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瓷器鉴赏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2
馆藏级清朝瓷器藏品赏析2(高清图)康熙青花前赤壁赋碗清高9、口径19厘米1960年丁淑贞先生捐赠敞口微侈、弧腹、圈足,底部有青花双圈“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
内壁近口沿处,青花绘绵地梅花纹,碗内底绘山水、树木、亭台,外腹绘赤壁夜游图,并书苏轼前赤壁赋全文。
山水人物,栩栩如生,笔法工整流畅,色彩柔和,构图严谨,集书、画为一体,代表了康熙时期的陶瓷绘画特色。
五彩花鸟纹盘清康熙高2.7厘米、口径25.2厘米、足径16.2厘米1960年周德蕴先生捐赠盘折沿,浅弧壁,平底,圈足。
外壁红彩绘五只蝙蝠纹,寓有“洪福齐天”之意,内口沿红彩龟背锦地四开光,分别篆书有“万寿无疆”四字。
盘内五彩绘一瑞鸟栖于花果枝干上,身体丰硕,羽毛鲜丽,动态十足,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为康熙官窑制品。
“万寿无疆”为古时祝愿皇帝长寿之意,《诗经》有“乐只君子,万寿无疆”。
此类铭有“万寿无疆”、“洪福齐天”的康熙五彩器是为康熙六十寿辰而烧制的。
陈浏《陶雅》记:“康窑七寸碟四周淡赭锦纹,分嵌‘万寿无疆’篆字,盖六旬庆典所制以赐大小臣工者也。
画笔各体皆工,人物、鸟兽、山水,博古乃无一不备,而以花卉草虫为绝生动,且贤于雍窑彩盆也。
”乌金釉描金山水人物纹笔筒清高15、口径17.6厘米1959年崔耀亭先生捐赠敞口,筒状,玉璧式底,内壁施白釉,器身通体以黑釉作地,釉色晶莹,纯黑色,称为乌金釉。
釉面用金彩绘山水人物图。
由于年长日久,金彩大部分脱落。
底无款。
为康熙时烧造。
此笔筒造型规整,稳重大方,质地坚细,釉面光滑滋润,是乌金釉的代表作品。
素三彩海水龙纹笔筒清高15.2、口径19.9厘米1959年崔耀亭先生捐赠笔筒直壁,矮圈足,内壁无釉,底部无款。
胎体厚重,腹部施有三彩釉,由于色彩中不用红色为主色,通称素三彩。
外壁刻画双龙戏珠、海水、彩云纹饰,生动绘出两条雄健有力的四爪行龙,昂首,张嘴,头顶白、绿、黄三色彩云,飞跃在波浪涛涛的海水上,作戏珠状,显得气势磅礴,别有情趣。
珍品集萃Treasure Collection极致之美 浑然天成—清代单色釉瓷器单色釉是中国古代瓷器釉色的开端,因其只有一种装饰色彩而得名,又被称为“一色釉”“纯色釉”“一道釉”等,在瓷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长河中,单色釉瓷器集自然之美与极致之美于一身,可谓是瓷器艺术史上的瑰宝,是中国古代瓷器体系的重要部分。
单色釉瓷器没有青花彩瓷的缤纷艳丽,没有繁复精美的纹饰装饰,不浮不躁,凭借着高超的制瓷工艺技术水平创造浑然天成的美感,见证了中国瓷器一代又一代的辉煌发展。
唐代以前,瓷器以单色釉为主,因制瓷工艺的发展有限,这一时期的单色釉瓷器多为实用器,古朴自然。
到了宋代,单色釉瓷器迎来了发展高峰,器形简约,追求釉色之美与线条之畅,颇具文人之风,尤以五大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为精品。
直至今日,宋代五大名窑的单色釉瓷器依然能代表中国单色釉瓷器的最高水平。
