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结膜变性疾病
- 格式:pdf
- 大小:314.82 KB
- 文档页数:4
变性性结膜病翼状胬肉翼状胬肉(pterygium)是睑裂区肥厚的球结膜及结膜下纤维血管增生组织呈三角形向角膜表面侵袭生长,因其形状酷似昆虫的翅膀而得名。
病因:1、可能与阳光、风沙、尘埃等长期刺激有关。
2、紫外线辐射也可引起以上因素损害角膜缘干细胞导致局部生理环境改变所致,多见于户外作业的人员如渔民、农民、筑路工人,由于长期风沙、阳光刺激,引起结膜慢性炎症,继而发生变性及组织增生所致。
发病机理:1、翼状胬肉与Ⅰ、Ⅲ变态反应有关;2、成纤维细胞转化成结膜移行学说;3、角膜缘干细胞移行学说。
临床表现形态1、睑裂区肥厚的球结膜及结膜下组织向角膜呈三角形入侵,三角形尖端为头,角膜缘处为颈,球结膜主段为体,鼻侧多见颞倒者,二者同时入侵少。
2、翼状胬肉有水平行径的血管,进行性者,头部前方角膜常有点片状浸润,组织充血、肥厚。
静止者头部角膜无浸润混浊,较薄,不充血。
3、可引起散光、遮住瞳孔影响视力。
一般多无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或痒。
图示诊断睑裂区有呈翼状的纤维血管组织侵入角膜的病变者,即可确诊。
应与假性胬肉鉴别:1、假性胬肉:是球结膜与角膜之间因炎症或外伤形成的粘连分不出头部、颈下及体部,可发生在角膜缘的任何部位,很薄,无发展趋向。
2、睑裂斑:是睑裂部的球结膜因长期暴露在外,受到外界各种理化刺激而增厚变性(其病理上是结膜的玻璃样变性和黄色弹力纤维增生),形成近似三角的黄色隆起,(不是脂肪沉着)其底部朝向角膜,不侵犯角膜。
泪液膜的粘蛋白异常可能是睑裂斑形成的诱因。
治疗1、进行性翼状胬肉需手术治疗。
2、较小、静止、可不需手术,因易复发(5-20%)。
3、有炎症和症状重者,痒、异物感明显的局部用药,0.15%地塞米松眼药水,抗生素眼药水,0.2‰(0.2mg/ml)丝裂霉素溶液也可用。
4、试用放射线(Sr90)治疗。
结膜结石结膜结石(conjunctival concretion)是结膜上皮凹陷和深部腺管内(Henle 氏腺)堆积的脱落的上皮细胞和退行性细胞(变性的白细胞)及角质类残屑等凝固而形成的上皮性包涵性囊肿,没有或极少有钙质沉着,并非真正的结石。
眼科学课件:结膜病
结膜病是指结膜的炎症和其他病变。
结膜是覆盖在眼球前表面和眼睑内部的透明薄膜。
它具有保护眼球并提供滑润表面的功能。
结膜病可以导致眼睛红肿、疼痛、异物感和分泌物增加等症状。
本课件将介绍以下几种常见的结膜病:
1. 结膜炎:结膜炎是最常见的结膜病之一,通常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
它可以导致眼睛发红、痒、分泌物增多和视力模糊。
2. 过敏性结膜炎:过敏性结膜炎是由过敏原引起的结膜炎。
过敏原可以是花粉、灰尘、宠物皮屑等物质。
它会导致眼睛瘙痒、红肿、流泪和刺痛。
1
3. 眼脓肿:眼脓肿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结膜局部脓肿。
它通常伴随着眼睛红肿、疼痛、分泌物增加和视力模糊。
4. 夫厚结膜炎:夫厚结膜炎是一种由滤泡形成的慢性炎症引起的结膜病。
它可以导致结膜出现乳头状突起,视力模糊和异物感。
5. 多形性红斑:多形性红斑是一种自限性结膜炎,通常由病毒感染引起。
它会导致结膜出现红斑、水泡和结痂。
通过学习这些结膜病的识别、症状和治疗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维护眼睛的健康。
2。
第六节结膜变性一、翼状胬肉(pterygium)(一)病因原因不明。
可能与风沙、烟尘、阳光、紫外线等长期刺激有关。
多发生于室外工作者。
(二)临床表现初起时睑裂部球结膜充血肥厚,逐渐向角膜表面伸展,形成一三角形带有血管组织的胬肉,状似昆虫的翅膀,故名翼状胬肉。
多发生于鼻侧,颞侧者较少,伸向角膜时,可侵及前弹力层及浅层基质。
羧肉本身可分为三部分。
在角膜的尖端为头部,跨越角膜缘的为颈部。
