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地区贫困问题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85.00 KB
- 文档页数:34
农村贫困群体内生动力不足的症结在探讨农村贫困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尽管有大量的扶贫外部援助和政策支持,但许多农村贫困群体依然缺乏自给自足和自我发展的动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现象的症结所在。
教育水平的落后是导致农村贫困群体内生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和教育机会的不均等,许多农村地区的孩子们在接受良好教育方面存在困难。
教育的缺乏不仅限制了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更影响了他们对于未来发展的期望和追求。
许多人因此陷入了一种“贫困陷阱”,即缺乏改变自己命运的能力和信心。
社会网络和社区支持的不足也是导致农村贫困群体内生动力不足的重要因素。
在农村地区,社区和家庭的支持对于个人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许多农村社区由于地理位置、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的限制,无法为贫困群体提供足够的支持和帮助。
这使得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感到无助和无力。
再者,缺乏信息和市场知识也是农村贫困群体内生动力不足的表现。
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许多农村贫困群体缺乏获取新信息和市场知识的渠道。
他们可能不了解市场的需求和趋势,也无法掌握新的农业技术或商业模式,这使得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文化和价值观的束缚也是农村贫困群体内生动力不足的原因之一。
在一些农村地区,传统的价值观和社会习俗可能限制了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某些文化习俗可能使人们过于依赖家庭和社区,缺乏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这使得他们在寻求自我发展和改变时面临更大的困难。
农村贫困群体内生动力不足的症结在于教育水平的落后、社会网络和社区支持的不足、缺乏信息和市场知识以及文化和价值观的束缚等多个方面。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以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和能力,帮助他们摆脱贫困陷阱,实现自我发展和改变。
贫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它涉及到经济、教育、健康等多个方面。
然而,贫困的实质并不仅仅是物质资源的匮乏,更重要的是精神贫困。
对于贫困群众而言,内生动力的缺失与重塑是摆脱贫困的关键。
中国农村多维贫困脆弱性汇报人:2023-12-19•引言•中国农村贫困现状及影响因素•多维贫困脆弱性识别与评估目录•政策建议与对策措施•结论与展望01引言03研究意义研究中国农村多维贫困脆弱性有助于深入了解农村贫困问题的本质和原因,为制定有效的扶贫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01中国农村贫困问题中国农村地区一直存在贫困问题,尤其是多维贫困脆弱性。
02贫困脆弱性概念贫困脆弱性是指个人或家庭在面对风险冲击时容易陷入贫困的状态。
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目的与问题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农村多维贫困脆弱性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
研究问题本研究将围绕以下问题展开:1) 中国农村多维贫困脆弱性的现状如何?2)哪些因素影响农村多维贫困脆弱性?3) 如何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来降低农村多维贫困脆弱性?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综述、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方法。
数据来源本研究将使用国家统计局、民政部等官方数据,以及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
02中国农村贫困现状及影响因素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普遍存在收入低、生活条件差、教育水平低、医疗保障不足等问题,贫困程度较深。
贫困原因复杂贫困原因包括自然环境恶劣、资源缺乏、基础设施落后、社会制度不完善等多种因素,贫困原因复杂多样。
贫困人口规模大中国农村贫困人口规模仍然较大,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问题较为突出。
贫困现状描述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恶劣是导致农村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农业生产条件差,导致农民生活困难。
基础设施因素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些地区交通不便,通信不畅,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无法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导致农民生活困难。
社会制度因素社会制度不完善也是导致农村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地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民无法享受到基本的社会福利,导致贫困问题加剧。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研究【摘要】云南地处西南边陲,集边疆、民族、山区以一体,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文化历史条件,决定了云南经济社会发育程度低,贫困问题严重。
从云南区域实际出发,以特殊区域与特殊对象为重点,走扶贫开发与产业扶贫、环境保护相结合道路,完善扶贫开发资金投入体系、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云南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效率和质量,缓解和消除贫困现象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整村推进整乡推进兴边富民连片开发一、概述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总称,是由低收入造成的缺乏生活必需的基本物质和服务以及没有发展的机会和手段的生活状况,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促进发展、消除贫困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事业,人类在扶贫开发的长期实践与探索中,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理论。
