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格式:ppt
- 大小:840.50 KB
- 文档页数:12
采样员岗位职责一、岗位概述采样员是指在特定领域内负责采集样品并进行初步处理和记录的人员。
他们在科研、医学、环境保护等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确保采样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采样员的岗位职责及相关工作流程。
二、岗位职责1. 样品采集:负责按照相应的采样计划,准确、规范地采集样品。
在采样过程中,需保证采样容器的清洁、无污染,并遵守相关安全操作规程。
2. 样品处理:根据采样要求,对采集到的样品进行初步处理,如测量、称量、混合等。
确保样品在采集后的处理过程中不受到任何污染或变质,以维持采样结果的准确性。
3. 仪器维护:负责对采样仪器进行日常维护,并定期进行检查和校准。
确保仪器运行正常、精确,并能够满足采样工作的需求。
4. 数据记录:准确记录每次采样的相关信息,包括采样时间、地点、环境条件等。
同时,基于实际采样数据,编制相关数据报告和样品清单。
5. 安全保障:在采样过程中,始终遵守相关安全操作规程,如佩戴防护设备、正确使用化学试剂等,以保障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三、工作流程为保证采样工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采样员需要按照以下流程进行工作:1. 制定采样计划:依据项目需求和采样目的,制定详细的采样计划,包括采样时间、地点、方法等。
与相关人员进行沟通,确保采样计划能够满足项目的要求。
2. 准备采样设备和防护用品:根据采样计划,准备好所需的采样器具、试剂、标签等,同时佩戴好相应的防护设备,确保采样过程的安全性。
3. 进行样品采集:按照采样计划选定的采样点位,准确采集样品,并尽量避免污染或变质。
在采样过程中,需注意环境条件、温度、湿度等因素的记录。
4. 处理样品和记录数据:对采集到的样品进行初步处理,如测量、称量、混合等。
同时,将采样过程的相关数据记录下来,包括时间、地点、环境条件、样品数量等。
5. 完成采样工作:清理和整理采样设备、工作场所,确保采样并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或安全隐患。
归档和保存相关记录和数据,以备后续分析和验证。
检验标本采集与处理管理制度一、背景介绍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检验标本的采集与处理成为了医学检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为了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针对检验标本采集与处理的管理制度进行论述,旨在提高医学检验的质量与效率。
二、采集标本的要求1. 采集时间:根据不同的检验项目,确定合适的采集时间。
例如,血液检验一般在晨起后采集最佳,而尿液检验则应采集首次排尿后的标本。
2. 采集器具:采集器具应具备一次性使用、无细菌和无毒性的特点,以避免交叉感染和误差产生。
3. 采集部位:根据检验项目的不同,选择合适的采集部位。
例如,血液检验常用的采集部位有指尖、前臂等。
三、采集标本的步骤1. 患者准备:告知患者标本采集的目的和重要性,确保患者理解并配合采集过程。
2. 采集前消毒:采用适当的消毒液进行标本采集部位的消毒,以防止细菌感染。
3. 采集过程:按照规定的步骤进行标本的采集。
例如,血液采集时可以选择适当的针头并从静脉或指尖抽取血液。
4. 采集后处理:采样完成后,及时将标本放置在干燥、阴凉的环境中,防止样本污染和变质。
四、标本处理与运输1. 采集后处理:对于不同的检验项目,标本的处理方法也有所不同。
例如,血液标本需要离心分离血浆或血清,尿液标本需要进行适当的酸碱调节。
2. 标本保存:标本保存的时间和条件应根据检验项目的要求进行设置。
一般来说,血液标本可以保存在低温冰箱中,而尿液标本则需要保存在阴凉处。
3. 标本运输:标本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送到检验科室,以确保检验的准确性。
运输过程中应注意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等不良影响标本质量的因素。
五、记录与管理1. 标本信息记录:对每个标本进行准确、全面的信息记录,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标本号码等。
2. 标本储存管理:建立定期检查标本储存条件的制度,保证标本的长期保存质量与安全性。
3. 质量控制与评价:建立质量控制制度,定期对采集与处理进行质量评价,并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流程。
样品采集一、标本采集对象1、预警病例:2、医学观察病例、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及需要进一步研究地确诊病例。
3、其他需要进行诊断或排除者。
4、需要采集地环境标本。
二、标本采集要求1、从事标本采集地技术人员必须经过生物安全培训和具备相应地实验技能。
在标本采集过程中,采集人员必须采取相应生物安全防护。
2、住院病例地标本由所在医院医护人员在当地疾控机构专业人员地指导下采集.(人感染高致病禽流感标本采集技术方案)3、标本采集具体种类和数量由现场工作组确定。
4、密切接触者标本由当地疾控机构负责采集。
5、结果不好判断时,结合病程再次采样。
三、标本采集种类1、上呼吸道标本:包括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抽取物、咽漱液、深咳痰液、最佳采集时间为发病后3天内。
2、下呼吸道标本;包括呼吸道抽取物、支气管灌洗液、肺组织活检标本.3、尸检标本:病人死后应依法尽早进行解剖,在严格按照生物安全防护地条件下进行尸检,主要采集肺、气管组织标本、条件允许下也可采集肝、肾、脾、脑、淋巴结等组织标本。
