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传统建筑特色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6
彝族民居中国传统民居在彝区,各地、各⽀系传承的居室建筑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与当地的居住习俗有密切关联,从村寨的聚落到住宅的地址。
彝族是农牧兼营的民族,村寨的分布与坐落有其独特的传承。
彝族的村寨多坐落在海拔2000~3000⽶的⼭区、半⼭区,相沿聚族⽽居,⼀般选择向阳⼭麓,顺⼭修建,以⼭腰、⼭梁处居多,⼭脚、河⾕地带较少。
《元阳县志》载:“彝族多居住在⼭川壮丽、资源丰富的⼭区,村寨依⼭傍⽔,四周梯⽥层层,村后有⼭可供放牧,村前有⽥可供耕种,多数村寨都有⼀条⽔沟从中流过。
”因此,其民居类型为适应不同地区的⾃然地理环境和⽓候条件,或受其他民族的影响,⽽显得⽐较复杂。
不过彝族民居在各民族中却有⼴泛的代表性。
彝族实⾏⼀夫五妻制的⼩家庭,⼉⼥婚后另建住房,⾃⽴门户,仅幼⼦与⽗母同住。
彝家院落宽敞,以供⽣产和⽣活之便,尤其是在置办红⽩喜事时,可以⼴纳宾客。
居室内,正房堂屋靠墙处供奉着天地祖宗处于牌位,供桌上摆设着⾹炉及虎、狮雕像。
彝族的民居有什么特点?彝族的房屋结构有的地区和周围汉族相同,凉⼭彝族居民住房多⽤板顶、⼟墙;⼴西和云南东部彝区有形似“⼲栏”的住宅。
⼟掌房——彝族独特的民居建筑:彝族的“⼟掌房”与藏式⽯楼⾮常相似,⼀样的平顶,⼀样的厚实。
所不同的,是它的墙体以泥⼟为料,修建时使⽤夹板固定,填⼟夯实逐层加⾼后形成⼟墙(即所谓“⼲打垒”)。
平顶的制作也与⽯楼相似,也具备晒场的功能。
⼟掌房分布在滇中及滇东南⼀带。
这⼀带⼟质细腻,⼲湿适中,为⼟掌房的建造提供了⼤量⽅便易得的材料和条件。
彝族住房多为三间或五间。
正中⼀间为堂屋,是家庭成员聚会之所,亦为接待客⼈之所。
靠墙壁左侧,设⼀⽕塘,⽕塘边⽴⽯三块成⿍状,锅⽀其上,称为“锅庄”。
锅庄严禁⼈踩踏跨越,否则认为不吉。
锅庄上⽅,以蔑索吊⼀长⽅形⽊架,上铺⽵条,作烘烤野兽⼲⾁或蒜头、花椒、辣⼦之⽤。
⽕塘⽤以煮饭、烧茶、取暖和照明。
彝族⼀家⽼幼,常围⽕塘⽽坐,叙天伦之乐,⽕塘成为彝族传递⽂化的场所。
彝族特色建筑环创方案设计一、方案设计背景彝族是中国传统的居住民族之一,他们生活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等地区。
彝族特色建筑是彝族文化的重要体现,其建筑形式、结构和装饰均具有独特的特点。
然而,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许多传统彝族建筑被破坏或改建,导致彝族建筑文化逐渐消失。
为了保护和传承彝族建筑文化,我们设计了一套彝族特色建筑环创方案。
通过对彝族传统建筑的研究和创新,我们希望能够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赋予其更多的现代元素,使之更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
二、方案设计内容1. 彝族建筑特点的传承彝族建筑以“三格一簷”为基本结构特征,即一个主体房屋和两个侧翼构成一个整体,屋顶呈簷形。
在传承传统结构的基础上,我们将结合现代建筑技术和材料,为彝族建筑注入新的生命力。
2. 彝族建筑环境设计在建筑设计中,我们将注重营造一个符合彝族人文特点的建筑环境。
我们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气候特点,设计出适合彝族人居住的空间,并结合景观设计,打造一个宜居宜游的建筑环境。
3. 彝族建筑艺术装饰彝族建筑的装饰艺术是其独特之处,我们将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并结合现代艺术元素,打造出具有彝族特色的建筑装饰。
通过雕刻、绘画、壁画等方式,展示彝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4. 彝族建筑功能设计彝族传统建筑通常是多功能的,既是居住空间,又是生产和娱乐场所。
