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测量与评价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体育测量与评价》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502313课程名称:体育测量与评价英文名称:Sports Measurement and Comment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0 实验学时:2学分:2适用对象: 体育教育专业先修课程:体育统计学执笔人:林琳审定人:姜大勇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一)课程性质体育测量与评价是运用科学方法和手段,对体育范畴内各种事物的属性或特征进行测量与价值判断的一门应用学科。
体育测量与评价是体育教育专业一门基础理论课程。
其教学的着眼点在于解决本学科的理论问题的同时,注重解决有关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实际问题。
通过学习,可培养学生对体育问题的系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体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二)目的和任务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身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的常用测量方法,并能进行一般的体育评价;培养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发育、发展和变化情况及体育教育的各主要环节进行定量描述与分析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一)本科程系应用学科,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环节,培养操作能力。
(二)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使学生明确教学计划的内容和要求,不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课堂教学中要积极进行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真贯彻知识教学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教书育人。
(四)加强调查研究,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深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关心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学生课堂作业、课堂笔记、课堂提问等形式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掌握教学效果,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重点与难点重点:体育测量与评价的概念、研究对象与任务;体育测量与评价发展概况。
难点:体育测量与评价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教学要求了解体育测量与评价的概念、研究对象与任务;明确体育测量与评价发展概况。
体育测量与评价名词解释体育测量——是指依照一定的法则,对体育领域中事物的属性或特征赋予数量的过程。
体育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判断体育测量结果,并赋予其价值或意义的过程。
PWC170机能试验——是指受试者在定量贝多芬心率为170次/min时的稳定状态下,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率。
根据功率的大小,评价心血管机能水平。
最大摄氧量——指人体呼吸循环等机能达到最高水平时,在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最大氧量。
填空1、有效性可分为内容有效性,结构有效性,相合有效性,预测有效性。
2、有效性效标的确定方法:1专家法2总分法3正式比赛法3、体育评价的三种基本形式:1诊断性评价2形成性评价3终结性评价4、评价的类型:1相对评价2绝对评价3进步度评价5、常见的评价量表主要有两种:分值量表和等级量表6、形态测量,包括观察与计量两个过程,属于前者的有姿势的观测,属于后者的有身高、体重和胸围等指标的测量。
7、形态测量的测量点,大多是根据骨性标志来确定的。
而另外一些测量点,则是根据皮肤皱褶、皮肤特殊结构和肌性标志所确定的。
8、身体成分测量的方法:1皮褶厚度法2水下称重法3生物电阻抗法9、心肺功能的测量包括心血管系统的机能、呼吸系统的机能及最大摄氧量的测量。
10、心率的测量方法主要有脉搏触摸法、听诊法、心率遥测法、心电图记录法四种。
11、布兰奇心功指数的表达式:布兰奇心功指数=心率(收缩压+舒张压)/10012、耐力系数(克瓦斯公式)表达式:耐力系数=(心率X10)/脉压差13、体育测量评价研究的内容主要有理论、方法技术和实践三个部分。
判断1、项目的难易度,可用受试者在该项测验中的成功率表示,成功率越高,难度越小,当然也可用失败率表示,失败率越高,难度越大。
2、胸中点,是测量胸前后径的测点,也是测量胸围的测点。
3、肩峰点,测上肢长和肩宽时都要用到此点。
4、体格评价可直接用测量获得数据进行绝对值评价也可把测量数据转换为指数来进行评价。
体育测量与评价教案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掌握体育测量的方法和技术。
3、学习体育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4、培养学生的体育测量与评价能力。
二、教学内容1、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体育测量的方法和技术。
3、体育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4、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实践操作。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举例引入体育测量与评价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讲解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和意义(15分钟)介绍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定义、作用和重要性,让学生明白测量与评价对提高体育水平和促进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3、讲解体育测量的方法和技术(20分钟)分析测量的目的和对象,介绍常用的体育测量方法和技术,如体质测试、运动能力测试、柔韧性测试等。
4、讲解体育的评价标准和方法(20分钟)讲解体育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如成绩评价、自评评价、教师评价等,让学生了解如何对自己和他人的体育水平进行评价。
5、实践操作(3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选择一个具体的体育项目进行测量和评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掌握测量与评价的技巧和方法。
