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第11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2.50 MB
- 文档页数:36
第四课讲义(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过程最早提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是列宁,他认为在经济落后的俄国只能建立“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毛泽东在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社会主义可以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
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
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
”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做了系统阐述,表明党对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党的十六大指出,我国仍将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我国仍将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党的十八大在十七大的结论基础上补充道,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请同学们一定要记住,所谓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专指我国在生产力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所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这将是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不断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摆脱当前的这种不发达状态,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分析题:试比较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异同点。
相同点:二者在政治上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在经济上都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在思想上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文化上都要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不同点:在社会性质上,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发展的过渡性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发展阶段;在经济构成上,新民主主义社会以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在阶级构成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剥削阶级——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阶级基本被消灭;在政党制度上,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产阶级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共产党执政,多党参政;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含义上,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人民民主专政是为了镇压敌对阶级,保护国家完成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过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主要是针对敌对分子、破坏分子的专政,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说课竞赛说课稿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章节: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选手姓名王君霞代表系部:思政部二〇一四年五月说课稿《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说课人:王君霞一、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1.课程定位《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总共有十二章,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章,总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发展过程、理论成果及其精髓。
第二部分,包含第二、三、四章,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社会主义初步探索时期三个时期讲述毛泽东思想。
第三部分,包含第五章至第十二章,分基本理论、总布局、建设环境和保证三个方面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这次说课的内容是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属于三大基本理论中的第一个理论的内容。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熟练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全面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及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能力目标:使学生深刻把握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据中国国情,提高学生分析社会现实的理性思维能力。
素质目标:使学生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忧患意识和发展意识。
二、课程内容与标准课程内容分为四个知识点。
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三是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四是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科学含义是重点,主要特征和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难点。
教学内容在培养计划中的地位: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一大基本理论的内容。
掌握初级阶段理论,认清中国国情,是学习掌握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也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应当具备的思想政治素质的一个基本方面。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整体说明教学整体分为三个步骤。
___必考30个理论点归纳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
3.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确保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前进的根本保证。
只有坚决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
5.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在生产力落后的基础上,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生活的阶段。
6.什么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指在充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使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社会发展的成果。
三、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7.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8.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包括哪些方面?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道德、文化、科学等方面。
9.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有什么关系?上层建筑是在经济基础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与经济基础有着密切的关联和相互影响。
四、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10.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1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制度是什么?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12.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特点是什么?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特点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社会经济制度。
五、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13.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在为人民利益服务、协调人与自然、协调人与人等方面。
14.为什么说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科学的认识?党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科学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和任务,并提出了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理论和路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念解释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概括,它是从
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最终达到共
同富裕的目标。
在这个阶段,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消除剥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承担重要的经济调控和公共服务职能。
通过建立现
代企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全民素质和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除了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注重社会主义文明建设。
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道德、文化、思想、制度等方面的建设,提高国民素质和道德水平。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例如,市场经济的发展可能导
致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出现。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实现。
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之路。
在这个阶段,我们
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奠定基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是: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基本依据。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这个阶段。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引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根据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提出的理论框架。
本文将从理论的起源、基本内涵、主要特点等方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进行简要的阐述。
一、理论的起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
十月革命后,中国爆发了一系列的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在抗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中逐渐壮大起来。
在中国人民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旨在使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探索出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二、基本内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本内涵是指社会主义发展的初始阶段,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已经确立,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非社会主义因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发展生产力,逐步消除非社会主义因素,实现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
三、主要特点1. 实事求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强调要对国情进行准确的分析,不能简单照搬外国经验,而是要根据中国特点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
2. 突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要求把经济建设摆在首位,通过发展生产力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来推动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
3. 稳定和改革并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要保持社会的稳定,又要进行必要的改革。
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改革是发展的动力。
4. 人民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倡导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增进人民福祉,始终把人民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四、理论的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它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任务,通过对当前社会矛盾的准确判断,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政策和措施,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实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如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考研知识点归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考研知识点归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重要理论思想。
该理论为中国的现实社会条件和实践经验提供了指导,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一、初级阶段的概念和内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素质还不高,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的特定发展阶段。
初级阶段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矛盾的特殊性: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发展阶段,与其他社会形态的经济发展阶段有着明显的区别。
2. 发展阶段的特点:初级阶段对于社会主义社会而言是必经的发展过程,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阶段。
3. 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初级阶段的目标是逐步改变落后状态,最终实现现代化,同时也需要解决好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与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最早由邓小平提出,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得到初步确认。
随后,该理论逐渐丰富和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
在理论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理相结合,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创新。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背景与使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建立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背景之上的。
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根据中国尚不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状况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意义与路径选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以及在实践中的坚持,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具体实践中,中国坚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任务与挑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解决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矛盾问题,逐步提高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的素质。
考研常考知识点充分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提出的重要理论,也是考研中常考的知识点之一。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深入解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期达到对该理论的充分理解。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背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毛泽东同志于1982年在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
当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改革刚刚起步,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
在这个背景下,毛泽东同志深刻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生产力相对落后和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存在着一定的资本主义因素。
这一阶段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2. 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并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作用。
3. 按劳分配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阶级和阶层差距相对存在。
4. 党的基本路线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科学性和正确性。
首先,该理论充分考虑了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实际情况,符合中国国情,为国家和人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其次,该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实践中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该理论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发展目标,使中国的改革开放更具有针对性和方向性。
其次,该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观点,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
五、加强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学习和理解作为考研生,我们应该充分理解和学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深入研究其内涵和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名词解释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
特指中国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一方面,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已占主体地位,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中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不同产业部门、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又极不平衡。
改革开放之初,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使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个理论概念,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战略的基础。
其主要内容和意义如下: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定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在国内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关系还未完全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条件下,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的历史时期。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局面,商品经济普遍存在,市场调节机制逐步建立,生产力水平仍然相对落后。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特征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为基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加强法制建设,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特征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中国化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并积极参与世界文化交流。
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提出,深刻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正确引导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认识和把握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战略方向。
同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还为我国制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战略提供了基础和依据,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
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基础薄弱等因素所决定的一个特定历史阶段。
在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国家需要通过一定的发展阶段,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坚持党的领导。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领导是最根本的保证。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党的领导要求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当务之急。
这包括加强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同时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种所有制经济的积极性,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三、改善人民生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善人民生活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要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动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和人权,促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
五、加强文化建设。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加强文化建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提高国家软实力和文化软实力。
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维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内容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各个方面全面推进,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