4、血清标本:每一病例必须采集血清标本.须采集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第一份血清应尽早(最好在发病后7天内)采集,第二份血清应在发病后第3—4周采集。
采集量要求5ml,以空腹血为佳,建议使用真空采血管。
5、其他标本:如果病例由腹泻症状,可采集粪便标本:有胸水者可采集胸水标本。
淤血点等。
四、标本采集方法1、咽拭子:用棉签擦拭双侧咽扁桃体及咽后壁,将拭子头浸入含4~5ml采样液地管中,尾部弃去,旋紧管盖。
注:亦可将鼻、咽拭子收集于同一采样管中,以便提高分离率,减少工作量.2、鼻拭子:将棉签轻轻插入鼻道内鼻腭处,停留片刻后缓慢转动退出。
以同一拭子拭两侧鼻孔。
将棉签浸入4~5ml 采样液中,尾部弃去,旋紧管盖.3、鼻咽抽取物或呼吸道抽取物:用与负压泵相连的收集器从鼻咽部抽取粘液或从气管抽取呼吸道分泌物.先将收集器头部插入鼻腔或气管,接通负压,旋转收集器头部并缓慢退出.收集抽取的粘液,并用3ml采样液涮洗收集器1次4、咽漱液:用10ml不含抗菌素的采样液漱口,漱口时让患者头部微后仰,发“噢声",让洗液在咽部转动。
检验科标本接收流程图检验科标本接收流程图一、流程图简述本文将详细介绍检验科标本接收的整个流程,包括从病人准备标本到标本被检验科接收的步骤。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将了解检验科标本接收的规范操作,以及各个环节的重要性。
二、流程图背景介绍检验科是医院中负责临床实验室诊断的重要部门,而标本接收是检验科日常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正确的标本接收流程不仅能保证实验室结果的准确性,还能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力支持。
为此,以下详细介绍了检验科标本接收流程图。
三、流程图详解1、病人准备:病人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标本采集,确保采集的标本符合检验要求。
2、标本采集:医护人员根据检验申请单,正确采集标本并将其标记。
3、标本运输:医护人员将采集的标本及时送往检验科,防止长时间保存对标本质量造成影响。
4、标本接收:检验科工作人员对送达的标本进行核对、登记,确保所有信息准确无误。
5、标本预处理:根据检验项目要求,对标本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如离心、稀释等。
6、标本检测:检验技术人员对标本进行相关实验检测,得出初步结果。
7、结果审核:主管检验师对初步结果进行审核,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8、报告发放:经过审核后,结果将被录入报告单并分发给临床医生。
9、质量监督:定期对标本接收流程进行质量评估和监督,持续改进工作流程。
四、总结本文详细介绍了检验科标本接收的整个流程,包括从病人准备到结果审核及报告发放。
每个环节都遵循严格的规范操作,以确保实验室结果的准确性。
正确的标本接收流程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实验室效率和确保结果准确性,检验科应加强对标本接收流程的质量监督,并持续改进工作流程。
五、参考文献[此处列出参考文献]检验科工作流程图标题:检验科工作流程图详解一、引言在医疗机构中,检验科是一个核心的部分,它负责为临床医生提供关于病人病情的准确、及时的实验室数据。
为了确保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检验科有一套详细的工作流程。
本文将通过流程图的形式,详细阐述检验科的工作流程。
*****医院*******附属医院检验科标本采集手册编制人:***审核人:***发布日期:2015年06月01日实施日期:2015年06月1日【重要提示】检验结果,至关重要的是必须依赖于检测标本的高质量。
所以我们要将每一份标本视为无法重新获得的唯一标本,必须小心细致地采集、保存、转运、检测。
依据医学实验室(ISO15189:2007)认可文件分析前程序定义:按照时间顺序,从临床医生开出医嘱申请单开始,到分析检验程序开始前的全过程:包括检验申请、患者准备、原始样品的采集、运送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进行传输。
从定义的过程中不难看出,大部分工作都是患者、医生、护士、运输人员在实验室外完成的,对于分析前质量控制工作至关重要,过程中极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标本质量不符合要求,为此实验室工作人员很难控制。
获得高质量标本:临床医生:主动明确告知患者如何进行配合。
护理人员:严格按照标准规范采集标本。
运输人员:及时安全转运、送达标本。
前言随着检验医学快速发展、检验方法的不断改进,检测项目和检测结果的针对性、可靠性、有效性的不断提高,从而极大的丰富和满足了临床诊断与治疗评估对检验的需要。
同时检验分析前的各种影响或干扰因素相对增多,对检测标本的留取与收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向医护人员提供以下标本采集规范。
而患者也必需了解留取标本的基本知识,遵照医嘱,配合医护人员,使检验结果更加准确可靠,有效地服务临床工作。
我们真诚的希望医护人员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发现问题,及时联系共同解决。
