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感染诊治专家共识(CB)
- 格式:pptx
- 大小:6.13 MB
- 文档页数:39
最新指南《神经外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推荐意见来了!神经外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neurosurgical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fections, NCNSIs),是指继发于神经外科疾病或需要由神经外科处理的颅内和椎管内的感染,包括神经外科术后硬膜外脓肿、硬膜下积脓、脑膜炎、脑室炎及脑脓肿,颅脑创伤引起的颅内感染,脑室及腰大池外引流、分流或植入物相关的脑膜炎或脑室炎等。
目前,能够透过血脑屏障或在脑脊液中达到较高浓度的抗菌药不多,在没有病原学证据支持的情况下,如何经验性应用抗菌药?近年在神经系统重症感染的患者中,耐药菌较为常见,这使得临床医生在使用抗菌药时面临选择困难。
为此,国内神经外科、神经重症、感染科及临床药学等多学科相关专家,在复习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编写了《神经外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1 版)》,现将其诊疗推荐意见整理如下。
CNSIs的诊断推荐意见:(1)患者出现发热,颅高压症状,脑脊液浑浊或脓性、白细胞增多、葡萄糖<2.2mmol/L 及脑脊液葡萄糖/血清葡萄糖≤0.4,CNSIs 临床诊断成立(高等级,强推荐)。
(2)患者在临床诊断基础上,出现标本涂片、引流管头、植入物及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排除污染和定植),CNSIs 病原学诊断成立(高等级,强推荐)。
治疗01抗菌药物治疗抗菌药的应用是治疗神经系统细菌性感染重要的措施之一。
涉及对病原菌敏感的抗菌药选择、最佳给药途径及正确的剂量和给药方式。
用药原则:(1)怀疑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性感染时,应在抗菌药使用前留取脑脊液、手术切口分泌物及血标本,行常规、生化、涂片、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尽早开始经验性抗菌治疗。
(2)抗菌药首选易透过血脑屏障的杀菌剂,如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美罗培南及万古霉素等。
抗菌药根据血脑屏障穿透性[以脑脊液药物浓度的曲线下面积(AUC 脑脊液)/ 血清药物浓度的曲线下面积(AUC 血清)进行评估,取已知无脑膜炎或有脑膜炎时的最大值]分类,AUC 脑脊液/ AUC 血清>50%为穿透性高、5%~50%为穿透性中等、<5%为穿透性低、微量或测不到为不能穿透(表 1)。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意识评估(consciousness assessment)是神经重症医生临床诊疗活动的主要容,但由于神经重症患者的特殊状态,准确评价患者意识存在一定难度。
临床意识障碍(disorder of consciousness,DOC)评估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的阶段。
近十几年来,国外神经重症医学经验积累和理念的更新,推动了我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的进步。
2013年,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成立并发表我国第一部《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13版)》。
广大从事神经重症工作的医护人员不断掌握并深化相关神经重症医学知识和理念,规医疗行为,提升了我国神经外科重症诊疗水平。
神经外科重症医学是一门综合了神经外科学、重症医学、神经科学、急诊医学、重症护理学、重症康复学等的交叉学科。
多学科协作始终是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的发展方向。
一、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定义、收治对象(一)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定义神经外科重症单元(neuro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是指掌握了神经外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相关手术技能,同时又掌握了重症医学监测技术、重症医学理念的专科化多学科协作医疗团队,基于现代重症医学的理念,利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医疗设备和生命支持手段,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实施有效集中监测、诊断和治疗的医疗单元。
(二)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收治对象中、重型急性脑血管病、重型急性颅脑损伤和脊髓损伤,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性感染,癫痫持续状态,需要生命支持的围手术期神经外科患者、其他进展性神经系统重症患者等。
二、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配置条件参考《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2006)等,NICU作为一个功能单位,应该具备符合条件的医护人员、独立的场所以及必要的设施和设备。
1.人员配置:需要至少配备一名具备重症医学、神经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副高级及以上医师全面负责诊疗工作。
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最全版)一、概述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神经外科从理念和设备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尽管如此,在神经外科各个领域,尤其在神经外科重症医学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别,诊疗规范各地仍存差异。
近30年来,重症医学得到了长足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挽救了很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多系统、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生命。
借鉴重症医学发展的经验和理念做好神经外科重症方面的工作是未来发展的目标。
为普及相关知识和理念,规范医疗行为,提高神经外科重症治疗水平,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汇集学科内多名专家讨论了相关研讨,并同时邀请了重症医学、神经内科、急诊医学等专业的国内专家作为顾问和指导,共同制定了《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简称共识)。
