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测量与评价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2.02 KB
- 文档页数:6
第三章身体形态的测量与评价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身体体型测量与姿势测量的基本要求;2.了解身体体型测量与姿势评价的基本内容;3.掌握身体体型测量与姿势测量的注意事项。
重点难点:1.体型测量测评;2.身体整体姿势与身体局部姿势测评。
教学方法:多媒体讲授法教学时数:2教学过程:第三章身体形态测量与评价第四节体型测量一、体型测量概述体型是指人体在某个阶段由于受遗传性体质、营养、环境或疾病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身体外在特征。
对人体体型的研究有着较长的历史。
肌肉和骨骼的发达程度与脂肪积蓄程度是判定体型的主要依据。
体型测量在人类学、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和体育科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体型分类体型分类的依据是人体脂肪、肌肉、骨骼发育发达的程度。
根据其发育的程度可分为7个等级,用1―7数字表示。
第一位数字表示内胚叶成分,第二位数字表示中胚叶成分,第三位数字表示外胚叶成分。
目前较为流行的体型分类法是:将体型分为内胚层型(肥胖型)、外胚层型(细长型)和中胚层型(运动员型)。
1.内胚层型――肥胖型中午身高,身体呈圆柱形,营养良好,头大面红,颈短肩宽,胸宽腹大,四肢短粗,臀厚腿短,肌肉无力,脂肪成分占优势。
2.外胚层型――细长型身材细长,头小面白,胸部扁平,四肢细长,肌肉纤细,皮下脂肪沉积不多,皮肤和神经组织占相对优势。
3.中胚层型――匀称型(运动员型)身高超过平均身高以上,全身发育匀称,颈长而粗,肩部丰满,胸廓发育良好,四肢粗壮,骨骼粗大,肌肉发达,运动成绩良好,骨骼与肌肉占相对优势。
(二)测量体型的意义通过对体型的研究,了解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个体发育的特征,可以估计身体的结构和组成,估计健康状况及免疫功能,对运动员的选材则有更直接的帮助。
体型肥胖者易患高血压、脑溢血,故过去称其为卒中型;细长型则易患肺结核,故称其为结核型。
研究表明,许多专项成绩与体型相关,如体操运动员的体型与马拉松运动员的体型相反,足球运动员体型又明显不同于篮球运动员。
体育测量与评价教案8第一篇:体育测量与评价教案8第四章心肺功能的测量与评价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并掌握心率、血压、心血管机能测量的基本要求;2.了解心率、血压、心血管机能评价的基本内容;3.掌握心率、血压、心血管机能测量与评价的应用。
重点难点:1.心率、血压、心血管机能测量的基本要求与心率、血压、心血管机能评价的基本内容;2.心率、血压、心血管机能测量与评价的应用。
教学方法:多媒体讲授法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第四章心肺功能的测量与评价心肺功能与体质及各项运动成绩的有关系极为密切。
心肺功能的测量包括心血管系统的机能、呼吸系统的机能及最大摄氧量的测量。
心肺功能有很大的潜力,这种潜力随着运动负荷而释放出来。
通过运动负荷试验观察受试者机能指标的变化,考察受试者潜力运用的情况。
潜力越大,机能越好,所有的机能试验都是根据这个基本原则设计的。
第一节心血管系统机能的测量与评价循环系统是由心脏和血管组成的闭锁管道,它的功能反映一个人的发育水平、体质状况和运动训练的水平。
对心血管系统的机能作出较全面的评价,应当测量在相对安静状态、定量负荷状态及最大负荷状态下的机能反应,因为在安静状态下,普通人和经常锻练者或运动员的心脏机能表现无显著差异,只有在强度较大的负荷下,才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测试心血管机能好不,一般都采用定量负荷的办法。
在最大负荷状态下能够简单的区分两人的差异,但实验过程存在很大的危险因素,建议不要推广应用。
一、心率(脉搏)的测量与评价心率是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心脏搏动沿着动脉向远端传播形成脉搏。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心率的整齐,心率与脉搏一致。
心跳达到最快频率称为最高心率,最高心率与实测心率差值是心脏活动的潜力。
心率的测量方法主要有脉搏触摸法、听诊法、心率遥测法、心电图法四种。
(一)安静时的心率测量与评价安静时的心率测量主要采用动脉触诊法和听诊法。
心脏搏动所产生的压力变化使主动脉管壁发生振动,沿着动脉管壁向外周传播又称为脉搏。
体育测量与评价教案一、教案背景体育测量与评价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学生的体育知识、技能、体能等方面进行科学、系统的测量和评价,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身体育学习状况,从而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本教案旨在通过体育测量与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体育测量与评价的意义和作用,提高学生对体育测量与评价的认识。
2.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测量与评价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通过体育测量与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5.帮助学生了解自身体育学习状况,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依据。