同时我们也希望以此《手册》与临床交流沟通,不断地改进检验科各实验室质量控制工作,使标本的采集标准化、规范化,实现检验分析前各类影响因素的最小化,为临床医护人员、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医院(*****附属**医院)检验科2015年6月《标本采集手册》使用说明医护人员使用本手册前,请仔细阅读以下内容:检验科奉行“规范、准确、及时、领先”的质量方针,按照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和ISO15189的要求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在不断听取临床意见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我科的服务特色:1、检测报告实现电子化(个别特殊项目除外)。
医学研究中的样本采集与处理技巧在医学研究中,样本的采集与处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后续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介绍一些医学研究中常用的样本采集与处理技巧,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进行科学实验。
一、样本采集技巧1. 选择合适的采集时间点:对于某些研究对象,如血液、尿液等,采集时间点的选择非常重要。
研究人员需要考虑生物节律、饮食摄入等因素,确定一个最佳的采集时间点。
2. 采用无菌技术:在样本采集过程中,必须使用无菌的采集工具和容器,以防止样本被外界细菌等污染,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采集前妥善处理:在采集样本前,研究人员应对样本所处环境进行消毒处理,减少外界环境对样本的污染。
同时,还需要对采集工具进行消毒,确保工具的洁净。
4. 采集完整的样本:采集血液、尿液等液体样本时,需要确保采集到足够量的样本。
过少的样本会导致实验无法进行或结果不准确,因此研究人员需要掌握合适的采集方法和技巧。
二、样本处理技巧1. 样本分装:在研究中,有时需要对样本进行分装处理,方便后续的实验操作。
研究人员需要根据实验需求合理地将样本分装成不同规格的小样品,以免对样本产生交叉污染或浪费。
2. 样本保存:对于一些长期的研究项目,样本的保存就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人员需要选择合适的保存方式和温度,以确保样本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样本标识:样本的标识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在样本处理过程中,研究人员应该正确明确地标识样本的来源、日期、编号等重要信息,以防止样本混淆或丢失。
4. 样本处理前后的温度控制:在某些实验中,样本处理前后的温度控制非常重要。
研究人员需要了解样本在不同温度下的稳定性,并严格控制好样本所处的温度环境。
三、样本处理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1. 样本污染问题:在样本处理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样本被外界因素污染的情况。
对于这种问题,研究人员应该及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如分离样本、重新采样等。
2. 样本数量不足问题:在某些情况下,样本的数量可能会不足以进行后续的实验。
血液标本的采集和处理血液标本的采集是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在环节,可分为毛细血管采血法和静脉采血法。
需要血量较少的检验,如手工法或半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血细胞计数,常用毛细管采血法。
需血量较多检验,如红细胞比积、临床生化检验、全自动血细胞分析血细胞计数一般用静脉采血法。
特别是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无论仪器进样品多少,为防止血样中小凝块的形成,保证仪器进样时标本能充分混匀,原则上均应使用静脉血。
毛细血管血和静脉血之间,无论细胞成分或化学组成,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差异。
在判断和比较所得结果时必须予以考虑。
某些生理因素,如吸烟、进食、运动和情绪激支等,均可影响血液成分。
甚至一日之间,白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各亚群的比例等参数均有一定的波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服用某些药物可能明显干扰实验,得出假象结果。
因此采血时,应询问浊否服用过明显干扰试验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关尽可能在一定时间在避免干扰因素条件下进行,以便于比较和动态分析。
一、毛细血管采血法成人常用手指或耳垂采血。
耳垂采血痛较轻,操作方便,适用于肥复采集,特别是手指皮肤粗厚者,但耳垂外周血循环较差,血细胞容易停滞,受气温影响较大,检查结果不够恒定。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积结果均比静脉血高,特别是冬季小波动幅度更大。
手指采血操作方便。
可获较多血量。
婴幼儿手指太小可用拇指或足跟采血。
严重烧伤患者,可选择皮肤完整处采血,采血器以用带带三棱针或专用的“采血针”为好,特别是后者有利于采血技术的质量控制,为了避免交叉应严格实行一人一针制。
应注意穿刺的深度的适当,切忌用力挤压,以免混入组织液,影响检验结果。
二、静脉采血法几位于体表的浅静脉均可作为采血部位,通常采用肘部静脉,肘部静脉不明显时,可用手背静脉或内踝静脉。
幼儿可于颈外静脉采血。
根据采血量可选用不同型号注射器配血相应的针头。
某些特殊的检查,比台血小板的激活,要使用塑料注射器和硅化处理后的试管或塑料闭幕式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