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生物知识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初中生物知识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初中生物知识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初中生物知识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一)、环境(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指阳光、温度、水分、空气、土壤、湿度等多种因素。

(二)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生物因素: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包括捕食、

竞争、寄生、合作、共生等)

(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生物中考试题专题汇编——生物与环境

2018生物中考试题汇编——生物与环境 一.选择题(共40小题) 1.(2018?乐山)枯叶蝶形态和颜色与周围落叶非常相似,这属于() A.环境影响生物B.生物适应环境C.生物影响环境D.环境制约生物 B【解答】枯叶蝶翅膀极像枯叶,与环境颜色一致,不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都是防御行为,是对环境的适应。 2.(2018?海南)下列自然现象中具有生命特征的是() A.日出日落B.潮涨潮退C.花开花谢D.春去秋来 C【解答】:生物的生命现象包括: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应激性;遗传和变异。ABD中的自然现象都不具有生命特征,C花开花谢具有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生物基本特征,属于生物。 3.(2018?常德)在海洋深处,生存的植物种类非常少甚至没有,影响植物在此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A.空气B.阳光C.温度D.水 B【解答】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有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有红光也有蓝紫光,有利于绿藻利用,所以是绿藻;往下一些红光穿透性不强被海水吸收,能利用起来用作光合作用的只剩蓝紫光,褐藻有利于吸收蓝紫光,最深处没有光,因此没有植物生存。4.(2018?湘潭)当你仔细观察身边的树木,你会发现同一根枝条上相邻的叶片是互不遮挡的,每个叶片都能接收到阳光的照射,这种现象表明() A.生物能适应环境B.环境不影响生物 C.环境能适应生物D.生物不影响环境 A【解答】下面的叶片就不能接受阳光的照射,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就会减少,不利于樟树的生长。因此杨树上下相邻的叶片互不遮挡,能使每片叶都尽可能多地接受阳光的照射,体现了生物能适应环境。 5.(2018?广东)“谷雨,谷得雨而生也。”谷雨前后适于播种和移栽植物,这说明()A.环境影响生物B.生物影响环境C.生物适应环境D.环境适应生物 A【解答】谷雨前后,适于播种与移栽植物,这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分对生物的影响,即环境影响生物。 6.(2018?达州)下列关于生物和生态系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飞蛾扑火是昆虫对光刺激作出的反应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这一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分解者 C.州河里的所有动物、植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完整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 设计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平安城中学张雅楠 一、概念分析 本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每种生物都离不开他们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能适应、影响和改变环境。生物与环境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以及生态因素概念的理解,生物与环境关系中的基本观点的建立。探究实验活动中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要帮助学生完成思维方式的转化,抓住概念的本质,从感性经验、身边实际入手,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的环境,生态因素,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等概念,最终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 二、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第一节,内容包含了本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章《认识生物》的知识后,以生活中常见的鼠妇为话题,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并理解其在农工业方面的应用。再介绍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最后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三、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欠缺,生物知识有限,生态系统的知识学生虽有一些接触,但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本节课的概念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知识单靠老师讲述,理解上是有困难的,但他们对生物知识很感兴趣,热情很高,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教师来说是项挑战。 四、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初中生物的第三节,学生对生物学还不甚了解,所以这节课的成败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学观点,从整体上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课程目标,力求设计多个探究性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感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并有意识地渗透保护环境、尊重生命、关爱动物的教育,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本节课构想的主线是“生物与环境”,由多个学生活动构成。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活动是初中生物课中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学生没有科学探究的基础,所以老师要将探究的一般过程告诉大家,帮助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引导学生尝试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体会实验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把重点放在实验结果的分析上,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环境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理解环境与生物的关系。有意识地点出探究的一般过程,让学生在感性上对科学探究有个认识,为后面上升到理性上的学习作好铺垫。在建立“生态因素的概念”、认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时就要以实例让学生去感悟,并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这些内容。

(江西)中考生物复习 专题复习(三)生物与环境

专题复习(三) 生物与环境 中考考情分析 年份题号题型分值考查内容 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关系,自动调节能力和生态2014 2、5 选择题 2 平衡 5、15 选择题 2 生态系统的组成、种类及调节能力2015 18(1) 非选择题 1 生态因素 保护环境,生态因素,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生态2016 10、13 选择题 2 平衡 8 选择题 1 生态系统 2017 17(1) 非选择题 1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4、12 选择题 2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2018 16(3) 非选择题 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自动调节 生态因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组2019 1、14 选择题 2 成 专题思维导图 江西中考真题

