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槐树叶》教学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1.26 MB
- 文档页数:17
《一片槐树叶》说课稿一、说教材(一)分析教材《一片槐树叶》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诗歌单元的第二课,是台湾诗人纪弦于1954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借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了游子怀乡之情。
这首诗明白易懂,首尾呼应,情思贯通,很适合对八年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主题,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三)教学重难点本文是一首现代抒情诗,指导朗读,体会诗境之美以及作者强烈的感情,与诗人情感达到共鸣是本文的学习重点,这一点我将采用三层面诵读法来突破。
寻找意象,学以致用是难点我会通过让学生比较阅读、写作来达到要求。
二、说教法1、诵读品味法没有朗读,就谈不上诗歌教学。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采用灵活多样的诵读形式和三层面诵读法,让学生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情感体验法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强烈的感情,与作者达到共鸣,教师应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诗歌。
三、说学法1、自主学习法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因此,学生的活动是课堂的主流。
2、诵读品味法要求学生通过反复涵咏朗读品味,最终从“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达到“读出自己”的第三层面。
3、创造性学习法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学会联想、想象、体味、感悟、迁移、转换,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东西来,尝到学习与创造的喜悦。
四、说教学过程导入:长城是席慕蓉笔下的乡思乡愁的个性化载体,一片小小的槐树叶如何来表达乡思和乡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纪弦的《一片槐树叶》。
作者简介:纪弦,1913年生,祖籍陕西,生于河北清苑县。
原名路逾,曾用笔名易士。
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纪弦、覃子豪与钟鼎文)之一,现代派诗歌的倡导者,他的诗极有韵味,且注重创新,令后学者竞相仿效,成为台湾诗坛的一面旗帜。
1948年去台湾,后居美国。
2013年7月22日逝世于美国。
背景介绍:《一片槐树叶》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已远离大陆故土六年,思乡之情与日俱增。
一片槐树叶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槐树叶的生态环境1.1 教学目标了解槐树的基本特征和生长环境。
掌握槐树叶片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1.2 教学内容槐树的特点:槐树的种类、生长习性、生命周期。
槐树叶片的结构:叶片形状、叶脉结构、叶肉组织。
槐树叶片的功能: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呼吸作用。
1.3 教学活动观察槐树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槐树的特点。
发放槐树叶子的样本,观察叶片的结构。
小组讨论,探讨槐树叶片的functions。
1.4 教学评估学生能列举出槐树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学生能描述槐树叶片的结构和功能。
第二章:槐树叶子的形态变化2.1 教学目标了解槐树叶子的形态变化规律。
掌握槐树叶子的季节变化特点。
2.2 教学内容槐树叶子的春、夏、秋、冬四季变化。
槐树叶子的形态变化规律:叶绿素含量、叶片大小、叶片颜色。
2.3 教学活动观察槐树叶子的四季变化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变化规律。
发放不同季节的槐树叶子样本,观察叶片的变化。
2.4 教学评估学生能描述槐树叶子的春、夏、秋、冬四季变化。
第三章:槐树叶子的生命周期3.1 教学目标理解槐树的生命周期概念。
掌握槐树叶子的生命周期特点。
3.2 教学内容槐树的生命周期:种子、芽、叶子、花朵、果实、种子。
槐树叶子的生命周期特点:生长、成熟、衰老、凋落。
3.3 教学活动观察槐树的生命周期图片,引导学生理解生命周期概念。
发放槐树叶子的样本,观察叶片的生命周期特点。
3.4 教学评估学生能描述槐树的生命周期。
第四章:槐树叶子的生态功能4.1 教学目标了解槐树叶子的生态功能。
掌握槐树叶子的环境保护作用。
4.2 教学内容槐树叶子的生态功能: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吸收有害气体、减缓气候变化。
槐树叶子的环境保护作用: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保持生态平衡。
4.3 教学活动观察槐树叶子的生态功能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其环境保护作用。
发放槐树叶子的样本,观察叶片的功能。
4.4 教学评估学生能列举出槐树叶子的生态功能。
学生能描述槐树叶子的环境保护作用。
中班语言《一片槐树叶》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槐树叶的形态及生长环境。
2.能够模仿老师的朗读,熟记课文。
3.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借助平板电脑或电脑进行初步汉字书写。
4.通过阅读及讨论,理解诗歌中的情感。
教学准备1.课文:杨红樱《一片槐树叶》。
2.讲台,PPT,平板电脑等教具。
教学步骤导入1.老师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说出这是什么?(图片为槐树的枝叶)2.带领学生了解槐树的形态及生长环境,可以播放相关视频资料或图片让学生进行认知。
正文1.老师朗读《一片槐树叶》。
2.引导学生跟随老师的朗读,逐句听取、感受、理解。
3.老师让学生从逐句理解到整体理解,从形象理解进入感受理解,让学生了解诗歌中作者的情感。
4.学生借助平板电脑或电脑,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初步汉字书写,鼓励学生多写、多画。
5.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整个诗歌,加深理解并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拓展1.让学生讲自己家里有没有相似的树木或花卉,他们喜欢什么样的花卉植物?2.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能做什么可以环保、保护环境。
教学评估1.学生能够模仿老师的朗读,完成基础的汉字书写。
2.课程结束后,漂流瓶小游戏(由老师出示手写的题目和答案,将小纸条卷成瓶投进学生手中,谁被点名就要回答问题)或老师问答,进行一个简单的小评测。
总结中班语言《一片槐树叶》教案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们通过了解植物的生长环境、形态以及学习诗歌,对美好理解更多,通过分享,加深了解班友,也展现了孩子们的爱心和热情。
希望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能够更加爱护环境,保护植物,并通过所学的基础汉字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一片槐树叶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一片槐树叶》这篇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槐树叶的坚韧和生命力。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一片槐树叶》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3. 探讨课文中所表达的主题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一片槐树叶》的主要内容。