6、总结归纳(10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体育测量与评价的重要性和实践操作的必要性,激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训练中注重测量与评价的实践。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讨论,向学生介绍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测量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
3、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实际运用。
五、教学资源1、教学课件:提供相关的图片、资料和视频,帮助学生理解测量与评价的方法和技术。
2、体育器材:准备相关的体育器材和测量工具,方便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六、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能力。
2、实践操作: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实验报告,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水平。
体育测量与评价教案11(推荐五篇)第一篇:体育测量与评价教案11第五章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并掌握耐力测量与评价的基本内容;2.了解并掌握柔韧性测量与评价的基本内容。
重点难点:1.耐力测量与评价的基本内容;2.柔韧性测量与评价的基本内容。
教学方法:多媒体讲授法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第五章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第三节耐力的测量与评价耐力素质是指人体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特定强度负荷或动作质量的能力。
一、耐力素质的分类及测量形式(一)耐力素质的分类按人体的生理系统分类,耐力素质可分为肌肉耐力和心血管耐力。
肌肉耐力又称为力量耐力,力量耐力又可分为动力性力量耐力和静力性力量耐力;心血管耐力又可分为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
动力性力量耐力是指机体在动力性工作中多次完成相应强度的肌收缩的能力,静力性力量耐力是指机体在静力性工作中长时间保持相应强度的肌紧张的能力。
有氧耐力是指机体在氧气供应比较充足的情况下,能坚持长时间工作的能力。
有氧耐力通常叫一般耐力。
一般耐力与心肺功能的关系极为密切,可代表心肺功能的水平。
无氧耐力也叫速度耐力,是指机体以无氧代谢为主要供能形式,坚持长时间工作的能力。
(二)耐力素质的测量形式根据耐力素质的特点,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测量形式:(1)定量计时法:测量受试者完成特定动作或距离所需时间的方法。
(2)定时计量:测量受试者在单位时间内完成规定动作的次数或距离的方法。
(3)极限式测量:测量受试者竭力完成规定动作或距离的方法。
二、耐力素质的测量内容与方法(一)一般耐力的测量1.800m跑(女)或1000m跑(男)测量意义:主要反映受试者心肺长时间工作的能力。
适用对象:适用于中学至大学男、女生。
评价:800m跑(女)或1000m跑(男)时间越短,则受试者的耐力就越高。
中国学生800m跑(女)或1000m跑(男)评价标准见表5-11。
2.12分钟跑测量意义:主要反映受试者心肺长时间工作的能力,是衡量一般耐力水平较为理想的指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第一章 体育测量的基本理论1、测量的可靠性(又称信度)是指在相同测量条件下,对同一批受试者使用相同测量手段,重复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2、有效性分为:内容有效性、结构有效性和效标有效性。
3、内容有效性:内容有效性是指所选择测量内容反映总体属性的准确性程度。
结构有效性:结构有效性是指一组测量所包含的各种属性与总体属性各种拟测成分在结构上的一致性程度。
效标有效性:是指所选择的测量与效标之间的关联一致性程度。
4、测量三性:可靠性、有效性和客观性。
其关系如下:(1)有效的测验必须是可靠的和客观的。
(2)可靠性对有效性的影响。
一项测验的有效性系数不能超过它的可靠性系数的平方根。
(3)可靠测验不一定有效,有效的一定可靠。
5、有效性系数的估价方法(一)逻辑分析法(二)积差相关法(三)等级相关法)1(6122--=∑n n d r第二章评价的基本理论1、离差法要求数据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百分位数法没有这个要求。
2、常见的三种评价标准类型:比较标准、理想标准、个体标准。
3.相关法4累进计分法第三章测验的编制与实施1、在实际测验中,如何选择测量次数和标准观测值?(1)强度大、且需要受试者做极限强度的测验,一般只测一次,而且就取仅有的一次成绩为标准观测值。
(2)观测和操作难度大的测验一般只测一次,而且就取仅有的一次成绩为标准观测值。
(3)强度大而持续时间短以及非极限负荷的测验一般应测2到3次,或测多次取最佳测验成绩或平均成绩。
(4)易变、敏感、波动较大的测验。
一般要求测多次,标准观测值应取平均成绩或取总和。
(5)无需受试者操作而直接量度的测验一般测1到2次,标准观测值应取准确测量的一次成绩。
(6)理论测验。
一般只测一次,标准观测值也就是该次测验成绩。
2、测量的相关性与独立性原则。
测验的相关性,是指成套测验中各个测验与总体属性的相关关系。
测验的独立性是指成套测验中各个测验应具备的单一属性和独立性。
体育测量与评价期末考核题
1、简述影响可靠性的因素
2、如何利用标准值百分数法确定肥胖标准?
3、疲劳的一般表现有哪些?
4、人体的体形中,中胚层型的特征是怎样的?
5、简述影响有效性的因素
6、简述进步率的评定方法?
1、简述影响可靠性的因素?
答:影响可靠性的因素:1、受试者个体差异及能力水平;2、重复测量间隔时间;
3、受试者能力发挥的水平;
4、此外,测验的长度、频数,
测量条件的规范程度,测试人员的能力水平,测量手段的鉴别功能以及评分标准的适宜程度等,对测量的可靠性也有相当大的影响。
2、如何利用标准值百分数法确定肥胖标准?
答:肥肥胖指数百分比计算法肥胖指数百分比计算法肥胖指数百分比=(实际体重-标准体重)÷标准体重×100% 指数百分比在±5%之内均为正常体重指数百分比在5%~10%之内为超重指数百分比在10%~25%之内为轻度肥胖
指数百分比在25%~40%之内为中度肥胖指数百分比在40%以上为重度肥胖
指数百分比在-5%~-20%之内为消瘦指数百分比在20%以下为重度消瘦
肥胖指数百分比=(实际体重-标准体重)÷标准体重×100% 指数百分比在±5%之内均为正常体重指数百分比在5%~10%之内为超重指数百分比在10%~25%之内为轻度肥胖指数百分比在25%~40%之内为中度肥胖指数百分比在40%以上为重度肥胖指数百分比在-5%~-20%之内为消瘦指数百分
比在20%以下为重度消瘦指数百分比在-5%~-20%之内为消瘦指数百分比在20%以下为重度消瘦肥胖指数百分比=(实际体重-标准体重)÷标准体重×100% 指数百分比在±5%之内均为正常体重指数百分比在5%~10%
之内为超重指数百分比在10%~25%之内为轻度肥胖指数百分比在25%~40%之内为中度肥胖指数百分比在40%以上为重度肥胖指数百分比在-5%~-20%之内为消瘦指数百分比在20%以下为重度消瘦肥胖指数百分
比=(实际体重-标准体重)÷标准体重×100%
指数百分比在±5%之内均为正常体重指数百分比在5%~10%之内为超重
指数百分比在10%~25%之内为轻度肥胖指数百分比在25%~40%之内为中度
肥胖指数百分比在40%以上为重度肥胖指数百分比在-5%~-20%之内为消瘦指数百分比在20%以下为重度消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