谦虚的态度。
解决策略:人物分析应该全面,另外在应试中尽量多写。
24题:结合甲乙两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对诸葛亮做出评价试卷分析:此题考察学生在理解文言文内容基础上,对文中人物进行综合分析。
得分率在56%到28%之间,有一定的区分度。
问题反馈:同学们的分析比较片面,没有充分结合两段文字。
解决策略:人物分析应该全面,另外在应试中尽量多写。
七年级初一语文考试试卷分析总结归纳七年级初一考试语文考试试卷分析篇一:初一语文考试试卷分析(一)本次期末考试的语文考试试卷从基础知识、阅读、精选作文等方面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较全面的检测。
整份考试试卷密切联系教材,关注学生的实际,习题量和难易适中,覆盖面较广。
下面就三方面来分析一下:一、总体分析:纵观整份考试试卷,它是一份有价值的考试试卷。
以教材为基本点,以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主要对象,密切联系学生实际与社会生活,关注学生心灵,较好地渗透新课程理念。
总的来说,本次试习题有以下两个明显特点:1、试习题类型的多样性。
这份试习题注重习题型的多样性,力求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全面评价,一是尽可能多地涉及到课本的各个知识点;二是体现习惯、情感、知识、能力等各个方面。
试习题中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从词语、成语、句子、段落、篇章等等方面的有机融合。
还有诗词、名著、文言文、说明文、叙事类文章的考察,考查知识点较全面。
2、突出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统一。
语文教学不是空中阁楼,要根植于生活,努力做到学以致用。
试习题中的一些习题目就来源于学生的社会生活。
如:综合性学习,你喜欢的名星是谁,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这种试习题,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生活性。
特别是本次考试的精选作文,“如星星划过天空”,回忆自己幸福的中小学生活及印象深刻的人或事,学生更是有内容可写。
二、学生答习题情况分析:1、基础:从学生答习题情况来看,学生的基础知识还是掌握不牢固,学生在考试试卷上的错字比较多,如:“谆谆教导”的“谆”,错的尤其多,其中默写《论语》十则其中的五则,因为错字多,很多学生得分很少。
还有名著习题考到的《伊索寓言》知识,学生在总结归纳寓意方面也出了不少错。
2、阅读:尽管我们在复习的时候,侧重对阅读理解进行了训练,并贯穿了很多方法进行了引导,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依然没有大的提高。
主要原因是很多学生在读不懂的情况下就开始做习题。
说明文阅读做的还可以,最后的叙事类文章学生因为答的不全面失了很多分。
初中文言文试卷分析怎么写1. 初中的试卷分析怎么写(期中)考试反思在刚刚结束的(期中)考试里,我犯了很多不该犯的错误。
我一向语文很好,可是这次鬼使神差的,语文竟然错了很多不该错的地方。
经过我的仔细反思,我想这和我阅读题目不认真有着很大的关系。
这点也同样延伸到了数学和英语方面。
很多计算和语法上的小错误让我丢掉了不少分数。
例如:(这个我不能替你写,不知道你究竟错了什么,举上几个小例子就行,50字左右)我知道老师对于我有着很大的期望,可是我还是没有考好。
对于这点我感到十分抱歉。
但是既然犯了错误就要改正,所以,通过考试我也想了很多以后一定要学习的东西。
首先我要改掉考试不细心读题目的坏习惯。
有时候我往往看着题目前面就顺手把后面的问题写上了,但是却错了很多。
这也许也和答题技巧有关系。
总之,通过以后的练习,我一定要在考试的过程之中认真审题,自习读题,把题目看准、看好。
时间允许的时候要多检查几遍,绝对不允许自己再犯类似于这样的无谓的错误。
其次,我还要加强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科以及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和物理的习题强化。
通过考试,我终于明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平日大家都聚在一起做一样的题目,感觉不出来有什么明显的差异。
可是一当考试,才发现原来那么多考试题目是我从来看都没看过的(你就先编着吧)。
只怪自己买的练习题做的少。
不能允许自己再继续这样下去,所以,我一定要加倍努力,从这次考试之中汲取教训,增加力量,为下一次考试做好准备,打好基础。
考试技巧贵在练习。
生活之中,我还要多多加强自己的练习和复习,考试之前制定周详的复习计划,不再手忙脚乱,没有方向。
平日生活学习中学会积累,语文积累好词好句,数学也要多积累难的题目,英语则是语法项目。
对做完形填空等练习题也是提高英语的好方法。
期中考试毕竟不是期末考试,我还是有机会的。
下一次考试,我要更努力,争取不让老师、家长和同学们失望。
不让自己失望。
对于各科老师,我希望老师不要对我失去信心,虽然我这次考得并不理想,但是我相信自己的实力。
全解七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测试卷及答案解析(90分钟 100分)一、(本大题共23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3分)A.爵.(jiáo)士眩.(xuàn)晕新颖.(yǐng)骇.(hài)人B.女娲.(wō)痒酥.(sū)酥御聘.(pìng)幅.(fú)度C.附和.(hè)踉.(liàng)跄鳜.(guì)鱼杂糅.(róu)D.孪.(luǎn)生陛.(bì)下省.(xǐng)悟赫.(hè)拉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庇.护(掩护)炫.耀(强烈的光线晃人的眼睛)B.御聘.(请.雇用)骇.人听闻(震惊.恐惧)C.洋溢.(漫出)孪生..(两人同一胎出生)D.华盖..(对君主的尊称)..(好看的盖)陛下3.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A.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B.他情不自禁....地把手掌挨近自己的眼睛。
