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57 MB
- 文档页数:71
个人备课录上课时间年月日第课时总课时课题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1)教学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教方学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教材分析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难点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1.体液血浆细胞外液组织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内环境——有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资料分析〕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
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上课时间年月日第课时总课时课题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2)教学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生物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中必修三生物第一章生物体内的调节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生物体内调节的基本原理,掌握人体内调节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能力目标:能够描述典型的内分泌腺的结构和功能,并能够解释调节系统在维持内部环
境稳定中的作用。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保护和关爱生命的意识,培养学生爱护自己身体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1. 生物体内调节的基本原理。
2. 人体内调节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三、教学难点:
1. 生物体内调节的作用机理。
2. 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相互作用。
四、教学过程:
1. 准备阶段: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思考生物体内为何需要调节,调节的作用是什么。
2. 导入新知:通过展示图像或实验现象,引入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概念,让学生初步
了解它们的作用。
3. 拓展知识:介绍生物体内调节的机制,并详细讲解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4. 引导思考:帮助学生分析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在维持内部环境稳定中的作用,引导他
们进行思考和讨论。
5. 实践探究:通过实验或案例分析,让学生感受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重要性,并探讨
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调节系统在不同环境中的应对策略,增强他们对生物体内调节
的理解和认识。
五、课堂小结:对本堂课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理解。
六、课后作业:设计一份有关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小测验,巩固学生对这两个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课题:生物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学科:生物年级:高中必修3时间: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掌握生物技术在医药、农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及其意义。
3.能够运用生物技术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教学重点:1.生物技术在医学、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
2.生物技术的意义及优点。
教学难点:1.如何利用生物技术解决现实问题。
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相结合。
2.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生物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引起学生对生物技术的兴趣。
二、讲解(20分钟)1.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基因工程、干细胞技术等。
2.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转基因作物、无土栽培等。
3.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生物除污技术、沼气发电等。
三、小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生物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优点和意义,并提出不同领域生物技术的发展前景。
四、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生物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根据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生物技术在某一领域的应用及意义的小短文。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生物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一些关键技术和相关知识,为将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了基础。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引导学生关注生物技术的发展,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人教版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细胞的分裂的过程和意义。
2. 掌握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区别。
3. 理解细胞生长的重要性及调控机制。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细胞生长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1. 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区别及各自的特点。
2. 细胞生长的过程和调控机制。
3. 细胞生长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细胞的分裂与生长的意义。
2. 理论讲解:介绍细胞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过程、特点及重要性。
3. 实验探究:进行模拟细胞分裂及生长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细胞的变化和生长。
4.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细胞生长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5. 概念澄清:师生互动,澄清学生对细胞分裂与生长的理解和认识。
6. 总结提高: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提高对细胞的认识和理解。
四、作业布置
1. 阅读相关文献,进一步了解细胞的分裂与生长。
2. 讨论细胞生长与疾病发生的关系,并写下个人见解。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细胞的分裂和生长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和问题。
同时,教师也应注意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
授课班级:高二6班一、背景分析《免疫调节》是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2章第4节的内容。