在设计中,我们将继承这一传统,并根据现代社会的需要,赋予建筑更多的功能,使之更适合当代人的生活方式。
5. 彝族建筑可持续发展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将注重彝族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性。
通过采用绿色建筑技术和节能材料,实现建筑的环保和节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保障。
三、方案设计实施步骤1. 调研研究:对彝族传统建筑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建筑特点和文化内涵,为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2. 设计方案:根据调研结果,设计出一套彝族特色建筑环创方案,包括建筑结构、环境设计、艺术装饰、功能设计等内容。
3. 实施计划:制定实施计划,明确项目的时间节点和任务分工,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越西彝族瓦板房蒋志聪越西彝族瓦板房没有巍峨雄壮的风格,表现为木构瓦板房建筑工艺的是独具风貌的简洁实用。
彝族的村寨多坐落在海拔较高的山区、半山区,相沿聚族而居,一般选择避风向阳山麓,顺山修建,以山腰、山梁处、树木茂盛、土地肥沃、地形开阔、有利于牧耕和军事防御的环境。
彝族瓦板房每幢长约10—15米,宽约4—6米的长方型建筑,屋檐及地3.5米左右。
双坡屋顶,木架搭成,屋面坡度一般在25~30度之间,檐口出挑深远。
外形分土墙和竹笆墙宽而矮,木门一般分前栅门和后板门两部分组成,前栅门只可朝外开,用很多(总数应为单数)的竖向木条结合三段木横挡钉合而成;后板门为一实木门板,只可向内开,上半部为拱形,下半部为矩形,门较窄,净宽约1.1米左右,门口净高约1.6米,但有高约0.5米的门槛,后板门上有很精巧的木锁门闩,特别之处就是由于山上风大,门闩会很巧妙的在门外方便的将门闩上。
屋内隔木板或竹笆,装饰简单的纹饰图案。
室内分左中右三部分.入门正中为中堂,相对宽大,中堂靠右上方设火塘。
置锅庄。
火塘左边,用木板或竹篱隔成内屋,有中门相通.为女主人卧室并收藏贵重物品,入门右侧为畜圈。
屋内上层空间设竹楼。
竹楼左段储粮,中段堆放柴草兼男性卧室,右段为客房或未婚子女居室。
室内利用杠杆原理,采取托拱斗榫,依次外伸,并多层挑出,让重力被拱架依次分散到四周的立柱和墙体。
每一层的拱架底部、屋檐的挑拱和垂花柱,有的雕刻着牛蹄、鸟兽、花草等图案。
门装有门楣,一般不开向东,有的人家门楣上还刻有日、月、鸟、兽等图案。
瓦板房都采用穿、斗、拱、榫而成,不用一颗铁钉。
锅庄于地上挖一火坑,坑内由三块弧形石板拼成一口圆形火坑,绕火坑立三块弯曲的石柱(有的用三块象鼻型雕花锅庄石),以支撑锅煮饭,三锅庄由此而得名。
有的三锅庄上雕有神鸟、怪兽、火钳等精美图案。
火坑平时烧柴,用以做饭、取暖和照明。
其上方,用绳索吊一长方形木架,上置竹帘,以烘烤粮食。
火塘终年不灭,为家人围坐和进行社交的场所。
彝族当地房屋特点的介绍【摘要】彝族的房屋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体现了彝族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彝族房屋的建筑风格独特,采用木质结构,外观简洁大方。
材料丰富多样,包括木材、石头、泥土等,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
房屋结构简单而稳固,能够抵御恶劣的自然环境。
彝族房屋保留了传统文化元素,如有特色的图案装饰和雕刻。
彝族房屋建筑不仅是一种居住方式,更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彝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彝族房屋建筑值得传承和保护,不仅是文化遗产,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通过传承和保护彝族房屋建筑,可以更好地弘扬彝族文化,让后代了解和热爱这一特殊的建筑形式。