仔仔细细地看着.不停地眨巴着眼睛。
C.为了节约成本.许多食品加工企业用一些非法化学添加剂夺走了千万人的健康.这真是骇人听闻....。
D.为节约用水.日前.市政府向各基层单位呈报..了《关于对水资源管理秩序进行专项整治的通告》。
4.下列句子中的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A.“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每人都随声附和着。
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
B.影子回答:“我从阳光里来.也从月光里来.还从灯光里来……”C.“啊.萤火虫就在我的手上。
”影子兴奋地告诉盲孩子.“你把它接过去.它一点儿也不烫手.真的不烫手。
”D.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
5.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伊索寓言》的作者是伊索.古希腊人.《伊索寓言》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最成熟、最完备的寓言集。
七年级语文试卷分析一、试卷分析本次试卷考查的是语文七年级上册的内容,分值为120分,时间为100分钟。
试卷由积累与运用、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作文四部分组成。
考查知识全面,重点突出,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
试卷第一部分为积累与运用,共20分,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积累和口语表达能力。
涉及汉字字形字音、词语的理解运用和修改病句题,理解性古诗文的默写。
第二部分为文言文阅读,共12分,其中包括课内和课外两篇,主要考察学生对无言字词的理解和文章的整体把握。
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共两篇,共33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运用、概括能力,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四部分为作文,共计50分。
以“宽容”为话题作文,给予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写作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待人接物,注重身边的点滴从细节做起。
二、学生失分情况分析:对于第一部分,学生对于识记、理解,这一部分失分率最高的是病句题。
这是一道判断是否有语病的选择题,平时做相应的练习少,加上学生阅读不仔细,因此学生得分率较低。
第二部分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失分率较高。
表现为字词理解不当,文章内容不能从整体把握,其中学生的概括能力存在不准确不精练等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此方面的训练。
第三部分是现代文阅读,表露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并不强,13、14题,有的学生部结合语言环境而任意发挥,偏离主题,有的学生表达不准确、不流畅,这都是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四部分的写作学生由于有自己的选择,所以发挥空间较大。
其中存在字迹书写不规范、写作素材旧、缺乏个性,有些作文中心不明确,未突出“宽容”,还有些作文不在话题范围之内。
另外选材范围狭窄,不新颖,编造材料,套用成文现象突出,没有自己的个性,感染力不强。
还有些作文没有突出文体特征,缺乏文采。
这次考试,就题型而言,积累与运用中的第1 小题:书学汉字,失分较少,第4小题寓言阅读得分率较高,第5小题,关于古诗文的默写和理解性默写,得分较少。
24 口技1.走近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福建晋江人。
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
著作有《铁崖文集》等。
《口技》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2.文言知识归纳(1)通假字满坐.寂然(座位。
这个意义后写作“座”)(2)古今异义①几欲先走.(古义:跑;今义:步行)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古义:其中夹杂着;今义:两事物之间的位置)③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古义:只、仅;今义:但是)④会.宾客大宴(古义:适逢,正赶上;今义:大会)⑤虽.人有百手(古义:即使;今义:虽然)⑥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古义:听见,听到;今义:用鼻子嗅)(3)一词多义【绝】①以为妙绝.(动词,到极点)②群响毕绝.(动词,消失)【乳】①妇抚儿乳.(动词,喂奶)②儿含乳.啼(名词,奶头)【妙】①众妙.毕备(名词,妙处)②以为妙.绝(形容词,奇妙)【指】①手有百指.(名词,手指)②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出)(4)词类活用①京中有善.口技者(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擅长,善于)②不能名.其一处(名词活用作动词,说出)③会宾客大宴.(名词活用作动词,举行宴会)④妇手.拍儿声(名词用作状语,用手)(5)文言句式①省略句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即“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在数词后面省略了量词,翻译时需补出]②倒装句会宾客大宴。