伸展在巩膜表面的宽大部分为体部。
胬肉可长期稳定,无明显充血,组织肥厚,头部稍显隆起,其前方角膜呈灰白色浸润,胬肉不断向角膜中央推进,称为进行期。
多无自觉症状,但当胬肉向角膜中央时展时,可引起散光、若遮盖瞳孔,则将严重影响视力、肥厚挛缩的胬肉可限制眼球运动。
角膜有溃疡或烧伤后球结膜与角膜发生粘连称为假性翼状胬肉,它可发生在角膜缘的任何方向、是静止性,仅头部与角膜粘连。
图5-9 翼状胬肉(三)治疗1.静止期:无症状不必治疗。
当有炎症刺激时可点0.25%氯霉素与0.5%可的松眼药水、夜晚可涂四环素可的松眼膏。
2.进行期:一般先采用以上药物治疗,如进展较晚,应作手术治疗,但手术后有5-20%的复发率,因此术后可点1:2000噻替哌液,0.5%可的松液,或用丝裂霉素(mitomycin)液(0.2mg/ml),一日三次共一周,或β射线(90锶)照射,以防止复发。
二、睑裂斑(pinguecula)是由睑裂部球结膜长期暴露及老年性变性所致,位于角膜两侧,为黄色三角形隆起,基底朝向角膜缘,一般内侧较为明显,稍隆起,球结膜充血时,因睑裂斑内无血管,故更明显,其病理改变为结膜实质的玻璃样变性和弹力纤维增生,病变为静止性,不影响视力,无须治疗。
眼科结膜变性及色素性变诊疗技术一、结膜结石结膜结石(ConjUnCtiVaIConCretion)是在睑结膜上的单发或多发性坚硬的黄点,这是上皮细胞堆积和黏液浓缩压入的变性产物,从不钙化,实为结膜凝集物,故结石一词实属不当。
此物位较深时无不适,当突出于结膜面时刺激角膜产生异物感,甚至角膜擦伤糜烂。
在表面麻醉下。
以尖刀或异物针剔除之。
本病多见于成年人、老年人及沙眼和慢性结膜炎患者。
二、睑裂斑睑裂斑(pinguecular)是由于结膜长期暴露在阳光、烟尘、风沙等环境下,引起玻璃样渗出,黏膜下弹力纤维变性所致。
多见于成、老年人及长期户外劳动者。
睑裂斑为睑裂部角膜缘外侧的三角形黄白色斑块,故又称睑裂黄斑。
通常先发生在鼻侧球结膜,然后才在颗侧出现。
三角形斑块状似脂肪,底向角膜缘,稍隆起,表面有黄色小点,有时略侵入角膜缘,不充血。
当结膜炎症充血或结膜下出血时尤为明显。
本病很少发展成翼状督肉,无不适症状,不影响视力,故不需治疗。
斑体较大,影响美观者可考虑手术切除。
三、翼状餐肉翼状督肉(PterygiUm)因其形状酷似昆虫的翅膀而得名,据其发病机制及形态的不同临床上分为真性和假性两种。
(一)真性翼状帑肉督肉位于睑裂部球结膜,伸入到角膜表面。
单侧者多见于鼻侧,双侧者鼻侧先于题侧发病,督肉分别位于角膜的鼻颗两侧。
初起时角膜缘发生灰色混浊,结膜向角膜生长,伸入角膜内的尖端名头部,位于角膜缘处为颈部,位于球结膜的宽大部分为体部。
督肉处球结膜增厚,其下有多数较大囊状空腔,与巩膜有稀疏粘连,粘连处较体部稍窄,使上下边缘两侧形成皱褶。
角膜实质浅层及前弹力膜均被破坏。
本病按病变进行情况又分为进行期和静止期。
进行期督肉的头部隆起,侵及角膜前弹力膜及实质浅层,有细胞浸润,所以头部附近的角膜混浊。
体部肥厚、表面不平、有粗大而扩张充血的血管。
静止期的督肉,头部扁平,角膜浸润吸收,所以混浊区较小而境界清楚。
体部不充血,表面平滑,呈薄膜状,但永不消失。
第六节结膜变性疾病
一、睑裂斑
睑裂斑(pingueculae)是睑裂区角巩膜缘连接处水平性的、三角形或椭圆形、隆起的、灰黄色的球结膜结节。
【病因】病理显示睑裂斑上皮下连接组织透明样变性,嗜碱性弹力纤维、颗粒状物质增多,通常病变区没有炎症细胞,这被认为是紫外线诱发胶原变性的结果。
睑裂斑主要位于鼻侧区域,因此有学者认为与鼻梁对阳光的反射,导致的光化学损伤有直接关系。
此外眼睑闭合对睑裂区球结膜造成的重复性损伤也被认为是一个致病因素,
【临床表现】鼻侧发生多且早于颞侧,多为双侧性。
外观常像脂类渗透至上皮下组织,内含黄色透明弹性组织。
睑裂部接近角膜缘处的球结膜出现三角形隆起的斑块,三角形基底朝向角膜。
睑裂斑通常是无症状,至多是美容的问题。
偶尔睑裂斑可能会充血、表面变粗糙,发生睑裂斑炎。
睑裂斑很少与其他损害混淆,睑裂斑位于上皮下,上皮肿瘤多局限于上皮组织内。
成年人的Gaucher病是一种鞘脂代谢性疾病,可发生褐色的睑裂斑样损害,需注意鉴别。