1956年,美国经济学家纳克斯(Ragnar Nurkse)提出“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贫困,是因为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存在着若干个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恶性循环系列”,使得资本形成不足。
要摆脱贫困,打破恶性循环,必须大规模地增加投资,增加居民储蓄,促进资本积累的形成。
同年,美国经济学家纳尔逊(R.R.Nelson)提出“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经济贫困主要是因为人均收入过低,导致储蓄能力过低、投资量小和资本形成不足,要摆脱这种“低水平均衡陷阱”,必须进行大规模的资本投入,使投资的增长和产出的增长超过人口增长。
1957年,美国经济学家哈维・莱宾斯坦(Harvey・Leibenstein)提出经济发展“临界最小努力”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要打破收入低与贫困之间的恶性循环,就必须保证足够高的资本投资率,这个投资率的水平值即“临界最小努力”,没有这个“最小努力”就难以使国民经济摆脱贫困落后的困境。
1974年,瑞典贫困问题专家冈纳・缪尔达尔(Gunnar・Myrdar)提出“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认为贫困是社会、经济、政治和制度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主张通过权力关系、土地关系、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实现收入平等,增加穷人的消费,以提高投资引诱。
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和贫困问题研究报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和农村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大,其中农村地区收入分配和贫困问题是当前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也是农村发展的堵点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和贫困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办法。
一、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现状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农产品生产销售、农村非农业经济和转移支付。
其中,农产品生产销售是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但农产品价格长期低迷,毛利率低,农民收入增长空间小。
农村非农业经济是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补充来源。
但由于农村产权制度不明晰、金融服务不到位、技术创新不足等原因,导致非农产业发展存在一些困难,非农业岗位相对城市少,收入水平也较低。
转移支付包括政府补贴、扶贫项目等。
但长期强调政府补贴,“以粮补粮”,让农民的“吃饭难温饱”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扶贫项目方面,单靠政府的扶贫难以取得很好的效果,需要引入更多的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才能真正落地见效。
二、农村贫困问题成因1.农村收入分配不公:农村土地资源短缺,资源分配不公,土地赋权不明确,导致土地资源的少数人占有了绝大多数的土地资源,而广大农民占有的土地面积很小,甚至不足以维持其生活所需。
2.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和经营方式已经落后,无法满足当代农民的需求,农村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技术简单陈旧,农村非农业产业体系不健全。
3.缺乏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村信用体系薄弱,缺乏有效的金融支持,使农民资金周转不灵活,难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4.教育医疗水平落后:农村居民的教育和医疗水平普遍较低,缺乏足够的知识技能和健康保障,限制了他们的工作能力和生产能力。
三、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对策1.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将土地赋权真正赋予农村居民,推进土地财产权制度改革,着重解决土地制约因素,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就业,提升收入水平。
2.加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农业生产体系,加大科技创新,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产值,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贫困地区人才外流开题报告范文论文题目:贫困地区人才外流及对策研究一、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备受关注。
在贫困地区,人才外流的现象日益严重,这不仅导致人才流失,也使贫困地区的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
