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第5章 儿童注意的发展
- 格式:pptx
- 大小:3.69 MB
- 文档页数:5
注意品质包括⼴度、稳定性、转移和分配等四种。
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学⼉童的注意品质在有意注意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并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注意的⼴度注意的⼴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数量越⼤,⼴度越⼤。
注意⼴度通常是指视觉注意的范围。
在⼈们的⽣活实践中,注意⼴度的扩⼤有着重要的价值,它有利于⼈们扩展感知范围和提⾼反应速度。
⼩学⼉童注意⼴度较⼩,但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扩⼤。
研究表明,⽤速⽰器在1/10秒时间内呈现圆点图,⼆年级⼉童能清楚地知觉到的圆点数⼀般少于4个,五年级⼉童在4个到5个之间,成⼈能达8个或9个。
如果呈现的是有意义的语句,则⼩学⽣的注意⼴度更低于成⼈。
材料的性质和组织⽅式,是影响注意⼴度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学⼉童对四个汉字的估计正确率低于四个点⼦数,在对四个点⼦的估计中,横向排列的正确率低于散状排列,散状排列的正确率⼜低于分组排列。
材料的适当组织有利于注意⼴度的提⾼。
在实际教学中,将分散的笔画组织成字,或将单个的字组织成词,或将词连成适当的句⼦都会提⾼注意⼴度。
此外,⼩学⽣中注意⼴度存在着性别差异,⽆论低年级或⾼年级,⼥⽣的注意⼴度⾼于男⽣。
(⼆)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稳定性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
时间越长,稳定性越⾼。
⼩学⼉童注意稳定性随年龄增长⽽提⾼,其发展的速度超过幼⼉期和中学阶段。
这与⼩学⼉童⼼理活动的有意性迅速发展有关。
有⼈对⼩学⽣在⽇常学习中注意稳定性做研究,发现7~10岁⼉童可维持20分钟,10~12岁约为25分钟,12岁以上⼉童可维持30分钟。
⼩学的⼀堂课中常包含着多种活动,因此只要教师把教学组织好,⼆年级以上的学⽣,在45分钟内,能够较好地保持注意的稳定⽽不出现疲倦的现象。
注意稳定性在⼩学⽣中也具有性别差异,⼥⽣的稳定性⾼于男⽣。
注意的稳定性是从事学习活动所必需的。
当⼩学⽣上课或做作业时注意⼒不能很好集中,就会影响学习的效果。
⼩学⼉童注意有意性的发展是指有意注意在认识中的地位、作⽤逐渐提⾼和注意的有意性由被动到主动。
(⼀)有意注意在认识中的地位、作⽤逐渐提⾼
在个体发展中,⽆意注意的发⽣先于有意注意。
⼩学低年级⼉童⽆意注意已相当成熟,⼀切能引起成⼈⽆意注意的对象也能引起⼩学低年级⼉童的注意。
因此他们的认识活动常依赖⽆意注意。
如,在教学中,初⼊学⼉童的注意状态取决于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刺激物只要是⽣动的、新异的,就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同时,⽆意注意的效果也要⽐运⽤有意注意的效果好。
到了⼩学中、⾼年级,⼉童的有意注意迅速发展,⼉童在⽇常学习活动中更多地依靠有意注意,⽽且有意注意的效果明显⾼于⽆意注意。
如,对某对象估计的正确率,⽆意注意时只达22%,有意注意时则达56%。
在⾼年级学⽣的认知活动中,有意注意的作⽤超过了⽆意注意,占据主导地位。
(⼆)注意的有意性由被动到主动
⼩学低年级⼉童的有意注意缺乏⾃觉性,表现为⾃⼰不会主动确⽴⽬的,需要教师或其他成⼈给定⽬的;在注意进程中不会组织⾃⼰的注意,需要他⼈不断提醒和关照。
⼀旦没有外在的帮助,⼉童常常会不清楚或忘掉由他⼈给定的⽬的,使注意中⽌或分散。
随着⼉童⼼理活动⽬的性、有意性、⾃控性的逐渐增强,⼩学⾼年级⼉童逐渐能⾃⾏确⽴⽬的,并根据⼀定的⽬的,独⽴地组织⾃⼰的注意。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2. 掌握促进学前儿童注意力发展的教育方法。
3. 提高教师对儿童注意发展的观察和指导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特点a. 无意注意的发展b. 有意注意的发展c. 注意转移和分配的能力2.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规律a. 注意的稳定性b. 注意的选择性c. 注意的集中性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讨论如何培养和提高儿童的注意力。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教学内容,分享经验和看法。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等相关书籍。
2. 案例材料:收集一些有关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实际案例。
3. 教学道具:图片、玩具等用于演示和展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话题,引起学生对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关注。
2. 讲解:讲解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 案例分析:分享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讨论案例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教学内容,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看法,互相学习和交流。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互动中的积极参与情况。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提出的观点。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深度和提出的解决方案。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实地观察:安排学生参观幼儿园或亲子园,观察儿童注意发展的实际情况。