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之后,通过引导让学生了解调节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式还有免疫调节,从而使学生认同人体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状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高二学生在八年级下册已学过免疫学的基本知识,知道人体免疫系统可以保护人体的健康,但对于免疫的过程、免疫失调引发的相关疾病等方面的知识尚且缺乏认识。
再加上这部分知识与人们的生活、健康息息相关,使得学生对这节的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师正好利用这个机会作为新课切入点,激发学生对学习免疫知识的渴望。
二、案例描述考虑到本章节内容较多也比较复杂,我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前后文顺序做了如下调整:第一课时处理免疫系统的组成、人体的三道防线、免疫系统的功能和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等几个知识点,既是对免疫知识的介绍和普及,又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和铺垫。
第二课时集中精力处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这一重难知识点。
把重难点放在第二课时学习,针对性更强,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第二课时的学习开始前,我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提前在班上播放了一段视频资料和自制微课视频,帮助学生建立对免疫调节过程的直观印象,启发学生对免疫调节全过程的思考。
通过观看视频,学生逐渐形成对免疫调节过程的自我认知,也逐步建立对抽象过程形象化理解的认识,同时对课堂学习也充满了期待。
第二节课上,针对教材P37页图2-15的体液免疫示意图,我通过提出以下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思考①淋巴B细胞是如何识别抗原的?分别通过哪些途径?②淋巴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有什么反应?③抗原在哪里以及被什么物质消灭的?④记忆细胞是怎么出现的?有什么作用?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阅读教材和识图析图,通过思考与讨论学习体液免疫的过程。
在学习细胞免疫的知识时,同学习体液免疫一样,我提出几个相关问题帮助学生思考:①效应T细胞是如何出现的?有什么作用?②效应T细胞能否直接消灭抗原?③出现在哪里的抗原能激起机体进行细胞免疫?④抗原最后在哪里被什么物质消灭?在对细胞免疫的学习结束后,我还与学生一起观察并归纳两种特异性免疫的区别和联系。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5篇)篇1: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三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能力方面: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地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教学难点:⑴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⑵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导入】问题探讨介绍教材P78斯帕兰扎尼的实验,讨论下列问题:⑴这个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⑵是什么物质使肉块消失了?对细胞来说,能量的获得和利用都必须通过化学反应。
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细胞中代谢过程离不开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学生回忆:⑴化学反应中无机催化剂的概念?⑵无机催化剂的作用、特点和条件是什么?学生思考:细胞内的环境是一个常温常压下的状态,在这种环境下化学反应却能高效有序地发生,应该有适合的生物催化剂——酶。
【讲授】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1、实验原理:2H2O22H2O+O22H2O22H2O+O22、实验步骤及现象3、讨论⑴——⑷见教材P79。
⑸这个实验为什么要选用新鲜的肝脏?为什么要将肝脏制成研磨液?⑹滴入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时,可否共用一个吸管?为什么?4、实验结论5、实验过程的理论分析⑴在做该实验时让学生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的突出特点——高效。
⑵控制变量:讲解教材P79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实验设计的原则。
⑶进行实验:[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
用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如H2O2的分解,20℃无催化剂时需活化能75kJ;用铂作催化剂时,只需活化能54kJ;用H2O2酶时,活化能下降到29kJ以下。
(结合教材P80图讲解)正是由于酶的催化作用,细胞代谢才能在温和条件下快速进行。
(共 29 套)新课标人教版生物必修3(全册)示范教课设计汇总第 1 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本章规划本章内容包含:“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两节内容。
此中第 1 节可用 1 课时教课,第 2 节可用 2 课时教课 (此中实验 1 课时 )。
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单细胞生物的生活环境,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血浆的基本成分等,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这些知识,有了必定的认识。
手、脚等部位有时会磨出“水泡”,部分学生有过这样的体验。
体内细胞离开了合适生计的环境就会死亡,人体体温的相对稳固及其重要性,人体需要摄取营养物质、氧和水,排出废物,学生也有一定的认识。
这些已有知识和经验,只管比较浅易,与之相联系却有利于学生建构“内环境”和“稳态”的看法。
人体内几大系统的功能,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也有了基本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其实不太难。
其余,有关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必修 1 中“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内容有亲密的联系。
与其余章的联系:从个体层次看,本章内容与第 2 章的内容联系密切。
本章内容是理解第 2 章所论述的经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理来保持稳态的基础。
内环境稳态终究是如何保持的,本章不过作简要交代,有关内容将在第 2 章作深入商讨。
本章内容又不但与第 2 章有联系,稳态是包含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生命系统的共同特色,所以,本章是学习本书其余章节的基础,并在必定程度上起着统率全书的作用。
第 1 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冷静讲课“细胞生活的环境”包含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浸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本章的导入利用教材供应的章题图来达成。
经过启迪学生察看章题图,思虑图中内容与本章内容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
同时经过图片还可以够使学生感觉到边防战士、炼钢工人、抗洪抢险战士工作环境的恶劣,领会他们工作的艰辛,认识他们工作的重要性,这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浸透。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1 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节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本节内容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内环境这一核心概念,而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