1.[2019·江西]影响沙漠绿洲分布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阳光 B.温度 C.水 D.空气 2.[2016·江西]下列说法与环境保护理念不匹配的是( ) A.焚烧、深埋地沟油 B.植树造林 C.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 D.加大对破坏环境行为的惩治力度 3.[2018·江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突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A.垃圾分类回收 B.低碳绿色出行 C.沿河排放污染物 D.禁燃烟花爆竹 4.[2014·江西]图ZT3-1表示某生态系统生物部分各组成成分相互依存关系图,以下不合理的选项是 ( ) 图ZT3-1 A.甲是生产者 B.丙不是消费者 C.丁是分解者 D.根据吃与被吃的关系只有1条食物链 5.[2015·江西]以下各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弱的是 ( ) A.森林生态系统 B.农田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 D.海洋生态系统 6.[2014·江西]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说法错误的是( ) A.森林比草原的食物网复杂 B.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C.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D.引入外来物种不会破坏当地生态系统 7.[2018·江西]下列关于生物学知识叙述错误的是( ) A.茎中的形成层和叶芽中的生长点均属于分生组织 B.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之间是寄生关系 C.排汗、呼气、排尿是人体排泄的三条途径 D.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的不同在于它不断分裂,而不分化 8.[2017·江西]如图ZT3-2是一种农田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教案--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案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教案 一、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一节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分1课时来进行教学。主要内容有:生态因素、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等概念;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二、学情分析: 通过对第一章学习,学生对什么是生物有一定了解,还没有把生物放到环境中去定位。本节课主要讲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其知识内容不深,自然界中的实例较多,通过演示实例后再进行归纳就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举例说出环境中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4)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思考、分析问题等能力。学会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尝试学习“提出问题”“设计简单的对照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和得出结论”等实验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与相互影响的观点。 (2)培养学生关爱生物,树立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对资料及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的能力等。 五、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相关图片,如:沙漠、草原和森林分布图和小麦田示意图,打斗的北极熊,竹节虫的拟态等图片。 六、教学方法 联系实际生活法、观察法、讨论法、启发诱导、多媒体、提问法,开展师生互动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练习 一、选择题 1、德化戴云山上,枫叶林分布在海域较低的地方,针叶林分布在海域较高的地方.影响这一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A.阳光B.空气C.温度D.水 2、“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是草本植物)是烟台乡村保持多年的习俗,从谚语中可知影响这两种植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A.阳光B.温度C.水分D.空气 3、科学家曾对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进行科学考察,发现海沟深处有鱼虾,但没有绿色植物,其原因是海沟深处() A.没有二氧化碳B.没有阳光 C.没有营养物质D.水温太低 4、北极熊的毛色是白的,沙漠中骆驼刺的根扎得很深,这些现象所体现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A.生物适应环境B.生物影响环境 C.环境影响生物D.生物依赖环境 5、关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有一定限度的 B.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现象 C.生物永远适应环境 D.生物适应环境则生存,否则死亡 6、成语是汉语中人们熟识并广泛使用很久的词组或短句,其中蕴含丰富的趣味生物学知识.下列能说明“生物对环境有影响的”成语是() A.风声鹤唳,草木皆兵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7、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下列与此相似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A.企鹅的皮下脂肪很厚 B.沙漠地区栽种的植物能防风固沙 C.温带的野兔随季节换毛 D.荒漠中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 二填空 1、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不断改变,影响着生物;生物也不断进化,适应并影响环境.请分析下列生物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回答问题.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个诗句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2)在沙漠地区植物造林可以防风固沙,这个事例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3)莲“中通外直”,其地下茎(莲藕)和荷叶叶柄中都有贯通的气腔,适于在环境中生活;沙棘的地下根长度是地上部分高度的十多倍,适于在环境中生活;鱼类适于在水中呼吸的结构是;家兔必须通过四肢来和运动以适应陆地环境.上述事例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2、阅读下列材料,请你回答问题. 资料一:下图中两个狐(A、B),一个是生活在北极的极地狐,另一个是生活在非洲沙漠中的沙漠狐.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七上1.1.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教案