2. 邀请专家讲座:邀请心理学专家或教育专家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深入了解。
3. 开展主题活动:组织相关的主题活动,如注意力训练游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了解注意力的培养方法。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反馈意见,以便进行教学改进。
2. 同行评价:邀请同行评价教学效果,提出改进建议。
婴幼儿注意的发展宝宝的成长,是每个家长关注的重点。
特别是在宝宝的婴幼儿时期,他们的注意力发展是关键的一环。
婴幼儿注意力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他们的学习能力,还与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情绪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将以婴幼儿注意力发展为主线,探讨宝宝的注意力是如何从诱人的外界刺激逐渐向内部调节转变的。
首先,婴幼儿的注意力是被外界刺激所吸引的。
他们对于光亮、声音、色彩等鲜活的感知,具有极强的好奇心。
特别是2-4个月的宝宝,他们开始逐渐发展起自己的感知系统,能够更加清晰地辨识出外界的刺激源。
这时,我们可以通过游戏和玩具等适当的刺激方式,来引导宝宝的注意力。
例如,我们可以用一块鲜艳的布料晃动或是发出有趣的声音,来吸引宝宝的目光。
在这个阶段,宝宝的注意力是被动的,容易分散,但是却非常敏感。
随着宝宝的成长,他们逐渐从被动的注意力向主动的注意力发展。
在6个月左右的时候,宝宝开始表现出一定的目的性。
他们开始学会寻找、关注和处理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这个阶段,宝宝的注意力会更为专注,并且能够持续一段时间。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安排一些简单而有趣的游戏,来培养宝宝的集中注意力。
例如,我们可以摆放几个有颜色和形状的玩具在宝宝面前,然后观察宝宝选择哪个玩具并重复玩耍。
通过这样的游戏,不仅可以锻炼宝宝的注意力,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岁前后,宝宝的注意力发展进一步加强,开始具备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他们不再被外界的刺激所分散,能够专注于完成一项任务。
这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互动游戏来刺激宝宝的注意力发展。
例如,我们可以将一些简单的益智玩具放在宝宝面前,并设定一定的规则,比如将几个相同颜色的积木放在一起。
在游戏开始之前,我们可以对宝宝解释游戏的规则,引导他们关注规则并完成任务。
通过这样的互动游戏,不仅能够提高宝宝的注意力,还能培养他们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宝宝的注意力发展与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情绪发展密切相关。
一个关注力不集中的宝宝,往往也会在社交交往中表现得较为被动和内向。
《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导论课程内容:1.概述2.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3.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历史4.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基本要求:1.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掌握遗传、环境、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2.了解西方和中国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分别经历了不同的时期;3.熟悉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的研究方法等知识点。
本章重点: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基本问题。
本章难点:基本问题;主要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课程内容:1.生命的开始与遗传基因2.胎儿的发育与先天素质3.儿童身体、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4.儿童动作的发展基本要求:1.了解胎儿的发育过程经过胚种期、胚胎期、胎儿期三个时期;胎儿的正常发育受到环境中多种因素的影响;2.掌握儿童身体、脑、神经系统和动作的发展有其各自的顺序和规律性。
本章重点:动作发展的规律、动作发展的阶段。
本章难点:基本疾病、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动作发展的规律。
第三章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课程内容:1.婴幼儿感觉的发展2.婴幼儿知觉的发展基本要求:1.熟悉视觉、听觉和嗅觉等感觉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2.掌握婴幼儿整体知觉和部分知觉、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