三、教学内容2.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方法3.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实施步骤4.体育测量与评价结果的反馈与应用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体育测量与评价的意义和作用,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实施步骤,体育测量与评价结果的反馈与应用。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体育测量与评价?体育测量与评价有什么作用?2.讲解体育测量与评价的意义和作用(1)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定义(2)体育测量与评价的意义(3)体育测量与评价的作用(1)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2)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3)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4.讲解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实施步骤(1)确定评价目标(2)选择评价方法(3)实施评价(4)整理评价数据(5)分析评价结果(6)反馈与应用评价结果5.实践操作分组进行体育测量与评价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6.总结与反馈(1)学生总结本次课的学习收获(2)教师点评学生的实践操作,指出优点与不足(3)教师总结本次课的重点内容六、课后作业1.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思考如何运用体育测量与评价方法提高自己的体育学习效果。
2.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体育测量与评价在我国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体育测量与评价教案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掌握体育测量的方法和技术。
3、学习体育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4、培养学生的体育测量与评价能力。
二、教学内容1、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体育测量的方法和技术。
3、体育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4、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实践操作。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举例引入体育测量与评价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讲解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和意义(15分钟)介绍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定义、作用和重要性,让学生明白测量与评价对提高体育水平和促进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3、讲解体育测量的方法和技术(20分钟)分析测量的目的和对象,介绍常用的体育测量方法和技术,如体质测试、运动能力测试、柔韧性测试等。
4、讲解体育的评价标准和方法(20分钟)讲解体育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如成绩评价、自评评价、教师评价等,让学生了解如何对自己和他人的体育水平进行评价。
5、实践操作(3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选择一个具体的体育项目进行测量和评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掌握测量与评价的技巧和方法。
6、总结归纳(10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体育测量与评价的重要性和实践操作的必要性,激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训练中注重测量与评价的实践。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讨论,向学生介绍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测量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
3、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实际运用。
五、教学资源1、教学课件:提供相关的图片、资料和视频,帮助学生理解测量与评价的方法和技术。