2. 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珍惜生命。
四、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2. 深入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主题和价值观。
五、教学准备:1. 课文《一片槐树叶》的文本。
2. 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教学课件或黑板。
4. 学生作业本或练习纸。
1. 导入:通过展示槐树叶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槐树叶的兴趣,导入新课。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一片槐树叶》,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 分析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如拟人、比喻等,并分享自己的发现。
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主题和价值观,如生命的坚韧和生命力,热爱大自然等。
5. 朗读与表达:学生选择一段自己喜欢的课文,进行朗读表达,培养他们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6. 作业布置: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进行槐树叶的手工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对槐树叶的印象。
2.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收集不同种类的树叶,了解树叶的形状、颜色和纹理等特点。
七、课堂小结:2. 强调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自然环境。
八、课后作业: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槐树叶的作文,描述自己对槐树叶的观察和感受。
2. 家长参与:请家长协助学生完成作文,并签字确认。
九、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中班一片槐树叶教案教案标题:中班《一片槐树叶》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槐树叶的特点和形态。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发现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4.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1. 一片槐树叶的实物或图片。
2. 槐树叶的相关知识资料。
3. 色彩丰富的彩纸、剪刀、胶水等手工制作材料。
4. 课堂展示板或幻灯片等教学辅助工具。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教师出示一片槐树叶的实物或图片,向学生介绍槐树叶的特点和形态,如叶子的形状、颜色、纹理等。
2. 引导学生观察槐树叶,鼓励他们描述叶子的特点,并提问:你们见过其他形状的叶子吗?探究活动:1. 分发彩纸和剪刀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对槐树叶的观察,剪出一个类似槐树叶的形状。
2. 学生完成剪纸后,可以在槐树叶上涂上颜色,模仿槐树叶的颜色。
3. 学生完成手工制作后,可以将自己的作品贴在展示板上,展示给全班同学。
拓展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其他树叶的形状和颜色,让他们发现自然界中多样的叶子。
2.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创造其他形状的叶子,可以使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
3. 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制作的叶子,分享给其他同学。
总结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活动过程,让他们总结学到的知识和经验。
2. 学生可以用简短的语言描述自己制作叶子的过程和感受。
3.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如:你们觉得制作叶子有什么困难?你们觉得最有趣的是什么?评估活动:1. 教师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观察和发现能力,并做相应记录。
2. 教师可以采用口头提问或观察学生的手工制作作品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继续观察其他树叶的形状和颜色,并进行比较和分类。
2. 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制作其他植物的形状,如花朵、果实等。
教案撰写完毕,祝您教学顺利!。
现代诗《一片槐树叶》教案设计一、教学背景本次教学对象为初中语文七年级学生,教学内容为现代诗《一片槐树叶》的解读和鉴赏。
本次教学将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及审美水平。
二、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诗的基本特征及鉴赏方法;2.能够正确理解《一片槐树叶》的意义和感受诗歌的美;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4.通过学习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鉴赏方法,描述诗歌主题的情感表达。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深层意义和主旨,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方面,提高学生的诗歌细节把握能力。
四、教学策略1.启发式教学策略:通过提问、讲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诗歌的深层意义。
2.案例分析策略: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方面,带领学生进一步理解整首诗歌的主旨。
3.团队合作策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互相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节课前导入1.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2.鼓励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歌,并谈谈他们为何喜欢。
第二节诗歌背景介绍1.介绍现代诗的概念和特点;2.介绍现代诗创作的背景和环境;3.分享《一片槐树叶》的创作背景和诗歌作者的生平事迹。
第三节诗歌分析和鉴赏1.分析《一片槐树叶》的标题和主体内容,解释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2.对比《一片槐树叶》与其他诗歌的特点和写作风格;3.通过描写手法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方面;4.通过诗歌语言的音韵和形式分析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第四节诗歌朗诵1.教师讲解如何朗诵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氛围和情感;2.分组进行诗歌朗诵,丰富学生朗诵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第五节课后复习1.回顾本次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2.引导学生自己再读一读《一片槐树叶》并进行简短的文学写作,总结自己的诗歌之路。
六、教学评价1.能够分析现代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方法,理解传达作者情感及主题的方式和手法;2.能够准确理解《一片槐树叶》的意义和情感表达,并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描述和分析诗歌;3.通过合作学习和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感4.学生在课后文学作业中展示了自己的文学和诗歌创作水平及审美能力七、教学资源1.现代诗歌选编教材;2.诗歌朗诵练习材料;3.诗歌分析和鉴赏课件。