神经外科重症既是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神经内科、急诊医学、重症护理等多个专业的交叉学科,又是重症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专科化、精确化、目标化、多学科协作的治疗单元是神经外科重症医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共识主要适用成人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治疗。
针对涉及的相关内容,本共识在北京大学循证医学中心的合作及指导下采用牛津循证医学中心的证据标准和推荐标准进行分级(见表1)。
表1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循证医学标准二、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定义、收治对象1.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定义:神经外科重症单元是指掌握了神经外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同时又掌握了重症医学监测技术和重症医学理念的专科化多学科协作医疗团队,利用现代重症医学的理念和监测技术、依托先进的设备、仪器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实施有效的集中治疗和护理的单元。
2.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收治对象: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12分以下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颅脑损伤患者及脊髓损伤患者,围手术期神经外科重症患者,重症神经系统感染,癫痫持续状态等神经系统急重症患者。
三、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配置条件参考《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2006)的规范标准[1],神经外科重症医学单元做为一个功能单位,应该具备符合条件的医护人员、独立的场所以及必要的设施和设备,医护人员应该接受过神经科学和重症医学的相关训练,有副高级以上医师全面负责医疗工作。
神经外科医院感染抗菌药物应用专家共识(2012)医院感染(hospital-acquired infection, HAI)是神经外科患者常见并发症,不仅影响患者的预后及转归,同时增加医疗费用,延长住院时间,给患者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1]。
为规范神经外科患者医院感染的诊治工作,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和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共同发起该共识的撰写,组织了国内34位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成立了5位专家组成的共识编写秘书组,对近年来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病原学及耐药现状、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最新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经2次共识制定会及2轮函审,反复讨论,最终形成《神经外科医院感染抗菌药物应用专家共识》,供临床医务人员参考。
一、神经外科医院感染总论(一) 神经外科医院感染发生率与常见部位医院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
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出现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2]。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规定医院感染为患者在住院48h以后发生的感染[3]。
1. 神经外科医院感染发生率神经外科患者具有病情重、住院时间长、手术创伤大、侵入性操作多、昏迷及卧床时间长等特点,因此医院感染发病率较高。
近期临床研究显示,我国神经外科医院感染患病率在6.37%~9.6%[1,4,5],高于同期平均医院感染患病率的3.23%[1]。
神经外科ICU的医院感染患病率更高,约为20%,这是因为ICU患者病情更重,侵入性医疗操作更多,且ICU病房较易发生耐药菌株流行,更易发生感染[6,7,8]。
2. 神经外科医院感染常见部位神经外科医院感染主要包括下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等。
一项荟萃分析对38834例神经外科住院患者的分析显示:呼吸道感染占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的54%,泌尿道感染占14.0%,手术部位感染为13.2%,血源性感染为2.8%[9]。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意识评估(consciousness assessment)就是神经重症医生临床诊疗活动的主要内容,但由于神经重症患者的特殊状态,准确评价患者意识存在一定难度。
临床意识障碍(disorder of consciousness,DOC)评估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的阶段。
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神经重症医学经验积累与理念的更新,推动了我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的进步。
2013年,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成立并发表我国第一部《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13版)》。
广大从事神经重症工作的医护人员不断掌握并深化相关神经重症医学知识与理念,规范医疗行为,提升了我国神经外科重症诊疗水平。
神经外科重症医学就是一门综合了神经外科学、重症医学、神经内科学、急诊医学、重症护理学、重症康复学等的交叉学科。
多学科协作始终就是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的发展方向。
一、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定义、收治对象(一)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定义神经外科重症单元(neuro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就是指掌握了神经外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相关手术技能,同时又掌握了重症医学监测技术、重症医学理念的专科化多学科协作医疗团队,基于现代重症医学的理念,利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医疗设备与生命支持手段,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实施有效集中监测、诊断与治疗的医疗单元。
(二)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收治对象中、重型急性脑血管病、重型急性颅脑损伤与脊髓损伤,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性感染,癫痫持续状态,需要生命支持的围手术期神经外科患者、其她进展性神经系统重症患者等。