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康雍乾三代,单色釉瓷器的烧制工艺可谓达到了顶峰,景德镇产出的单色釉瓷器,无论是釉色品种还是器物器形等都大有发展与创新,成就非凡。
单色釉瓷器釉色种类丰富,主要有青釉、黑釉、绿釉、白釉、红釉、黄釉、蓝釉等,其他单色釉都是在这些釉色上演变而来的。
单色釉瓷器釉色或明快纯正,或清雅含蓄,或绚丽多彩,深受时人喜爱。
宋代时期的单色釉瓷器以青色釉为基础,发展出了粉青、梅子青、豆青等多种釉色,美之自然。
明清时期,单色釉瓷器发展出了更多的釉色,有霁红、霁蓝、豇豆红、郎窑红、茶叶末、孔雀蓝、茄皮紫、胭脂红等。
新乡市博物馆藏有清代时期单色釉瓷器若干件,有旧藏,亦有故宫博物院拨交于我馆收藏。
本文选取其中精美之器,共同品鉴清代单色釉瓷器的极致之美。
秦欣欣(新乡市博物馆,河南 新乡 453000)珍品集萃Treasure Collection“大清光绪年制”款霁蓝摇铃尊为一对,大小形制统一,通高23.4厘米,口径4厘米,底径10.8厘米。
尊灯草口,长颈溜肩,腹部微敛,圈足外撇,施霁蓝釉,底心书“大清光绪年制”六字楷书款。
10件最贵的清代瓷器1:清乾隆料胎黄地画珐琅凤舞牡丹包袱瓶尺寸:18.2cm此瓶诚紫禁城'造办处’绝佳之作,属同类中最大,可谓私人收藏清宫艺术品之冠。
料胎画珐琅器,制作繁复,依仗清宫御作坊中能士巧手,方得如此雅致成品,其出身显赫,曾是恭亲王奕欣府中宝物,先后收入巴尔(A.W. Bahr,1877 - 1959)、白纳德伉俪(Paul and Helen Bernat)典藏。
巴尔是德中混血儿,在上海出世,从事贸易生意,晚年把不少藏品捐予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等顶尖收藏机构。
白纳德伉俪则是波士顿名流,是20世纪美国首屈一指的中国艺术品大藏家,波士顿美术馆有一个以他们命名的展厅。
2:清乾隆外粉青釉浮雕芭蕉叶镂空缠枝花卉纹内青花六方套瓶尺寸:高40cm此件镂空套瓶设计巧妙典雅,造工精湛无比,更难得的是其保存完好,历近一世纪,依然完好无缺。
本品来源清晰可靠,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乾隆款外青釉镂空六方内青花套瓶可证原为一对!其工艺制作殊艰,为御窑督陶官唐英所制最巧夺天工瓷器之一,为乾隆重器之重! 3:清雍正御制青花釉里红云海腾龙大天球瓶尺寸:高51.5cm此天球瓶所绘苍龙气势万千,飞腾于海面云气之间,红蓝辉映,成功的将宋人绘画技法与瓷绘这一新的艺术载体结合起来,令观者不无赞叹不已。
本品所绘云龙纹样为自陈容墨龙图而来,气韵生动,锋利的三趾龙爪尤为引人注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此式龙纹常见于唐、宋、元工艺美术,清代则极为罕见,此时官窑几乎都为模式化的五爪龙,考其缘由,当是本品以陈容画作为粉本,是一件独特的「画意」御瓷。
4:清乾隆御制洋彩加金镂雕团螭纹开光内绘「时时报喜」双龙耳转心瓶尺寸:高38cm此瓶在上下、内外空间的雕镂旋转中,纳时空转圜于一器,可谓意味深长。
帝王手指尖轻轻一推,充满童心的游戏便开始了。
祥花、瑞果、喜鹊、金龙在宝瓶舞台上藏藏露露地依次轮转。
十全天子的目光所及间,禽鸟的飞、鸣、宿、食;节令的春、夏、秋、冬;人生的苦、集、寂、灭便也藏藏露露地依次轮转。