因此,研究贫困地区人才外流及对策,对促进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贫困地区人才外流的现状和原因,探讨其对贫困地区发展的影响,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旨在帮助贫困地区应对人才外流挑战,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研究内容1.贫困地区人才外流的现状和原因分析1.1贫困地区人才外流的特点1.2贫困地区人才外流的原因1.2.1就业机会不足1.2.2教育资源匮乏1.2.3生活环境恶劣1.2.4政策支持不足2.贫困地区人才外流对当地发展的影响2.1经济发展影响2.2社会进步影响2.3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问题3.应对策略和建议3.1制定相关政策3.2加强教育和就业培训3.3优化生活环境3.4引进人才和项目3.5改善政府服务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和实地调研法,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实地调研和统计分析,深入探讨贫困地区人才外流的现状和原因,以及对贫困地区发展的影响,进而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和建议。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对贫困地区人才外流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可以为相关政府部门和决策者提供参考,为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效的理论和政策支持。
同时,本研究还可以为相关研究领域提供参考和借鉴。
六、研究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预计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贫困地区人才外流的原因和现状,明确其对当地发展的影响,并提出可行的应对策略和建议,为贫困地区的人才挽留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理论和政策支持。
七、论文写作安排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1.2研究目的1.3研究内容1.4研究方法1.5研究意义1.6研究预期成果第二章贫困地区人才外流的现状和原因分析2.1贫困地区人才外流的特点2.2贫困地区人才外流的原因第三章贫困地区人才外流对当地发展的影响3.1经济发展影响3.2社会进步影响3.3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问题第四章应对策略和建议4.1制定相关政策4.2加强教育和就业培训4.3优化生活环境4.4引进人才和项目4.5改善政府服务第五章结论与展望5.1结果总结5.2不足之处和展望八、参考文献九、附录以上是本研究的初步开题报告,希望评审老师能够审阅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谢谢!。
内容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在发展中所形成的多元文化格局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
与此相适应,多元文化也造就了法律多元的现象,作为法律文化体现的习惯法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事生活中大量存在,在民事司法实务中被广泛适用。
从审判实务角度看,民法适用中甄别、取舍法源,探索新的法源,往往是民法得以发展、法律得以时事变迁的重要途径,是民法之所以成为“活法”的重要原因。
民法的特性、功用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历史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决定了民事习惯法在民事司法实务中被广泛适用,在适用中与国家法的冲突及融合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在这种情况下法官应如何适用法律、寻求妥当解决途径,深值研究。
否则不仅涉及到具体案件的处理,而且涉及到国家法制的统一和法治的建设。
这对于民族地区法治建设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正基于此,笔者以凉山彝族核心地区美姑县的田野调查材料为主要参照,首先对彝族传统民事习惯法的内容、特点和历史变迁展开了论述。
然后尽可能客观地描述彝族现实社会纠纷解决规则的运作状态,并在对纠纷解决规则中民事习惯法与国家法的“断裂”作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与完善彝族民事习惯法的民法适用对策,以期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
这不仅涉及到法学学人如何给现实多一份关怀,更涉及到中国法治与法学现代化的“路径”问题。
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其基本结构如下:第一部分是绪论。
绪论首先交代了彝族民事习惯法的民法适用问题研究的缘起及本文研究的目的,并进一步阐述了习惯法的民法适用问题研究解决的是“法治建设中‘法’的内涵及其关系”的问题,它涉及到了很多的理论问题。
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与法治的模式选择密切相关,它这对于民族地区法治建设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然后简要说明了当前学界研究此课题的相关学术成果。
第二部分是凉山彝族传统民事习惯法的历史变迁。
本部分首先概括介绍了了凉山彝族传统民事习惯法的含义和特点。
然后深入阐述了凉山彝族传统民事习惯法在现代社会的变迁,并初步说明了彝族传统民事习惯法已不是完整封闭的习惯法,而变迁成了一种断裂的习惯法。
的实践基础ꎮ[关键词]民族地区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ꎻ 学前学会普通话 行动中图分类号:C957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674-9391(2021)12-0099-07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业务重点项目 乡村振兴视域下新时代西南民族地区移风易俗路径创新研究 (SWU2109235)ꎻ四川省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项目(G16-01)和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南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2020年度项目(20GTYBC03)的阶段性成果ꎮ作者简介:陈永亮ꎬ男ꎬ法学博士ꎬ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特聘教授ꎬ硕士研究生导师ꎬ研究方向: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ꎮ重庆400715㊀张立辉ꎬ男ꎬ本文通讯作者ꎬ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研究员ꎬ硕士研究生导师ꎬ研究方向: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㊁公共管理ꎻ邱金华ꎬ男ꎬ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博士研究生ꎮ四川成都610041㊀㊀ 学前学会普通话 行动缘起于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春节前夕在凉山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凉山州)视察时对当地教育的关怀ꎮ同年5月ꎬ原国务院扶贫办㊁教育部在凉山州启动了 