【治疗】一般无需治疗。
发生睑裂斑炎给予作用较弱的激素或非甾体消炎药局部点眼即可。
严重影响外观、反复慢性炎症或干扰角膜接触镜的成功配戴时可考虑予以切除。
二、翼状胬肉
翼状胬肉(pterygia)是一种向角膜表面生长的与结膜相连的纤维血管样组织,常发生于鼻侧的睑裂区。
翼状胬肉的存在不仅影响美观,还会引起角膜散光导致视力下降,如果胬肉遮盖视轴区,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力。
【病因】翼状胬肉的确切病因与发病机制虽然尚未完全弄清,但流行病学显示,有两个因素与它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一是所居住地区的地理位置,二是暴露于日光及风沙下的时间。
热带地区的居民以及长时间从事户外工作的人翼状胬肉的发病率均较正常为高,这显示日光中的紫外线可能是引起翼状胬肉的主要原因。
另外,遗传也是其发病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家族成员中有翼状胬肉病史的人较正常人更易发生翼状胬肉。
其他尚有许多因素包括局部泪液异常、I型变态反应、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等都被认为与胬肉的发生有重要联系。
【临床表现】多双眼发病,以鼻侧多见。
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度异物感,当病变接近角膜瞳孔区时,因引起角膜散光或直接遮挡瞳孔区而引起视力下降。
睑裂区肥厚的球结膜及其下纤维血管组织呈三角形向角膜侵入,当胬肉较大时,可妨碍眼球运动( 图7-10)。
典型的翼状胬肉可以分为头、颈、体三部分,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
翼状胬肉的体部通常起自球结膜,偶尔起
自半月皱襞或穹隆部结膜(特别是复发胬肉)。
在角巩膜缘翼状胬肉的体部转为颈部。
翼状胬肉的头部指的是位于角膜的部分,此处的胬肉与下面的角膜紧密相连。
Stocker’s线指的是含金属的色素在上皮的沉积,它的存在常常是胬肉生长缓慢的表现。
胬肉外形上的不同常常提示了病变发展的不同阶段:进展期胬肉充血肥厚,静止期胬肉色灰白,较薄,呈膜状。
【诊断和鉴别诊断】由于翼状胬肉的病变直观,诊断并不困难,但是仍需要和其它一些疾病相鉴别。
1. 假性胬肉假性胬肉是由于外伤、手术及炎症伤及角膜边缘区而导致的结膜与角膜的粘连。
与真性胬肉不同在于:它没有清晰的头、体、尾的外形特点;可以发生在角膜的任何位置;之前常常有明确的外伤及炎症病史;另外假性胬肉的下方常常可以被探针通过。
2. 睑裂斑睑裂斑位于睑裂区角膜两侧的球结膜,微隆起于结膜,呈黄白色的三角形外观。
它的成因也与长期户外活动有关,但睑裂斑很少侵入角膜。
3. 结膜肿瘤一些结膜的肿瘤在发病初期易与翼状胬肉相混淆,但良性肿瘤一般很少侵犯角膜,而恶性肿瘤生长迅速,呈不规则外观。
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治疗】胬肉小而静止时一般不需治疗,但应尽可能减少风沙、阳光等刺激。
胬肉进行性发展,侵及瞳孔区,可以
进行手术治疗,但有一定的复发率。
手术方式有单纯胬肉切除或结膜下转移术。
胬肉切除+球结膜瓣转移、移植或羊膜移植术。
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自体结膜移植、β射线照射、局部使用丝裂霉素等,可以减少胬肉复发率。
三、结膜结石
结膜结石(conjunctival concretion)是在睑结膜表面出现的黄白色凝结物,常见于慢性结膜炎患者或老年人。
结石由脱落的上皮细胞和变性白细胞凝固而成。
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无需治疗。
如结石突出于结膜表面引起异物感,导致角膜擦伤,可在表面麻醉下用异物针或尖刀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