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的现代发展与主要理论流派.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9
社会学概论重点资料(全)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一、社会学的创立。
(一)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
1.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法国人,著有《实证哲学教程》,被称为“社会学之父”,“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奥古斯特·孔德提出的。
孔德认为,主要研究人类社会基本秩序的是社会静力学。
其社会学思想可从三方面进行把握:①科学的分类。
社会学居于科学的最高层次,是科学之“皇后”,所有其他学科都为它的建立作了准备。
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秩序”和“进步”是其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
③研究方法。
孔德创造的实证方法是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
2.卡尔·马克思——1818-1883,著有《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
3.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英国人,著有《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
其社会学思想主要围绕社会有机体和社会进化论两个方面展开。
他认为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超有机体”。
(二)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1.埃米尔·涂尔干,法国社会学家,代表作有“三论”:《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自杀论》。
《自杀论》一书,就是涂尔干用一种社会事实(社会整合)去解释另一种社会事实(自杀)的范例。
其社会学观点如下:①社会学的研究特殊对象是社会事实。
②社会团结理论。
社会团结是指以吸引为特征的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协调、合作、结合在一起的社会联系状态。
③失范理论。
④社会研究方法准则。
将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
(首要和最基本的准则)⑤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
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推理方法是由涂尔干创建的。
功能分析将揭示特定社会现象给整个社会或局部运动带来什么结果,而历史分析则揭示出为什么是这个而不是其他现象能在当时发挥特定作用。
2.马克斯·韦伯,德国社会学家,著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等。
社会学概述一、社会学的定义与性质社会学,源于19世纪,是一门对人类社会进行系统性、客观性研究的学科。
它致力于探究社会的本质、结构、变迁与发展,以及社会中的个体与群体行为。
社会学既是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也是人文科学的一部分,它为我们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结构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二、社会学的发展历程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的欧洲。
在1780年,法国思想家孔德提出了“社会学”这一概念,并主张将实证科学的方法应用于研究社会现象。
自此以后,社会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社会学的发展过程中,众多学者对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
三、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社会学理论流派繁多,以下列举几个主要流派:1.实证主义社会学:以孔德和涂尔干为代表,强调社会现象的可验证性和可重复性,注重对社会现象的定量研究。
2.诠释社会学:以舒茨和加芬克尔为代表,强调对人类行为的主观理解和解释,注重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探究。
3.结构功能主义:以帕森斯和默顿为代表,强调社会是一个整体,各个部分都在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平衡中发挥着作用。
4.冲突理论:以马克思和米尔斯为代表,强调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权力分配。
5.互动理论:以戈夫曼和布鲁默为代表,强调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主观经验和行动策略。
四、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学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两大类。
定量研究主要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统计分析等;定性研究主要包括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和焦点小组等。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问题选择适当的方法。
在社会学研究中,还应注意方法的伦理问题,确保研究符合道德规范。
五、社会学在现实中的应用社会学在现实中的应用广泛,它对于公共管理、市场研究、城市规划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社会学对社区、城市空间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规划和设计城市空间布局。