第一章生命的世界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一、背景分析 本节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1章第2节,是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更受到环境的影响。生物适应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这一重要概念的重要章节,也是帮助学生形成“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有机整体。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这一重要概念的重要部分。 学生通过前期的学习,已经建构了“生物的多样性使自然界生机勃勃”、“生物的特征和共性。”等相关概念。学生在生活中对环境影响生物的方式有一些直观的认识,但不能准确表述环境是如何影响生物,生物是如何适应和改变环境的,也不能准确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本节课要帮助学生运用图片或视频、通过大量的生物对环境造成的有益和不利影响的实例,从而认识到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初步建立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这一基本生物学观点。构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这一重要概念。并进一步理解“无休止地破坏环境必定会使人类自身走向灭亡,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这一重要概念。 二、重要概念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在“生物与环境”主题部分,建议教师帮助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有:“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本节课的重要概念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无休止地破坏环境必定会使人类自身走向灭亡,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以上重要概念的建构,涉及到以下三条主要的次位概念以及支撑每条次位概念理解的事实性知识,具体如下:

A、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更受到环境的影响。 A1 在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物对环境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适应性。 A2 环境中有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分布的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A3 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等多种因素。 A4 生物因素主要是指生物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 B、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B1 生物对环境造成的有益影响的实例 B2 生物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的实例 C、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有机整体。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C1人类可以改善环境,也能破坏环境。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休止地破坏环境必定会使人类自身走向灭亡。 C2人类必须重新审视和调整人和自然的关系,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道德准则和消费观念。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说明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兴趣参与课堂探究活动并愿与小组其它同学合作和交流,体验探究的乐趣。 2、能够对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作出假设,尝试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经历实验的过程并认真观察和记录。 3、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 4、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的例子。 5、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 6、能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探索生命的奥秘》的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包含了本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节有关周围生物的知识后,以生活中常见的鼠妇为话题,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再介绍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最后再自然的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学生分析: 省会城市的孩子很少接触过鼠妇,对这种生物了解不多。由于这是本书安排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七年级(初一)的学生对探究性学习又很少经历,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对探究的每一个步骤的思考都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具有相当多的不确定因素,需要教师积极加以引导。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一、创设情境, 学生提问。四人一组,捕捉鼠妇(课前); 发言说明如何捕到鼠妇,提出问题。带领组长在室外观察鼠妇,指出鼠妇即“西瓜虫”、“潮虫”。 对学生发言进行评价,对学生的问题有选择的回答,留下有探究意义的问题。 二、逐步深入,体验探究的过程思考回答遗留下的问题,作出各自的假设; 在讨论发言中设计出实验方案; 四人一组实验操作,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分组汇报结果; 讨论数据的处理方法; 处理数据; 汇报处理结果; 得出结论。积极引导学生思考; 讲述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引导提问,将个别学生未想到的实验方案的细节讲清楚,确保实验的科学严谨性; 纠正错误做法,表扬表现好的实验小组; 评价结果; 启发学生利用好数学工具;

初中生物中考总复习 生物与环境经典试题汇编

初中生物中考总复习 生态系统经典试题汇编 1.2010年4月14日,我国青海玉树发生7.1级强烈地震。在这场特大自然灾害面前,灾区群众与全国人民一起,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请联系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⑴地震后,灾区随时可能爆发由细菌、病毒等引起的疫情,这些引起传染病的微生物属于_______ (填“病原体”或“传染源”)。 ⑵一旦发现传染病患者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其目的是控制___ ;此外还应对水源、厕所、帐篷等场所喷洒消毒药物,其目的是切断___ 。 ⑶给灾民注射乙脑、麻疹、甲肝等疫苗,这一措施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讲是为了保护__ 。从免疫角度讲,注射疫苗后体内会产生一种叫(“抗原”或“抗体”)的特殊蛋白质,从而使机体获得性免疫。 三.生态系统 1.右图为某湖泊生态系统,湖泊中的剑水蚤以藻类植物为食,小虾以剑水蚤为食,小鱼能吃小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0分) ⑴该生态系统中能制造有机物的是,属于生产 者。剑水蚤、小鱼则属于者。 ⑵在湖泊中还存在着许多腐生和真菌,属于 者。它们能将动物粪便、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 对生态系统的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⑶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能量在沿食 物链传递过程中。 ⑷如向湖泊中投放一些肉食性大鱼,大鱼以小鱼为食。 则小虾在数量(纵坐标)上的变化与时间(横坐标)的关系是下图的[ ]。

