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重点)(精)
- 格式:ppt
- 大小:174.50 KB
- 文档页数:66
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十个要
点
1、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有持续时间性的过渡阶段,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
2、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建立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3、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国家调节和指导的市场经济。
4、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国家所有制,实行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实行国家统一战略投资。
5、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实行国家监督管理,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6、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实行科学发展观,实行统筹协调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秩序化发展。
7、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推进农业现代化,实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8、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推进工业现代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制度。
9、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建立社会主义文化,推动文化的平等发展,实行社会主义文化情操教育。
10、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实行社会主义法治,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第六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一)使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以后理论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使学生了解我国国情,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路线和纲领的制定对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意义。
二、重点和难点(一)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三、内容提要1、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是邓小平理论立论的基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发展及其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涵义、基本特征和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及其内涵。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
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两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中国共产党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都既有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提出、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党的十六大联系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科学总结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条基本经验。
这十条经验,覆盖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考研知识点归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考研知识点归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重要理论思想。
该理论为中国的现实社会条件和实践经验提供了指导,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一、初级阶段的概念和内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素质还不高,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的特定发展阶段。
初级阶段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矛盾的特殊性: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发展阶段,与其他社会形态的经济发展阶段有着明显的区别。
2. 发展阶段的特点:初级阶段对于社会主义社会而言是必经的发展过程,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阶段。
3. 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初级阶段的目标是逐步改变落后状态,最终实现现代化,同时也需要解决好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与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最早由邓小平提出,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得到初步确认。
随后,该理论逐渐丰富和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
在理论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理相结合,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创新。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背景与使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建立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背景之上的。
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根据中国尚不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状况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意义与路径选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以及在实践中的坚持,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具体实践中,中国坚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任务与挑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解决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矛盾问题,逐步提高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的素质。
初级经济基础辅导: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理论1.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表述:定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①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③必须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④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裕起来。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包含的其他内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一个特殊的初级阶段,具有客观必然性,从根本上说就是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
再次强调: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
例题1:我国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一个特殊的初级阶段,这主要是由()决定的。
A.社会主义的本质B.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C.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D.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答案:D解析:我国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一个特殊的初级阶段,决非人们主观意志的产物,它具有客观必然性,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
2.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含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②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十一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内容提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从整体上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起点问题。
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在总结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来的历史发展、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作出的科学论断。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党的十五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丰富了基本纲领的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新课导入:看视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揭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反映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要求,是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客观依据。
1956年党的“八大”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正确的判断。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主要是党的指导思想上发生了“左”的错误,八大的正确认识未能很好地坚持下去。
1957年以后,越来越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作为我国的主要矛盾,并进一步提升为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的主要矛盾,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进而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了新的概括。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1、党的基本路线的概念基本路线,即总路线——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
党的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中国共产党十三大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大会,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革命阶段转向建设阶段,从革命时期的政治斗争转向社会主义建设。
十三大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这一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指导思想。
十三大提出,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阶段,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按照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一国两制”。
十三大还提出,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改革开放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把科学技术运用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二动力,把政策改革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三动力,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第四动力。
十三大还提出,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把改革的重点放在经济体制改革上,把改革的重点放在政治体制改革上,把改革的重点放在文化体制改革上,把改革的重点放在社会体制改革上。
十三大还提出,要坚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改善民生作为第二要务,把建设和谐社会作为第三要务,把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作为第四要务。
中国共产党十三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开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曲折开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根底上逐步提出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开展史上是第一次。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开展阶段的认识在初步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后,毛泽东在1959年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专门探讨了社会主义的开展阶段问题。
第一次明确地划分了社会主义的开展阶段。
他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兴旺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拟兴旺的社会主义。
后一阶段可能比◇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论断的逐步形成和开展在邓小平主持制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假设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尽管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但是毫无疑问,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任何否认这个根本领实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这是在党的决议中第一次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的论断。
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开展阶段,物质文明还不兴旺。
〞对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系统阐述,是党的十三大。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开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兴旺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从我国情况来看,这个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即从本世纪中叶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根本完成、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到下世纪中叶根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社会主义的不兴旺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不兴旺的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第四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教学目的:通过讲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使学生理解中国当前最基本的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所处的历史阶段。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产生课型课时:讲授2学时一、苏联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社会主义社会要经历哪些发展阶段,以及当前处于什么发展阶段,这是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制定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依据,因此,各个社会主义国家都非常重视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认识和探索。
马克思曾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做过原则性分析。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发展了马克思的思想,不仅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而且论述了过渡时期也要经历很长时期,还提到通向共产主义的道路要经历“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等若于阶段。
斯大林在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和胜利的形势下,于1939年宣布苏联已经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并正在向共产主义逐步过渡。
斯大林忽视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性,把当时苏联社会看成是一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这显然过高估计了当时苏联社会的发展水平。
赫鲁晓夫又把斯大林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错误倾向推向极端,提出了“全面建设共产主义”的理论。
!959年苏共二十一大宣布苏联“现在已进人全面开展共产主义建设的时期”。
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通过的党纲提出“2O年内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赫鲁晓夫还许诺“这一代人将在共产主义制度下生活”。
这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企图超越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倾向,使社会主义国家曾普遍出现急于向更高发展阶段过渡的冒进现象,并使国民经济遭到很大损失、苏联的经济从60年代开始走向停滞阶段。
在1964年苏共十月全会上,勃列日涅夫取代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他上台伊始,就批评赫鲁晓夫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观主义和唯意志论的错误,提出要实事求是地、科学地估价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与前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理论,旨在指导中国从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过程。
毛泽东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应该采取改革和建设的双重措施,以推进社会主义的发展。
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一、以改革开放为主导,实行改革结构性改革,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中心,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加快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三、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高社会主义文明水平。
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增强社会主义政治水平。
五、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水平。
六、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社会主义道德水平。
1987 年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做出了明确的概括,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十三大阐述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是: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基本依据.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
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这个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