清代青花瓷的特征一.顺治时期的青花瓷(1644---1661年)1.造型:造型、釉色、纹饰既有明代遗风,也开创清代特色,处于过渡时期。
祭器有炉、瓶、净水碗、杯、盖罐等。
造型单调,大盘出现双层底。
晚明是筒状炉,顺治为钵式炉。
2.工艺:粗糙不修胎。
足根露胎,有跳刀及缩釉现象。
双层底,又称隔漏底,外足高而内底低,只有顺治康熙时有。
3.胎釉:胎骨疏松,瓷化程度不好。
4.青花:用回青少,用石子青多。
顺治早期呈色灰暗,顺治晚期浓艳发紫。
顺治时多数为酱口,康熙时继续,雍正时就少,以后则不见。
5.纹饰:明代写意花卉、云龙纹多。
清代青花瓷上山水画有“四王”笔意,用皴法。
画龙凤留白边,画石是瘦削玲珑石。
画花卉叶子旁题诗,顺治到康熙初都有。
如画梧桐叶,旁题诗:“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
或“梧桐叶落,天下皆秋”。
个别还有写“红叶传书信,寄与薄情人”诗句的。
6.款识:有顺治年制,大清顺治年制,也有大明顺治年制,可能是窑工有抗清情绪所致。
祭器多干支纪年款。
如“顺治丁酉”净水碗。
篆书款有“玉堂佳器”、“百花斋”等。
伪托款有楷书“嘉靖”“万历”款。
二.康熙时期的青花瓷(1662---1722年)这一时期成就最大,造型千变万化,工艺细致精巧,色调青翠。
《陶雅》上说:“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
康雍青花,能分多层,少则五色,多则九色。
1.造型:前期比较敦厚,器型变化不多。
后期厚薄皆有,以薄为主。
器型前所未有,变化多端。
常见以盘碗盖罐及日用器皿为多。
后期则观赏,陈设器物增多。
大到屏风、龙缸,小到鸟食罐等。
碗变化较多,有洗式、墩式、四方菱角式、斗笠式、二折腰、三折腰等。
特别是斗笠式碗最典型,特征是胎体薄。
还有凤尾尊、花觚、笔筒、象腿瓶、筒式瓶等。
2.工艺:碗,深腹高圈足,盘碗底足深,圈子大,足直、足根圆,俗名灯草根。
露底布分能见一道道很细的旋坯痕。
部分是璧形足和隔漏底足。
笔筒底中有脐形,瓶罐接口不明显。
盘碗底部都有极细缩釉点,象针鼻眼。
清代瓷器鉴定方法
以下是 6 条关于清代瓷器鉴定方法:
1. 嘿,你知道不,看釉色可是个关键哦!就像看人的脸色一样重要。
比如说康熙时期的青花瓷釉色,那叫一个鲜亮纯净,就好像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那么耀眼。
如果釉色昏暗、浑浊,那可得多个心眼了,这能是好东西吗?
2. 造型也别小瞧呀!清代不同时期的瓷器造型都有自己的特点呢。
好比雍正时期的瓷器造型,大多优雅精致,跟个优雅的绅士似的。
要是碰到个造型歪歪扭扭、奇奇怪怪的,那是不是有点不对劲呀?
3. 图案也有大学问呢!你想想,精美细腻的图案和粗糙模糊的图案能一样吗?像乾隆时期的粉彩瓷器图案,那叫一个细腻精美,跟艺术品似的。
如果图案模糊不清,那还能是真的清代瓷器吗?
4. 重量也能告诉你很多呀!拿在手里感受感受,真正的清代瓷器大多有一定的分量感。
就跟挑苹果一样,沉甸甸的感觉才踏实呀。
要是轻飘飘的,你不觉得奇怪吗?
5. 听声音也很重要哦!轻轻敲一敲,清脆悦耳的声音说明瓷器质量好。
这就跟听音乐似的,好听的音乐让人心情愉悦呀。
声音沉闷沙哑的话,是不是得引起警惕呀?
6. 底足也千万别漏看啊!看看底足的工艺和落款。
清代好的瓷器底足处理得很精细,就像精心打扮过的姑娘。
要是底足粗糙马虎,那还能对吗?
