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知识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3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的内容。
这部分知识在初中生物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后续学习生态系统等知识的基础,也对学生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物的适应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材首先通过对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到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
接着通过探究实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最后,教材阐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统一整体。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对于抽象的生物学概念和科学探究方法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他们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系统的、深入的思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
(2)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3)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2)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关爱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2)让学生体会生物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教学难点(1)探究实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设计和实施。
(2)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陕西初中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一、生物与生物圈1. 生物的定义:具有生命特征的实体,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2. 生物的共同特征: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排出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长和繁殖、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3. 生物圈的范围:地球表层的生物和其生活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4.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同时也能影响环境。
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1. 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2. 细胞的功能: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负责生命活动的进行。
3. 组织的概念:由相似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单位。
4. 器官和系统:多个组织联合起来形成器官,多个器官协同工作形成系统。
三、生物的新陈代谢1. 物质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是生物体内物质转化和能量转换的过程。
2. 能量代谢:生物体通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3. 新陈代谢的类型: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
四、生物的生长发育1. 生长的概念:生物体积和重量的增加。
2. 发育的概念:生物从幼体到成熟体的过程,包括细胞分裂、组织分化和器官形成。
3. 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遗传物质、环境条件、营养状况等。
五、生物的遗传与变异1. 遗传的基本概念:生物体的性状由遗传物质控制,并能传给后代。
2. 遗传物质:主要是DNA,少数生物为RNA。
3. 变异的概念:生物体在遗传过程中发生的性状差异。
4. 遗传与变异的关系:遗传保证了物种的稳定性,变异是物种进化和适应环境的基础。
六、生物的分类与进化1. 生物分类的原则: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进行分类。
2. 生物的分类等级:从大到小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3. 进化论的基本原理:物种不断进化,适者生存,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主要驱动力。
4. 进化的证据:化石记录、比较解剖学、胚胎学等。
七、植物的生长发育与生殖1. 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幼苗、成熟植株和果实等阶段。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知识点1:环境中的生态因素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ecological factor)。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生态因素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知识点2: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环境的变化会对生物产生影响。
影响生物的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等。
它们对生物的影响是非常普遍的。
没有光,绿色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也就无法生存下去。
因此光影响着植物的生理变化和分布情况。
光照不但影响植物的生活,也影响着动物的行为、体色、生长发育等。
地球上温度变化的幅度极大,但适于生物生存的温度X围却很窄。
过冷或过热都会使生物的新陈代谢无法正常进行,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如候鸟的迁徙就是由于鸟类受温度的影响而引起的。
水是一切生物体的构成成分,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另外,水还是生物体一切代谢活动的中介,营养物质的运输、废物的排出等等,都离不开水。
水还影响着生物的生活和分布情况。
植物和动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氧气,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如果没有空气,植物就不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物质,动物会因为没有空气而窒息死亡。
非生物因素影响着生物的生活。
当一个或几个非生物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引起生物个体的变化,甚至死亡。