【关键词】彝族,房屋,建筑风格,材料,实用性,舒适性,传统文化元素,民族特色,文化传承,保护1. 引言1.1 彝族当地房屋特点的介绍彝族当地房屋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彝族人民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彝族房屋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展现了彝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在彝族村落中,可以看到建筑风格独特、材料丰富多样的房屋,这些房屋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结构简单而稳固。
彝族当地房屋还保留了许多传统文化元素,如彝族特色的彩绘图案和雕刻艺术,体现了彝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彝族当地房屋不仅具有功能性,更体现了彝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彝族房屋建筑的独特风格和丰富文化内涵,使之成为彝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值得传承和保护。
2. 正文2.1 建筑风格独特彝族当地房屋的建筑风格独特,展现出彝族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
彝族房屋一般采用木结构和土墙石墙相结合的形式,外观简洁大方,屋顶多呈坡顶或歇山顶,整体造型优美稳重。
彝族房屋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建筑风格与周围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体现出一种天人合一的理念。
彝族房屋的建筑风格受到地域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在山区地区多是木质结构,同时考虑了防震抗震的因素。
而在平原地带,彝族房屋则多采用石墙土墙结合的方式,更具有稳固性和耐久性。
少数民族建筑的瑰宝——彝族民居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发展成熟,民族建筑元素丰富的少数民族,每个地区的不同支系都有不同的民居建筑风格,受到彝族文化影响的典型彝居则大致分为五类,分别为杈杈房、木罗罗房、瓦板房、土掌房和三房一照壁。
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频繁思念迁徙中不断融合发展,形成了具有独特习俗的20多个支系,人口约657万,居全国各民族人口排列的第10位,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四省区。
作为农牧兼营的民族,彝族村寨多选择在地势险要的高地或斜坡上,或靠近河谷的向阳坡地。
在高山区一般为散居,平坝河谷地带则为聚居。
彝族民间对住址的选择与民间信仰紧密相连。
虽各地有所不同,但一般都将“上边有坡养羊,下边有田种粮”作为理想的地方。
杂居区的彝族受汉族“风水”观念的影响,选择房基地时多考虑“龙脉”宝地。
彝居作为我国民居之一,与其他民族建筑一样是彝族社会历史文化发展长河中逐渐累积沉淀、承传的产物。
尽管不同时基地选择期、不同地域、不同支系的彝居形式多种多样,但它们却受到彝族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从村寨的聚落到住宅的选址,从室内空间布局到居室功能,从建筑结构构造到装饰,都映射出独特的民族文化风貌。
每个地区的不同支系都有不同的民居建筑风格,受到彝族文化影响的典型彝居则大致分为五类。
(一)杈杈房这是旧时彝族的传统民居,常见于贵州彝寨和四川凉山彝村,是贫苦的阿加和呷西居住的一种简易房舍。
一般以两根插入地下的树杈叉做柱子,一根树干横在叉上作为横梁房架,四周用茅草或竹遮掩围合而成,无墙壁。
(如右图)(二)木罗罗房这是小凉山林区曲诺居住的传统民居。