学前学会普通话 的行动试点并逐步在民族地区推广普及ꎮ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 办好学前教育 ꎬ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讲话强调 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ꎬ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ꎬ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ꎮ [1]学前教育是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社会ꎬ阻断民族地区贫困代际传递的基础性事业ꎮ本文以凉山州Z县㊁攀枝花市Y县的调查为基础ꎬ思考民族地区学前学会普通话 行动实施过程中的理论和实践困惑ꎬ在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基本原则下探讨新时代该行动在民族地区有效实施的多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够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ꎬ不同民族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的负面印象等往往来自道听途说㊁刻板印象ꎬ是由缺乏民族接触与交往造成的ꎮ也有学者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讲ꎬ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民族地区完成脱贫攻坚㊁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必经之路[4]ꎮ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看出ꎬ学术界关于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研究多探讨宏观理论政策以及其相关的功能分析等方面ꎬ以微观层面探讨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实践研究相对薄弱ꎬ关于学前教育阶段开展推广普及的相关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政策层面ꎬ如有学者关注 学前学会普通话 行动的政策发展ꎬ建议纳入国家教育管理体系ꎬ以 一幼多点 为布局ꎬ兼顾分散居住的 极少数 [5]ꎮ列宁曾论述 语言的统一和无阻碍的发展ꎬ是使居民自由广泛地按各个阶级组合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6]ꎬ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各民族 无阻碍 的广泛的交往交流交融ꎬ有利于长久有效化解困扰民族地区发展过程中的 听不懂 难题ꎬ教育发展变化情况进行前期分析ꎮ数据显示ꎬ2019年园所增长比例相较于1952年增长722.22%ꎬ约73倍ꎬ幼儿总数增长19893.29%ꎬ约200倍①ꎮ在四川省 一村一幼 计划实施前ꎬ凉山州㊁攀枝花市等地的彝族聚居区学前教育的教学语言以彝语为主ꎬ普通话的教学使用很低ꎬ还有位于乡村的家庭多采用传统早期教养方式ꎬ农村适龄儿童基本没有接受学前教育ꎬ他们到了七八岁有些甚至更晚些就直接进入小学ꎮ由于学校采用国家通用语言教材ꎬ教师使用普通话讲课ꎬ虽然教师会用当地通用的语言辅助教学ꎬ但学生仍然 听不懂㊁跟不上 ꎬ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ꎮ语言因素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儿童辍学的影响因素之一ꎬ与义务教育衔接问题出现了典型的系统性的 断层 ꎮ2015年四川省委㊁省政府开始支持大小凉山彝族聚居区实施 一村一幼 计划ꎮ2017年起该计划扩展到四川省民族自治地方51个县(市)ꎮ该计划是四川创新实施的重大教育扶贫工程ꎬ是民族地区学前儿童学习国家通用语言㊁化解基础教育阶段教学语言困境㊁培养良好行点ꎮ为了促进 学前学会普通话 行动更加完善和发展ꎬ更好地发挥该行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ꎬ2019年㊁2020年调研组分别深入凉山州Z县㊁攀枝花市Y县进行 学前学好普通话 行动调研ꎬ重点将Z县 学前学好普通话 行动作为个案深入探讨ꎬ同时补充Y县等散杂居民族地区的具体做法ꎬ探讨 学前学好普通话 行动实践困境ꎮ(一)语言环境因素语言环境影响语言使用ꎬ成为普及和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影响因素ꎮ有学者把语言获得的变量分为语言环境㊁目的语环境㊁学习者条件和学习成果ꎬ并把语言环境分为宏观语言环境和微观语言环境ꎬ又把目的语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ꎬ探讨了理想的语言环境与文化适应有利于语言习得[10]ꎮ调研组观察的Z县ꎬ截至2021年3月的统计数据ꎬ全县户籍总人口32.26万人ꎬ其中彝族人口占98.53%②ꎮ调研组在调研过程中发现ꎬ干部和县城的经商人员等都基本兼通西南官话ꎬ而在村镇调查中基本要采用彝语ꎬ也就是说Z县目前普及和推阵地ꎬ以提高全民族文化教育和素质水平为主要出发点的语言文字工作ꎬ对学校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ꎮ因此 学前学好普通话 行动的主要阵地是幼儿园(小学附设幼儿班㊁学前班)ꎬ这也是决定该行动是否能够持久有效的关键ꎮ对于此问题ꎬ调研组在调研过程中对相应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反思ꎮ一是学前教师队伍不稳定ꎬ职业归属感不强ꎮ关于师资队伍建设ꎬ调研组进行了专题调研ꎮ在调查过程中得知ꎬZ县大部分学前教师每月工资为2000元④ꎬ基本上没有缴纳 五险一金 ꎮ由于幼教点采取 利用村级活动室㊁布局调整闲置的校舍㊁租用民房 [12]等方式设立幼教点ꎬ大部分学前幼儿教师在幼教点没有住房ꎬ幼教点没有幼儿教师们的休息场所和住宿场所ꎬ教师们只能在县城租住房子ꎮ虽然前几年说过指出要解决 五险一金 等问题ꎬ但目前尚仍未解决ꎮY县也存在类似的问题ꎬ如南北幼教中心和民办幼儿园教师平均工资3300元左右ꎬ扣除缴纳的 五险 1500元ꎬ实际收入工资1800元左右ꎮ工作收入等具体情况直接导致教三是关于 办园基本要求标准化 ꎮ教学场地是 学前学会普通话 行动的主战场ꎮ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幼儿园办园基本要求(试行)»(川教[2006]128号)⑥的通知ꎬ按照基本要求的标准ꎬ调研组在Z县H乡㊁Z乡㊁G乡对学前教育办园情况进行调研ꎬ由于硬件的现实条件学前幼教点的实际幼儿数量和幼儿室内学习环境㊁室外活动空间ꎬ均与标准化建设存在着一定的差距ꎮ如位于Z县K乡E村的幼教点启办于2015年秋季ꎬ设在村委会ꎬ占地总面积为65㎡ꎬ校舍建筑占地面积30㎡ꎬ幼儿公共活动场地30㎡ꎬ幼儿卫生间5㎡ꎮ每个幼儿的活动空间和学习空间仅仅为1.2m2⑦ꎮ可见从学前教育的师资建设㊁相关教学工具开发㊁办园的建设基本标准等方面都与现行标准存在一定的差距ꎬ这些差距也影响着 学前学会普通话 行动的实施效果ꎮ三㊁新时代民族地区 学前学会普通话 行动的多元路径反思调研组基于个案调查对影响 