二、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配置条件参考《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2006)等,NICU作为一个功能单位,应该具备符合条件的医护人员、独立的场所以及必要的设施与设备。
1、人员配置:需要至少配备一名具备重症医学、神经科学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副高级及以上医师全面负责诊疗工作。
神经外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一、概述神经外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指继发于神经外科疾病或需要由神经外科处理的颅内和椎管内的感染,包括神经外科术后硬膜外脓肿、硬膜下积脓、脑膜炎、脑室炎及脑脓肿,颅脑创伤引起的颅内感染,脑室和腰大池外引流术、分流及植入物相关的脑膜炎或脑室炎等。
其中细菌性感染是CNSIs 的主要类型,因此作为本次共识的重点。
CNSIs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感染。
原发性CNSIs临床并不多见。
继发性CNSIs中以脑脓肿最为典型,曾经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其感染源大多来自临近颅底结构的组织器官感染,如鼻窦炎、中耳炎、牙周脓肿等,目前这类感染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而继发于开放性颅脑损伤、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脊液漏、人工植入材料、脑室外引流术、颅内压探头置入及开颅手术等引起的细菌性感染,成为NCNSIs的主要类型。
目前,NCNSIs的早期确诊有一定的困难。
首先,由于病原学标本,如脑脊液的获取有赖于有创的腰椎穿刺、EVD等操作,且脑脊液的细菌学培养阳性率不高;其次,昏迷、发热、颈项强直、白细胞增高等表现均为非特异性;另外,影像学检查依赖于CT或MRI,甚至需要增强扫描,这些检查不易捕捉到早期炎性改变的影像学特征,且不便于进行连续的影像学评价。
因此,亟需对CNSIs的诊断方法确定规范的临床路径和标准,以期提高早期的确诊率。
NCNSIs的治疗也是临床的难题。
目前,能够透过血脑屏障或在脑脊液中达到较高浓度的抗菌药不多,在无病原学证据支持的情况下,如何经验性应用抗菌药也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问题。
近年在神经系统重症感染的患者中,耐药菌较为常见,这使得临床医生在使用抗菌药时面临选择困难。
鉴于此,本文组织国内神经外科、神经重症、感染科及临床药学等多学科相关专家,在复习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共识,以期提高这一严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
本共识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GRADE标准,将循证证据等级划分如下:(1)高等级:指高质量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权威指南及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
神经外科医院感染抗菌药物应用专家共识(最全版)医院感染(hospital-acquired infection, HAI)是神经外科患者常见并发症,不仅影响患者的预后及转归,同时增加医疗费用,延长住院时间,给患者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1]。
为规范神经外科患者医院感染的诊治工作,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和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共同组织了国内35位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并成立了由5位专家组成的编写秘书组,对近年来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病原学及耐药现状、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最新文献进行了分析,最终形成《神经外科医院感染抗菌药物应用专家共识(2012)》(以下简称共识),供临床医务人员参考。
一、神经外科医院感染总论1.神经外科医院感染发生率与常见部位:医院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
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出现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2]。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规定医院感染为患者在住院48 h以后发生的感染[3]。
(1)神经外科医院感染发生率:神经外科患者具有病情重、住院时间长、手术创伤大、侵入性操作多、昏迷及卧床时间长等特点,因此医院感染发病率较高。
近期临床研究显示,我国神经外科医院感染患病率在6.37%~9.60%[1,4,5],高于同期平均医院感染患病率的3.23%[1]。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医院感染患病率更高,约为20%,这是因为ICU患者病情更重,侵入性医疗操作更多,且ICU病房较易发生耐药菌株流行,更易发生感染[6,7,8]。
(2)神经外科医院感染常见部位:神经外科医院感染主要包括下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等。
一项荟萃分析对38 834例神经外科住院患者的分析显示:呼吸道感染占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的54%,泌尿道感染占14.0%,手术部位感染为13.2%,血源性感染为2.8%[9]。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主要内容(全文)《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主要内容(全文)神经外科重症医学是一门综合了神经外科学、重症医学、神经内科学、急诊医学、重症护理学、重症康复学等的交叉学科。
时隔七年,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组织相关专家对2013版共识的结构与内容进行修订,形成《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
关于神经外科重症并发症的治疗,共识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感染的治疗原则(1)留取相关标本进行细菌涂片或培养后,及时开始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
后期根据病原学及药敏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选择易透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
(3)建议使用说明书允许的最大药物剂量静脉途径用药以及可能的长疗程治疗。
(4)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72 h无疗效不佳者,考虑调整治疗方案。
(5)脑室内或腰穿鞘内注射抗菌药物为治疗途径之一,建议审慎使用。
(6)明确颅内感染后,要对有关联的病灶进行必要的外科干预控制。
原则上要彻底清除伤口等感染灶以及污染的人工植入物,并采取必要的脑脊液引流措施。