就地取用原木纵横交错叠成并式结构,构成房屋的整体,由下部支撑结构和上部庇护组合而成为复杂式纯木结构居舍。
(三)瓦板房这是大小凉山彝族传统的民居。
墙体主要有土夯墙、竹笆墙、木板墙或混合墙四种,墙上安放栋梁构成屋架,上部从两边向内多层出挑,且层层抬高,构为内拱。
外墙也采用多层出挑,类似室内拱架。
彝族撒尼建筑特点探究彝族撒尼建筑是彝族民居的一种主要类型,是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下面将探究彝族撒尼建筑的特点。
彝族撒尼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
彝族撒尼建筑一般采用木质结构,以树木和竹木为材料,通过拼接和榫卯等方式进行连接,墙体则采用土墙砌筑,形成坚固的建筑体系。
这种土木结构的特点使得彝族撒尼建筑在抵抗自然灾害,如地震和台风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性能。
彝族撒尼建筑注重与环境的协调。
彝族人民在设计和建造撒尼建筑时,注重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撒尼建筑常常建在山坡上,通过建筑的布局和形式来适应山地环境,并且利用山坡的高差设计出分层建筑,使得室内空间充分利用,提高了利用率。
彝族撒尼建筑的屋顶形式多样。
彝族撒尼建筑的屋顶形式主要有尖顶和歇山式两种。
尖顶屋顶形状像一个帐篷,具有很强的风雨防护能力,适用于山区气候多变的地区。
而歇山式屋顶则具有较好的透气性能,适用于气候较为湿热的地区。
这些屋顶形式不仅具有实用性,更是彝族人民对自然的一种崇拜和敬畏。
彝族撒尼建筑注重色彩的运用。
彝族人民常常使用红色、蓝色、黄色等鲜艳的颜色来涂饰房屋外墙,并在墙壁上绘制各种图案和壁画,用以表达吉祥和祝福之意。
这些色彩的运用使得彝族撒尼建筑更加生动和富有活力。
彝族撒尼建筑注重与宗教信仰的结合。
彝族人民崇拜自然,撒尼建筑通常会在室内或周围放置土地公神像和天地神像,以求得神灵的保佑和福祉。
彝族人民在建筑中也会设有祭祀场所和祭祀用具,用以进行各种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
彝族撒尼建筑具有土木结构、与环境的协调、多样的屋顶形式、色彩的运用以及与宗教信仰的结合等特点。
这些建筑特点不仅反映了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更是彝族文化的瑰宝和传承。
建筑习惯:彝族村寨,大多依山傍水,环境幽美。
村民一般都依照水流和山势的走向,选择向阳、背风、汲水和交通方便的平缓山坡建造房屋。
平坦地区的彝族房屋,一般为土木结构的瓦房。
住宅布局大多是三间正房,分别作为堂屋、卧室和仓库,左右各有两间耳房作为厨房和杂物间,俗称“三间两耳”。
正房正中一间是堂屋,内设俗称“锅庄”的大塘,上面置一个支锅的铁三脚或三块支锅石。
火塘是煮饭烧菜的地方,又是全家围火吃饭、谈天、休憩和待客的场所。
在彝族的传统住宅中,最具特色的是“土掌房”。
它以块石作墙基,用坯砌墙或用当地又粘又韧的红土夯墙,墙上架梁,染上铺以竹木,树枝以及茅草或稻草,上面抹一层稀泥,再铺以细泥土,洒水捶实、拍平,做成平台屋顶。
“土掌房”就地取材,简便易建,冬暖夏凉,舒适宜人。
生活在林区的彝民,他们的传统住宅是“垛木房”。
这是用破了口的原木,交叉堆垛为墙,屋顶盖以劈开的木板为瓦,再压上石块,俗称“瓦板房”。
饮食习俗:平坝彝区的老百性,平日以稻米、玉米小麦、洋芋等为主食,而高寒山区则以玉米、荞麦、洋芋为主食。
副食为蔬菜、豆类、瓜果和羊、猪、鸡等肉类。
逢年过节,或贵客登门,主人要杀鸡宰羊甚至杀猪待客。
同时,他们杀牲不用刀,杀鸡鸭用手捏死,杀羊、猪则用木棒等捶击头部,于是俗称“打牲”,或曰“打羊”、“打猪”。
有趣的是,宰杀之前,主人要请客人先验看牲畜,以示主人的城意和对客人的尊敬。
烹煮时,主人把剁成拳头大小的肉块下锅炖煮。
吃起来又鲜又香,十分可口。
因肉块似砣,又因用手托着吃,故曰“砣砣肉”。
彝民嗜酒,男女老少皆能饮酒,他们喝酒时,常先把酒倒进大碗里,你喝一口递给我,我啜一口传给他,大家依次轮流喝着这一碗酒。
于是,人称彝家这种喝酒方式为“转转酒”。
彝族热情好客。
他们宴客时,往往只有男主人陪客,或让客人先吃,女主人等客人吃完了才吃。