此外,社会学还为新闻传播、法律、教育学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功能主义理论功能主义理论把社会跟有机体作类比,认为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各部分构成的整体系统,各部分都在系统中承担一定的作用或功能;社会具有生存发展所必需的一些条件,即功能先决条件。
对社会的各组成部分来说,它们的功能就是满足这些基本生存条件。
功能主义又叫“结构功能主义”第一节理论来源一、古典社会学家的功能论思想1.功能主义的思想基础是把社会跟生物有机体作对比。
2.孔德:家庭—细胞,阶级(喀斯特)—专门组织,城市和社区—实际器官3.斯宾塞预示了现代功能主义的特征,初步提出了功能先决条件的思想4.涂尔干对功能主义理论发展影响最为突出,他强调了功能分析方法,把它同因果联系作了区别。
5.涂认为,解释社会事实时,必须区分社会事实产生的原因和社会事实所发挥的功能6.涂所倡导的整体主义方法论观点,对社会秩序、整合和稳定的重视,以及对结构分析的强调,都对现代功能主义又直接影响二、社会人类学与功能分析传统7.拉德克利夫-布朗把社会过程、社会结构和功能三个概念看作解释人类社会系统中社会行为的基本范畴,认为社会是一个整体,或说任何文化都构成了一个功能统一体或系统8. 拉德还突出强调了社会结构概念,指制度化的角色和社会关系中的人的配置9. 拉德克利夫-布朗还指出了以前的功能分析所存在的“目的论”倾向,提出应该用“存在的必要条件”取代“需要”概念10.马林诺夫斯基勾勒出了现代社会学的功能主义的基本轮廓,他对现代功能主义的影响包括:一是系统层次思想,二是不同层次的系统,具有不同的多样性的系统需要的思想11.马林特别强调文化的制度因素12.总之,功能主义者把文化或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构成整体的各部分都发挥一定的功能并相互依存,以维持统一整体的存在第二节帕森斯的抽象功能主义一、社会行动理论1.帕森斯早期受韦伯的影响较大,特别重视社会行动概念,他在《社会行动的结构》中提出了一种所谓的“唯意志的行动论”,此书被看作是现代社会学理论的第一次综合,对社会学历论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2.帕森斯认为社会秩序是客观存在的,稳定的社会行动模式依赖于被行动者内化了的规范或规则,后者是先于个人而存在的2.帕森斯提出了一种关于社会行动的概念构架,称为“手段—目的”框架,用来说明这一框架的基本概念,帕森斯称为“单元行动”5.帕的唯意志论行动理论来自对功利主义、实证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三种方法论传统的批判与综合6.帕倡导的是一种主观性和选择性的社会行动概念。
社会学的现代发展与主要理论流派社会学从创立到繁荣,其中心都在欧洲。
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社会学发展的中心逐渐转移到了美国。
二战之后,欧洲社会学研究又进入复兴和进一步发展的阶段,并且向世界其他地区包括许多发展中国家拓展,使得社会学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也受到高度重视,并迅速发展起来。
大致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社会学进入现代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第一,加速化,即自从二战后,西方社会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进行了大量的社会学调查。
可以说,社会学的应用研究成为一种世界趋势。
第二,多样化,即西方社会学没有统一的社会学理论,观点分歧,学派林立。
第三,分科化,即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趋势加强,分科社会学种类增多。
第四,定量化,即在研究方法方面,社会学越来越注重定量研究,特别是计算机的广泛运用,大大加快了资料处理的速度,使社会学研究方法准确、快速、规范。
第五,心理化,即侧重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
自古典社会学以来,社会学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即能否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人类社会,在这点上社会学理论往往被分为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阵营;二是关注社会的组成,即社会是如何产生及为何产生,也即社会是如何运行的。
围绕这两点,社会学在现代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学派。
在这里,仅选择其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主要理论流派作一简介。
一、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初步形成于20世纪30-40年代,鼎盛于60年代,至今仍是西方社会学中的主要流派之一。
它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和默顿。
塔尔科特·帕森斯(T. Parsons,1902-1979)的社会学理论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第一,社会行动论。
帕森斯认为,人们的社会行动包括以下四个结构要素:行动者、目的、情境、规范,而且在它们的基础上构成了更高一级的社会行动体系。
社会行动体系包括有机行为体系、人格体系、社会体系、文化体系四个亚系统。
第三节当代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l功能论l冲突论l互动论l关系论一、功能论塔尔科特·帕森斯(1902—1979年),美国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创立结构功能论,主要著作《社会行动的结构》、《社会系统》、《经济与社会》、《关于行动的一般理论》。
功能论认为,整个社会如同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这个有机体的各个部门都是为了维护这个有机体的生存和延续而存在。
功能论强调社会是由相互依存的各部分构成的整体系统,其中的每个部门存在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
分化和互赖是功能论的核心概念。
(14)默顿,Robert Merton (1910-2003),美国社会学家,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理论社会学》、《科学社会学》等。
二、冲突论冲突论认为,社会结构之间充满了利益的分化与不平等,这些不平等带来了社会冲突,从而促进了社会发展。