我的观点结论是:只有多方面综合观察、细心品味这些细节,才能更准确地鉴定清代瓷器呀!。
鉴别清代各朝瓷器特点及各个时期的具体特征整理清朝瓷器在中国陶瓷的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经过元明两代的积淀,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特别是其对于清花和斗彩的继承和发展,独创的粉彩和珐琅彩在中国的陶瓷历史上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清朝时期陶瓷文化,清朝中国瓷器可谓登峰造极。
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耀灿烂的一页。
清朝瓷器清代陶瓷生产,除以景德镇的官窑为中心外,各地民窑都极为昌盛兴隆,并得到很大的成就,陶瓷外销,尤其西风渐进,西洋原料及技术的传入,受到外来影响,使陶瓷业更为丰富而多采多姿,也由於量产及仿制成风,画院追求工细纤巧,虽有惊人之作,但少创意而流於匠气。
清朝是中国瓷器史上集大成的时期,较好的吸收了前几个朝代先进精湛的技艺,跟明代相比,清代的瓷器主要还是以景德镇为生产中心。
康熙时期,逐步将景德镇的御窑厂恢复完善,使其产品质量更加好转,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是清代瓷器制造的顶峰品种繁多,千姿百态,造型古拙,风格轻巧俊秀,技术上讲究精工细作,不惜工本。
后来随着清朝国力的衰弱,瓷器制造也开始走下坡路。
从道光时起,瓷器的胎骨与乾隆时期相比变化不太大,只是胎质显得粗松一点。
在胎骨的洁白程度上差了一些,器型线条生硬,常常见棱见角,无圆润秀美感,显得拙笨。
但是,也可以显现出古代人的那种大方,做事果断。
元代大盘盘身弧度较小而浅,明代永、宣大盘盘身弧度稍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后者底大。
特别是永乐造型,无论大小盘、碗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内墙向外稍撇,较外墙约矮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
其他如明末清初许多民窑盘、碗底常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即所谓“跳刀”),而在官窑瓷器中则极为少见。
至于康熙大盘有些是双圈底,民窑三彩平底器物下面多有“麻布纹”,也是当时造型上比较常见的特征。
清宫旧藏鉴赏!故宫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8期)定期更新各大博物馆高清馆藏,展览陶瓷数据,潜心打造在线馆藏陶瓷数据库,方便随时查阅。
清光绪白里红五蝠外黄地粉彩盘白里红五蝠外黄地粉彩盘,清光绪,高3.1cm,口径16.6cm,足径9.5cm。
盘敞口,浅弧壁,圈足。
里白釉,盘心矾红彩绘5只蝙蝠。
外黄地粉彩绘各式缠枝花卉。
底白釉书矾红彩“大清光绪年制”6字楷书款。
、清光绪粉彩花蝶撇口瓶粉彩花蝶撇口瓶,清光绪。
清光绪“体和殿制”款青花花卉纹花盆、盆托“体和殿制”款青花花卉纹花盆、盆托,清光绪,花盆高11.4cm,口径17cm,足径11.7cm;盆托高3.6cm,口径17cm,足径13.4cm。
花盆折沿,深腹,圈足,底有两个对称圆孔。
通体青花装饰。
折沿上篆书一周“寿”字,间绘蝙蝠,口沿边绘朵花。
盆腹绘松树、牡丹、芭蕉。
外底署青花篆书“体和殿制”双行四字款。
盆托折沿,浅壁,圈足。
外壁青花绘折枝牡丹。
外底署青花篆书“体和殿制”双行四字款。
体和殿是慈禧太后住储秀宫时的用膳之处,署“体和殿制”款的瓷器是慈禧太后的专用器。
这件器物的纹饰寓意“福寿双全”。
清光绪“体和殿制”款青花花卉纹花盆盆托“体和殿制”款青花花卉纹花盆盆托,清光绪,高3.6cm,口径17cm,足径13.4cm。
盆托折沿,浅壁,圈足。
外壁青花绘折枝牡丹。
外底署青花篆书“体和殿制”双行四字款。
体和殿是慈禧太后住储秀宫时的用膳之处,署“体和殿制”款的瓷器是慈禧太后的专用器。
这件器物的纹饰寓意“福寿双全”。
清光绪宜兴窑冰心道人款紫砂圆壶宜兴窑冰心道人款紫砂圆壶,清光绪,高13.2cm,口径8cm,足径6.5cm。
壶体为球形,半球形盖,圆珠钮。
口、盖扣合紧密。
腹一面刻绘山石花卉,另一面刻绘变体篆书诗文,落款为“右兄光毅铭,歧陶摹古并镌。
”盖内与壶底分别钤篆书“寿珍”、“冰心道人”印款。
砂泥呈铁褐色,包浆细润。
壶体造型圆润丰满,浑厚稳重。
“寿珍”即程寿珍。
清光绪窑变釉杏元瓶窑变釉杏元瓶,清光绪,高29.5cm,口径10.7×9cm,足径11.8×9.2cm。
清三代康雍乾祭红釉瓷器特点以及鉴赏祭红釉也叫霁红釉是清代三大红釉瓷器之一,以用料珍贵,烧造难而显得尤为珍贵。
清龚鉽在《景德镇陶歌》中记述“官古窑成重霁红,最难全美费良工。
霜天晴昼精心合,一样搏烧百不同。
”说明霁红器是比较难烧成的。
