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820型数字无创心功能检测的临床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2.11 MB
- 文档页数:15
无创心功能检测无创心功能检测是指通过非侵入性的技术手段来评估心脏的功能状态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传统的心功能检测方法需要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需要接触皮肤和内部器官,给患者带来一定的不适。
而无创心功能检测则采用了一些新的技术手段,如心率变异性分析、搏动波传导速度测试等,可以在不接触患者体表的情况下进行。
心率变异性是指心跳的间隔变化,它是一种反映自律神经系统功能状态的指标。
通过观察心率的间隔变化,医生可以判断出患者的自律神经系统是否失调,从而评估心脏功能是否正常。
心率变异性检测通过监测患者的心电图信号,计算得出时间间隔的标准差、总功率等指标,根据这些指标可以判断出患者的心功能状态。
搏动波传导速度测试是通过无创手段来测量患者的动脉硬化程度的一种方法。
动脉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病理变化,它会导致动脉壁变得僵硬,搏动波的传导速度增加。
通过测量患者的搏动波传导速度,医生可以判断出患者动脉硬化的程度,从而评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除了心率变异性分析和搏动波传导速度测试,还有一些其他的无创心功能检测方法,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
心电图是一种通过电极贴在患者体表上记录心脏电活动的方法,可以评估心脏的节律和传导功能。
超声心动图是通过超声波来观察和评估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方法,可以检测和诊断一系列心血管疾病。
无创心功能检测的优点是非侵入性,不需要直接接触患者体表和内部器官,减少了患者的不适和恐惧。
此外,无创心功能检测还可以快速、准确地评估心脏的功能状态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但是,无创心功能检测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替代传统的心功能检测方法,有些疾病仍需要进一步的侵入性检查来确诊。
无创心功能参数解读无创心功能参数指的是通过对患者进行非侵入性的检测,获取心脏相关的参数,从而评估心脏的功能状态。
这种检测方法避免了传统心脏检查中需要插管、注射造影剂等不适宜的操作,对患者更加安全和舒适,同时也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医学信息。
本文将对无创心功能参数进行详细解读。
1.心率和心律:通过监测心电图信号可以得知患者的心率和心律。
心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心脏跳动的次数,正常成年人的心率一般在60-100次/分钟。
心律是指心脏跳动的规律性,正常的心律应该是有规律的,不应有过快、过慢或者不规则的现象。
通过监测心律,可以早期发现心律失常等问题。
2. 血压:血压是指血液对血管壁施加的压力,分为收缩压和舒张压。
收缩压是心脏收缩时对血管壁施加的最大压力,一般应在90-140mmHg之间;舒张压是心脏舒张时对血管壁施加的最小压力,一般应在60-90mmHg之间。
通过监测血压可以评估心脏的负荷和血液供应情况。
3.心肌收缩力指标:心肌收缩力指标可以通过超声心动图获得。
常见的指标有射血分数(EF)和心室功能参数。
射血分数是指心脏每次收缩时,将左心室中的血液量的百分比。
正常成人的EF应该在55%-75%之间。
心室功能参数包括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和心室射血分数(SV)。
通过对心肌收缩力的评估可以判断心肌的强弱和心脏的泵血功能。
4.心脏电活动:心脏电活动通过心电图检测得到,可以了解心脏的起搏和传导情况。
心电图是通过电极贴在患者皮肤上,记录心脏电信号变化的波形图。
根据心电图的形态可以诊断心脏病和评估心脏的电生理功能。
5.心脏压力和容量:心脏压力和容量可以通过心导管检查得到。
通过将导管插入患者的动脉或静脉,可以测量心腔内的压力。
同时可以注入冲洗液,计算心脏的充盈容量。
心脏压力和容量的测量对于评估心脏负荷和疾病进展非常重要。
6.心脏超声成像:心脏超声成像是通过超声波对心脏进行成像,从而了解心脏结构的形态和功能。
心律失常14例、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率为63.64%(14/22)。
甲、乙、丙、丁组术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率及无复流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近年来, 由于人们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不断变化,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有了明显升高, 且发病人群有年轻化趋势, 患者的死亡率较高, 现已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3, 4]。
