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神经鞘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31.60 MB
- 文档页数:99
胃肠道神经源性肿瘤CT征象及临床病理学特征胃肠道神经源性肿瘤是指发生在胃肠道的起源于神经元或神经鞘细胞的肿瘤,并且在临床和病理上表现出神经元和/或神经鞘增生。
这类肿瘤很少见,但可以发生在胃、小肠、大肠等不同部位。
该类肿瘤常见的有神经鞘瘤、神经节瘤、脊神经鞘瘤、外周神经鞘瘤等。
胃肠道神经源性肿瘤在CT检查中具有一些特征。
肿瘤常常呈现为实性或囊实性的肿块,边界清晰。
肿瘤常常有中心坏死、囊变和出血的表现,呈现为低密度区域。
增强扫描后,坏死区域不强化,而囊变或出血区域则呈现为环形强化。
肿瘤有可能还有钙化的表现,对于神经节瘤或神经鞘瘤来说是比较常见的。
胃肠道神经源性肿瘤的病理学特征主要包括组织学类型、组织结构、细胞类型和肿瘤分级等方面。
组织学类型方面,神经源性肿瘤常常表现出多向分化的趋势,由于肿瘤起源于神经元和/或神经鞘细胞,通常会出现两者的特征,如神经节细胞和神经母细胞。
组织结构方面,肿瘤通常由细胞和间质构成,间质可以呈现为黏液样或肌原样。
细胞类型方面,肿瘤细胞形态多样,有的呈现出神经元的形态特征,有的呈现出神经鞘细胞的形态特征。
肿瘤分级方面,根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和细胞特点进行分级,有助于了解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
临床上,胃肠道神经源性肿瘤常常表现为肠梗阻、血便、腹痛等症状。
肿瘤的大小、生长速度、浸润深度和转移情况等因素都会影响病情的表现。
在病理诊断方面,常常需要通过组织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并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胃肠道神经源性肿瘤的CT征象和病理学特征是了解该类肿瘤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这些特征的认识和理解,可以提高对肿瘤的早期发现和诊断的准确性,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发布时间:2021-02-24T14:52:32.513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33期作者:唐艳春[导读] 对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鉴别诊断进行分析唐艳春河池市中医医院病理科广西河池 547200 [摘要] 目的:对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鉴别诊断进行分析。
方法:对本院2016年2月~2020年7月所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7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呈现高表达的是CD34和CD117,分别达到:76.92%、92.31%的阳性率。
在其中,全部病例的S-100、SMA 阳性表达以局灶弱阳性为主要表现,而全部病例呈现desmin 阴性。
结论: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是以CD34和CD117高表达来作为辅助参考的重要考依据。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病理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比较常见于消化系统的原发性间叶性肿瘤,通常以中老年为高发人群,而其好发部位则是胃与小肠。
以肿瘤的发生部位及形态学表现为依据,可将其进行神经源性肿瘤与平滑肌肿瘤的分类。
由于胃肠道间质瘤具有多变的形态,就很难去鉴别诊断神经鞘瘤与真性平滑肌瘤。
本研究对抗体免疫组化检查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了回顾分析,以便能从理论上为临床诊断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⒈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研究对本院2016年2月~2020年7月所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7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这其中有43例为男性,35例为女性,患者年龄最小为56岁,最大为86岁,年龄平均为(67.78±4.12)岁。
①患者的纳入标准为:以胃肠道间质瘤经病理活检所确诊,并具备腹部包块、腹部胀痛、消化道出血、排便不畅、贫血等临床症状和完整的临床资料。
②患者的排除标准为:与其他严重系统疾病合并,而且不具备完整的临床资料。
1.2方法采取结蛋白(desmin)、S-100蛋白(S-100)、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骨髓干细胞抗原(CD34)、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抗体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查全部患者,检测则以免疫组化 SP 二步法完成,从迈新公司购入试剂。
