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心脏血流动力学监测仪的工作原理参数意义和临床价值
- 格式:pdf
- 大小:92.97 KB
- 文档页数:3
附件一:BioZ提供的主要参数及临床意义(一)主要参数1、心率(HR)HeartRate2、平均动脉压(MAP)MeanArterialPressure3、心输出量/心脏指数(CO/CI)CardiacOutput/Index4、每搏输出量/每搏指数(SV/SI)StrokeVolume/Index5、外周血管阻力/阻力指数(SVR/SVRI)SystemicVascularResistance/Index6、心肌收缩指数速度指数(VI)VelocityIndex加速指数(ACI)AccelerationIndex7、胸腔液体量(TFC)ThoracicFluidContent8、左室射血时间(LVET)LeftVentricularEjectionTime9、预射血期(PEP)Pre-ejectionPeriod10、收缩时间比率(STR)SystolicTimeRatio11、左室做功/做功指数(LCW/LCWI)LeftCardiacWork/Index12、每搏变异率(SVV)StrokeVolumeVariation(二)临床意义1、心率2、血压1)概念: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收缩压:血液由左室到主动脉最高时的压力100-140mmHg舒张压:血液由主动脉到外周血管时的最低压力70-90mmHg 2)临床意义影响因素:A、左室射血量以左室舒张末期容积衡量(LVEDV)―-前负荷B、左室射血时间HR、前负荷C、主动脉顺应性血液在主动脉内流动,进入一主动脉扩张,流出一主动脉回缩Windkessel效应(年龄,疾病影响)D、SVR主动脉顺应性+SVR二后负荷3、心输出量/心脏指数1)概念:CO每分钟心脏泵血量4-8L/minCI按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2.5-4.2L/min/m22)影响因素:基础代谢率(年龄,姿势,运动,体质,体温,性别,环境温度、湿度,危重病人、术后病人,疾病,心理)3)临床意义:A、同血压相比,心输出量的变化能够提供机体功能或基础代谢率需求发生重大变化时的最早期报警。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内容和意义1.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基础知识血流动力学监测?听上去是不是有点儿高大上的感觉?其实这就像是给你心脏和血管的“健康体检”,而且它不仅仅是拿个听诊器听听心跳那么简单。
我们平常说的“健康无小事”,这就是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核心意思。
说白了,它就是通过一些高科技的设备来实时监控我们血液的流动情况,确保你的心脏和血管都能正常运转。
想象一下,你开车的时候需要检查车速、油量和发动机状态,这些监测就是为了防止你的车在半路抛锚。
同样,血流动力学监测就是为了确保你的身体在“运行”时不会出现问题。
2. 为什么血流动力学监测如此重要那么,这些监测到底有啥用呢?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可以把血流动力学监测想象成是医院里的“超级侦探”,它能帮助医生发现各种潜在的“敌人”。
例如,当你的血压忽高忽低,或者心跳变得不规律时,监测设备就像是发出警报的雷达,及时把这些信号传递给医生。
医生通过这些数据,就可以知道你的身体在“干嘛”,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调整治疗方案。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好处就像是你在做数学题时,有个超强的计算器,不仅能帮你检查答案,还能告诉你解题过程中的小错误。
这种精准和实时的监测大大降低了医疗风险,有效提高了治疗效果。
2.1 具体监测指标的意义说到具体的指标,血流动力学监测其实涵盖了不少内容,像是心率、血压、心排出量等等。
这些指标就像是你身体的“数据报表”,可以反映你身体的整体健康状态。
心率就是你的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这个数据可以告诉医生你心脏的工作强度是否正常。
血压则是血液对血管壁施加的压力,这个指标很重要,因为它可以显示你的血管是否有压力过大或过小的问题。
而心排出量,就是你心脏每分钟能泵出的血量,这个数字能帮助医生判断你的心脏是否在正常“工作”。
所以说,血流动力学监测就像是你的身体健康“身份证”,每个指标都是一个重要的“身份证明”。
3. 监测在不同医疗情境中的应用那这些监测在实际医疗中有哪些具体的应用呢?比如说,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时刻了解你的心脏和血管状况,这时候血流动力学监测就像是医生的“眼睛”,可以让他们实时掌握手术的安全情况。