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与救治时间以及梗死面积关联较大, 手术可有效减轻患者心肌受损情况,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临床医师应结合实验室检查、自身临床经验等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手术方案, 重点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ST 段抬高总和, 最大限度降低患者心肌受损情况。
再灌注损伤后, 患者会出现应激反应, 进而导致T 波以及ST 段均发生变化。
再灌注损伤会导致抬高的ST 段无早期恢复, 导致微血管痉挛、血细胞堵塞毛细血管、内膜出血、血管周围水肿、内皮细胞肿胀等, 造成心肌再灌注不足, 此外再灌注损伤还会造成梗死相关动脉(IRA)无复流现象, 影响患者心功能的恢复。
再灌注治疗后无复流的发生与疾病严重程度、微血管痉挛、内皮功能障碍、再灌注损伤、细胞水肿、血栓碎片、微血管堵塞等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上述说明心肌梗死患者是否复流与其病情轻重有着重大关联[5, 6]。
本研究结果显示, 无复流组和正常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发病时间、QRS计分、再灌注前后ST 段抬高导联数目同期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正常组患者再灌注前后ST 段抬高总和均低于无复流组同期,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甲、乙、丙、丁组术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率及无复流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于本文研究样本容量过小,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仍旧需要临床进一步扩大样本容量, 为临床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组织再灌注情况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心电图检测操作方便, 诊断时间较短, 现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于各种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中, 所需要的诊断费用较低, 不会给家属、患者造成较大的经济压力, 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心血管功能检测仪参数及临床实用性的研究摘要目的:检验无创心功能仪的测量参数的可靠性和临床实用性。
方法:用AZN心血管功能检测仪对31例健康人进行两次测量,比较两次结果的差异;健康人31例与心血管疾病患者34例分别进行测量,比较两组人群的结果。
结果:健康人两次测量结果显示有良好的相关性(P>0.05)。
健康人与患者比较显示SP、DP、PP、MAP、PAWP、SV在健康人与心血管病人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R、ETK、TR、STR、CO、VPE、HOV、V、OV、BV、T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AZN-F心功能仪的测量稳定性良好,能反映疾病的心功能狀态,敏感性强。
关键词无创检测心功能目前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心脏功能和血液动力学的监测更显意义重大。
传统的有创监测有一定风险,费用昂贵,因此无创的心功能动态、长期检测对临床诊治有意义。
AZN心血管功能检测仪通过检测受检者的脉搏波,根据身高、体重、血压的参数,测定心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等10余项对评价心功能有参考价值的指标。
仪器操作简单,便于重复检查,对临床进行心功能检测带来便利。
为了检验AZN-F心功能仪的测量参数的可靠性和临床实用性,并研究对其检测结果的影响因素,使之更接近临床需要,进行如下研究。
健康人检测选择31例健康人检测收缩压(SP)、舒张压(DP)、脉压差(PP)、脉率(HR)、平均动脉压(MAP)、肺动脉楔压(PAWP)、心搏出量(SV)、每分心输出量(CO)、血管弹性系数(ETK)、总周阻力(TR)、标准周阻(STR)、左心室有效泵力(VPE)、心肌耗氧量(HOV)、血液黏度(V)、还原血液黏度(OV)、总血容量(BV)、微循环平均滞留时间(TM)。