学前学会普通话 行动的两种主要因素语言环境因素和学消费等方面积极开展语言环境变化尝试ꎬ从区域到全面逐步营造浓厚的普通话语言使用环境ꎮ(二)采取多样化的办学模式ꎬ制定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新规划学前教育并非义务教育阶段ꎬ«幼儿园管理条例»第一章第五条规定鼓励了采取多样化的办学模式⑧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乡村学前教育的办学原则⑨ꎮ因此ꎬ在幼儿园数量不足的情况下ꎬ要采取多样化的办学模式ꎬ包括公建民营模式㊁民办公助模式㊁政府办园模式等多种模式办学ꎮ通过多种模式办学的方式来不断均衡配置城乡学前教育资源ꎬ优先解决乡镇一级的学前教育学位需求ꎬ按国家相关办学标准建设ꎬ努力提升乡村学前教育办学水平和实力ꎮ 学前学会普通话 行动要依靠民族地区优质的学前教育体系ꎬ抓住学前语言习得的关键期ꎮ在语言环境差异化相对较大的民族地区ꎬ要制定好 学前学会普通话 行动规划ꎬ既要有效地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家学者等教研团队开发出适合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学前儿童的学习读本㊁教辅工具㊁教学用具等教学资源ꎬ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和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ꎬ充分考虑学前幼儿的日常生活和传统文化场域ꎬ如以传统饮食㊁服饰文化为主题的故事㊁儿歌等等ꎬ力争开发出更多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课程ꎮ 学前学会普通话 行动无处不在ꎬ意味着学前儿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都可能出现亲子交流㊁师幼交流以及同伴交流的机会ꎬ因此要注意培养幼儿园 学前学会普通话 的全过程ꎬ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ꎬ需要创造无处不在的语言教学环境ꎬ民族地区的幼儿园要特别注意 嵌入式 原则ꎬ吸引不同民族学前儿童同伴与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的交流ꎬ让他们在宽松而真实的语言运用情景中获得有效的语言经验ꎮ由于民族地区很多家庭的亲子交流主要是以当地民族语言为主ꎬ故民族地区 学前学会普通话 的语言环境主要是在幼儿园ꎬ突显出幼儿园这个合理场域则更为重要ꎮ总之ꎬ民族地区 学前学会普通话 行动要走出一条具有民族地区特点的学前教育发展道路ꎬ助力少数境ꎬ持续巩固 学前学会普通话 行动成果ꎬ采取多样化的办学模式ꎬ制定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新规划ꎬ持续增加学前教育投入ꎬ完善和稳定 学前学会普通话 的教师队伍建设ꎬ研发具有地方特点的学习读本㊁教辅工具㊁教学用具等ꎬ把握好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ꎬ多角度多层次反思新时代民族地区 学前学会普通话 行动ꎬ为全国民族地区开展 学前学会普通话 行动提供可复制㊁可借鉴㊁可推广的经验模式ꎮ总之ꎬ 学前学会普通话 行动是保证我国少数民族学前儿童日后成功融入社会㊁公平公正的地参与社会就业等方面的前提条件ꎬ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㊁全面交流㊁深度交融ꎬ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ꎮ说明:相关的调研报告2021年6月荣获国家民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调研报告类)二等奖ꎮ注释:①1952-1990年数据参考于凉山州教育志07ꎬhttp://www.gov.cn/hudong/2020-09/07/content_5541349.htm.⑥现行四川省幼儿园建设标准是: 园舍面积定额ꎬ(1)幼儿园用地面积ꎬ规模在25人以下ꎬ用地面积450㎡ꎬ生均用地面积18㎡/生ꎻ(2)具有与幼儿数量相当的户外活动场地和绿化用地供儿童使用ꎬ每生户外场地面积不低于2㎡ꎻ(3)幼儿园房屋建筑面积定额:每班有固定的幼儿活动室ꎬ面积不少于54㎡(若活动室与寝室共用ꎬ其面积不少于90㎡)ꎮ设有单独的寝室ꎬ每班每间面积不少于30㎡ꎮ各室通风良好ꎬ自然光线充足ꎮ其中6个班(含6个班)以上幼儿园至少有一个用于音体㊁电教㊁多媒体㊁建构㊁美工等活动的多功能活动室ꎬ面积不低于120㎡ꎮ全园须设办公室㊁资料室㊁保健室㊁厨房㊁财会室㊁值班室㊁会议室㊁教工厕所等辅助用房 ꎮ参见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幼儿园办园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川教[2006]128号)ꎬ参见四川省教育厅网站ꎬ2006-09-22ꎬhttp://edu.sc.gov.cn/scedu/c100552/2006/9/22/4e1ddb2f9400444894893cb6e27a1839.sht ̄各地要及时补充公办园教职工ꎮ民办园按照配备标准配足配齐教职工ꎮ有条件的地方可试点实施乡村公办园教师生活补助政策ꎮ参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ꎬ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ꎬ2018-11-15ꎬhttp://www.gov.cn/zhengce/2018-11/15/content_5340776.htm.参考文献:[1]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ꎬ2021-08-29(01).[2]马永全.新中国70年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政策变迁[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ꎬ2019(2):71-75.[3]周庆生.中国 主体多样 语言政策的发展[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ꎬ2013(2):32-44+4.[4]常安.