无创心脏血流动力学监测仪的工作原理、参数意义和临床价值1 心脏血流动力学的监测方法心脏血流动力学的监测方法可分为两大类。
1.1 有创法是经典法。
优点:准确;缺点:存在一定的潜在不安全性,操作技术水平要求高,不适于长时间、多次反复使用,监测参数少,适用范围受限(不适用于危重患者、轻症患者和健康人),监测费用高。
1.2 无创法有多种方法,目前认为心阻抗法最好。
优点:安全,操作简易,可长时间、多次反复使用,可迅速连续逐搏监测多个参数,适用范围广,监测费用低廉。
心阻抗法过去由于受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一些关键技术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如阻抗的信号噪声比小,信号基线受呼吸影响大,参数计算方法不当等,所以测出的参数值的准确性和重复性差,适用范围也受一定限制。
现在一些关键技术问题已得到解决,心阻抗法与有创法的相关系数达0.9左右,一致性好。
2 心阻抗法的工作原理2.1 心阻抗法的工作原理左心室开始收缩后,室内压力急剧增大,上升到主动脉压时,主动脉瓣开放,左室血液迅速流入主动脉,使主动脉中血液的流量产生大的脉动变化。
因为血液是导体,当流量增加时,使胸腔阻抗减小。
胸腔的阻抗就产生相应的脉动变化。
根据胸腔阻抗的变化,就可测得心脏血流动力学状态,这就是心阻抗法的工作原理。
2.2 心阻抗法的工作波形图阻抗图:阻抗变化信号ΔZ描记成的波形图,称为阻抗图,反映阻抗的变化。
血流增大,血管容积增大,胸腔阻抗减小。
为直观表示血管容积的增减,纵坐标向上代表阻抗减小,即血管容积增大。
阻抗微分图:dz/dt描记成的波形图称为阻抗微分图,反映阻抗变化速率。
dz/dt对阻抗变化即血流动力学状态反映得更明显和更灵敏。
dz/dt波形上有4个主要的波,波的峰点、谷点和B点是5个重要的点,称之为dz/dt波形上的5个特征点。
波的形状和5个特征点的位置(时间和幅度), 反映左心室射血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即血流动力学状态。
心电图(ECG):将Q起点作为一个心动周期的始点。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无创血流动力学(LiDCO)监测是近几年来临床广泛使用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
LiDCO技术测量参数较多,可相对全面地反映血流动力学参数与心脏舒缩功能的变化。
LiDCO血流动力学分析仪同时具备无创与微创两种监测模式。
无创模式基于血管卸荷技术,该技术使用无创指套获得实时的动脉波形,无创袖带校准,经过计算获取血流动力学参数。
LiDCO血流动力学分析仪针对△SV(每搏量增加率)和Frank-Starling原则,依据物理学的定律,结合生理和病理生理学概念,对循环系统中血液运动的规律性进行定量的、动态的、连续的测量和分析,内置了详细的容量负荷试验指导流程,多种容量负荷试验流程适配不同状态的患者。
在不依赖深静脉置管的情况下,LiDCO也能合理判断患者液体容量状态,反映心脏、血管、容量、组织的氧供氧耗等方面功能的多项指标,更好地帮助麻醉科、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急诊科和其他科室医护人员了解患者血流动力学实时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数字化的依据,帮助医生制定更贴合患者个体情况的用药和补液方案,辅助临床决策。
有关LiDCO血流动力学分析仪的检测参数,主要有以下几点:CO(心排量)、SV(每搏量/每搏量指数)、SVR(外周阻力/外周阻力指数)、SVV(每搏量变异率)、PPV(脉压变异率)、HRV(心率变异率)、△SV(每搏量增加率)。
其中,主要的监测参数介绍如下:CO:每分钟左心室或右心室射入主动脉或肺动脉的血量,通常所称心输出量,是指每分重心输出量,人体静息时SV约为70毫升(60~80毫升),如果心率每分钟平均为75次,则每分钟输出的血量约为5000毫升(4500~6000毫升)。
SV:指一次心搏,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称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搏出量等于心舒末期容积与心缩末期容积之差值,约60~80毫升,影响搏出量的主要因素有:心肌收缩力、静脉回心血量(前负荷)、动脉血压(后负荷)。
SVV:在一个机械通气周期中,吸气时SV增加,呼气时SV下降,以此来算出SVV,SVV来评估液体应答能力,当SVV高于13%时,进行补液或血管活性药物,需要注意的是,纠正SVV不是目标,SVV仅仅是一个工具,提供临床医师用药补液的参考。
无创血液动力学参数意义无创血液动力学监测是一种通过非侵入性方法评估人体心血管系统功能的技术。