这样,既可以和《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环境这一概念,包括本节主要内容以及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等。
该核心概念的构建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从个体层次看,本章内容与第2章的内容联系紧密。
本章内容是理解第2章所阐述的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
内环境稳态究竟是如何维持的,本章仅仅作简要交代,有关内容将在第2章作深入探讨。
本章内容又不仅与第2章有联系:稳态是包括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生命系统的共同特征,因此,本章是学习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⑴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⑵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决方法]⑴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图片搭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帮助学生对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感性认识。
⑵通过资料分析讲解内环境理化性质。
⑶将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⑴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⑵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决方法]⑴同上。
⑵结合图解讲解。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问题探究法。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精选3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勤劳的小编帮大伙儿收集整理的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其他植物激素”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三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包括“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两部分内容。
一部分明确了植物体内并非只有生长素,还有其他种类的植物激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共同协调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以适应环境。
第二部分介绍了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节内容与前两节“生长素的发现”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脉相承,通过对前两节内容的补充和完善,使学生形成植物激素调节的知识网络,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学习“生长素的发现”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已经知道了生长素的合成、分布和运输方式,理解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也明确了植物激素的概念,知道其他植物激素还有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种类。
但是,学生对于其他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分布部位和生理作用等知识还知之甚少,对于激素间的相互作用也不清楚,这就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要性。
周至县盛产猕猴桃,很多学生对猕猴桃种植过程中应用膨大剂增产的事例也非常熟悉,但对膨大剂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却一无所知。
所以,这些生活经验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设计思路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从本地“猕猴桃之乡”的地域特点出发,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
本节课的导入没有用课本中的问题探讨,而是用学生熟悉的猕猴桃增产使用的膨大剂(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来导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膨大剂作为悬念,还能为后面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埋下伏笔。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氮循环1.氮循环氮是蛋白质的基本成分,因此,它是一切生命结构的原料。
虽然大气中氮的含量非常丰富〔78%〕,然而氮是一种惰性气体,植物不能直接利用。
必须通过固氮作用将游离的氮结合成为硝酸盐或亚硝酸盐,或与氢结合成氨,才能为大部分生物所利用,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因此,大气中的氮被固定后,才能进入生态系统,参与循环。
固氮的途径有三种:〔1〕通过闪电、宇宙射线、陨石、火山爆发活动等高能固氮,其结果是形成氨或硝酸盐,随着降雨到达地球表面。
据估计,通过这种方式固定的氮大约为8.9 kg/(hm2•a〕;〔2〕工业固氮,这种固氮形式的能力已越来越大。
20世纪80年代初全世界工业固氮能力为3×107 t,到20世纪末,可达1×108 t;〔3〕生物固氮〔最重要的途径〕,大约为100~200 kg/(hm2•a〕,大约占地球固氮的90%。
能够进行固氮的生物主要是固氮菌,在潮湿的热带雨林中生长在树叶和附着在植物体上的藻类和细菌也能固定相当数量的氮,其中一部分固定的氮为植物本身利用。
氮在环境中的循环可用图5-9表示。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状态的氮,主要是硝酸盐,用做合成蛋白质的原料。
这样,环境中的氮进入了生态系统。
植物中的氮一部分为植食动物所取食,合成动物蛋白质。
在动物代谢过程中,一部分蛋白质分解为含氮的排泄物〔尿素、尿酸〕,再经过细菌的作用,分解释放出氮。
动植物死亡后经微生物等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使有机态氮转化为无机态氮,形成硝酸盐。
硝酸盐可再为植物所利用,继续参与循环,也可被反硝化细菌作用,形成氮气,返回大气中。
因此,含氮有机物的转化和分解过程主要包括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
氨化作用:氨化细菌和真菌将有机氮〔氨基酸和核酸〕分解成为氨与氨化合物,氨溶水即成为NH+4,可被植物直接利用。
硝化作用:在通气情况良好的土壤中,氨化合物被细菌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供植物吸收利用。
土壤中还有一部分硝酸盐变为腐殖质的成分,或被雨水冲洗掉,然后流到湖泊和河流,最后到达海洋,为水生植物所利用。
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章节教案5篇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章节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章节教案1一、教材分析新课标对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从原来的“了解”水平提高到了“说明”水平,教材中本部分内容从回顾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开始,让学生感知他们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原则,并且得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教材中详细描述了各探究实验的关键环节,对学生的探究思维具有很好的启发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光合作用被发现的基本过程2.简述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反应场所。
