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整理笔记(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5
毛概第六章内容总结及心得体会第一篇:毛概第六章内容总结及心得体会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提出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总结建国以来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作出了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准确把握了我国的基本国情。
3、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4、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了系统阐述,并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表明党对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认识的一次飞跃。
6、十五大,进一步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标志着我们对这个理论的认识走向了成熟。
7、十六大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明显的过程性特征,是我国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长达百年的社会发展阶段。
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党的十三大概括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3、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①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论断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可以防止和克服发生“左”的或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发生③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提出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在初步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后,毛泽东在1959年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专门探讨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
第一次明确地划分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他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后一阶段可能比◇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论断的逐步形成和发展在邓小平主持制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尽管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但是毫无疑问,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任何否认这个基本事实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这是在党的决议中第一次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的论断。
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物质文明还不发达。
”对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系统阐述,是党的十三大。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从我国情况来看,这个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即从本世纪中叶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第一节社会主义的本质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补充)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一、这是任何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都必须首先作出回答的问题。
第二、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史上亟待填补的课题。
2、为什么未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第一,在一个长时期内,我们的社会主义观念中存在着严重的把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的倾向,没有搞清楚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二,我们曾经把苏联模式神圣化,照抄照搬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及其相应的社会主义观念。
第三,由于我们长期把苏联模式作为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从而把这一模式的种种具体作法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附加在社会主义之上,从而导致对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清楚。
二、社会主义的本质1、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出的背景2、社会主义本质的提出3、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特点:第一、从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内在依据上揭示社会主义本质。
第二、突出生产力的基础地位。
第三、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第四、在动态中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
三、社会主义的本质论提出的意义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第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奠定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基石。
第四、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体现了人民利益和时代要求。
第二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1、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
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3、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要求。
4、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5、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
二、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
毛概期末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考点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从性质上讲,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从发展程度上讲,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考点二为什么我国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具有长期性1 是由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条件决定的2 是由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决定的3 是由现代化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决定的考点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考点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1)“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这条基本路线的最主要内容,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包含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总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
(3)“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是对我国现代化事业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的概括,是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4)“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规定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方针,是我们完成现代化任务的根本立足之点。
考点五三步走是哪三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注请认真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考点一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第一,就解放生产力而言,是一场革命。
第二,就改革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而言,是一场革命第三,就改革开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而言,是一场革命第四,就改革开放决定中国命运的意义而言,是一场革命考点二改革开放是第二次革命的含义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而言的。
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含义:①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②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算起,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
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
3初级阶段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4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5发展战略:①三步走战略:1981到1990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1991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七改革开放1改革开放背景、性质、理论依据:背景:国内,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严重挫折和损失。
政治局面处于混论状态;经济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崩溃边缘。
国际,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明显拉大,面临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马克思在讲到未来社会的发展问题时,只是提出了在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后,要经过一个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然后进入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这时的特点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因此在经济和道德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
然后再进入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共产主义第二阶段或高级阶段的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不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阶段,它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根本原因在于它的经济社会生活牢牢建立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之上,公有制已经成为主体;而新民主主义时期则不具备这个经济基础。
新民主主义时期,虽然也存在着作为国民经济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但就整个国民经济而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毕竟还只占很小部分,并不能够成为在国民经济中占优势地位、并对整个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由于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经济当时还不占优势,因此,当时的多种经济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同。
当时,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虽然表面上愿意接受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但实际上有着强烈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欲望,力图摆脱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同国营经济分庭抗礼直到取而代之。
个体经济是处在十字路口的经济,它可以接受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也可以接受资本主义经济的领导走资本主义道路,而其自发倾向是走资本主义。
