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格式:ppt
- 大小:4.97 MB
- 文档页数:69
土壤分析样品的采集和处理方法一、样品采集1.确定采样点位:根据研究目的和土壤类型,选择代表性的采样点位。
分析时要注意不同土层的特性,如上层土壤和下层土壤差异,植被覆盖情况等。
避免采样点位受到明显污染以及地表水入侵。
2.采样工具:采用专用的土壤钻或者土壤钻杆进行采样。
钻头直径应根据研究目的而定,一般为5-10厘米。
避免使用过大的钻头,以免破坏样品结构。
另外,采样工具要保持清洁,避免交叉污染。
3.采样深度:根据研究目的和土壤剖面情况,确定采样深度。
常见的采样深度有0-20厘米、20-40厘米、40-60厘米和60-100厘米等。
不同深度的土壤样品能提供不同层次的信息。
4.采样方式:采样时应将土壤钻杆尽可能完全插入土壤中,以获取整个采样深度的土壤。
每个采样点位需要采集若干个子样品,然后混合均匀,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
5.样品容器:采样结束后,将样品放入干净的塑料袋或玻璃瓶中,密封好,并且在容器上标明采样点位和采样深度等信息。
二、样品处理1.分析前的样品处理:将采样得到的湿土壤样品进行晾干或者真空冷冻干燥,以去除多余的水分。
干燥后的样品需要进行粉碎和筛分,以获得均匀的样品。
对于有机物含量较高的土壤样品,可以进行去除有机物的处理。
2.保存样品:处理后的样品需要保存在干燥、避光和通风良好的条件下。
可以使用密封的塑料袋或玻璃瓶保存,避免样品湿氧化或污染。
3.样品分析:根据实际需要和分析方法,将样品送至专业实验室进行分析。
分析时需要注意样品的数量和分析项目等要求。
总结:土壤分析样品的采集和处理方法是确保分析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步骤。
正确选择采样点位、采样工具和采样深度,以及合理的样品处理和保存方法,都是保证分析结果准确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进行土壤分析样品的采集和处理时,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方法和要求进行操作,以获得可靠的结果。
周总结化验员的样品采集与处理经验本周的工作总结主题是化验员的样品采集与处理经验。
在过去一周的工作中,我全面负责实验室的样品采集、测试和结果分析等任务。
通过不断总结和实践,我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且在样品采集和处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样品采集在样品采集方面,我始终秉持着严谨细致的原则。
首先,我对各类样品的采集方法进行了详细了解,并根据实验要求制定了相应的操作流程。
其次,我注重采样点的选择,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一致性。
同时,我也时刻注意采样容器的清洁和消毒工作,以防止污染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
最后,我在样品管理方面加强了标识和记录工作,以便后续的处理和跟踪。
二、样品处理样品处理是确保实验结果准确性的重要环节。
为了提高样品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我采取了以下的措施。
首先,我优化了样品处理工艺流程,减少了可能产生的误差和损失。
其次,我控制了样品的保存时间和条件,避免了样品变质和损坏。
另外,我注意了样品处理仪器的使用和维护,保证了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最后,我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样品处理,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三、结果分析结果分析是核实实验结果的关键环节。
为了正确分析实验结果,我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我了解了实验目的和要求,并学习了相关的分析方法和技术。
其次,我对实验数据进行了仔细的整理和比对,排除了数据中的异常情况。
然后,我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得出了科学可靠的结论。
最后,我结合实验结果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和措施,以帮助提高实验的效果和质量。