2、体育器材:准备相关的体育器材和测量工具,方便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六、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能力。
2、实践操作: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实验报告,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水平。
体育测量与评价教案11(推荐五篇)第一篇:体育测量与评价教案11第五章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并掌握耐力测量与评价的基本内容;2.了解并掌握柔韧性测量与评价的基本内容。
重点难点:1.耐力测量与评价的基本内容;2.柔韧性测量与评价的基本内容。
教学方法:多媒体讲授法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第五章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第三节耐力的测量与评价耐力素质是指人体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特定强度负荷或动作质量的能力。
一、耐力素质的分类及测量形式(一)耐力素质的分类按人体的生理系统分类,耐力素质可分为肌肉耐力和心血管耐力。
肌肉耐力又称为力量耐力,力量耐力又可分为动力性力量耐力和静力性力量耐力;心血管耐力又可分为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
动力性力量耐力是指机体在动力性工作中多次完成相应强度的肌收缩的能力,静力性力量耐力是指机体在静力性工作中长时间保持相应强度的肌紧张的能力。
有氧耐力是指机体在氧气供应比较充足的情况下,能坚持长时间工作的能力。
有氧耐力通常叫一般耐力。
一般耐力与心肺功能的关系极为密切,可代表心肺功能的水平。
无氧耐力也叫速度耐力,是指机体以无氧代谢为主要供能形式,坚持长时间工作的能力。
(二)耐力素质的测量形式根据耐力素质的特点,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测量形式:(1)定量计时法:测量受试者完成特定动作或距离所需时间的方法。
(2)定时计量:测量受试者在单位时间内完成规定动作的次数或距离的方法。
(3)极限式测量:测量受试者竭力完成规定动作或距离的方法。
二、耐力素质的测量内容与方法(一)一般耐力的测量1.800m跑(女)或1000m跑(男)测量意义:主要反映受试者心肺长时间工作的能力。
适用对象:适用于中学至大学男、女生。
评价:800m跑(女)或1000m跑(男)时间越短,则受试者的耐力就越高。
中国学生800m跑(女)或1000m跑(男)评价标准见表5-11。
2.12分钟跑测量意义:主要反映受试者心肺长时间工作的能力,是衡量一般耐力水平较为理想的指标。
体育测量与评价教案12第一篇:体育测量与评价教案12第五章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并掌握灵敏性测量与评价的基本内容;2.了解并掌握平衡性测量与评价的基本内容。
重点难点:1.灵敏性测量与评价的基本内容;2.平衡性测量与评价的基本内容。
教学方法:多媒体讲授法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第五章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第五节灵敏性的测量与评价灵敏性是指人体在各种复杂的条件下,快速、准确、协调地完成改变身体姿势、运动方向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它不仅与年龄、性别、疲劳、体型和神经类型有关,而且与力量、速度和协调性等素质有密切有关系,因而灵敏素质是内容复杂的一项综合身体素质。
在许多技巧性强、技术复杂、动作多变和无固定动作组合的对抗运动项目中,灵敏性显得尤为重要。
一、灵敏性的测量形式灵敏性的测量形式分为:疾跑方向的转换、身体位置的变化和身体局部的方向转换等三种。
二、灵敏性的测量内容与方法 1.往返跑(4*10m)测量意义:主要反映受试者的速度及在快跑中急停、急起和快速变换动作方向的能力。
适用对象:适用于7岁至大学男、女生。
评价:4*10m往返跑所需时间越短,则受试者的速度及在快跑中急停、急起和快速变换动作方向的能力就越高。
中国成年人4*10m往返跑评价标准见表5-12。
2.“十字”变向跑测量意义:主要反映受试者在快跑中快速变换身体方向的能力。
适用对象:适用于10岁至大学男、女生。
评价:“十字”变向跑所需时间越短,则受试者在快跑中快速变换身体方向的能力就越强。
3.反复侧跨步测量意义:主要反映受试者快速向两侧变换运动方向的能力与动作的协调性。
适用对象:适应于儿童到成年人。
评价:反复侧跨步的次数越多,则受试者快速向两侧变换运动方向的能力与动作的协调性就越好。
4.10秒钟卧撑测量意义:主要反映受试者快速变换身体姿势和准确协调地完成动作的能力。
也可以用1分钟立卧撑测量力量耐力素质。
适用对象:适用于10岁至大学男、女生。