冲突在社会中普遍存在,且社会冲突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15)刘易斯·科塞(Lewis Coser,1913-2003),美国社会学家。
系统分析了冲突的社会功能。
达伦多夫(Ralf G.Dahrendorf,1929-2009),德国社会学家,曾任伦敦经济学院院长,授予勋爵。
新马克思主义冲突理论代表人物之一。
三、互动论任何社会制度、社会文化、社会结构等宏观层次的影响,都必须通过社会行动者的互动而发生,所以,不同场景下的社会互动及其行为影响机制,是社会学理论建构和理论解释的必要环节。
(16)乔治·赫伯特·米德(Mead,George Herbert ,1863-1931),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著有《心理、自我和社会》,提出符号互动论。
尔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1922-1982),美国社会学家,《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现》提出戏剧透视法和日常生活社会学。
四、关系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为此,人们的态度与行为,受其社会网络关系的制约。
社会学概论社会学理论流派的发展与比较社会学概论:社会学理论流派的发展与比较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行为的学科,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和演变。
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社会学理论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方法。
本文将对社会学理论流派的发展与比较进行探讨。
1. 早期社会学理论流派发展早期的社会学理论主要集中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时期。
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流派包括功能主义、冲突理论和符号互动主义。
1.1 功能主义功能主义理论强调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的稳定性和互补性,以及其对社会维持和功能的贡献。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是艾默生·杜尔凯姆(Emile Durkheim),他关注社会规范和道德秩序对社会的影响。
1.2 冲突理论冲突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不同利益和权力集团之间的冲突和斗争构成的,这些冲突和斗争会影响到社会的结构和变化。
卡尔·马克思(Karl Marx)和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是冲突理论的两个重要代表。
1.3 符号互动主义符号互动主义关注个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如何赋予事物以意义,并通过符号交流来构建社会现实。
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和查尔斯·霍顿·库尔曼(Charles Horton Cooley)是符号互动主义的主要代表。
2. 发展中的社会学理论流派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学科的发展,新的社会学理论流派也应运而生。
其中一些重要的流派包括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2.1 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由各个部分相互依赖并共同维持的系统,并强调社会结构和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
罗伯特·凯蒂(Robert K. Merton)和图尔马·帕森斯(Talcott Parsons)是结构功能主义的重要代表。
2.2 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社会现象的构建和塑造是通过社会互动和交流而产生的,同时也关注语言和符号对社会的影响。
西方社会学派别介绍西方社会学派别介绍芝加哥学派20世纪初至30年代,围绕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形成的社会学学派。
1892年美国社会学家A3>.W.斯莫尔在芝加哥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开设了第一个社会学研究生班,与G.E.文森特合写了第一部社会学教科书《社会研究导论》(1894),并于1895年创立了美国第一个社会学刊物《美国社会学杂志》。
社会学系创立后,斯莫尔先后聘用了文森特、W.I.托马斯、R.E.帕克、E.W.伯吉斯等人,形成了该系强大的师资阵容。
到20年代,在帕克等人的努力下,该系日臻完善,每年招收 200余名研究生,300余名本科生,开设 40多门课程,成为同期美国及世界上最成功的社会学系。
以后影响日益扩大,逐步形成了芝加哥学派。
在美国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下,芝加哥学派对新兴的芝加哥城市的社会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从而使这个学派总体上具有重视经验研究和以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特别是城市问题)为主的应用研究的特征。
托马斯和F.W.兹纳尼茨基合著的《波兰农民在欧洲和美国》(1918~1920)是该学派最有影响的代表作。
芝加哥学派对人文区位、邻里关系、人口、种族、犯罪、贫民窟等问题的研究,是都市社会学研究的范例。
这一时期芝加哥学派的主要学术成果有:帕克等人著的《城市——对都市环境研究的提议》(1925)、《都市社区》(1926),伯吉斯的《家庭——相互影响的个性之统一体》(1926),L.沃思的《都市生活是一种生活方式》(1938),H.佐巴夫的《黄金海岸和贫民窟》(1929),F.R.思雷舍的《团伙》(1927),等等。
芝加哥学派的经验社会学方向对后来美国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到了30年代,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相继形成了自己的社会学研究中心。
1935年美国社会学会创办了《美国社会学评论》,不再以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刊物为全美社会学会刊。