它通过测量各项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以及血流速度等指标,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心血管状况和健康状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一、心率心率是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通常以“次/分钟”表示。
通过无创血液动力学监测,可以实时获得患者的心率数据,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心脏搏动情况,以及心脏的节律是否正常。
心率异常可能提示存在心律失常或心脏病等疾病,对于及时干预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二、血压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施加的压力。
通过无创血液动力学监测,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等指标。
血压异常可能提示存在高血压、低血压等疾病,对于评估患者的心血管状态、预测疾病风险以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三、血氧饱和度血氧饱和度是指血液中氧气的饱和程度,在无创血液动力学监测中通常以百分比形式表示。
血氧饱和度的正常范围是95%以上。
通过监测血氧饱和度,可以评估患者的呼吸功能和氧气供应情况。
血氧饱和度异常可能提示存在呼吸功能障碍、循环系统问题或者其他疾病,对于早期发现异常情况有重要意义。
四、血流速度血流速度是指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速度,通过无创血液动力学监测,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血流速度变化情况。
血流速度异常可能提示存在血液循环障碍、血管狭窄等问题,对于评估患者的循环系统功能以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上述所述的无创血液动力学参数对于评估患者心血管状况,指导治疗以及早期发现异常情况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实时监测这些参数,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这些参数还可以用于监测手术过程中的患者状态,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确保手术安全。
总之,无创血液动力学参数在临床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们通过非侵入性监测方法,为医生提供了评估患者心血管状况和健康状况的关键信息,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创心脏血流动力学监测仪的
工作原理、参数意义和临床价值
1 心脏血流动力学的监测方法
心脏血流动力学的监测方法可分为两大类。
1.1 有创法
是经典法。
优点:准确;缺点:存在一定的潜在不安全性,操作技术水平要求高,不适于长时间、多次反复使用,监测参数少,适用范围受限(不适用于危重患者、轻症患者和健康人),监测费用高。
1.2 无创法
有多种方法,目前认为心阻抗法最好。
优点:安全,操作简易,可长时间、多次反复使用,可迅速连续逐搏监测多个参数,适用范围广,监测费用低廉。
心阻抗法过去由于受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一些关键技术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如阻抗的信号噪声比小,信号基线受呼吸影响大,参数计算方法不当等,所以测出的参数值的准确性和重复性差,适用范围也受一定限制。
现在一些关键技术问题已得到解决,心阻抗法与有创法的相关系数达0.9左右,一致性好。
2 心阻抗法的工作原理
2.1 心阻抗法的工作原理
左心室开始收缩后,室内压力急剧增大,上升到主动脉压时,主动脉瓣开放,左室血液迅速流入主动脉,使主动脉中血液的流量产生大的脉动变化。
因为血液是导体,当流量增加时,使胸腔阻抗减小。
胸腔的阻抗就产生相应的脉动变化。
根据胸腔阻抗的变化,就可测得心脏血流动力学状态,这就是心阻抗法的工作原理。
2.2 心阻抗法的工作波形图
阻抗图:阻抗变化信号ΔZ描记成的波形图,称为阻抗图,反映阻抗的变化。
血流增大,血管容积增大,胸腔阻抗减小。
为直观表示血管容积的增减,纵坐标向上代表阻抗减小,即血管容积增大。
阻抗微分图:dz/dt描记成的波形图称为阻抗微分图,反映阻抗变化速率。
dz/dt对阻抗变化即血流动力学状态反映得更明显和更灵敏。