祭红釉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行的红釉品种。
烧成后的釉面为失透状,呈色均匀凝重。
祭红釉瓷器在康雍乾三代都有烧造,而且有着自己的时代特点。
康熙霁红釉瓷器特征祭红釉是康熙仿明代宣德红釉的品种,色调深红,似暴风雨后晴空中的红霞,所以名曰霁红。
康熙时期的祭红釉瓷器釉面均匀凝厚,色泽红艳、深沉,但红釉色泽多泛黑红,个别的较为浅淡鲜亮,色调都很均匀。
此时的霁红器胎体坚硬细密,有的釉面有细小橘皮皱纹,有的因釉层较厚而呈垂流状,足边往往因垂流积釉而呈黑褐色。
霁红釉僧帽壶霁红釉僧帽壶高14.5厘米足径5.3厘米,瓷器小巧玲珑,制作精工,红釉鲜丽,反映出康熙霁红釉瓷的烧制水平。
雍正祭红釉瓷器特点雍正祭红釉色是最纯粹的红色,偏正红色,比较浓艳,以铜为着色剂,在1300℃左右的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
胎质和釉色是康雍乾三代最好的。
乾隆时期祭红釉瓷器特点乾隆时期祭红釉瓷器胎白致密,瓷器内施青白釉,外施祭红釉。
釉色成深红釉,釉汁凝厚,釉面密布细小棕眼,如同桔皮。
乾隆款祭红盘乾隆款祭红盘高2.5厘米,口13.2厘米,足7.6厘米,撇口、浅弧腹、平底圈足。
内外施红釉,灯芯口。
外底书青花篆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
清乾隆祭红釉敞口碗清乾隆祭红大碗,高8.2厘米,口径18厘米,足径7.2厘米。
口微敞,深腹,圈足。
碗内及足底饰白釉,外壁饰霁红釉。
底足内有青花篆文“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
此件祭红釉碗从胎釉,工艺上看都具有乾隆窑烧制的特点,是祭红中的精品瓷器。
清乾隆款祭红釉梅瓶祭红釉梅瓶高23.0厘米、口径4.60厘米、底径7.70厘米,侈口,短颈,丰肩,鼓腹,胫直,平底,圈足。
底落青花双圈楷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双竖行款。
鉴赏——清乾隆珐琅彩瓷器鉴赏——清乾隆珐琅彩瓷器清乾隆?珐琅彩花卉纹瓶高20.4cm,口径4.8cm,足径4.3cm瓶小口,短颈,圆肩,肩下渐收,圈足。
瓶外壁白釉上以各色珐琅彩料绘月季、天竹、腊梅、兰花、山石图案。
肩部空白处以墨彩题“夕吹撩寒馥,晨曦透暖光”五言诗两句,配以胭脂彩方形印章,引首为“佳丽”,下首为“金成”、“旭映”。
外底蓝料彩双方栏内“乾隆年制”双行四字款。
此瓶造型端庄秀美,胎体轻薄细腻,以红、黄、绿、粉、蓝等色绘姹紫嫣红的花朵,在如雪似玉的釉面上,显得娇艳妩媚,栩栩如生。
1画面布局承中国绘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传统,颇具艺术感染力。
清乾隆?珐琅彩山石花卉纹小瓶高9.1cm,口径1.6cm,足径2cm瓶小口,短直颈,溜肩,肩部凸起三乳钉,瓶身细长,上腹圆鼓,下腹斜收,卧足。
瓶内外及底部均施白釉,釉面细腻莹润。
瓶身绘山石、桃花和长春花等,寓意群芳祝寿。
上题“长日香风细细吹”,下落“金成”、“旭日”两方红印。
外底书蓝料彩“乾隆年制”四字楷书款。
此瓶在似绢般的釉面上作画,设色淡雅,构图简洁清新,有雍正珐琅彩之遗风。
2清乾隆?珐琅彩婴戏纹双连瓶通高21.4cm,口径9—5.2cm,足径10—6cm瓶呈双连式,洗口,溜肩,肩以下收敛,近足处微外撇。
瓶附双联盖,盖钮涂金彩,盖面用蓝、红、黄彩描绘垂叶纹。
口、足均以淡绿彩描绘折枝菊纹。
肩、圈足外墙皆以胭脂红地璎珞纹、磬纹装饰。
腹部绘主题纹饰婴戏图,一面为四婴、三羊,寓意“三阳开泰”;另一面为九子嬉戏,其中一小童怀抱宝瓶,瓶中飞出五只红色蝙蝠,寓意“福在眼前”。
外底署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横款。
双连瓶又称合欢瓶,是清乾隆时期流行的瓶式之一。
此瓶色彩温馨,装饰题材吉祥喜庆,尤其是幼童的刻画煞是可爱。
3清乾隆?珐琅彩开光双戟小瓶高8.9cm,口径1.4cm,足径1.6cm瓶小口微敞,长颈,溜肩,椭圆腹,圈足外撇,颈部饰双贯耳。
口、颈及双贯耳绘蓝彩卷草纹,肩部绘一周紫红地莲瓣纹,腹部以绿彩卷枝纹为地间饰四开光。
清代青花瓷器鉴定方法
清代青花瓷器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一种,因其色泽青翠而得名。
鉴定清代青花瓷器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器型、釉面、色彩、纹饰、胎质等。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介绍清代青花瓷器的鉴定方法。
一、器型
清代青花瓷器的器型多种多样,包括瓶、罐、盘、碗、壶、杯等。
鉴定器型需要考虑其形制是否符合清代风格,如清代瓷器器型多为庄重、端庄、简洁的风格,器形线条流畅、优美,造型大多采用对称、平衡的手法。
二、釉面
清代青花瓷器的釉面质地细腻、光滑、均匀,釉面呈现出一种淡淡的青色,不过分浓重。