这一变更标志着芝加哥学派在美国社会学界统治地位的减弱。
社会学的现代发展与主要理论流派社会学从创立到繁荣,其中心都在欧洲。
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社会学发展的中心逐渐转移到了美国。
二战之后,欧洲社会学研究又进入复兴和进一步发展的阶段,并且向世界其他地区包括许多发展中国家拓展,使得社会学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也受到高度重视,并迅速发展起来。
大致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社会学进入现代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第一,加速化,即自从二战后,西方社会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进行了大量的社会学调查。
可以说,社会学的应用研究成为一种世界趋势。
第二,多样化,即西方社会学没有统一的社会学理论,观点分歧,学派林立。
第三,分科化,即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趋势加强,分科社会学种类增多。
第四,定量化,即在研究方法方面,社会学越来越注重定量研究,特别是计算机的广泛运用,大大加快了资料处理的速度,使社会学研究方法准确、快速、规范。
第五,心理化,即侧重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
自古典社会学以来,社会学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即能否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人类社会,在这点上社会学理论往往被分为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阵营;二是关注社会的组成,即社会是如何产生及为何产生,也即社会是如何运行的。
围绕这两点,社会学在现代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学派。
在这里,仅选择其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主要理论流派作一简介。
一、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初步形成于20世纪30-40年代,鼎盛于60年代,至今仍是西方社会学中的主要流派之一。
它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和默顿。
塔尔科特·帕森斯(T.Parsons,1902-1979的社会学理论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第一,社会行动论。
帕森斯认为,人们的社会行动包括以下四个结构要素:行动者、目的、情境、规范,而且在它们的基础上构成了更高一级的社会行动体系。
社会行动体系包括有机行为体系、人格体系、社会体系、文化体系四个亚系统。
因此,人的社会行动要受到有机体、人格、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第二,一般系统理论。
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不过是更一般意义上的行动系统的一个亚系统。
他认为,一般行动系统具有四个基本的功能要求:适应功能(即系统保持与外部环境的交换,并将获得的生存资源分配给整个行动系统。
它由行为有机体系来承担、目标获得功能(即确立目标的优先顺序,并调动系统的资源来实现这些目标。
它由人格系统来承担、整合功能(即系统必须协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使之成为一个功能总体。
它由社会系统来承担、潜在模式维持功能(即系统根据某种规范维持某种社会行动的延续性。
它由文化系统来承担。
这四个功能必要条件的满足与否,决定了社会系统或其他一切行动系统的生存能力。
第三,均衡论。
帕森斯系统功能理论的核心是强调社会系统的整合和均衡。
他认为,在一般情况下,系统总是趋于稳定与均衡状态的,一旦发生反常现象,原有的均衡被破坏,社会系统就会通过反馈机制进行自我调节,自发地返回均衡。
帕森斯的宏观的、高度抽象的、严密的理论体系对西方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他的理论没有充分地看到社会冲突与社会变革的作用,具有明显的保守倾向。
罗伯特·金·默顿(Robert K. Merton,1910-的社会学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层理论。
默顿主张建立一个介于宏观理论与纯粹经验研究两者之间的“中层理论”。
这种中层理论能将理论与经验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最终推动社会学理论的发展。
第二,均衡功能论。
在默顿看来,社会单位对系统可能有正功能,也可能有负功能;可能有“显功能”,也可能有“潜功能”。
他认为,社会单位对整个体系之和谐与整合与否,应由验证法来一一加以研究,不可一概而论。
默顿的功能论是一种均衡的功能论。
他不仅想知道为什么个人会顺从他人和群体的意志去行事,而且也想知道为什么某些人会走向偏差而导致社会的非整合。
默顿开创了结构功能理论的一个新阶段,他所倡导的中层理论成为后来大多数社会学理论研究的指导原则。
但是他在总体上仍然没有摆脱结构功能主义的体系倾向,注意最多的仍然是均衡。
另外,他的理论缺乏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显得零碎。
二、冲突理论冲突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的。
这一理论认为:冲突是每一个社会都无法避免的,是社会生活的普遍现象;权力分配和社会报酬分配的不均是冲突产生的根源;冲突对社会的作用不仅具有破坏性的一面,而且还具有建设性的一面。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功能冲突论者科塞和德国的辩证冲突论者达伦多夫。
科塞(L.Coser,1913-主张探讨冲突对整个社会所发挥的功能。
他认为社会冲突是“由于争夺社会地位、权力和资源及价值观不同而引起的斗争。
”这种斗争既可以促进社会权力关系的改善、新社会规范的创立以及社会系统适应能力的提高,防止整个社会出现严重的分裂和瓦解。
他还提出了社会安全阀理论,认为敌对情绪的发泄具有安全阀的功能,它让人们的不满情绪随着安全阀的排气孔排放出去,而不致让它们积累起来,危害到整个社会结构的稳定。
他还认为,僵硬的社会系统往往压制冲突及其表现,因而不能及时获得危险信号;灵活的社会系统,可经过调整结构和关系而使冲突得到解决和缓和。
达伦多夫(Ralf G.Dahrendorf深受马克思的影响,在他的《工业社会中的阶级和阶级斗争》一书中指出,社会基本上是一种不均衡权力分配的组合团体。