2.能力目标:1.重新走进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的有关实验,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手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科学探究能力;2.在实验探究中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原则,重点是对照实验原则和单因子变量原则3.过读书和师生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自学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技能、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体验科学探究历程,体会科学概念是在不断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形成;2.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学科中的有关知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3.学会参与、合作和交流探究的内容和结果;4.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过程中的各实验设计、优缺点和结论。
难点: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各实验如何巧妙地连接起来,如何过渡,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生物课中学习过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而且生活实践中也对光合作用有所了解。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案
课题: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目标:
1. 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2. 掌握细胞的组成要素及其功能;
3. 理解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
重点难点:
1.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2. 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内容:
1. 细胞的基本结构;
2. 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
3. 细胞的生物膜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引入课题:“什么是细胞?细胞在生物体中的作用是什么?”
二、讲解与展示(15分钟)
1. 讲解细胞的基本结构,介绍细胞膜、细胞核和细胞质等组成部分;
2. 展示细胞结构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细胞结构。
三、组织讨论(10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分享彼此的见解。
四、实验操作(20分钟)
学生进行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实验,观察细胞膜、细胞核等结构,让学生亲自体验细胞结构。
五、总结与展望(10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梳理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展望下节课将学习的内容。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整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写一篇50字以上的作文。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实验操作也让学生学以致用,加深了对细胞的认识。
下节课将继续深入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细胞的神秘世界。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 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意义;- 掌握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原则;- 了解生物进化的基本理论和证据;- 理解物种形成的机制和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1. 生物多样性的定义和意义;2. 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原则;3. 生物进化的基本理论和证据;4. 物种形成的机制和过程;5. 相关实验操作和观察。
三、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意义;- 掌握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原则;- 了解生物进化的基本理论和证据。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 课堂讲授:通过讲解生物多样性、生物分类和生物进化的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知识框架;-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的方式展示生物分类和进化的实际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方式包括:- 课堂练:通过课堂练,检验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生物分类和进化的理解程度;-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相关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写作能力;-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六、教学资源本节课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 生物教材: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材;- 实验器材:根据实验需要准备相关实验器材。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案,希望能够对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
祝教学顺利!。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描述不同细胞生活的环境。
(2)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3)理解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过程与方法利用图及图解,明确各种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结合图像总结组成内环境的三种重要成分之间存在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型。
【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新知预知】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1体液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体液的组成:________(存在于细胞内,约占______)体液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存在于细胞内,约占______) ________(2)内环境○1内环境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内环境的组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各种细胞所生活的内环境: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淋巴管内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肾小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