胃神经鞘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与临床治疗作者:韩超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第04期【摘要】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的多层螺旋CT的诊断和临床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经多层螺旋CT检查确诊的胃神经鞘瘤患者6例,分析其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相关资料。
结果经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结果显示,肿瘤位于胃体小弯3例,胃体大弯1例,胃底2例;肿瘤大小,最小的为2 cm,最大为9 cm,经过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成功切除肿瘤;经持续3~5年的随访,因其他病因死亡1例,其他患者均恢复良好。
结论多层螺旋CT检查可以较为准确地对胃神经鞘瘤进行诊断,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可以使胃神经鞘瘤的患者尽早康复。
【关键词】胃神经鞘瘤;多层螺旋CT检查;临床治疗胃神经鞘瘤又称雪旺氏细胞瘤,可发生于存在有雪旺氏细胞的部位,其好发于外周大神经,如脑、脊髓及颈部等,而消化道的发生率较为少见,胃神经鞘瘤在临床就更为少见。
河南省平顶山市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通过多层螺旋CT检查可准确的对胃神经鞘瘤进行诊断,并进行手术治疗,获得了较为良好的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经多层螺旋CT检查确诊的胃神经鞘瘤的患者6例,男患者2例,女患者4例,年龄段在42~65岁,平均年龄(46.2±5.3)岁。
所有患者均经多层螺旋CT和病理确诊为胃神经鞘瘤。
临床主要症状为上腹部的不适,其中上腹部疼痛1例,呕血及黑便2例,腹部肿块1例,消化道梗阻及腹胀2例。
肿瘤位于胃体小弯3例,胃体大弯1例,胃底2例,肿瘤大小,最小的为2 cm,最大为9 cm。
1. 2 方法扫描前患者应食用流食, 8 h以内保持空腹状态。
使用多层螺旋CT机,患者取仰卧位,扫描区域根据患者的病情取相应的部位,进行常规的平行扫描和增强扫描。
通过处理软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诊断。
对于放疗及化疗胃神经鞘瘤的敏感度较低,临床上的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治疗,全部6例患者均采用胃大部分切除手术治疗。
胃神经鞘瘤与胃间质瘤的CT表现及对照分析徐琼;潘卫星;樊树峰【摘要】目的:探讨直径≤5cm的胃神经鞘瘤(GS)与胃间质瘤(GIST)的临床及CT表现,并进行对比分析。
方法回顾性分析直径≤5cm 的14例GS及36例GIST 的CT特征。
结果 GIST与GS均质性、囊变坏死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GIST与GS两者的形态、发生部位、生长方式、强化程度、钙化、对邻近结构侵犯及周围淋巴结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T能准确地显示直径≤5cm的胃神经鞘瘤与胃间质瘤的形态、部位、内部结构及邻近结构的关系,胃神经鞘瘤在CT上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肿块,增强后呈轻中度均匀强化,肿瘤内部囊变坏死少见,与胃间质瘤影像表现差异较大,有助于两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期刊名称】《浙江临床医学》【年(卷),期】2016(018)007【总页数】2页(P1331-1332)【关键词】胃神经鞘瘤;胃肠间质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作者】徐琼;潘卫星;樊树峰【作者单位】310006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放射科;310006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放射科;317000温州医学院附属台州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胃间质瘤(GIST)与胃神经鞘瘤(GS)均为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前者最常见,具有潜在恶性,后者较少见,多为良性,恶变机会少[1,2]。
两者影像学表现相似,GS常被误诊为GIST。
对于两者的诊断,当肿瘤体积较大时,临床可直接取活检行病理诊断,但当肿瘤体积较小取活检难度较大时,需借助于其他影像学检查手段。
目前,国内外对≤5cm的GS与GIST的影像学报道较少,本文回顾性分析直径≤5cm且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S与GIST病例,探讨两者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浙江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GS与36例GIST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临床资料齐全,有病理学检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