总结起来,通过本周的工作实践,我对化验员的样品采集与处理经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合理的样品采集和处理方法可以提高实验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进而提升工作效率和科研水平。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样品采集和处理流程,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为实验室的科研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样品的采集样品可分为检样、原始样品、平均样品、试验样品。
由组批或货批中所抽取的样品称为检样。
将许多份检样综合在一起称为原始样品。
将原始样品按照规定方法经过混合平均,均匀地分出一部分,称为平均样品。
平均样品一般不少于1kg。
平均样品经过混合分样,根据需要从中称取一部分作为试验用的样品,称为试验样品,简称试样。
对于粮食、油料等固体颗粒状物品,由原始样品充分混合均匀,进而分取平均样品或试样的过程,称为分样。
⑴采样的要求及注意事项采样时必须注意样品的生产日期、批号、代表性和均匀性,一式3份供检验、复验与备查用,每一份不少于0.5kg,具体规定如下。
①外地调入的食品应结合运货单、兽医卫生人员证明、商品检验机关或卫生部门的化验单,了解起运日期、来源地点、数量、品质及包装情况。
②液体、半流体食品,若用大桶或大罐盛装着,应先行充分混匀后再采样。
样品应分别盛装在3个干净的容器中,盛装样品的容器不得含有待测物质及干扰物质。
③粮食及固体食品应自每批食品的上、中、下三层中的不同部位分别采取部分样品混合后按四分法对角取样,再进行几次混合,最后取有代表性的样品。
④肉类、水产等食品应按分析项目要求分别采取不同部位的样品或混合后样品。
⑤罐头、瓶装食品或其他小包装食品应根据批号随机取样。
⑥要认真填写采样记录。
写明采样单位、地址、日期、样品批号、采样条件、包装情况、采样数量、检验项目及采样人。
⑦样品应按不同检验项目妥善包装、运输、保管,送实验室后,应立即检验。
样品的处理样品制备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样品的均匀性,使平均样品在拣取任何部分进行检验时都能代表全部样品的成分,以求得正确的结果。
制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对于食品类原料,应先去除去可食部分,然后在进行处理。
②制备过程中注意不要使物料组分发生变化。
③防止外来物质对物流的污染。
④防止鲜活物质中因酶的作用而导致物料组分的变化。
⑤制备好的样品应尽快地进行检验。
样品预处理的常用方法分为以下几种。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食品样品的采集、制备与保存食品分析的一般程序:样品的采集、制备和保存;样品的预处理;成分分析;分析数据处理;撰写分析报告一、样品的采集采样的概念:在产品中抽取有一定代表性样品,供分析化验用。
样品采集的目的:确保分析结果准确无误。
由于被测样品品种与选取的部位不一,生产、运输、存储条件不同,因此,要确保取样有代表性,必需运用正确的采样技术。
此外,正确采集样品后对样品的制备与保存,为样品作进一步的加工及处理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保障。
正确采样的原则1.采集的样品:均匀、有代表性,能反映全部被检食品的组成 2.采样过程中:要设法保持原有的理化指标,防止成分逸散或带入杂质正确采样的步骤1.获取检样。
从各批样品中的各个部位,运用相应的技术手段或方法,取适量的样品。
2.将检样混合到一起,得到原始样品3.将原始样品经过技术处理后,抽取的作为分析检验用的部分称为平均样品。
正确的采样数量和方法数量:依据分析项目的要求、分析方法的要求及被检物的均匀程度三个因素确定采样数量。
平均样品:一式三份,分别供检验、复检、备查,每份样品不少于0.5kg。
检验掺伪物的样品取样数量要多一些方法:获得检样的方法应根据样品的类别、材质、类型、性状的作出相应的调整。
样品类别1)均匀固体物料(如粮食、粉状食)2)液体物料(如植物油、鲜乳等)5)小包装食品( 罐头、听装奶粉、瓶装饮料等)3)较稠的半固体物料(如稀奶油、果酱等)4)组成不均匀的固体食品(如肉、鱼、蔬菜等)1)均匀固体物料均匀固体物料有完整包装(袋、桶、箱等)的样品采样件数:总件数的1/2 的平方根原始样品:双套回转取样管上、中、下三层取出三份检样,综合检样成为原始样品平均样品:四分法无完整包装(袋、桶、箱等)的样品划分若干等体积层,每层的四角和中心点取得检样四分法四分法混合缩分弃去混合缩分弃去混合缩分混合弃去2)液体物料(如植物油、鲜乳等)包装体积不太大的大桶装的或散(池)装的确定采样件数,开启包装充分混合后取样虹吸法分层(大池还应分四角及中心五点)取样,每层500ml左右,充分混合后,分取缩减到所需数量采样实例:牛乳采样采样前:每次取样至少250mL。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采集与处理土壤样品是土壤环境监测与研究的重要工作,对于土壤污染的诊断、土壤质量评价以及农业生产管理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进行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采样方案设计确定采样点位:根据研究目的和对象,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位。