2.细胞外液的成分(1)血浆的组成:________(约90%)________血浆 ________ (约10%)________(2)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的成分有哪些异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方面。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优秀5篇)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篇一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1.浓度较高的以及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过低的情况都无法正常生存?2.为什么细胞外液适宜于细胞的生存?何为渗透压?为什么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能够维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3.正常人血浆的pH为多少?为什么血浆的pH能够保持稳定?4.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多少度?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稳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源于_________和_________。
正常人的血浆pH为__________,其稳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__________左右。
1、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通过观察课本P5图1-3思考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是如何进行的?而结合课本中的思考与讨论思考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是如何进行物质交换的?细胞与内环境之间__________进行物质交换。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__________的参与,同时,细胞与内环境之间也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的。
2、例题精析〖例1〗酷暑季节,室外工作的工人应多喝()A、盐汽水B、核酸型饮料C、蛋白型饮料D、纯净水解析:酷暑季节,由于天气炎热,室外作业的人出汗较多。
人在排出汗液的同时,也排出了一部分无机盐,使体内无机盐的含量降低,为了维持体内盐代谢的平衡,故室外作业的人应该多饮淡盐水,以补充丧失的盐分。
答案:A〖例2〗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后,常造成人体下肢肿胀,这是由于()A.细胞将不能接受氨基酸B.组织间隙积聚液体C.不能消化脂肪D.组织内葡萄糖浓度升高解析:班氏丝虫是我国常见的丝虫病病原体,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淋巴,早期主要表现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晚期则出现淋巴管阻塞所引起的病症,如下肢肿胀等。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学设计第一章第1节人体的稳态一、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能力方面: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问答法、举例法、讲解法、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学习法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好!在开始今天新的一章内容学习,首先请大家看几幅图片。
(播放图片,学生观看)师:2009年12月29日,“黑河好八连”的战士在哨位上站岗执勤。
当日,地处中俄边境的黑龙江黑河市气温是零下三十五度。
他的体温是多少呢?是不是也是零下三十五度呢?2004年7月28日下午3时,天气闷热难当。
重钢股份公司炼钢厂炼钢炉前温度起码超过100℃,他的体温是不是也达到了100摄氏度呢?生:不是,应该是37摄氏度左右。
展示抗洪展示图片,抗洪抢险战士可能会面临高温,缺干净水的恶劣生活环境抗洪抢险战士生活环境中蚊虫多,细菌等微生物也多,战士们容易患病。
师:前面所看到的恶劣环境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在寒冷或炎热环境中人体是如何维持体温的?如何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的?这就涉及到本章所学习的主要内容。
下面我们首先来学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新课讲解]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问题探讨。
课件展示草履虫和红细胞的图片:讨论1:图1和图2各是什么细胞?请说出细胞的名称。
讨论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生: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师:还记得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有几种吗,他们生活的环境和草履虫有相似之处吗?二者又有何不同?学生自由讨论,老师点学生起来回答问题。
个人备课录上课时间年月日第课时总课时课题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1)教学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教方学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教材分析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难点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1.体液血浆细胞外液组织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内环境——有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资料分析〕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
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上课时间年月日第课时总课时课题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2)教学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教方学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教材分析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难点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旁栏思考题〕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
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 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思考与讨论〕1.提示: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
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
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
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
2.提示: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与H2O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发生下列反应:CO2+H2O H2CO3H+ + HCO3-。
HCO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
主要与呼吸系统有关。
3.提示: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
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第2章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内容。
参与体温调节的器官和系统有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
4.提示: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为主。
例如,血浆中的尿素主要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
血浆中的CO2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压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压,CO2就从血液中向肺泡扩散,再通过呼气运动将其排出体外。