脑损伤继发性癫痫的预防和治疗(1)颅脑创伤后抽搐发作(PTS)的处理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AED)对于晚期癫痫的发生率无任何预防作用,不建议常规采用AED预防晚期癫痫。
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尽早静脉途径预防性AED治疗可减少伤后早期痫性发作(7 d内)的风险。
(2)颅脑创伤后癫痫(PTE)的处理①药物治疗:PTE的患者(包括非惊厥性癫痫),应该采用规范化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包括:苯妥英钠、丙戊酸钠、卡马西平、巴比妥、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奥卡西平、托吡酯等。
根据癫痫发作的次数和性质,选择单一药物治疗、两种或多种药物联合治疗。
苯二氮䓬类药物是立即控制任何类型癫痫发作的首选药物,如果二线药物无效,则通常将治疗升级为麻醉药物。
治疗持续时间通常为2年。
应定期监测患者血清AED的浓度,同时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及毒性。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感染诊治专家共识(2017)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治疗1抗菌药物治疗(1)治疗原则:①在怀疑中枢感染时,应留取相关标本进行细菌涂片或培养后,及时开始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
研究表明,早期的抗菌药物治疗与患者的良好预后呈显著的正相关性。
后期根据病原学结果及药敏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②选择易透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推荐首选杀菌剂,如磺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碳青霉烯类、糖肽类、氯霉素及甲硝唑等,治疗途径推荐采用静脉途径。
③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建议使用说明书允许的最大药物剂量以及可能的长疗程治疗。
④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72h无疗效不佳者,考虑调整治疗方案。
(2)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见表1。
(3)目标性抗菌药物治疗:见表2。
病原学诊断明确的患者,可以根据相关的细菌类型以及药物敏感试验进行药物选择。
(4)脑室内或鞘内抗菌药物应用:当静脉用药48~72h效果不明显、病情重时可以考虑脑室内注射或腰穿鞘内注射不含防腐成份的抗菌药物(腰穿注射药物时由于颅内压力较高、渗透压梯度、药物浓度弥散不均匀、可引起化学性炎症导致粘连等因素,对腰穿注射药物要谨慎采取)使用,注射药物后应夹闭引流管1h左右,需要根据病情考虑剂量、使用次数和每次用药量。
脑室或者鞘内注射抗菌药物的成人推荐每日剂量阿米卡星10~30mg;庆大霉素4~8mg;多黏菌素E10mg;万古霉素5~20mg。
2外科干预治疗明确感染后,要进行必要的病灶控制:如脑室外引流、彻底的外科清创、人工植入物取出等。
导致感染的脑室外引流、分流装置、Ommaya囊均需要撤除,如感染涉及骨瓣、颅骨骨髓炎和颅骨成型后的感染,原则上需要去除骨瓣及人工植入物。
因感染导致的脑积水或者顽固性颅内压增高,需要进行脑室外引流。
3控制颅内压治疗主要以引流以及渗透性脱水降颅压为主要方法,可参考颅内压增高控制相关的指南或者共识。
4预防癫痫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极易引起癫痫发作,相关药物使用细则参考癫痫控制的相关指南或者共识。
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一、本文概述《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旨在总结与分享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管理的最新理念与实践。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通常面临复杂的生理与病理状况,要求医疗团队具备高度的专业性与跨学科协作能力。
本共识集结了国内外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神经影像、神经病理等多领域的专家,结合近年来的临床研究与实践经验,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评估、诊断、治疗与康复等环节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提高我国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与生活质量。
本文首先概述了神经外科重症管理的现状与挑战,随后详细阐述了重症患者的评估方法、监测技术、治疗策略及康复措施。
对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中常见的并发症及其预防与处理进行了系统介绍。
本文旨在为神经外科医生、重症医学医生及其他相关医务工作者提供一份全面、实用的参考指南,以促进我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基本管理原则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管理,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
为了优化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我们提出以下基本管理原则,以指导临床实践。
个体化治疗原则:每位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病情、生理状态、合并症等各不相同,因此治疗策略需个体化。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并在治疗过程中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
生命体征稳定优先: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往往病情危重,生命体征不稳定。
因此,在管理过程中,首先要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包括呼吸、循环、体温、意识等。
只有在生命体征稳定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和康复。
预防并发症: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应激性溃疡等。
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应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营养与康复支持: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往往处于高代谢状态,需要充足的营养支持。
同时,早期的康复训练也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应重视患者的营养与康复支持。
多学科协作: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治疗需要多个学科的协作,包括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康复医学科、营养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