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用邓小平的话说就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所谓“不够格”,是指没有达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设想的未来的新社会的水平。
根本原因是我们的社会主义还不是完全建立在它自身的物质基础之上,而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建立在对社会主义来说是异己的物质基础之上,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艰巨性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的落后也就决定了在生产关系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必须的生产社会化程度很很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还不可能囊括社会经济的一切方面和一切领域,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也不可能是充分成熟的,而必然同方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有较大的差距。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5、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6、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列宁最早提到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曾经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问题。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阶段可能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的思想。
②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
1987年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制定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概念,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加以把握。
③党的十五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④党的十六大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⑤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⑥党的十八大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①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社会性质),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客观依据。
1981年,邓小平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了科学的表述,即: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奋斗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主要内容与基本途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根本立足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应做到以下几点:坚持中国的是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一个中心”不能做加法;“两个基本点”不能做减法;全面理解和正确处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我国已经进⼊社会主义社会;第⼆,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
我们必须坚持⽽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必须正视⽽不能超越初级阶段。
只有全⾯地把握这两层含义,才能同右的和"左"的两种错误倾向划清界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内容概括为: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社会主义不发达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产⼒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社会主义以后,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国在此阶段的主要⽭盾是⼈民⽇益增长的物质⽂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产之间的⽭盾,阶级⽃争在⼀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已经不是主要⽭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长期的,⾄少需要上百年时间。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区别:(1)从经济基础⽅⾯看,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否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从⽽整个经济社会⽣活是否牢牢建⽴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之上。
新民主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虽然处于领导地位,但不是社会经济的主体。
因此这个时期社会的阶级关系、主要⽭盾和由此决定的根本任务也不同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从所属范畴来看,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属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范畴,⽽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过渡性质的范畴。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党的⼗五⼤⽂件从发展⽔平、产业结构、经济形态、⽂化教育、富裕程度、地区差别、经济政治体制、精神⽂明建设、实现⽬标等九⽅⾯的论述及其表现,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占很⼤⽐重、主要依靠⼿⼯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农业⼈⼝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然经济半⾃然经济占很⼤⽐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的历史阶段;是由⽂盲半⽂盲⼈⼝占很⼤⽐重、科技教育⽂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化⽐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占很⼤⽐重、⼈民⽣活⽔平⽐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民⽐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和探索,建⽴和完善⽐较成熟的充满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的历史阶段;是⼴⼤⼈民牢固树⽴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明的同时努⼒建设精神⽂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同世界先进⽔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的历史阶段。
毛概2022重点知识点整理归纳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劳动力的素质还不够高等原因,存在着一定的资产阶级法权和等级差别的社会主义阶段。
这是毛泽东同志根据我国特殊国情总结出的重要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在生产力落后的条件下,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阶段分为两个阶段,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高级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依据和历史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依据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而历史基础是我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解放和社会主义革命。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和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是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主要矛盾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当前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党的基本路线是指长期斗争过程中,党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坚持的统一的政治纲领。
党的基本纲领是指在我国特殊国情下,党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所提出的重要思想和任务。
具体内容如下:1.党的基本路线的总体要求和主要内容:党的基本路线的总体要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按照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2.党的基本纲领的总体目标和基本任务:党的基本纲领的总体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本任务包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促进中华民族共同繁荣等。
3.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历史轨迹和指导作用: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的变化和发展,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和灵魂,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内涵。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提出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在初步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后,毛泽东在1959年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专门探讨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
第一次明确地划分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他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后一阶段可能比◇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论断的逐步形成和发展在邓小平主持制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尽管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但是毫无疑问,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任何否认这个基本事实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这是在党的决议中第一次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的论断。
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物质文明还不发达。
”对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系统阐述,是党的十三大。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从我国情况来看,这个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即从本世纪中叶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要内容是正确分析和认识社会主义不同阶段矛盾、任务,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立论基础。
1.初级阶段理论2.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3.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一)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探索马恩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论马克思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两个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不存在适应一切条件的一劳永逸的方案,对马克思主义应该灵活应用。
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三个阶段: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或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第二阶段或高级阶段1.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91917年战时共产主义1921年新经济政策1936年宣布进入社会主义1939年宣布开始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1959年21大赫鲁晓夫宣布社会主义已取得彻底胜利1961年22大赫鲁晓夫宣布用20年时间基本建成共产主义1967年勃列日涅夫降温苏只是已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1982年安得罗波夫“苏联处在发达社会主义这一漫长历史阶段的起点”。