体育测量与评价主体教案第一章: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1.1 体育测量的定义与分类介绍体育测量的概念、目的和意义解释体育测量的分类:定量测量和定性测量1.2 体育评价的方法与指标介绍体育评价的概念和作用讲解常用的体育评价方法:观察法、测量法、统计法等阐述评价指标的设置与运用第二章:身体形态与机能测量与评价2.1 身体形态测量与评价介绍身体形态测量的方法与指标:身高、体重、体型等讲解身体形态评价的标准与方法2.2 身体机能测量与评价介绍身体机能测量的方法与指标:心肺功能、肌肉力量、柔韧性等讲解身体机能评价的标准与方法第三章:运动能力测量与评价3.1 运动能力测量与评价的方法与指标介绍运动能力测量的方法与指标: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性、协调性等讲解运动能力评价的标准与方法3.2 运动技能测量与评价介绍运动技能测量的方法与指标:技术动作的正确性、稳定性、效率等讲解运动技能评价的标准与方法第四章:体育心理测量与评价4.1 体育心理测量概述介绍体育心理测量的概念、目的和意义解释体育心理测量的分类:认知测验、情感测验、个性测验等4.2 体育心理评价的方法与指标讲解常用的体育心理评价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等阐述评价指标的设置与运用第五章: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应用案例5.1 体育教学测量与评价案例介绍体育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方法与步骤分析具体的教学案例,讲解如何运用测量与评价手段提高教学效果5.2 运动员选拔与训练测量与评价案例介绍运动员选拔与训练测量与评价的方法与步骤分析具体的运动员选拔与训练案例,讲解如何运用测量与评价手段提高训练效果第六章: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工具与技术6.1 体育测量工具的选择与应用介绍各种体育测量工具的优缺点,如测量仪器、测量软件等讲解如何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并进行正确的使用和维护6.2 体育评价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介绍现代体育评价技术的进展,如3D运动分析、生物力学评价等分析这些技术在体育测量与评价中的应用案例第七章:体育测量与评价的数据分析7.1 体育测量数据的整理与处理讲解如何整理和处理体育测量数据,包括数据清洗、数据转换等介绍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如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等7.2 体育评价结果的呈现与解读分析评价结果对于决策支持和改进体育教学的意义第八章:体育测量与评价的伦理与法律问题8.1 体育测量与评价的伦理问题讨论体育测量与评价过程中的伦理问题,如隐私保护、数据安全等介绍如何在体育测量与评价中遵循伦理原则和规范8.2 体育测量与评价的法律问题分析体育测量与评价可能涉及的法律问题,如知识产权、合同法等讲解如何在体育测量与评价中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第九章: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实践应用9.1 体育测量与评价在运动员选拔中的应用介绍如何利用体育测量与评价手段进行运动员选拔分析运动员选拔中测量与评价的具体案例9.2 体育测量与评价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讲解如何利用体育测量与评价手段进行运动训练监控与调整分析运动训练中测量与评价的具体案例第十章:体育测量与评价的未来发展趋势10.1 体育测量与评价技术的发展趋势探讨体育测量与评价技术的发展方向,如智能化、个性化等分析这些发展趋势对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影响和挑战10.2 体育测量与评价应用的未来展望展望体育测量与评价在未来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等领域中的应用前景讨论如何准备应对未来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第六章: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工具与技术补充和说明:在选择体育测量工具时,需要考虑工具的准确性、可靠性、易用性以及成本效益等因素。
体育测量与评价教案3[5篇模版]第一篇:体育测量与评价教案3第二章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础理论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体育评价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2.了解体育评价的基本概念,体育评价的基本形式、类型以及常用的评价方法等。
重点难点:1.体育评价的基本概念;2.体育评价的基本形式、类型以及常用的评价方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讲授法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第二章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础理论第一节体育测量的基础理论五、测量“三性”之间的关系欲提高测量的科学性,客观性、可靠性和有效性都必须提高,三者缺一不可。
可靠性是有效性的一部分,可靠性高,有效性未必高,可靠性低,则有效性一定也低,可靠性是有效性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六、体育测验的编制与实施1、体育测验编制的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编制的测验或选择的测验方法必须符合测量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客观性。
可比性原则:是要求编制者按测量与评价的理论和测量的有关规定来编制规范化的测验。
适用性原则:测验的编制必须符合受试对象的实际情况,全面地考虑受试者的年龄、性别、形态、机能和运动能力、普通人和运动员等方面的特点。