(“宾客大宴”即“大宴宾客”,宾语前置)3.主题解说这篇文章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艺。
4.重点突破(1)请你找出统领全篇的字。
提示:“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2)文章主要记叙了哪三个场面?提示:一是犬吠引起一家四口人的活动;二是不久,全家逐渐入睡;三是寂静中突然火起,所引发的混乱场面。
5.难点攻克本文运用什么描写方法从哪些方面表现了口技者技艺高超?提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一方面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直接表现其高超技艺,这是正面描写;另一方面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以听众的反应烘托其高超技艺,这是侧面描写。
期中文言文试卷分析
1、课内文言文存在问题:1、课文理解不透彻。
第一题“这个片段写了四种情况”,课文中有明显的语言标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可部分学生却不能准确概括;第四题答案是:本文作者表达了与民同乐的情感。
而部分学生仅停留在简单的“寄情山水”浅层次的理解上,没有真正读懂文章的内涵。
2、文言字词解释不能分辨细微的区别。
如:“陈”作动词可理解为“摆开、摆列”却不能写成“摆设”;“渔”作动词可译成:“打鱼,捕鱼,钓鱼”可大部分学生写成“打渔;捕渔;钓渔”。
3、句子翻译不完整。
例:“起坐喧哗者”译为“大声喧闹的人”,“起坐”两字未译出,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译为:“有的边走边唱,有的坐在树下休息”“负者”二字未译出。
2、课外文言文存在问题:1、常用文言字词掌握不牢。
例:“既”“尝”“或”均在课文中多次出现,但一到课外文言文中学生就显得很陌生,与现代意思混淆不清。
2、句子翻译不能联系具体语境翻译;如:“或在马上”中“马上”文中本意应指:骑在马背上,很多学生译为:“立刻,就去背诵。
”
3、文言文阅读能力差,文章大意读不懂。
如本文中心应指:读书只有下了功夫就会有较大收获。
根据这个意思不难找到中心句:“咏其文,思其意,所得多矣。
”或“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也”。
可部分学生不知所云。
3、提高措施:1、增加课外文言文阅读量,增强学生文言语感。
2、注重区别教学,理解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积累文言词汇。
3、学会举一反三。
一字多义,文言句式采取迁移教学,触类旁通。
七年级语文成绩分析七年级语文试卷质量分析三篇(一)学生答题优点1、积累与运用部分,学生对一些常见字词掌握比较牢固,语句的连贯、语感训练到位,古诗名句默写能熟练掌握,学生对综合性学习的语文实践活动掌握较好。
2、写作部分,学生能够基本掌控文言文写作的方法,语句的译者能够努力做到通顺连贯,能够掌控常用的实词虚词,能够融合文章内容谈论自己的体悟;现代文的写作,能够基本记住文章的信息,记住作者的文学创作思路、文学创作情感、文学创作意图,能够根据自身的生活累积融合文本建议谈论体悟。
基本上能够展开4对话:与文章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命题人对话、与新作文人对话。
3、写作部分,绝大多数的学生能按作文的要求去写作,作文的选材切合文意,谋篇布局比较合理,能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真切感受,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体验。
字迹较清楚、卷面较整洁。
(二)学生答题存有的问题1、积累与运用部分,①学生对病句修改中“语序不当”的掌握较薄弱,得分率为55。
②排序题的解答很随意,没能静下心来认真比较揣摩研究,得分率为60。
③对综合性学习中所给材料不能进行很好的整合,学生只是从表面泛泛而谈,不能抓住材料的本质,因此得分率为602、文言文写作部分,①科学知识研习得太死去,对于常用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无法恰当推论,例如第7题学生把“为丛藓科扭口藓”认知成“又”,得分率为38。
②文章没念确切就搞题,例如第10题说道说道王安石存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得分率仅为33。
3、现代文阅读中,学生的概括能力比较薄弱,对文本信息的梳理还不够全面,如第12题、第16题,得分率分别为45、46。
学生答题的针对性不强,深度还不够,不能结合文本或者抓住准确的角度有效回答,泛泛而谈空话连篇,如第13题得分率56。
4、文学创作部分,恶搞痕迹很轻;选材陈旧,思维无法蔓延,多数同学的作文都就是《那一刻,我流泪了(大哭了)》,往往导致“追撞现象”;语言平静,空话、套话多,言之无物,无病呻吟无法为善真情,学生在文学创作中杜撰故事的比较多,往往可以把自己一种不实的情感插进其中,而没生动感人的细节描绘、场景描绘;学生的作文结尾、结尾过分通常,落入俗套,缺少吸引力、点睛之笔,文章立意肤浅。