⑸一段时间后,湖泊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又恢复状态,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能力。 2某兴趣小组调查一个农田生态系统时,发现有三种生物(以甲、乙、丙表示)构成一条 食物链。在同一时间内分别测定甲、乙、丙所含有机物总量,结果如 图。请据图回答:(9分) (1)甲、乙、丙之间通过的关系形成食物链,据能量流动 逐级的特点分析,生产者为生物,这条食物链 为。 (2)使用农家肥可提高农田生态效益,因农田中的者可将农 家肥所含有机物转化为,供生产者再利用。 (3)在一定时间内,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 的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如果人们的活动使丙的数量大量减少,会导致乙的数量,从而破坏这种稳定状态,这表明生态系统的是有限的。 3.右图示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A、B、C代表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请分析回答:(8分) ⑴若A、B、C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则该图所示的生态系 统称为。 ⑵图中A是者,B是者,它们之间通过 捕食关系形成食物链和。 ⑶C是者,主要包括营腐生生活的 和。从图中分析可知,C对生态系统的物 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4.下图示我国南方一种新型的“桑-蚕-气-鱼”农业模式,该模式将蚕沙(蚕粪)、人畜粪便、枯枝败叶等投入沼气池发酵制成沼气,用沼渣喂鱼及为桑树施肥,获得了鱼、蚕、桑、气的全面丰收。请分析回答:(8分) (1)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是由生产者与者之间通过 的关系形成的。“桑-蚕-气-鱼”是不是一 条食物链?。 (2)右图中的生产者是,它通过作用固 定光能,合成有机物;而分解者是腐生的,它对生态系统的起着重要作用。 (3)该模式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生态学原理看,其原因是。 5.下图为一个池塘的生态系统,池塘内有水草、浮萍、水绵、鱼、虾等生物。

2020届中考生物专题汇编生物与环境

生物与环境 1.下列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实例中,哪一项描述与其他三项不同 A.仙人掌叶特化为刺 B.骆驼刺有非常发达的根系 C.蚯蚓改良土壤 D.竹节虫与竹的枝叶相似 2.“沙漠地区栽种的植物能防风固沙”,下列能体现出与此现象相同的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是A.南极企鹅的皮下脂肪很厚 B.温带的野兔随季节换毛 C.蚯蚓能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D.秋冬季节,杨树落叶 3.(2018·遵义)下列实例中,生物与环境不相适应的是 A.竹节虫形似竹节 B.北极狐的体色接近白色 C.草蜥遇到敌害自动断尾 D.有些人初到高原出现高原反应 4.(2018·通辽)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下列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A.荒漠中的植物——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 B.雨露滋润禾苗壮 C.蚯蚓能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D.南极企鹅的皮下脂肪很厚 5.某同学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探究环境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的变量是光照 B.在湿土和干土处分别放一只鼠妇 C.探究的问题是土壤的潮湿度对鼠妇生活有影响吗? D.该实验做一次就可得出正确结论 6.某组同学在探究光对蚯蚓影响的实验时,拟定了以下实验计划,不正确的是A.提出问题: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吗? B.作出假设: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

C.设置变量:设置黑暗潮湿和明亮干燥两种环境 D.实验对象:10条大小相似的健康蚯蚓 7.前进中学某班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设置了一组对照实验。以下几组对照,符合他们实验要求的是 A.阴暗潮湿与阴暗干燥 B.阴暗潮湿与明亮潮湿 C.阴暗潮湿与明亮干燥 D.明亮潮湿与明亮干燥 8.丁丁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生活在山洞深处无光条件下的蚜虫,个体大多无翅膀;生活在山洞浅处明暗交替的条件下的蚜虫,个体大多有翅。那么,影响蚜虫生长发育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A.温度B.阳光 C.空气D.岩石 9.下列描述的情境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C.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D.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0.下列不能说明生物是适应环境的是 A.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刺,植株矮小,根系发达 B.生活在寒冷雪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的厚度可达60毫米 C.蚯蚓生活在土壤中,能够疏松土壤 D.竹节虫静止不动时非常像竹子 11.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南橘北枳”,反映了环境因素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C.叶片退化为刺的仙人掌,可以适应干旱环境 D.“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这属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2.鼠妇,又称潮虫,它们经常躲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如石块的下面、花盆的底部,以及放置擦地墩布的角落。当人们移开花盆、搬开石块或挪开墩布后,鼠妇就会很快地爬到其他隐蔽的地方去。这是光在影响它们的生活吗? 现在提供鼠妇10只、硬纸盒、湿泥土、记录本、计时器、手电筒、黑纸板等实验材料,请你设计一个探究光照是否影响鼠妇分布的实验。 (1)实验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环境生态学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怎样划分的? 2.什么是环境生态学及其研究内容对象? 定义: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类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及保护生态对策的科学。 研究内容: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 3.环境生态学产生与发展过程。 4.当今世界上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 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和损耗;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森林植被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资源破坏和污染;有机物的污染 5.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 全球化;综合化;社会化;高科技化;累积化;政治化。 6.名词及术语 环境问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生态学,环境危机,地球温暖化,臭氧层空洞,酸雨 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或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不利反馈。 生态破坏: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 环境污染:因工农业生产活动和人类生活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 环境生态学:研究人类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及保护生态对策的科学。 环境危机:由人类生产与生活活动导致地区性、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环境功能的衰退或破 坏,从而严重影响和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地球温暖化: 臭气层空洞:人类大量使用的氯氟烷烃化学物质(如制冷剂、发泡剂、清洗剂等)在大气对流层中不易分解,当其进入平流层后受到强烈紫外线照射,分解产生氯游离基,游离基同臭氧发生化学反应,使臭 氧浓度减少,从而造成臭氧层的严重破坏。