dz/dt波形上有4个主要的波,波的峰点、谷点和B点是5个重要的点,称之为dz/dt波形上的5个特征点。
波的形状和5个特征点的位置(时间和幅度), 反映左心室射血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即血流动力学状态。
心电图(ECG):将Q起点作为一个心动周期的始点。
心音图(PCG):除必要时用于自动找点或人工调点外,也可单独用于对心音图的分析。
3 心阻抗法的临床价值
心脏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监测,可以提供很多极有价值的生理信息,对医疗和科研都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心阻抗法是一种安全、可靠、简易、准确、价廉、
不影响心脏泵工作的监测心脏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无创法。
无创心脏血流动力学监测仪能够实时连续逐搏检测血流动力学参数。
而且,由于它的准确性和重复性好,能提供长时间连续监测所需要的参数值变化趋势图,这在许多临床应用中,比单次检测参数值更有使用价值,因为医生们更关心通过观察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了解治疗效果,以改善治疗方案或及时进行抢救。
心阻抗法在有创法不能使用场合(危重患者、轻患者、导管禁忌患者和健康人),是心脏病患者和健康人的无创心功能检测的理想方法。
心阻抗法在多个医学领域正在推广应用,现作简要介绍。
3.1 干部保健科及健康体检中心:
(1)客观了解老年心脏病的特点。
(2)了解老年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有无累及心脏功能。
(3)指导高血压病的治疗。
(4)健康体检,有利于疾病早期发现,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3.2 急诊科:
(1)快速检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以便迅速诊断和进行监护治疗。
(2)循环障碍的早期诊断提示。
(3)选择、评价治疗方案。
(4)监测药物效果,指导药物调整。
(5)监控输液量。
(6)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趋势,了解治疗效果,以改善治疗方法或进行及时抢救。
(7)治疗前、中、后血流动力学状态评价。
3.3 危重症监护:
(1)连续监护病情不稳定患者。
(2)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趋势,早期处理。
(3)监测药物效果,指导药物调整。
(4)选择、评价治疗方案。
(5)监控输液量。
(6)监测不适于有创监测者的血流动力学。
(7)有创监测结束后的血流动力学监测。
3.4 麻醉科:
(1)术前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评价。
(2)明确麻醉药物对心功能的影响。
(3)根据术中血流动力学状况及手术的具体状态调整麻醉水平。
(4)研究麻醉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的动态变化。
(5)术中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趋势,早期
值)。
(8)指导术后治处理。
(6)术中监控输液量。
(7)监测胸腔体液量(Z
疗护理方案的选择。
3.5 心内科:
(1)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趋势,早期处理。
(2)明确有无心功能不全。
(3)判断功能性或器质性心脏病。
(4)鉴别收缩功能不全与舒张功能不全。
(5)鉴别心源性与非心源性呼吸困难。
(6)针对不同的心力衰竭类型进行治疗。
(7)指导高血压的治疗。
(8)洋地黄药物剂量的调整。
(9)选择、评价治疗方案,监控输液量。
(10)监测药物效果,指导药物调整。
(11)电生理治疗患者心脏功能动态观察。
(12)介入治疗前后心功能评价及疗效判定。
(13)PTCA术前、术后心脏功能动态观察,以评价手术效果和为术后康复医疗提供科学依据。
3.6 门诊:
(1)评估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
(2)根据24 h趋势图或重复检查,评估治疗效果。
(3)明确有无心功能不全。
(4)判断功能性或器质性心脏病。
3.7 其他:
(1)血液透析的血流动力学监测。
(2)移植术后的血流动力学监测。
(3)高危妊娠的血流动力学监测。
(4)老年医学。
(5)运动医学。
(6)药物研究。
(作者:马立业 文章来源:中国心血管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