鉴定釉面需要注意其质地是否细腻、均匀,釉面是否有瑕疵、破损、起泡、流淌等现象。
三、色彩
清代青花瓷器的色彩以青色为主,但也有淡蓝、淡紫、淡绿等颜色。
鉴定色彩需要注意其是否清晰、鲜明、自然,颜色是否均匀、浓淡适宜。
四、纹饰
清代青花瓷器的纹饰多种多样,包括梅花、兰花、菊花、牡丹、山水、人物等。
鉴定纹饰需要注意其是否精美、细腻、自然,纹饰是否符合清代风格,是否有破损、脱落等现象。
五、胎质
清代青花瓷器的胎质多为白色或灰白色,质地细腻、坚实、透亮,有一定的质感。
鉴定胎质需要注意其质地是否细腻、坚实、透亮,胎质是否均匀、无裂纹、无气泡等现象。
综上所述,鉴定清代青花瓷器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在鉴定时需要仔细观察、辨别,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的鉴定结论。
NO.1 清代各朝的瓷器,内容丰富,既有共同风格,又各具不同的特点。
NO.2 胎体,琢器类胎体,琢器类,一般薄厚适中,圆器类则有厚有薄。
康熙时,胎体体重,质地坚硬细密。
雍正时有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
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粗松。
清代的琢器类腹、颈部接痕极为少见。
明代留器露胎处,常泛火石红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失。
NO.3 胎体,琢器类胎体,琢器类,一般薄厚适中,圆器类则有厚有薄。
康熙时,胎体体重,质地坚硬细密。
雍正时有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
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粗松。
清代的琢器类腹、颈部接痕极为少见。
明代留器露胎处,常泛火石红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失。
NO.4 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泽略显青白。
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酱白,硬亮青等几种色泽。
雍正时釉面细臼莹润,多有桔皮皱纹。
乾隆时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后的不够平整,波浪明显。
晚清时施釉稀薄,釉质疏松,不够坚致。
NO.5 纹饰深受同时期绘画的影响纹饰深受同时期绘画的影响,民窑瓷器,写意写实并存,用笔豪放。
御用官窑连器,图案趋向规范化,用笔细致入微,构图拘泥、繁缚。
早期纹饰中的山水、树木多采用斧劈簸,并加镀点,古装仕在高警秀丽,柔细的花绘采用没骨画法。
晚期纹饰中的人物面部无神,鼻部隆大,这一时期龙纹形态不一,既有方头大额、正肃苍劲的,也有纤柔细身的,一般为狮子头,龙发较多,龙脚明显突出,两支脚立体感强,龙身粗笨,一般画为四爪和五爪,如同鸡爪。
NO.6 由于瓷器工艺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在清代,由于瓷器工艺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因而在瓷器上出现了具有西方绘画风格特点的花纹图案。
如在珐琅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绘画西洋人物,楼房、船和狗之类的花纹图案。
NO.7 清代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罐、鱼、肠清代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罐、鱼、肠。
NO.8 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
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
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足、滚圆泥鳅背形足等。
NO.9 景德镇官窑多属皇帝年号款景德镇官窑多属皇帝年号款,民窑有干支年款、吉祥语款、私家款及图记款等。
有印、刻、青花、红釉、金彩、料彩、等多种,楷篆均有。
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并用,乾隆以后篆多楷少。
晚期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又以楷书款为多,外围以圆圈或方框格式。
民窑款识多随意乱写,字体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