《一片槐树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习诗歌借物抒情的写法。
3.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1.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学习诗歌借物抒情的写法。
教学流程:一、导入1.多媒体出示《天净沙·秋思》的图片,齐诵全曲,要求学生思考: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乡之情)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由身居台湾的“断肠人”写的现代诗《一片槐树叶》。
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挺准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思考: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借学生对全诗情感的把握,交代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4.再读全诗,同桌讨论:诗人是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他的思乡之情的呢?(明确:借物抒情)5.抒情诗中经常采用这种写法,用来寄托和抒发作者心中的情感的具体的物,就是我们常说的意象。
明确本诗的意象——槐树叶。
三、深入探究(一)赏析第一节:1.指名读,说一说这是一片怎样的槐树叶?2.为什么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在诗人的心目中却是“全世界最美的,最珍奇、最可宝贵的,又是最使人伤心流泪的呢”?(二)赏析第二节:1.同学们,你们会丢掉关于你们最珍视的东西的记忆吗?我们的作者怎么会忘记了这片对他有特殊意义的槐树叶是从哪里捡来的呢?(三)赏析第三节:1.作者满怀思乡之情,前两节诗伤感了现在,回忆了过去,我们来看第三节诗,作者对未来有怎样的企盼呢?2.分析“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中的季节是什么时间?(明确:分析本诗意象是国槐而非洋槐,时间为7-8月份,从而引出中秋佳节,作者“每逢佳节倍思亲”)。
3.齐读,读出作者的思乡之情。
四、作业小作文:想象诗人多年后在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重回故土,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当时的场景。
五、板书设计:一片槐树叶纪弦感情线索:伤感回忆企盼时间线索:现在过去将来借物抒情游子思归。
《一片槐树叶》教案纪弦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诗歌表现的主题,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
学习诗歌借物抒怀的写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诗歌的学习体会诗人对国家故乡的思念与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本文是一首现代抒情诗,指导朗读,与诗人情感达到共鸣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而本诗借物抒怀的写法,对八年级学生来说理解不难,学以致用是难点。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具准备多媒体﹙一﹚、创设情景,导人新课1、同学们,当你离家三五天,或十天半个月的时候,你们会想家吗?用谈话的方式切入课题,激发情感,拉近师生距离。
2、作者简介(学生自由介绍)纪弦,生于河北省清苑县。
原名路逾,曾用笔名路易士。
1928年春开始发表诗作。
纪弦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
他不仅创作极丰,而且在理论上极有建树,他的诗风明快,善嘲讽,乐戏谑。
他的诗极有韵味,且注重创新,令后学者竞相仿效,成为台湾诗坛的一面旗帜。
被誉为“诗坛上的常青树”。
3、写作背景:(师介绍)《一片槐树叶》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已经远离大陆故土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
一次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映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的一根弦。
于是诗人感情颤栗了,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于是他借这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思乡之情。
﹙二﹚、整体感知,自主学习1、听录音,整体感知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
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
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多年来,竟没有/些微的/损坏。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啊。
故国哟,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2,学生自由朗读找出本诗描写的对象是什么?描写对象是“一片槐树叶”3、体会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本诗抒发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
一片槐树叶教案教案标题:一片槐树叶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槐树叶的特点和功能。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或校园中的槐树,询问学生对槐树的了解和感受。
2. 准备一片槐树叶,展示给学生,引发学生对槐树叶的好奇心。
活动一:观察槐树叶1. 让学生仔细观察槐树叶的外观特点,如形状、颜色、纹理等。
2. 引导学生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槐树叶的特点,并鼓励他们使用形容词和比喻来描述。
活动二:探究槐树叶的功能1. 引导学生思考槐树叶的功能,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保护树干等。
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并展示他们的理解。
活动三:创作槐树叶的画作或手工制作1. 提供画纸、颜料和画笔,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槐树叶的观察和想象,画出一幅槐树叶的画作。
2. 鼓励学生使用多种颜色和技巧,展示他们对槐树叶的理解和创意。
3. 对于不擅长绘画的学生,可以提供槐树叶的剪纸模板,让他们制作槐树叶的手工作品。
活动四:分享和展示1. 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画作或手工作品,并分享他们对槐树叶的理解和感受。
2. 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和评论,促进他们的交流和合作。
活动五:环保意识教育1. 引导学生思考槐树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并与他们讨论保护槐树和环境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环保建议,并制定班级或个人的环保计划。
活动总结:1.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关于槐树叶的知识和观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对槐树叶的观察和理解运用到其他植物的学习中。
教案评估:1. 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观察槐树叶、描述特点、创作画作或手工作品等。
2. 收集学生的作品和环保计划,评估他们对槐树叶和环境保护的理解和关注程度。
教案扩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槐树和其他植物,进一步了解植物的特点和功能。
2.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槐树的生长环境、繁殖方式和药用价值等方面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