中考生物 专题2 生物与环境 新人教版

专题2 生物与环境 1.(2016·连云港)下列诗句能反映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A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B.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C.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D.人家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2.(2016·福州)以下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A ) A.森林B.草原C.池塘D.农田 3.(2016·福州)以下能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 B ) A.阳光→月季→蚜虫→瓢虫 B.月季→蚜虫→瓢虫 C.月季←蚜虫←瓢虫 D.阳光←月季←蚜虫←瓢虫 4.(2016·孝感)如图是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D ) A.微生物中的腐生细菌属于分解者 B.狐和兔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关系 C.该食物网由4条食物链组成 D.该食物网中的能量是循环流动的 5.(2016·厦门)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生物能适应环境,但不会影响和改变环境 B.诗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 C.仙人掌的叶退化成针形是对干旱环境的适应 D.影响生物生活的生态因素只包括阳光、空气、水等非生物因素 6.(2016·齐齐哈尔)素有“地球之肺”和“绿色水库”之称的生态系统是( A ) A.森林生态系统 B.湿地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 D.城市生态系统 7.(2016·赤峰)下列能构成生态系统的是( C ) A.鱼缸内的一群金鱼 B.麦田中的小麦 C.坝上繁茂的草原 D.街道旁的两排杨树 8.(2016·厦门)下列现象中,体现生物与环境温度相适应的是( B ) A.沙漠的骆驼尿液很少 B.寒冷海域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 C.荒漠的骆驼刺根很长 D.山顶树木形成旗形树冠 9.(2016·安庆)关于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A.生物都永远适应生存的环境 B.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现象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活的环境条件。 2.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的亲密关系。 3.举例说出生物能适应和影响环境。 能力目标: 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情感目标: 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2.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1.探究实验设计要点。 2.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教学设计(设计者:) 图中有两只狐,一只生活在北极,另一只生活在非洲沙漠。请你推测:哪一只是北极狐?哪一只是沙漠狐?为什么同是狐,它们的形态却不同呢?(PPT3) 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12~17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14~16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实验法、控制实验变量。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1.两人合作探究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小组合作探究 问题(1) ①非生物因素有哪些?举例说明。 ②生物之间存在哪些关系? ③生物和环境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问题(2) ①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②如何来设置科学探究中的对照实验? 完成“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活动。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得到:(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一类是生物因素。在自然界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在生存和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环境。(2)对照实验中要保证变量是唯一的。 3.师生互动 问题:哪个鱼缸更适合鱼的生长? (PPT4) 教师点拨、示例讲解问题: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PPT5~7)

中考生物复习专题训练 1

生物全程复习专题训练(一) 生物与环境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无论大小,都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 B.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C.动物和植物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D.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 (2012涪陵)右图表示某个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 之间的关系,图中的①所代表的成分名称是: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松树生活在干旱的地方,其根部能够分泌酸性物质使岩石分解,这说明() A.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B.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C.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D.生物的生存与发展与环境无关 4.某地生物体内残留的有毒物质的情况如下表:那么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 ) A.A→B→C→D B.A→B→C C.B→A→C→D D.A→C→B→D 5.(2012济宁)“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可看成 A.一条食物链 B.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C.一个食物网 D.动物之间的竞争关系6.(2012威海)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荣成天鹅湖 B.环翠楼公园 C.乳山河 D.昆嵛山上一棵千年银杏树 7.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下列现象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根深叶茂 B.大树底下好乘凉 C.大雁南飞 D.秋风扫落叶 8.湿地资源丰富,具有面积庞大的湿地生态系统。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两栖动物、鸟类和其他野生生物的重要栖息地 B.能有效蓄水、吸污、净化水质 C.是所有类型的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 D.能调节区域小气候 ⑤