所以,作客彝家,切不可把酒菜都吃光了。
同时,就餐后告辞时,客人要赠送一些礼物或留下一些钱,以示答谢。
彝族民居建筑风格样式
彝族民居建筑风格样式是由彝族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形成的独特建筑特色。
彝族民居多以竹林、木屋和石屋为主,外形简洁,布局合理,屋顶采用椽子搭建,屋脊椽子结构严谨,屋顶下方有悬挑结构,保护屋内不受外界干扰。
屋内布局紧凑,有花窗、窗台、柱子等装饰,窗洞多为圆形,窗台上有花纹雕刻,使屋内充满了浓浓的民族风情。
彝族民居建筑风格样式简洁大方,融合自然与人文,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情,是彝族民居建筑的特色之一。
凉山六角亭设计理念
凉山六角亭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独特形式,其设计理念融合了自然、文化
和人文精神,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
凉山六角亭的设计理念源自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和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人文的理解和尊重。
首先,凉山六角亭的设计理念融合了自然元素。
在古代中国建筑中,自然被视
为建筑的灵魂,建筑师们常常以自然景观为灵感来源。
凉山六角亭的设计理念就是以山水自然景观为依托,充分融入自然元素,使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
六角亭的六个面向分别朝向东南西北和上下,象征着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和谐统一,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对自然的尊重和融合。
其次,凉山六角亭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建筑被视为文化的载体和表达方式,凉山六角亭的设计理念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六角亭的建筑风格、雕刻图案、彩绘装饰等都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展现出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最后,凉山六角亭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文精神。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
人文精神被视为建筑的灵魂,建筑师们常常以人文精神为设计理念的核心。
凉山六角亭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价值观和情感体验,使建筑具有人文关怀和情感共鸣。
总之,凉山六角亭的设计理念融合了自然、文化和人文精神,体现了中国古代
建筑艺术的精髓。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杰作,更是中国古代文化和精神的象征,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希望凉山六角亭的设计理念能够继续传承和发扬,为世界建筑艺术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凉山彝族传统建筑特色
蒋志聪
彝族是农牧兼营的民族,村寨的分布与坐落有其独特的传承。
彝族喜温凉,恶酷热,村寨多坐落在高海拔的山区、半山区,相沿聚族而居,一般选择向阳山麓,顺山修建,以山腰、山梁处居多,山脚、河谷地带较少。
《元阳县志》载:“彝族多居住在山川壮丽、资源丰富的山区,村寨依山傍水,四周梯田层层,村后有山可供放牧,村前有田可供耕种,多数村寨都有一条水沟从中流过。
”