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民族地区的推广和普及 从权利保障到国家建设[J].era.Asaresultꎬthispaperhopestoprovidevalu ̄ableexperienceforthepopularizationofthestand ̄ardspokenandwrittenChineselanguageinethnicminorityareas.Byfocusingonlanguageenvironmentandschooleducationꎬthispaperstrivestoscholarlyre ̄flectonareasonablepathfor LearningStandardChineseforPre ̄PrimarySchoolEducation ineth ̄nicminorityareasinthenewera.Itproposesthefollowingsuggestions:1)Activelycreatean em ̄bedded languageenvironmentꎬandcontinuetoconsolidatethepracticaleffectsofthe LearningStandardChineseforPre ̄PrimarySchoolEduca ̄tion ꎻ2)Adoptdiversifiedstylesofrunningschoolsandformulatenewplansforpreschooledu ̄cationinethnicruralareasꎻ3)Stabilizeteachingfacultyusingthe LearningStandardChineseforPre ̄PrimarySchoolEducation whilealsodevelo ̄pingreadingbooksandteachingmaterialswithlo ̄calcharacteristics.WefindthatthepopularizationofstandardPrimarySchoolEducation actuallyfunctionsinreal ̄lifeethnicminoritysettingsinthenewerafrommultipleperspectives.Weexpectthistohelpusprovideareferentialexperiencemodelforallethnicminorityareasinimplementingthe Learn ̄ingStandardChineseforPre ̄PrimarySchoolEdu ̄cation .Inshortꎬwethinkcarryingoutthe LearningStandardChineseforPre ̄PrimarySchoolEducation isthepremisetoensurethatethnicpeoples childreninChinasuccessfullyintegratein ̄tosocietyꎬandparticipatefairlyandequitablyinsocialemploymentinthefuture.Itwillconceivablyhelptopromoteexchangeꎬcommunicationꎬandin ̄tegrationamongethnicgroupsꎬandconstantlycon ̄solidatetheempiricalfoundationforforgingasenseofcommunityfortheChinesenation.KeyWords:ethnicminorityareasꎻstandardspokenandwrittenChineselanguageꎻtheactionof LearningStandardChineseforPre ̄PrimarySchoolEducation。
扶贫攻坚中返贫问题的成因与对策研究随着我国扶贫攻坚工作的全面推进,贫困人口数量得到了显著的减少。
但是,在贫困人口中脱贫的人群中,有一部分出现了返贫的情况。
这些人口原本已经走出贫困,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又重新陷入了贫困状态,这种现象被称为“返贫”。
返贫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发生意外事件导致经济来源中断有些脱贫人口在脱贫后,由于意外事件发生,导致他们的经济来源中断,这种意外事件包括自然灾害、疾病等,因此他们重新回到了贫困状态。
对策:增强风险应对能力。
政府应当加强对贫困人口的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培育,加强灾害预警、预防和减灾工作。
同时,要建立完善的健康防范体系,提高贫困人口的健康水平。
二、长期的贫困习惯难以改变有些贫困人口有着长期的贫困习惯,他们在遭遇经济困难时,难以改变自己的消费习惯,导致短期内便重新陷入贫困状态。
对策:树立正确的贫困观念。
政府要加强对贫困人口的教育和指导,提高他们的贫困认识和财务管理能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不断改变贫困习惯。
三、教育水平低导致职业技能缺乏贫困人口普遍教育水平较低,很多人缺乏职业技能,导致他们找不到稳定的工作,难以改变贫困状态。
对策:加强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
政府要加大对贫困人口的教育投入,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
同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他们稳定脱贫。
四、基础设施不完善一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较差,给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
比如交通不便,困扰了贫困人口的生产、消费和就业等问题。
对策: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政府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为其脱贫致富带来更多的机会。
总之,返贫问题的解决需要各方有力的合作和努力,特别是要结合具体情况,分析其中的原因,制定相应的针对性措施,不断推进扶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实施。
少数民族社会伦理道德现象研究——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文斌
【期刊名称】《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00)0z1
【摘要】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与道德文化发展极度不平衡,严重伦理道德缺失成为成为凉山彝族自治州一个主要的社会问题.研究彝族地区伦理道德缺失的实质、表现、影响和原因,寻求重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彝族社会伦理道德体系的途径.【总页数】3页(P7-9)
【作者】文斌
【作者单位】西昌学院校报编辑部,四川西昌615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2
【相关文献】
1.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扶贫模式创新——“云支教”初探——以凉山彝族自治州
为例 [J], 沙桀民; 瓦渣古都; 吴小华
2.公共经济学视角下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发展问题研究
——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J], 安文才
3.民族节庆文旅融合视域下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以凉山彝族自治州火把节为例 [J], 龙瑞
4.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J],
卫月函;薛巧巧
5.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科技创新与乡村产业振兴协同发展的理论与实证——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J], 蒋雨东;廖小舒;王德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调研提纲格式及范文调研提纲格式及范?文调研提纲没有固定?的格式和标准。