每例均测量2次(首次检测后休息10分钟再测量1次)。
对2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显示两检测结果之间差别不大,有良好的相关性(P>0.05),见表1。
无创心功能检测仪
无创心功能检测仪是一种新型的医疗设备,可以在无需刺破皮肤或进行心电图贴片的情况下,非侵入性地监测和评估心脏功能。
这种检测仪具有简便、无创、准确的特点,可以在临床医学、运动生理学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无创心功能检测仪基于生物电特性的变化,通过传感器和数据分析软件来获得心脏的相关指标,如心率、心电图、心脏血流动力学等。
传感器通常放置在人体胸部,利用电极来收集心脏电活动,并传输到计算机或移动设备,以进行数据分析和诊断。
无创心功能检测仪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1. 非侵入性:相较于传统的心脏检测手段,如心电图需要贴片,无创心功能检测仪不需要刺破皮肤,减少了对患者的不适感和感染风险。
2. 简便易用:无创心功能检测仪操作简单,只需要将传感器放置在胸部即可,省去了复杂的操作步骤,可以大大提高检测效率。
3. 准确可靠:无创心功能检测仪通过高精度的传感器和先进的数据分析算法,可以准确捕捉和分析心脏活动的细微变化,为医生提供可靠的诊断结果。
4. 实时监测:无创心功能检测仪可以进行实时的心脏监测,可以帮助医生及时了解患者的心脏健康状况,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和干预。
无创心功能检测仪在临床应用中有着广泛的潜力。
它可以用于心脏病的早期筛查和监测,帮助医生及时发现病变和异常,进行及早的治疗。
此外,无创心功能检测仪还可以用于评估运动员的心脏适应性和运动耐力水平,在运动科学研究领域起到重要作用。
总之,无创心功能检测仪具有非侵入性、简便易用、准确可靠、实时监测等优点,可以为临床医学和运动生理学提供重要的辅助工具。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推广应用,相信无创心功能检测仪将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XXG—A/B/D型系列心血管功能测试仪的设计原理及有关参数和相互关系安徽医科大学烧伤研究室陈国钧无创定量检测心血管功能是当前医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物理学、数学和电子学等学科向医学领域的渗透,使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八十年代以来,一些无创检测方法已在临床开始广等泛的应用,但这些方法的实际效果如何,乃是临床医务工作者深切关系的问题,为此,本文就XXG型心血管功能测试仪的设计原理和有关参数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作简要的介绍。
一、设计原理人体血液循环系统是一个充满血液的虎克弹性体管道系统,在这个弹性管道系统中可分成心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和神经体液调节五个腔室,这些腔室相互连接沟通形成网络,血液在此网络中由心脏加压搏出,经动脉至毛细血管,然后由静脉回到心脏,从而形成在机体整体调节下以心脏为中心的周流不息的血液循环,藉以完成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
其中,心脏搏出的血量和由静脉回心的血量是完全均等平衡的。
心脏收缩加力,推动血液循环,血液经过全身循环后回到心脏,力能亦已消耗一空,而经心脏收缩再次加力,从新循环。
这就是修正了的Frank弹性腔分室网络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可以明确的发现,人体的血液循环过程反映了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两种物理学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的主要共性基础则是力能的转换,这里的力包括了心脏力学,血管力学和血液流体力学三个部分,此三者在循环过程中互相影响、互相依存而不可分割,从而集中形成了脉搏波动。
若以图示和数学公式予以表达,则可概纳为:Array1.弹性腔分室网络示意图:C:心脏A:动脉M:毛细血管V:静脉N:神经体液调节B:血流量2.基本数学模式:(1)Cb(心搏出血量)=Ab(动脉灌流量)+Nb(神经体液调节血量)=Mb+Nb=Vb(静脉回心血量)(微循环灌流量)根据上述图示和公式可知,彻底将血液循环过程的力学变化信息予以采集,即可推导出有关血液动力学的状况。
无创心功能检测在妊娠高血压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探讨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妊娠高血压患者应用无创心功能检测的临床效果。