教学过程因为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只能由前膜释放,作用于后膜,使后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而不能按相反的方向传递。
突触小体内近前膜处含大量突触小泡,内含化学物质——递质。
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其中的突触小泡就释放递质进入间隙,作用于后膜,使另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
典型例题例1.电在生物学研究中用途广泛。
右图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现在E处施加电剌激,使其兴奋。
受到剌激后,E处膜内外电位变化及其所产生的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A.内负外正,向下B.内负外正,向上C.内正外负,向下D.内正外负,向上解析:神经细胞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受到剌激后发生电位逆转,成为内正外负。
而在突触部位的兴奋传导,具有单向性,只能从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
答案:C例2.下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
其中“—○—<”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为了研究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方向和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方向,进行了相关实验。
联系图解回答下列问题:(1)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___________,能代表反射弧的结构为(用图中序号表示)______________;(2)刺激图中b点,则b点发生的膜电位变化是________,图中______点可发生兴奋;(3)若刺激d点,图中_________点可发生兴奋;(4)由图中可看出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小体与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___相接触而形成突触,图中共有突触_____________个。
(5)由此说明: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是_____________。
兴奋在两个神经元间的传递是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具有双向性,而在突触部位的兴奋传导,具有单向性,只能从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
答案:(1)神经中枢①②③④⑤(2)由外正内负变成内正外负acde (3)ce (4)胞体或树突 3 (5)双向的单向的神经递质只能有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教学过程作业目标检测:1.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准确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
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兴奋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抑制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抑制2.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有间隙B.兴奋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步的3.某人腰椎部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
该病人受损伤的部位是①传入神经②传出神经③感受器④神经中枢⑤效应器A.②④B.①④C.①②D.②⑤4.在人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不可能由A.轴突→树突→细胞体B.轴突→细胞体→树突C.树突→细胞体→轴突D.细胞体→树突→轴突5.下图所示为反射弧示意简图,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这是因为( ) A.在②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B.在③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C.在④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D.以上说法都对6.下图为脊髓反射模式图,请回答:(1)对反射弧结构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①代表传出神经B.③代表神经中枢的突触C.M代表效应器D.S代表感受器(2)在反射弧中,决定神经冲动单向传导的原因是A.冲动在S中单向传导B.冲动在②中单向传导C.冲动在③中单向传导D.冲动在①中单向传导(3)在③中与兴奋传导有关的化学递质是______________。
(4)假设M是一块肌肉,现切断a处,分别用阈值以上的电流刺激Ⅱ、Ⅲ两处,则发生的情况是:刺激Ⅱ处,肌肉_____;刺激Ⅲ处,肌肉______。
(5)在离肌肉5毫米的工处给予电刺激,肌肉在3.5毫秒后开始收缩,在离肌肉50毫米的Ⅱ处给予电刺激,肌肉在5.0毫秒后开始收缩。
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为:_____毫米/毫秒。
答案1.B 2.D 3.A4.D 5.B6.(1)A (2)C (3)乙酰胆碱或单胺类物质(4)收缩无反应(5)30教学后记奋性4.在1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
如下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
其中正确的是5.在哺乳动物调节体温方面,皮肤作为()A.感受器B.效应器C.感受器和效应器D.协调中枢6.关于兴奋的传导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纤维兴奋时电位变为“外正内负”B.神经纤维兴奋时产生的电流是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C.突触前膜释放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D.兴奋从一个神经元的树突传至另一神经元的轴突7.某人能读书看报,也可以写文章,但就是听不懂别人说的话,大脑受损伤的区域是()A.大脑皮层运动区B.大脑皮层言语C.大脑内侧面某一特定区域D.下丘脑8.人体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通过突触实现。
下列对这种传递叙述错误的是( )A.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有间隙B.兴奋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变成电信号C.突触处兴奋是能单向传递的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兴奋是同步的,没有延搁9.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是()A.灰质B.白质C.神经元D.轴突10.关于反射和反射弧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反射活动并不完全通过反射弧来完成B.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答案:C A C C C C B D C B作业教学后记结构的顺序是_________。
(3)如果该细胞是肾小管上皮细胞,与调节血钾和血钠含量变化有密切关系的细胞器是()______,调节这一过程的激素是由_______分泌的_______。
(4)若我们接种了原来流行的流感病毒研制的疫苗,是否可以预防现今的流行感冒?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用未感染过病原体的健康小鼠A和B做实验,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B 健康B 生活BS疫苗S病原体A 健康A A死亡(1)注射毒性强的S病原体后,由于__________________,所以B鼠能正常生活,A鼠则患S引起传染病死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假如在给B注射S疫苗后,第二天就给其注射S病原体,则由于____________,B会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