在每一个社会团体中,统治集团要维持现状,被统治集团则要改变现状,这种针锋相对的利益团体一直不断处在纷争之中,从而导致权力关系的重新分配,进而改变社会关系的基本结构。
他认为,社会学的任务就在于寻求冲突的社会原因。
冲突理论率先打破了结构功能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揭示了社会冲突的社会作用。
但这一理论对冲突产生的根源的分析,没有真正涉及到问题的实质。
另外,冲突理论的理论架构不健全,学者之间的观点也无法一致,这就大大影响了这一理论的发展。
三、交换理论交换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的。
它依据心理学的行为主义和经济学的功利主义理论而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视为一种计算得失的理性行为。
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乔治·霍曼斯和彼得·布劳。
霍曼斯(George H. Homans,1910-把经济学和心理学的概念和观点结合在一起,阐述了他的理论目标:“把社会行为视为一种至少在两人之间发生的,或多或少要获得报酬或付出成本的,有形的或无形的交换行为。
”他提出了五个命题:(1成功命题:一个人特定的行为越经常受到奖励,则该人越是可能采取这种行为。
(2刺激命题:如果过去一个特定刺激的出现总是伴随着某种奖励,则现在的刺激越是与过去的刺激相似,他越可能采取该项行动。
(3价值命题:一个人的某种行动的结果对其越有价值,则这个人越有可能采取这种行动。
(4剥夺—满足命题:一个人在近期越是经常得到某一特定的报酬,该报酬的追加对这个人来说就越是没有价值。
(5攻击—赞同命题:当一个人的行动没有得到他期望的报酬,或得到他没有预料的惩罚时,他可能采取攻击行动;当一个人的行动得到了他期望的报酬,特别是得到比他期望的还多,或者没有得到他意料的惩罚时,他会感到高兴,并越可能采取赞同行为。
霍曼斯开创了系统地研究社会交换理论的先河,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他显然把人类的交换行为简单化了,他忽视了社会行动独立于个体心理之外的整体性质。
彼得·布劳(Peter M. Blau,1918-用对等性原则解释部分交换行为,而用不对等性原则解释另外一部分交换行为。
另外,他虽然也以经济上的交换概念为依据,但是他考虑到了处于不同组织和结构位置上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换,从而淡化了交换的心理还原色彩,增加了整体效应的社会学传统,为交换理论从微观到宏观的过渡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四、符号互动理论符号互动理论是一种反实证主义的主观社会学,其核心观点是:社会现象与社会行为只有通过人际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才能得到解释,而人际互动是以运用符号以解释和确定相互间行动的意义为媒介的,因此,社会是个人借助符号互动的产物。
符号互动理论体系的创立者是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米德。
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Mead,1863-1931强调了人的心灵、自我和社会的产生与社会互动过程的紧密相关性。
其观点是: (1人的活动是会根据环境中的客体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2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调整主要依赖其自我观念,而自我观念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因此,自我与社会是不能分开的。
(3社会的制度和结构是个体之间有组织的模式化的互动的产物。
(4人们的互动与自我观念的形成依赖于心灵的存在。
符号互动理论的突出贡献者则是赫伯特·布鲁默(H.Blumer, 1900~1987,他认为符号是社会相互作用的中介,人们通过对符号的定义与理解进行互动,符号互动是能动的与可变的过程,符号互动创造、维持与变革社会组织、结构与制度。
(1将社会的相互作用或交往分成符号性和非符号性的交往两类:非符号性交往是没有经过人们思考的交往;而符号性交往是受他人影响后,经过头脑思考,有一个解释过程的交往。
(2认为人类生活没有现成的模式,如果有的话,也会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加以改变的。
(3强调社会角色的扮演,试图通过这些表演手段来协调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以维持社会生活秩序。
符号互动理论对于个人社会化、自我意识的形成、越轨行为等微观社会过程提出了一些有启示性的见解。
但这一理论过分强调了主观意识的作用,忽略了社会结构对互动过程的影响,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五、社会批判理论社会批判理论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主要代表,兴起20世纪六七十年代。
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德国的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
赫伯特·马尔库塞(1898~1979认为,作为西方传统研究对象的社会是病态社会,“一个社会的基本制度和关系(它的结构所具有的特点,使得它不能使用现有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使人的存在(人性充分地发挥出来,这时,这个社会就是有病的”。
马尔库塞把资本主义制度与结构的非人性视为病态的标志,把资本主义社会病态的根源归结为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结构。
他在《单向度的人》(1964一书中,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把既有物质需要又有精神需要的双面人变成了完全受物质欲望支配的单面人,使具有批判功能的哲学成了与统治阶级利益协调一致的单面的思想。
他认为新的控制形式整合了社会对立力量,一种舒适、温和、合乎情理且民主的不自由,正在发达工业社会盛行。
机械化过程对个性的压抑在这里显得分外明显。
劳动阶级正发生着决定性的改变:第一,机械化正日益减少着花费在劳动中的体力的量和强度;第二,职业分层过程中出现同化趋向;第三,劳动者的态度和意识发生了变化,主动地将自身与生产技术过程相结合;第四,新的技术劳动削弱了对立阶级的否定地位,劳动阶级不再表现为现存社会的对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