方法抽样选择于2017年2月-2018年2月进入我院接受治疗的130例妊娠高血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以临床的心功能诊断结果作为依据对患者分组,选择检查心功能异常患者作为实验组(n=65),选择检查心功能正常的患者作为参照组(n=65),对比接受患者检查后的临床诊断结果。
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检查结果显示,EF水平无显著的组间差异性(P>0.05),实验组LVDEP、BNP的组间检查结果均高于参照组,结果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检查结果显示,无创心功能检查结果中LVDEP、BNP检查结果有正相关联系,指标等级做高的是心功能Ⅳ级患者,比较结果差异性显著(P<0.05)。
结论无创心功能检测技术在针对妊娠高血压患者进行临床检查的过程中,体现了非常显著的应用价值,能够体现妊娠高血压患者舒张性心力衰竭情况,对医生的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妊娠高血压;无创心功能检测;检查结果引言高血压作为妊娠期妇女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合理控制影响产妇妊娠结局,出现妊娠期高血压和产妇的身体素质以及遗传因素都有关系,有时候也受外部因素影响。
妊娠高血压在妊娠的中晚期发病率较高,对产妇和婴儿有显著消极影响,会干扰产妇生产、威胁母婴安全,造成患者心功能损伤[1],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
临床的实践研究结果显示,妊娠期高血压在临床诊断中难度比较大,妊娠情况对治疗方案会产生一定干扰[2]。
无创心功能诊断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和水平不断提升,相对来说给患者提供了更好的就医环境,提升我们对妊娠高血压患者心功能诊断的有效性,因此本文以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130例妊娠高血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比接受患者检查后的临床诊断结果之后,作出如下的研究结果汇报: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抽样选择于2017年2月-2018年2月进入我院接受治疗的130例妊娠高血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以临床的心功能诊断结果作为依据对患者分组,选择检查心功能异常患者作为实验组(n=65),选择检查心功能正常的患者作为参照组(n=65)。
患儿无创心功能监测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是反映心脏功能的重要参数之一,对休克、心力衰竭、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危重患儿,准确测定心输出量及相关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有利于及时反映血流动力学变化状态,以便指导临床治疗。
因此,准确测定危重患儿的CO尤为重要。
一、分类1.有创测量方法以热稀释法和直接Fick法为代表的有创测量方法,至今仍被认为是心输出量测量的金标准。
是临床重症监护和术中监测的经典技术,其准确率最高,但因为是有创性操作,易产生感染、肺动脉破裂、血栓形成、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目前应用较少。
2.微创测量方法其代表是经气道、食管超声多普勒法。
对操作技术人员要求高,具有较多禁忌证及损伤风险,经济费用等亦限制了临床应用。
3.无创测量方法为心血管磁共振成像法、部分CO重呼吸法、心阻抗图法和脉搏波描记法。
4.由心阻抗图法和脉搏波描记法等发展而来的穿戴式和移动式心输出量测量技术,典型代表为基于超声回波法的超声心排血量监测仪(ultrasonic cardiac output monitor,USCOM)。
二、技术原理理想的CO监测仪应该具有以下特点:无创性、高准确性、可重复性、方便操作及搬运,可快速、及时、连续获取数据,成本低廉及适用于任何年龄阶段。
目前在临床应用较广泛的方法有生物阻抗法、脉搏波描记法、连续超声心排量监测法。
(一)部分CO2重呼吸法1.原理为改良的Fick测定法,利用CO2弥散能力强的特点作指示剂,根据Fick原理通过测定机械通气患儿呼出CO2量来计算CO。
2.方法对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儿,在气管导管和呼吸机Y型环路间加上一个CO2分析仪、三向活瓣及死腔环路,向NICO监测仪输入患儿的性别、身高、体重和当天的血气分析结果,即可连续自动监测CO 及心脏指数等指标。
一个测量周期为3分钟,其中60秒分析基础值,然后三向活瓣开放,死腔环路内流入上次呼出的部分气体再随吸气重新吸入,持续时间为50秒,接着经过70秒恢复到基础状态,基础值与重吸入值的差用于计算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