七年级语文(下)(北师大版)第六单元心志坚毅检测题(90分钟 100分)一、积累与运用(20分)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5分)(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2)杂然相许.()(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5)入则无法家拂.士()2.翻译下列语句。
(3分)(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行拂乱其所为。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下面对相关内容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A.《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中塑造了愚公的光辉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通过摆事实和正反两方面分析;归纳出了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并告诉我们“逆境出人才;忧劳兴国家”的道理。
C.《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的故事都表现了远古人民改造自然的坚毅精神。
D.纪昀是唐朝学者、文学家。
4.语文实践活动。
(9分)2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勤俭节约办教育;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通知”;在教育系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
为此;学校开展了“提倡‘光盘’;告别浪费”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有关任务。
【材料一】早在1996年;我国政府就提出;粮食自给率必须保持在95%以上方能保证粮食安全;但现在这个“红线”已经被冲破。
在前11个月中;我国对三大谷物的净进口量已达到940.4万吨;粮食自给率勉强维持在90%。
【材料二】数据显示;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浪费的蛋白质和脂肪分别高达800万吨和300万吨;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按2011年提高后的贫困标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300元/年);中国还有1.28亿的贫困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近十分之一。
【材料三】日照市“两会”期间;会场内外没有摆放鲜花;没有铺设红地毯;没有彩球标语;简约朴素的会风赢得广泛好评。
课内文言文阅读试卷分析1. 语文试卷分析范文最佳答案这次考试之所以没有考好,总结原因如下:1 平时没有养成细致认真的习惯,考试的时候答题粗心大意、马马虎虎,导致很多题目会做却被扣分甚至没有做对.2 准备不充分.毛*** 说,不打无准备之仗.言外之意,无准备之仗很难打赢,我却没有按照这句至理名言行事,导致这次考试吃了亏.3 没有解决好兴趣与课程学*** 矛盾.自己有很多兴趣,作为一个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明白的人,当然不应该同机器一样,让自己的兴趣被平白无故抹煞,那样不仅悲惨而且无知,但是,如果因为自己的兴趣严重耽搁了学习就不好了,不仅不好,有时候真的是得不偿失.失败了怎么办?认真反思是首先的:第一,这次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要认真思考,挖掘根本的原因;第二,你接下来要干什么?确定自己的目标,不要因为失败不甘心接着走,而是要正确地衡量自己.看看想要什么,自己的优势在什么地方,弱势是什么;第三,确定目标.明确自己想要的,制定计划,按部就班的走.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蹶不振以及盲目的追求.数学是必考科目之一,故从初一开始就要认真地学习数学.那么,怎样才能学好数学呢?现介绍几种*** 以供参考:一、课内重视听讲,课后及时复习.新知识的接受,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特点重视课内的学习效率,寻求正确的学习*** .上课时要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展开思维预测下面的步骤,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教师所讲有哪些不同.特别要抓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课后要及时复习不留疑点.首先要在做各种习题之前将老师所讲的知识点回忆一遍,正确掌握各类公式的推理过程,庆尽量回忆而不采用不清楚立即翻书之举.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勤于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讲,应不造成不懂即问的学习作风,对于有些题目由于自己的思路不清,一时难以解出,应让自己冷静下来认真分析题目,尽量自己解决.