1986年戈尔巴乔夫提出要“完善社会主义”以俄国国情为基础的分析资本主义只能过渡到社会主义而不是共产主义列宁1917年,把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称为社会主义,把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称为共产主义。
1920年,把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低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
意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将是长期的。
2.我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毛泽东——两步走的思想我们的总目标,是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我们是一个六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化、机械化,要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究竟需要多长时间?现在不讲死,大概是三个五年计划,即十五年左右,可以打下一个基础。
毛概整理笔记(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提出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在初步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后,毛泽东在1959年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专门探讨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
第一次明确地划分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他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后一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论断的逐步形成和发展在邓小平主持制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尽管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但是毫无疑问,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任何否认这个基本事实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这是在党的决议中第一次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的论断。
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物质文明还不发达。
”对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系统阐述,是党的十三大。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从我国情况来看,这个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即从本世纪中叶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前苏联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2、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形成和发展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1、分析了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
2、分析了我国进入社会主义以后的国情现状。
3、当前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也使得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经历更长的时期。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在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2、主要内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3、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
(3)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看书)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提出2、战略步骤第一步:1981——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1991——2000年,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800——1000美元)。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提出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在初步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后,毛泽东在1959年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专门探讨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
第一次明确地划分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他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后一阶段可能比◇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论断的逐步形成和发展在邓小平主持制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尽管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但是毫无疑问,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任何否认这个基本事实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这是在党的决议中第一次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的论断。
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物质文明还不发达。
”对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系统阐述,是党的十三大。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从我国情况来看,这个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即从本世纪中叶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的发展进程,对它的基本特征,党的十三大概括了五个方面,此后,经过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和经验总结,党的十五大又从九个方面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3.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基石”。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确定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的基本依据。
●第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排除“左”右干扰,夺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胜利的思想武器。
●第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紧迫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和思想准备。
完整准确地把握这一科学判断,坚持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对于我们完整准确地把握邓小平理论并高举这个理论旗帜,对于我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对于我们正确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及党在现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是有其客观依据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决定的2.是由我国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决定的◐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这一历史阶段社会众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也就是目前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和制约着其他矛盾,规定和支配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和趋势●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解决。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党的基本路线即党的总路线,是党对一定历史阶段的奋斗目标和任务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所确定的途径和道路的总概括,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既是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的基础,也是制定各项具体工作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从建国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党曾在不同时期分别提出过三条总路线:① 1952 年提出的“一化三改”的总路线。
② 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③ 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
1969年的党的九大正式把这段话确定为“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
”这条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
④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第一,“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是对我国现代化事业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的概括,是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第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集中概括了党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和总政策,是这条基本路线的最主要的内容。
第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实现根本任务的政治保证与动力。
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集中概括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是我们完成现代化任务的立足之点。
第五,“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可简明的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②“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③“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和条件,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途径3.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既要反“左”又要防右。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目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政治的基本目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文化的基本目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社会的基本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战略目标: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一步:从1980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人均500美元,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均1000美元,人民生活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的重点:①农业,②是能源和交通,③是教育和科技。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现在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的突破性进展;人民生活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1)低水平: GDP总量:第6位.人均GDP:第127位2)不全面:消费水平:生存型消费生态环境:社会道德……3)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城乡差距6:1;地区差距;阶层差距我们要在二十一世纪,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经济: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文化: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存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途径1.强化农村发展基础:缩小城乡差距2.平均地区发展:加快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3.增加就业机会:为贫民提供保障4.实现优质工业化:以科技为主导5.维护社会秩序:加强法制建设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