知识点3: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
从同种或异种的角度,生物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两种: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种内互助的现象是常见的。
例如,蚂蚁、蜜蜂等营群体生活的昆虫,往往是千百只个体生活在一起,在群体内部分工合作。
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或配偶等有时也会发生斗争。
例如,在农田中,相邻的作物植株之间会发生对阳光、水分、养料的争夺;许多鸟类的雄鸟在占领巢区后,如果发现同类的其他雄鸟进入自己的巢区,就会奋力攻击,将侵入者赶走。
鲁教版五四制初中生物知识点总结生物与环境一、核心知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组成保护生态平衡二、核心知识一、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一)环境(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非生物因素:指阳光、温度、水分、空气、土壤、湿度等多种因素。
(二)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生物因素: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包括捕食、竞争、寄生、合作、共生等)(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每种生物的形态结构都与生活环境相适应。
如: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变成了刺,可减少水分的蒸腾,以适应干旱的生活环境;企鹅体内有很多的脂肪,有保温作用,以适应严寒的气候;还有,动物的拟态和保护色等,都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
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可提高空气湿度,增长降雨量等。
蚯蚓糊口在土壤中,既可松散土壤,又可增长土壤肥力;又如:“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
生物既能顺应情况,也能影响和改变情况;反过来,情况也能影响和改变生物。
生物对情况的顺应生物对情况的影响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二、生态系统的组成与联系:1、概念:在一定的地区内,生物与情况所构成的同一团体,叫做生态系统。
2、组成:非生物部分:指阳光、温度、水分、空气、土壤、湿度等。
生物部分: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链条式的营养联系,叫做食物链。
如:草→昆虫→食虫鸟→蛇→鹰。
(注)、有关食物链的书写要点:1、每条食物链的起点必须是绿色植物。
2、在食物链中,每个箭头都必须指向取食者(或捕食者)。
2、在食物链的组成成分中,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它只反映出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耗者之间,由于捕食与被捕食而发生的接洽。
3、数食物链时,要从起始端(绿色植物)数起,每条食物链都要数到底,不能漏数,但也不能将一个箭头看做一条食品链。
初中生物知识点的全面生物是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包括生物的基本概念、生物的组成、生物的遗传、生物的进化、生物的生态等内容。
下面将从生物的基本概念、生物的组成、生物的遗传、生物的进化、生物的生态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生物的基本概念1.生物的定义:生物是地球上存在的一种有机体,在生命的过程中通过代谢、生长、繁殖等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
2.生命的特征:包括自我繁殖、适应环境、生长发育、具有新陈代谢等特征。
3.生物的分类:生物可以按照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等不同特征进行分类,一般可以分为生物界、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多级分类。
4.细胞的基本单位:细胞是组成生物的基本单位,所有生物都由细胞构成,细胞包括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大类。
二、生物的组成1.细胞的结构:细胞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细胞内还有各种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2.组织器官系统:细胞可以组成组织,不同组织可以形成不同的器官,器官间可以形成器官系统,从而构成完整的生物个体。
3.生物分子:生物体内含有多种生物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等,这些生物分子参与了生物体内的代谢、传递遗传信息、构建细胞等过程。
三、生物的遗传1.遗传的基本概念:遗传是生物种群中基因信息的传递和变异现象,遗传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由基因调控着生物的特性。
2.遗传的规律:遗传有孟德尔遗传定律和染色体遗传定律两类,前者包括显性、隐性等遗传规律,后者归纳了染色体在遗传中的作用。
3.DNA结构与功能: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由核苷酸组成,包含遗传信息,通过DNA复制和转录等过程实现遗传信息的传递。
四、生物的进化1.进化的概念:生物进化是物种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演变过程,形成生物的多样性。
2.进化的证据:进化的证据包括生物的化石记录、生物的胚胎发育、生物的分子遗传信息等多方面的证据。
3.自然选择与进化: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是一种进化机制,适应环境的个体更容易生存繁殖,从而促进物种的进化。
初中生物济南版知识点总结一、生物与生物圈1. 生物的定义:具有生命特征的实体,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2. 生物的共同特征: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排出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长和繁殖、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3. 生物圈的范围:地球表层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共同构成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4.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同时也能影响环境。
二、细胞与组织1. 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溶酶体等。
2. 细胞的功能: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负责生命活动的进行。
3. 组织的形成:由相似的细胞聚集形成,如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三、生物的类群1. 植物类群:从低等到高等分为藻类、苔藓类、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2. 动物类群:从低等到高等分为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3. 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四、生物的生长发育1. 生长发育的概念:生物体从受精卵发育成成熟个体的过程。