调?研提纲应该为调研?提供方向,即告诉?调查者怎样进行此?项调研,比如目的?,内容,方法,对?象。
调研提纲在调?研之前完成,所以?不应该有对策,结?论性的东西包含在?里面,因为那些是?要调研结束之后才?能得出的结果。
?提纲应很好地体?现设计者分析问题?的方法和逻辑性,?简明扼要,思路清?晰。
一般思路可以?是:研究对象的过?去发展,发展到现?在的状况(发展成?绩),综合过程要?求找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调研提纲?应该到此为止,至?于什么问题,怎样?解决,是调查结束?后报告的任务。
?就我看到的调研?提纲形式有两种:?叙述式和问题?式。
前者直接规定?调研的内容,条述?式罗列调研内容。
?后者以问题的形式?列提纲,更容易让?调查者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调研提纲范文一?:灵青计划春?晖使者行动第十二?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筑梦彝乡?公益团队调研提纲?目录一、前言?概述二、选题背景?三、调查实施方案?、计划四、?附件一、前言概述?(一)调研课题?:乡村教育助学金?的可行性与可持续?性---以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盖?租乡为例(二)?调研目的:考察助?学金计划是否可行?性与可持续性,是?否能支持更多大山?里的孩子能够接?受教育,继续完成?学业。
(三)调研对?象:当地的公益组?织、学校(主要以?中学为主)、孩子?(受资助与未受?资助的)、孩子的?家长、其他村民。
?(四)调研内容?:1.?现有助学金的发?放情况:2. 现有乡村?助学金的发展的不?足与盲区;3. 助学金?的可行性与可持续?性;4?.如何使得助学?金如何避免盲区(?如:在实施过程中?如何保证有效、透?明,资助学生的?考察条件是否合理?合适等)。
(五)?调研方式:文献?研究法、问卷法、?访谈法等社会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六)调研年07?月13日--年0?7月25日(依实?际情况将会小幅波?动)二、选题背景?(一)问题的提?出发起本调研?的团队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筑梦彝?乡”公益团队,现?已成立近两年时间?。
. Word 文档 凉山彝族地区贫困问题研究 喜德县代理县长 曲木伍牛 凉山,位于省西南部,西跨横断山脉,东抵盆地,北至大渡河,南临金沙江,面积6万多平方公里,2003年末总人口415.48万人,其中彝族181.55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43.7%,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这里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资源富集,是有名的攀西“聚宝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在这样一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却令人不可思议地存在着普遍的、原始的贫困。凉山州所辖17个县市,有11个县(主要是彝族聚居程度较高的县)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占整个省36个县的近三分之一。这里贫困面之广、贫困程度之深、贫困人口之多、贫困如此集中地体现在一个民族即彝族身上,在全国都是少有的。 长期以来,凉山各族干部群众为消除贫困作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扶贫工作先易后难,从平坝地区到二半山区再到高寒山区,不少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但是,凉山连片贫困、普遍贫困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贫困现状依旧令人触目惊心,特别是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的二半山区和高寒山区,聚集了整个凉山州的绝大部分贫困人口,可以说,凉山的贫困根本上就是彝族的贫困。 凉山彝族地区贫困现象的长期存在,不利于民族地区经济的跨越发展和社会的久安,不利于建设西部经济强省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目标的实现,不利于中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进步。消除贫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凉山各族人民的迫切愿望,也是西部大开发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需要。所以,深入认识凉山彝族地区的贫困问题,分析研究其原因,提出科学合理、切实可 . Word 文档 行的对策措施,促进凉山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凉山彝族地区贫困现状及其特点 贫困,就是生活困难和贫穷。联合国《1981年世界发展报告》认为:“当某些人、某些家庭和群体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获取他们那个社会公认的,一般人都能享受到的饮食、生活条件、舒适和参加某些活动的机会,就是处于贫困状态”。世界各国、各地区对贫困线的划分和标准都不一样。比如,1982年西方9个发达国家的贫困线平均值为人均4861美元,而中国民族地区的贫困户标准却是人均年收入200元人民币(按当年价折合为105美元),两者并无可比性。1994年-2000年,国家实行“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期间,我国扶贫越温的验收标准为人均年收入500元人民币、800斤粮食,即“五八”标准。现在,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贫困标准是“每天收入在1美元以下即为贫困”。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总队提出的中国21世纪新的贫困线是人均年收入865元。但一般认为,人均年收入在1000元以下为相对贫困,人均年收入在625元以下为绝对贫困。 20世纪50年代初,凉山彝族人民在政治上从奴隶社会一步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是,经济并没有随着政治上的飞跃而飞跃,凉山彝族地区生产力水平仍然十分低下,经济发展仍然相对滞后。50多年来,凉山各族人民团结奋进,迎难而上,苦干实干,贫困落后的面貌得到了较大改观。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结合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凉山各族人民根据自身的实际,创造性地发明并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以形象扶贫、移民扶贫等为代表的扶贫工程,反贫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 . Word 文档 凉山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2003年,凉山州GDP完成202.4亿元,人均国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25元增加到了2003年的4900元,增长了196倍。 表(1)1952年以来凉山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单位:亿元