本章重点:婴幼儿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本章难点:婴幼儿感知觉(视觉、听觉、嗅觉和知觉等)发展的特点。
第四章儿童认知发展研究课程内容:1.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研究2.维果茨基的儿童认知发展研究3.布鲁纳的儿童认知发展研究4.信息加工理论5.认知发展的领域特殊性研究基本要求:1.掌握儿童思维的发展经过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时期、具体运算时期和形式运算时期四个阶段以及特点;2.了解儿童思维的发展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转,思维总是朝着必经的途径向前发展;了解领域特殊性研究。
3.理解社会文化理论、布鲁纳以及信息加工理论的观点。
儿童心理学了解孩子的注意力发展注意力是儿童心理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学习、记忆和认知能力。
为了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注意力发展,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包括注意力的定义、注意力的类型、注意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对注意力发展的影响因素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入手,探讨儿童的注意力发展。
一、注意力的定义注意力是指个体有意识地将心理活动集中于某个特定对象或任务上的能力。
在儿童心理学中,注意力通常被视为儿童在认知和学习过程中所需的一种心理能力。
它涉及到儿童的专注力、持久性以及抑制自我行为等方面的能力。
二、注意力的类型根据注意力的表现形式和机制特点,可以将注意力分为以下几类:选择性注意力、持久性注意力、分配注意力和注意力转移等。
其中,选择性注意力指的是儿童能够有意识地选择和关注某一特定刺激,将其排斥于其他刺激之外;持久性注意力指的是儿童能够在无干扰的情况下持续关注某一对象或任务,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注意;分配注意力指的是儿童能够将注意力分配到多个任务中,进行多任务处理;而注意力转移则意味着儿童能够从一个任务迅速转移到另一个任务上。
三、注意力的发展过程儿童的注意力发展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点。
从出生到幼儿期,儿童的注意力主要由外界刺激引导,以外部注意力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内部注意力逐渐发展,开始能够在无外界刺激的情况下保持关注。
到了学龄期,儿童的注意力已经发展到能够选择性关注和分配注意力的阶段,对于一定程度的抑制自我行为也有所掌握。
青春期是注意力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对注意力的训练和调节,进一步提高儿童的学习效果和认知能力。
四、影响儿童注意力发展的因素儿童的注意力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遗传因素,个体对注意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先天倾向。
其次是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
一个良好的家庭和学习环境有助于提高儿童的注意力水平。
此外,儿童的情绪状态、智力水平以及自制力等也会对注意力的发展产生影响。
注意是对事物的定向活动,是对于某些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是产⽣各种⼼理过程时必不可少的⼼理属性。
没有对事物的注意,就不能有对事物的认识。
平常我们说:某⼈没有注意,这只是说某⼈没有注意这⼀事物,⽽是把注意分散到或转移到另⼀事物上去了。
⼀切学习和⼯作如果没有集中的注意,就不能很好地进⾏,僦不可能获得成效。
注意⼀般可以分为⽆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
学前⼉童注意的特点是:⽆意注意已有很好的发展,⽽有意注意还在逐步形成中。
初⼊学的⼉童也带有这个特点。
但是由于⼉童⼊学以后,在新的⽣活条件下,从事新的活动──学习活动,这些新的⽣活条件和新的活动,不断向⼉童的注意提出新的要求,在这个新旧⽭盾的过程中,⼩学⼉童的注意就获得了本质上和学前⼉童不同的新的发展。
⼩学⼉童注意的发展具有⾃⼰的特点。
第⼀,在教学影响下,⼉童的有意注意正在开始发展,⽽⽆意注意仍起着重要作⽤。
初⼊学的⼉童,有意注意还是不发展的,注意⼒很容易分散。
例如,⼀年级⼉童上学时常常会由于匆忙⽽忘记了带学习⽤品,这时⽗母应该多多帮助他,提醒他。
⼜如,低年级⼉童上课时,如果教材是⽐较没有兴趣的,⽽教师⼜不能运⽤⼀些有兴趣的教学⽅法,那么,保持注意就很困难。
这就说明:低年级⼉童的⽆意注意还起着重要的作⽤。
另⼀⽅⾯,由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向⼉童提出努⼒学习的要求,要求⼉童有意地集中⾃⼰的注意到必要的对象上,有意注意就逐步发展起来。
因此,在⼩学教学上,充分利⽤⼉童的⽆意注意,并积极发展⼉童的有意注意,是使教学获得成效的重要条件之⼀。
第⼆,在教学影响下,⼉童对抽象的材料的注意正在逐步发展,⽽具体的、直观的事物在引起⼉童的注意上,仍然起着重⼤的作⽤。
⼩学⼉童,特别是低年级⼉童,抽象思维正在开始发展,⽽具体形象思维还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正如乌申斯基所指出:“⼉童,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般地他是按照形状、颜⾊、声⾳和形象来思维的。
”因此,⼀些直观的、具体的事物,⽐较容易吸引⼉童的注意,⽽⼀些⽐较抽象的概念或道理,却不⼤容易吸引⼉童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