由于历史上部族社会结构和内争外患,形成放火案越西彝族传统住宅的“聚族而居”、“据险而居”、“靠山而居”三大特点。
彝族村寨往往以某一父系血统家支为基础,纳入一些有姻亲关系的人户,形成高山地区十来户,二半山区二三十户,大村落的居民仅百余户。
矮山平坝地区四五十户不等的村落,一家一院。
杂姓村落和平坝、河畔村落是近代开始出现的。
传统住宅布局是以土墙、竹篱、柴篱园围成方形院落,院外四周植树,院门为木框木门,院内修建人字形顶一字形住房,屋门矮而宽,门两侧各留50厘米见方小窗,有的不设窗孔。
彝族住房不甚高大,标准住房为长10—15米,宽5—6米的长方型建筑,屋檐及地3.5米左右。
建筑以木为主,采用原木为柱为梁为横杆,穿榫呈现“树”型屋架.表现出凉山彝族历史上与大山与森林休戚相关的朴素原始的建筑美学观。
住宅四壁或土或木,屋顶上面盖长约六尺宽七、八寸的云杉木板.俗称“瓦板”,加横木压石固定。
雨水顺杉木纹路而下,通光透气。
凉山彝族传统住宅又有“瓦板房”
的别号。
走进这类新房,杉木的清香仿佛引人进入原始森林的狩猪木屋。
越西彝族住宅内分左中右三部分.入门正中为中堂,中堂靠右上方设火塘.用三块象鼻型雕花锅庄石架锅,塘火终年不熄,是彝族待客和家事活动的中心。
火塘左边,用木板或竹篱隔成内屋,有中门相通.为女主人卧室并收藏贵重物品,入门右侧为畜圈。
屋内上层空间设竹楼。
竹楼左段储粮,中段堆放柴草,右段为客房或未婚子女居室。
彝族民居也有不少变异建筑,主要表现在盖房材料,如瓦房、茅草房、压泥箭竹房、薄沙石板房。
大户人家和不少村落还建有多层高碉土楼。
现代越西彝乡住宅变化最为显著.向砖木结构建筑发展,普通另设畜圈。
一些富户开始修建砖混结构、花园庭院式的新房。
古老的凉山彝族民居洞开了窗户,吹进了现代风。
房屋建筑类型是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
从已知的文献记载来看经过岩洞,彝语叫“瓦居”或“瓦依”,往后逐渐过渡到人类自己修建的树枝房。
它是用一些木材支撑屋架,四壁栽上高低不等的木桩,用藤或竹片系一根木杆在同一条边的木桩上,四周用柴块围起来,周围用树枝或杂草封闭起来,盖上茅草等后,即成简陋房屋,以后逐渐地发展成木板房。
木板房是越西彝族长期以来盛行的传统居住建筑,而屋面用木制瓦板盖上而得名。
有木与篱笆搭成的墙和土墙两种,上置栋梁,构成房架,双斜面人字形屋顶盖上木瓦板。
木瓦板分上下两层即雌雄两层。
木瓦板长2米左右。
下层铺薄,上层则在下层两板相隔处置一板。
彝
语上层叫“平补”,下层叫“平莫”。
盖好后用板条横搭瓦板上,置较重而稳的石块压在其上。
每年雨季前轮翻一次木瓦板。
木瓦板不用锯解,用特别的木材和专门的剖瓦刀剖开,这样就有自然的纹路,雨水可以顺此而流。
高寒山区的彝族群众主要居住瓦板房。
土木瓦房,木结构,土为墙,瓦盖顶。
坝区彝族基本上都建土木瓦结构的房屋,多为单家独院,庭院面积与宅基地大小相当。
住房几乎都是长方形平房,十板墙房屋高度一般约3.5米左右。
多数都在五、六板墙处开门,门约1.7米左右。
以过门墙为基础,堂屋两边分别横装几根木杆,再用木板铺垫其上,构成第二层楼,可用来放细粮或住人。
正屋通常列为三间,居中厅堂比较大,视其家庭经济情况,大者可容纳上百人,小者只能容纳十来人。
所列三间的隔墙一般使用柱子或木板或竹编板等材料。
正厅中间基本上无楼,设有火塘,以火塘为界,分为主客两方。
火塘环周安上鼎立三块条型石或经匠人加工成弯型上面刻有各种图案的三锅庄石,用来支撑铁锅,火塘终年生火,厨炊都在这里进行,是全家室内生活的中心。
饮食、取暖、会客、议事都以火塘为中心对坐进行。
火塘上方用一块比较窄的篾萝笆顺墙壁至火塘边一尺远处隔开,形成主客分明的界限。
火塘两边主客席上各铺两张硬竹篾席子,按长幼辈份和男女性别等依次坐定。
火塘上方1.3-1.7米高处,安装一付用木条穿逗好的长方型木架,其上横放一块篾席,用来烘烤辣椒、花椒,烟叶、肉类等。
越西解放前高山区基本盛行人畜同屋,入门左侧为各类牲畜圈。
圈顶楼上放置粮草。
右侧辟为卧室,并放置贵重财物以及服饰等。
门前五六米不等处筑上篱笆或土墙,左右两端与住房相连结把房屋四周围起来。
门前成长方形或正方形院坝,或堆放柴禾,或挖适当的坑来积肥造肥。
解放前经济条件好,有名望的,如土司或部分诺合或个别曲诺家庭,不仅建起宽大美观的土木结构瓦板房,而且庭院面积很大,整个房屋构成四合院式,大门两边还筑有“碉楼”以防卫。