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要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把知识的点、线、面结合起来交织成知识网络,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二、适当多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要想学好数学,多做题目是难免的,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刚开始要从基础题入手,以课本上的习题为准,反复练习打好基础,再找一些课外的习题,以帮助开拓思路,提高自己的分析、解决能力,掌握一般的解题规律.对于一些易错题,可备有错题集,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正确的解题过程两者一起比较找出自己的错误所在,以便及时更正.在平时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让自己的精力高度集中,使大脑兴奋,思维敏捷,能够进入最佳状态,在考试中能运用自如.实践证明:越到关键时候,你所表现的解题习惯与平时练习无异.如果平时解题时随便、粗心、大意等,往往在大考中充分暴露,故在平时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三、调整心态,正确对待考试.首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 这三个方面上,因为每次考试占绝大部分的也是基础性的题目,而对于那些难题及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作为调剂,认真思考,尽量让自己理出头绪,做完题后要总结归纳.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在任何时候镇静,思路有条不紊,克服浮躁的情绪.特别是对自己要有信心,永远鼓励自己,除了自己,谁也不能把我打倒,要有自己不垮,谁也不能打垮我的自豪感.在考试前要做好准备,练练常规题,把自己的思路展开,切忌考前去在保证正确率的前提下提高解题速度.对于一些容易的基础题要有十二分把握拿全分;对于一些难题,也要尽量拿分,考试中要学会尝试得分,使自己的水平正常甚至超常发挥.由此可见,要把数学学好就得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 ,了解数学学科的特点,使自己进入数学的广阔天地中去.综上,我决心:平时锻炼自己,强迫自己养成细致认真的习惯;把课堂学习放在学*** 中心地位,并学有余力地积极发展兴趣爱好;考试前做好充分准备,打一场酣畅淋漓、悲壮彻底、问心无愧的战役再接再励,继续努力,有一句话说的好,失败是成功他妈妈。
七年级第六单元文言文试卷分析
初一年林贵珍
一、文言文试题整体情况
第六单元的文言文试卷,既考查学生古文知识积累和内容的理解,又检验了学生语文能力的运用。
积累与运用60分,主要考察学生对课内文言文字音,字义的掌握,还检测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把握和填空默写。
阅读理解40分,共两道题:一道题是课内《期行》,考察的知识点包括:课文内容的理解、解释重点词语、翻译句子;另一道题是课外文言文与课内文言文比较阅读。
考察的知识点包括:解释词义(17题)、一词多义(18题)、翻译句子(19题)、简答题(20题)。
课内通过率为67%;课外为38.9%。
本试卷有两道附加题,其一是紧扣本单元内容,让学生以诚信为话题,仿写一句话,其二是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一句话为根据,进行人物刻画,要求用上两种以上的人物描写方法。
本次文言文试题反映了语文改革的方向。
继续采用阅读积累卡片的答题形式。
注重了学生文言文学习综合能力的考察。
重视把学生学到的课内知识向课外迁移。
二、取得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积累与运用中的给加点字注音和填空默写的得分率比较高,而给加点字注释的失分率很大。
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还很茫然,不懂得课文下面注释的重要性,教师一再提示,学生也不是很放在心上,通过这次的考试,让学生明白文中注释的重要性,这也是本单元试卷考察的主要目的。
课外文言文的阅读失分率很高,学生的积累还比较少,还没有办法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对于课外的文言文,学生还没有办法自行解决问题。
三、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一)积累(1)注意一词多义现象,一个多义词,不论它有多少个义项,但在一个语境中它只有一个义项。
要准确解释这个词,就要将这个词放入语言环境中去理解。
(2).对于古今异义现象,要避免以今义去解释古义,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
(二) 翻译翻译文中的句子,一般要用直译法。
直译译不通时再辅以意译法。
还需注意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三) 理解注意从整体上来把握文章。
明确文中写了什么内容,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抒发的情感是什么,文章的中心是什么等。
把握了整体内容,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为其他问题大都是围绕整体内容来设置的。
就文中的人物、事件、观点等某一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 迁移课外文言文语段,目前的训练依然是要解决让学生读懂的问题,重点语段,要有问题设计,引导学生理解文章。
尤其是文言文阅读有困难的学生,讲解课外文言文要讲究方法,用课内所学到知识向课外迁移。
(五)“读”字当先,激发兴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就能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