年份 经济指标 1952 1978 1998 2002 备注 国生产值 5.35 15.22 76.81 178 工业总产值 0.25 5.9 57.71 114 农业总产值 4.56 11.89 43.74 95.88 财政收入 0.05 0.54 12.96 16.34 农民人均纯收入 64.2 120 1111 1629 单位:元
资料来源:1999年省展览馆《天府五十年展览》,其中,2002年度数据来自《凉山统计年鉴2003》。 由表(1)可看到,50多年来凉山的发展纵向比较成就巨大。但是,横向比较凉山与地还有很大差距。2003年,凉山州人均国生产总值490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167元,比全省低867元。此外,占全州土地面积31%、总人口50.5%的安宁河流域等五县一市,其GDP和财政收入都占全州总量的70%以上,人均GDP . Word 文档 达到6000多元,已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而其余11个县(彝族聚居程度较高的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的GDP总和仅占全州总量的三分之一还弱,人均只有2000余元。全州还有58万人没有解决温饱,城市低保人口仍有6.36万人。所以,凉山的扶贫攻坚任务还很艰巨,形势还不容乐观,彻底消除贫困,走向繁荣进步的道路还很长。 纵观凉山彝族地区的贫困情况,具有以下较为明显的特点。 1、原始的贫困。这主要是指贫困的程度,简而言之,贫困程度深,扶贫难度大。在大多数彝族聚居的山区,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薄弱,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很多人还沿用着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获取微薄的回报,延续着人畜混居一室、观念禁锢的原始落后的生活方式。众所周知,凉山彝是中国最后消除奴隶制的地区,20世纪50年代,凉山州还处于奴隶制、农奴制和封建制并存的阶段。1956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凉山州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成为凉山历史上划时代的社会变革。然而,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不象政治变革那样在一夜之间可以完成,它必须经过一定的改革过程,特别是边远贫困的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资源缺乏、社会发育不完善、基础设施薄弱、劳动力素质差,要发展起来就更要走过一个艰难曲折的长期的过程。 长期以来,凉山彝族地区的很多群众一直延续着从奴隶社会遗留下来的规陋俗。最典型的就是生活方式还处在原始落后的境地。彝族群众的住房建造普遍都十分简陋、矮小,有的四处透风,难以遮蔽,自然而然地不开窗户。室黑暗、阴湿,牛羊和人混处一室。同一房屋一边关牲畜,一边住人,饮食起居都以“三锅庄” . Word 文档 为中心,日为炊饮之所,夜为卧歇之地,室除设粮屯外,别无它物。大多数住房不配院坝、不配厕所和畜圈,门前就满满地堆积着一年来的生产用肥,任其日晒雨淋,卫生条件极差,要进室必须从粪堆上踏过。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精神长期受到压抑,萎靡不振,加之受恶劣的生存环境的制约,人们普遍存在苦熬不苦干的思想。1997年,时任国家民委副主任的文精同志在凉山州布拖县考察扶贫工作时,看到凉山彝族地区的这种贫困状况,沉重地指出:“凉山的贫困还是原始的贫困”! 2、普遍的贫困。这主要是指贫困的广度,简而言之,连片贫困,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前的1993年,凉山州尚未解决温饱的农村贫困人口达210万人,占了当年全州农业总人口的63.63%。其中,少数民族贫困人口达134万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8.8%。全州17个县市就有10个国家贫困县,1个省定贫困县,1个州定贫困县,贫困县占了全州县市总数的70.58%。12个贫困县农村儿童入学率只有64.8%,农村劳动力文盲半文盲比例高达70%。 笔者2004年1月在凉山州喜德县拉克乡吴哈村调查,全村345户,1836人,耕地886亩,人平不到5分地,除粮食收入外,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饲养生猪及鸡鸭等家禽,牛羊有点存栏,但主要用于犁地和“踩肥料”,一般不出栏。人均年收入800多元。另据民族研究所罗凉昭、马林英同志在凉山州越西县西山乡西堰村一组调查:全组80户,367人,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6%。该组农户人平旱地3分,稻田1.1分,按2000年水稻亩产700斤算,1.1分稻田人均只有水稻80斤,100斤稻谷可出70斤大米,只够自食,无余粮作商品出售。按玉米亩产1000斤算,3分旱地人均 . Word 文档 只有300斤玉米,一个家庭按5口计算,每户有玉米1500斤。自食之外的玉米用于饲养生猪,不作商品出售。按土豆亩产1500斤算,人均有土豆450斤,每户2250斤。能用来作商品出售的约有500斤左右,每斤土豆0.5元,可收入现金250元。每户一年出售生猪一头,可收入现金700-800元。每户出售鸡、鸭等可收入现金280元左右,出售花椒、柿子等可收入500元左右。这样算来,每户全年的现金收入2000元左右,人平现金收入400元左右。 上述的喜德县拉克乡吴哈村地处平坝,交通便利,属于条件较好的彝族聚居区。越西县西山乡西堰村属于彝族聚居的二半山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两类地区的农户经济状况尚且如此,居住在高寒山区农户的贫困状况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凉山彝族地区的贫困现象具有明显的普遍性。 3、综合的贫困。这是指多重贫困,即经济贫困与文化贫困和精神贫困交织。主要表现为人们普遍具有:听天由命的人生观、得过且过的生活观、重农抑商的生产观、温饱第一的消费观、共产平均的分配观、崇拜鬼神的文化观、重义轻利的伦理观、忠守故土的乡土观和多子多福的生育观。 1999年春节前夕,时任省委书记的世杰同志率队到凉山州慰问。在昭觉县的一个彝族村寨,世杰走进一户人家,房屋矮小、黑暗,进屋后好不容易才看见一个裹着“察尔瓦”(彝族披毡)的人蹲坐在“三锅庄”边,但火塘里并没有火。世杰书记和那人有过一段令人深思的对话,大概容是: 问:大冬天的,我看你衣服穿得少,冷不冷啊? 答:冷。 问:既然冷,为什么不烧火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