采样点位应尽量避免受到人为活动、道路、厂区等污染源的影响。
确定采样层数:土壤样品通常需要采集不同深度的土壤层,一般常规采集0-20cm、20-40cm和40-60cm等深度的土壤样品。
根据具体研究需要,也可以选择其他深度的土壤层进行采样。
二、采样器具准备准备干净的采样工具:采样工具应保持清洁干燥,避免与其它样品发生交叉污染。
常用的采样工具有不锈钢铲子、不锈钢土壤钻,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选择。
准备采样容器:采样容器应具有密封性,避免土壤样品在采集过程中发生变化。
常用的采样容器有聚乙烯袋、玻璃瓶等。
三、采样方法清除土壤表面杂质:使用清洁的铲子或土壤钻沿着采样点位上竖直方向挖取土壤样品时,应先清除土壤表面的杂质,避免杂质的混入影响分析结果。
采样层次分明:在采样过程中,应注意保持不同采样深度的土壤样品分别装入不同容器中,确保各深度土壤样品的分析准确性。
采样点位间距均匀:为了保证采样点位的代表性,采样点位之间的间距应保持均匀,避免集中采样。
四、采样数量与保存采样量:根据土壤的性质和研究目的,合理确定每个采样点位的采样量。
一般来说,每个采样点位的土壤样品量应在500克以上。
保存方法:采集的土壤样品在采样结束后应立即密封好容器,防止空气、水分的进入。
若无法及时送达实验室,可以将土壤样品冷藏保存。
五、样品处理与分析土壤样品在采样回来后,需要进行样品处理和分析。
在处理过程中,可能需要对土壤样品进行分层、分碎、晾干等操作,以便于后续分析工作的进行。
样品处理的具体方法与分析需求相关,可以参考相关标准与规范进行操作。
生物样品的采集、储存和预处理的SOP1. 生物样品的采集:服药前取空白血样,服药后取样点应包括吸收相,分布相,消除相;药浓度峰值前至少有4个点,峰后取6个点或6个以上点,峰时间附近应有足够的取样点。
总取样点不少于11个,取样应持续到3 ~ 5个半衰的1/10 ~1/20。
具体可依据文献报道及预试验结果确定具体采血时期,或Cmax间点。
于服药前(0 h)和各时间点,取前臂静脉血5mL,处理后,离心10 min ( 3000r.p.m),分离血浆或血清样品置试管中。
2. 生物样品的储存:血浆、血清样品,尽快分离(24h内),冷冻保存;短期内分析,可置4℃冰箱内冷藏。
长期分析,于- 20℃冰箱内冷冻保存。
3. 生物样品的预处理:依据药物的理化性质,其酸碱性(pKa)、分子的亲脂性、挥发性、稳定性及可能的生物转化途径,制定相应的预处理方法。
a. 沉淀蛋白法生成不溶性沉淀:酸性试剂(三氯醋酸、高氯酸、钨酸、焦磷酸)重金属盐类(锌盐、铜盐、银盐、汞盐)盐析、脱水:硫酸铵、硫酸钠、氯化钠等中性盐。
甲醇、乙腈、丙酮等可与水混溶的有机试剂。
各种沉淀试剂使用情况表b. 液-液萃取法水相pH:碱性药物最佳pH应高于其p Ka 2 ~ 3个单位酸性药物最佳pH应低于其p Ka 2 ~ 3个单位常用的有机溶剂:正己烷、异辛烷、环己烷、四氯化碳、甲苯、乙醚、苯、1,2-二氯乙烷、氯仿、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极性由依次小至大)。
有机溶剂与水相容积比一般为 1:1或2:1。
选择提取溶剂的原则:对被测物有较大的亲和力;与水不互溶,极性较小;沸点适宜;不影响紫外检测;价廉、无毒、不易燃烧;化学性质稳定。
实验室样本采集和处理规范1. 引言实验室样本采集和处理是科学研究工作中的核心环节,规范的采集和处理流程能够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本文将介绍实验室样本采集和处理的规范,包括样本采集方法、样本储存条件和样本处理流程等内容。
2. 样本采集2.1 选择合适的采集器具在样本采集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采集器具。
采集器具的选择应根据实验目的和样本类型进行,确保采集的样本能够满足实验要求并保持其生物活性。
2.2 样本采集前的准备工作在样本采集前,需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了解所需样本的特性和采集要求,包括采集时间点、采集部位和采集量等。
其次,要做好采集工具和采集容器的消毒工作,防止样本受到外源性污染。
2.3 采集样本的步骤样本采集应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
首先,要准确标注样本的相关信息,如采集时间、采集者姓名等。
其次,要选择适当的采集方法,根据样本的性质和要求进行采集,如刮取、穿刺或吸取等。
采集时要注意操作的轻柔和快速,避免造成样本的损伤或变质。