相关、独立性原则:测验的相关性是指成套测验中各个测验与总体属性的相关关系。
测验的独立性是指成套测验中各个测验(指标)应具备的单一属性和独立性。
2、体育测验编制的基本程序a、确定测验目的:编制的测验首先要考虑的是测验的目的,即测验编制要解决什么问题。
是整个编制的核心,必须首先确立。
b、分析拟测属性和选择测验指标:拟测属性是测验编制者编制和使用测验而期望的一种测量结果,它是根据测验目的来确定的。
c、预备测验:测验指标定下来之后,应从需要测量的对象中抽取较小的样本进行试验,这种试验称为预备试验。
d、科学性检验:科学性检验是指对测量进行“三性”――客观性、可靠性、有效性检验。
e、编写测验实施细则:是测验的说明书,它是测试者和受试者要共同遵守的一种测验准则。
测验目的,测验对象的年龄与性别,测验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客观性,测验的方法和要求,记录、评分的方法和要求,测验中要注意的问题和案例措施。
体育测量与评价教案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第五章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并掌握灵敏性测量与评价的基本内容;
2.了解并掌握平衡性测量与评价的基本内容。
重点难点:
1. 灵敏性测量与评价的基本内容;
2. 平衡性测量与评价的基本内容。
教学方法:多媒体讲授法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第五章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
第五节灵敏性的测量与评价
灵敏性是指人体在各种复杂的条件下,快速、准确、协调地完成改变身体姿势、运动方向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它不仅与年龄、性别、疲劳、体型和神经类型有关,而且与力量、速度和协调性等素质有密切有关系,因而灵敏素质是内容复杂的一项综合身体素质。
在许多技巧性强、技术复杂、动作多变和无固定动作组合的对抗运动项目中,灵敏性显得尤为重要。
一、灵敏性的测量形式
灵敏性的测量形式分为:疾跑方向的转换、身体位置的变化和身体局部的方向转换等三种。
二、灵敏性的测量内容与方法
1.往返跑(4*10m)
测量意义:主要反映受试者的速度及在快跑中急停、急起和快速变换动作方向的能力。
适用对象:适用于7岁至大学男、女生。
评价:4*10m往返跑所需时间越短,则受试者的速度及在快跑中急停、急起和快速变换动作方向的能力就越高。
中国成年人4*10m往返跑评价标准见表5-12。
2.“十字”变向跑
测量意义:主要反映受试者在快跑中快速变换身体方向的能力。
适用对象:适用于10岁至大学男、女生。
评价:“十字”变向跑所需时间越短,则受试者在快跑中快速变换身体方向的能力就越强。
3.反复侧跨步
测量意义:主要反映受试者快速向两侧变换运动方向的能力与动作的协调性。
适用对象:适应于儿童到成年人。
评价:反复侧跨步的次数越多,则受试者快速向两侧变换运动方向的能力与动作的协调性就越好。
4.10秒钟卧撑
测量意义:主要反映受试者快速变换身体姿势和准确协调地完成动作的能力。
也可以用1分钟立卧撑测量力量耐力素质。
适用对象:适用于10岁至大学男、女生。
评价:10秒钟卧撑的次数越多,则说明受试者快速变换身体姿势和准确协调地完成动作的能力就越强。
5. 象限跳
测量意义:主要反映受试者在快速跳跃中,支配肌肉运动和克服身体惯性的能力。
适用对象:适用于10岁至大学男、女生。
评价:象限跳的次数越多,则说明受试者在快速跳跃中,支配肌肉运动和克服身体惯性的能力就越强。
三、灵敏性测量的注意事项
(1)应根据受试者的性别、年龄、群体特征选择适宜的灵敏性测量方法。
(2)严格控制测量条件,如动作规格、完成次数、测试时间等。
(3)测试前应做好准备活动,并指导测试者进行必要的练习。
第六节协调性能力的测量与评价
协调能力是机体不同系统、不同部位和不同器官协同配合完成某一动作或技战术活动的能力。
它是形成运动技能和技术的基础。
协调能力好的人做一个动作或参加一项运动时,身体各部位就会配合得很好,且动作协调优美;协调性差的人,做出的动作可能会生硬、别扭。
一、协调能力的分类及测量形式
协调能力可分为一般协调能力和专项协调能力。
协调能力的测量形式一般有测量按固定的路线移动所需要的时间,测量在规定的时间内所完成动作的次数,以及测量掷远的距离及准确性等。
二、协调性的测量内容与方法
1.足球曲线运球
测量意义:主要反映受试者在运动中既要观察目标,又要在快速移动中完成运球的协调能力。
适用对象:适用于10岁至大学男、女生。
评价:足球曲线运球所需的时间越短,则受试者的协调性越好。
2.双脚连续跳
测量意义:主要反映受试者在连续跳跃过程中的速度感、节奏感,以及眼与脚的协调动作能力。
适用对象:适用于3岁到6岁幼儿。
评价:双脚连续跳测验的时间越短,则受试者的速度感、节奏感,以及眼与脚的协调动作能力就越强。
中国幼儿双脚连续跳评分标准见表5-27。
3.对墙传球
测量意义:主要反映受试者在连续传球过程中的反应速度球反弹的节奏感,以及眼与手的协调动作能力。
适用对象:适用于10岁至大学男、女生。
评价:对墙传球的次数越多,则受试者反应速度球反弹的节奏感,以及眼与手的协调性就越好。
4.投远(垒球、网球、手球、实心球)
测量意义:主要反映受试者全身做动作的协调能力。
适用对象:12岁以下:垒球、网球、沙包;12以上:手球、实心球。
评价:投掷距离越远,则受试者全身做动作的协调能力就越强。
4.投准
测量意义:主要反映受试者视觉与上肢做动作的协调能力。
适用对象:7岁至老年人。
评价:投掷命中率越高,则受试者视觉与手臂的协调性就越好。
三、柔韧性测量的注意事项
(1)受试者在测量前应做好准备活动,以免受伤。
(2)测试前指导测试者进行必要的练习。
(3)严格控制测量条件,如动作规格、完成次数、测试时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