除此之外,还安几家娃子内侍其附近,一则供其使唤,二则保护其安全。
进入二十一世纪,越西彝族的居住条件得到一定的改善,高脚屋只能在高山地区用作看守庄稼的临时工棚来用。
篱笆房和草房比较少见,越西彝族地区以瓦房取代瓦板房成为现实。
部份地方出现了砖木结构的瓦房和平顶水泥房。
有的室内安了地板砖,安上了防盗门。
有的房屋梁柱、椽子都用多层穿逗结构和隔板、小花格窗等装饰,具有强烈的彝民族文化氛围。
彝族雕楼
彝族的典型民居很重视室内装饰,特别是木房和土墙房屋,一般都讲究屋内装饰。
彝族的房屋功能区分十分明确,屋内以锅庄石为界,被分为四个不同的功能区,锅庄右则彝语叫“牛莫”,是主人家就寝、贮藏重要物品、供祖祭祖的地方,一般只有主人家才能进出,特别是供奉祖灵的地方更是禁区。
锅庄上方,彝语叫“甘尔果”,主要是客人坐、谈的地方,也是毕摩苏尼行作毕仪式的主要位置;锅庄下方,
彝语叫“甘吉”,是主方做事、活动的地方,也是彝族举行婚嫁、丧葬仪式的主要场所;甘吉到门左则为牲畜圈舍,在过去多为奴婢居住。
从室内装饰来看,彝族房内多用竹或木板装饰而成,较豪华的为整个内饰除“甘吉”牲畜圈舍外,都用木板按一定的规则镶拼而成(不用一根钉子),其高度齐梁止,梁上则与小柱与穿枋形成上部分网状装饰,下部分的装饰多以小块木板按方形、棱形、圆形、条形等装饰,再绘、刻动植物图案、日月星辰,也有镂空形式的花、草、星、月形图案,其工艺十分讲究,表现出彝族匠人高超的技艺。
同时,除了以木板作为装饰的木结构内饰外,也有用竹篾编织而作装饰的,彝语称“铁瓦”,由竹编能手编织而成,这种竹饰比起木镶接式装饰则较为简单,其上的图案也较少。
屋檐是彝族房外装饰的重点部位,多从室内穿枋穿柱而成,最多的枋为五层,其次为三层,一般也有不穿枋而用小木柱支撑的。
垂柱一般为牛蹄形、马牙形,蹄尖朝内,高度依所穿层次不等,以示招财进宝。
穿枋向上弯曲,其上多雕刻日月星辰、飞禽走兽、昆虫、条形纹或其它图案,现代的穿枋多用红、黄、黑三种颜色装饰。
彝族屋檐往往比较宽,两边斜下,以便挂放工具或玉米、辣椒、南瓜等食物,远远看去是一幅民族风情图案。
彝族民居类型为适应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或受其他民族的影响,而显得比较复杂,不过彝族民居在各民族中却有广泛的代表性。
一般说来,彝族民居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瓦房、土掌房、闪片房、垛木房、茅草房等。
彝族把住房、耕牛、家当视为人生的"三大件",倍加重视甚至终身为之奋斗。
对于一个彝族男子来说,衡量他成家立业的标准,主要看他是否建盖了像样的住房。
因为"家"是由夫妻、子女及其住房组成的,住房是"家"的象征,没有住房何以为"家"。
所以,要"成家"、"立业",首先要有住房。
彝族夸富,不在钱财而是住房和牛羊,因而许多人不管经济多么困难,也要想方设法积钱盖房,经济富裕的人更是不惜花费大量钱财在住房上。
对彝族人来说,建房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终体现。
长年不熄的火塘是彝族家庭兴衰的标志。
火塘除供取暖御寒、热水煮饭待客之外,又是家庭成员围坐议事的中心。
彝族民居与宗教信仰
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经济文化不发达,彝族存在着大量的自然崇拜、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等观念和禁忌现象,同其它生活风俗习惯一样,深深地影响着彝族民居文化特质的形成和发展。
建房过程中的宗教色彩尤为浓厚。
和许多少数民族一样,彝族视建房为家庭兴衰、子孙兴旺的吉凶祸福的大事,因而要请毕摩查看房基、定坐向后,方可动工。
破土日、入山伐木等须选择吉日,还要请毕摩祭祀土地神、山神。
上梁更是建房过程中的重要日子,上梁日要选在有"水"和"土"的日子,且不能和房主本人的"八字"充犯。
房主要请毕摩主持祭祀土地神、木神等,用公鸡为横梁点冠,祭中柱,预备糖果等物从梁上撒给人群。
横梁架好,整栋房子就有了"灵气"。
新房落成,要请毕摩祭祖灵,要请亲朋好友以示庆贺。
可以说,建房过程就是一个宗教活动过程。
居住也含有宗教信仰的成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