2. 生长的特点: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
3. 发育的特点:生物体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五、遗传与进化1. 遗传的基本原理:基因是遗传的基本单位,通过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
2. 进化的证据:化石记录、比较解剖学、生物地理学等。
3. 进化的原因:自然选择、遗传变异、基因重组等。
六、生态与环境1. 生态系统的概念:生物群落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的系统。
2.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
3.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群数量和比例相对稳定的状态。
4. 环境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污染、可持续发展等。
七、人体健康与卫生1. 营养与健康:均衡饮食、合理搭配、适量摄入。
2. 疾病预防:个人卫生、环境卫生、免疫接种等。
3. 心理健康:情绪管理、压力调适、人际交往等。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环境的概念: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指生物的生存地点,还指存在于它周围的影响它生活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素的概念: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它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类。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分、上壤、温度、湿度等多种因素,它们对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产生着影响①阳光只有在光照条件下,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日储存能量。
光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有些植物只有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得好,如小麦、玉米等。
有些植物只有在密林下层较阴暗处才能生长得好,如人参、三七等。
光对动物的影响也很明显.如蛾类多在夜间涌动,绝大多数动物在白天活动。
鼠妇(潮虫)总是存阴暗的地方出现②温度温度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一定的限度时,生物就可能受到伤害,甚至死亡。
温度也影响生物的分布。
如苹果、梨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香蕉、菠萝不宜在寒冷地区栽种。
③水分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水常常决定生物的分布。
如在干早的荒漠地区,只有少数耐干旱的动植物能生存;而在雨量充沛的地区,森林茂密.动植物种类繁多。
④空气空气影响动植物的生活。
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一氧化碳,动物的呼吸需要氧气等。
特别提醒:生物圈虽然能为各种生物提供阳光、空气、水和一定的温度等,但不同的生物对各种非生物因素的要求不同,从而影响了它们在生物圈中的分布。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包括捕食、寄生、共生、竞争、合作等关系。
①捕食关系: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
如七星瓢虫与蚜虫②寄生关系: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且从这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营养物质维持生存的现象。
如水蛭寄生在牛等牲畜体内、菟丝子寄生在其他植物上(如图)。
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一、背景与意义分析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要突破传统的教育观念,使科学教育从科学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
而传统的生物教学一直是抽象的、科学世界中的生物学,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生物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所以我们要强调生物教学要回归自然,要紧密联系生活世界。
本节课是在学生们初步了解了生物的概念、分类以及生物类群之后,对他们周围生物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指导他们进一步了解生物与其周围世界的关系,激发学生们探求生物学知识的欲望。
这节课主要通过同学们日常生活中能够经常观察到的动物和植物的生活习性和形态,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从知识结构上看是把同学们已知知识的内化和延伸。
从智能培养上讲,是对观察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和打造,同时也是对科学研究的尝试和感悟。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1、知识的积累与疏导:设计、实施“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尝试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和操作过程,通过数据的处理和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从而知道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技能掌握与指导:在自行设计的探究方案指导下,通过有效的探究活动,综合归纳、自主获得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3、智能的提高与训导:通过组内讨论、组间交流,培养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表达能力。
4、情意修炼与开导:在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在疑问驱使下尝试思考和解决问题,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实验和举例确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一生物学基本观点。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以及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课前准备:学生:各小组捕捉鼠妇20只,装入盛有湿土和树叶的透明的可乐瓶中(注意透气)。
教师:培养皿、吸水纸、纸板等。
鼠妇的生活环境、蚯蚓生活环境等挂图,有关教学录像资料、投影资料、统计表、曲线图。
课时分配:1课时课堂设计师:同学们请打开教科书第8页,观察节头情景图“沙漠的仙人掌”,大家知道,野生的仙人掌能够很好的生活在沙漠里,而高大的乔木和农作物却不能在沙漠里生活,哪位同学说出其中的原因??生:沙漠里干旱、缺水;高大的乔木、农作物不适应沙漠环境,而仙人掌适应沙漠环境;高大乔木、农作物需水量大,仙人掌需水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