2.4 样本采集后的处理采集完成后,要对样本进行必要的处理。
首先,要将样本转移到适当的容器中,并尽快进行保存或处理。
其次,要记录样本的相关信息,如采集日期、保存条件等,以便后续的实验使用和数据分析。
3. 样本储存条件3.1 温度和湿度的控制样本在储存过程中,温度和湿度的控制十分重要。
不同类型的样本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不同,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储存条件。
通常情况下,应尽量避免样本受到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和湿度的影响,以免对样本的稳定性和活性产生不良影响。
3.2 光照的控制某些样本对光照的敏感性较高,需要在储存过程中进行光照的控制。
在储存过程中,要避免阳光直射或强光照射样本,以免影响样本的结构和性质。
3.3 样本储存时间不同类型的样本储存时间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样本的储存时间应根据实验需求来确定,尽量保持样本的活性和稳定性。
4. 样本处理流程4.1 样本预处理样本预处理是样本处理流程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去除样本中的杂质和干扰物,保证后续处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微生物检测技术的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微生物检测技术是指通过检测样品中的微生物数量和类型来评估其卫生质量的方法。
微生物检测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饮用水、环境等领域,对于确保公共卫生和防止疾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微生物的微小和快速繁殖特性,微生物检测技术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非常重要。
以下是微生物检测技术的详细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
操作流程:1. 样品采集与处理:a.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例如从食品表面刮取样品、从空气中吸取微生物、从液体中取样等。
确保采样器具干净且无微生物污染。
b. 将采样器具中的样品转移到适当的容器中,避免样品交叉污染。
确保容器表面无微生物污染。
c. 样品处理前,根据需要进行稀释。
确保样品浓度适宜,能够在检测中获得准确的结果。
2. 样品预处理:a. 对于含有大量杂质或抑制物质的样品,需要进行预处理来去除干扰。
预处理的方法包括过滤、离心、稀释等。
b. 样品预处理的目的是提高微生物的检出限和降低干扰物的影响。
确保预处理方法不会影响微生物的存活和增殖。
3. 微生物检测方法选择:a. 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常用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包括传统培养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免疫学方法等。
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灵敏度、特异性和操作复杂度,请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方法。
b. 针对不同的微生物,可以选择相应的培养基、控制参数和检测条件来增强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实验操作:a. 根据选择的检测方法,准备必要的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确保设备和试剂的清洁和消毒,并按照操作说明进行使用。
b. 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污染。
使用无菌培养器皿、移液器和培养基等。
c. 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如温度、湿度和pH值等,以保证微生物在培养过程中的正常生长和增殖。
5. 结果解读与报告:a. 根据检测结果判断微生物是否超过卫生标准,并分析可能的原因。
注意结果的可靠性和误差的范围。
b. 对于阳性样品,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检测或确认,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