生态学生物与环境

一、选择题: 1.根据生态因子的稳定性程度可把生态因子分为稳定因子和[] A.气候因子B.地形因子C.外来因子D.变动因子 2.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A.气候因子B.地形因子C.稳定因子D.非密度制约因子 3.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A.直接作用B.间接作用C.替代作用D.补偿作用 4.当光强度不足时,CO 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至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A.综合作用B.阶段性作用C.补偿作用D.不可替代作用 5.一般来讲,当生物生长旺盛时,其耐性限度会[]A.提高B.降低C.不变D.不确定 6.蒲公英、杨树、柳树等植物光补偿点位置较高,它们属于[]A.阴性植物B.中性植物C,阳性植物D.酸性植物 7.在海洋的深层浮游植物很难生存的原因是[] A.光线微弱B.营养减少C.没有土壤D.盐分较大 8.在太阳光谱中,能被叶绿素吸收,对叶绿素的形成有促进作用的光是[] A.蓝、绿光B.紫外光C,红、橙光D.红外光 9.很多鸟类迁徙和开始生殖的时间取决于[] A.食物的丰缺变化B.温度的变化C.日照长短变化D.降水的变化 10.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称为[] A.光饱和点B.光补偿点C.光照点D.光辐射点

11.有效积温法则公式中,T0为[ ] A.平均温度B.发育的时间C.有效积温D.发育起点温度 12.大多数植物的生长和干物质积累在变温条件下比恒温条件下[ ] A.有利B.不利C.一样D.不确定 13.地中海果蝇的生物学零度是13.5℃,发育所需要的有效积温是250d℃,则其在26℃条件下生长发育所需时间为[ ]A.30dB.50dC.40dD.20d 14.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旱生植物特征的是[ ] A.通气组织发达B.叶片呈针状C.有白色绒毛D.角质层加厚 15.海洋生活的大多数生物体内的盐量与海水相比是[ ] A.低渗的B.高渗的C.不确定D.等渗的 16.每种植物的生态幅影响该种植物的[ ]。 A 生物量 B 生长速度C分布范围D 发育程度 二、填空题: 1.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 2.按环境的性质,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和——。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划分,可将环境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 3.某生物对某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为该种生物的——。 4.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中,有一个或两个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该因子称为——。 5.小麦的生物学零度要比咖啡的生物学零度——。 6.适应于弱光地区生活的植物称为——。

初中生物中考专题复习《生物与环境

新人教版初中生物中考专题复习《生物与环境》 复习目标一: 1.会区别生物与非生物 2.理解生物圈的内涵。 3.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复习目标二: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描述食物链和食物网。 2.理解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及维持生态平衡的意义。 复习目标一: 【知识回顾】 一、生物圈的内涵 生物圈的范围: 岩石圈 二、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非生物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 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 生物因素:包括捕食、竞争、共生、寄生等关系的生物。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连连看:非生物因素与生物的关系。 南橘北枳温度 仙人掌叶变成刺阳光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水分 不同深度的青岛海洋中分布着不同的藻类植物 【练习】 1.属于生物基本特征的是() A.生物都能快速运动 B.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C.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D.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 2. 生物圈的含义是() A. 地球上的全部生物 B. 地球上一切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 C. 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 D. 大气圈下层、岩石圈表面和水圈 3. 东北某林区,山脚是落叶阔叶林,山腰是红松林,山顶是冷杉林,影响这种分布状况形成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A. 阳光 B. 温度 C. 水 D. 土壤 4. 今年年初湖南省遭受了罕见的冰冻灾害,造成某些地区的植物大面积死亡,这说明() A. 生物能适应环境 B. 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活 C. 生物能影响环境 D.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复习目标二: 【知识回顾】 三、生态系统 ----------- 生物部分动物 --------- ----------- 分解者 1.生态系统的组成 -------- 阳光、空气、水等 2.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_______与_________ 的关系, 3.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____ ___和___ ____总是维持在_____ ______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生态平衡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 _______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有一定的___________。 资料分析:为了防止鸟吃草籽,有人把人工种草的实验区用网子罩起来,过一段时间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子吃光了,而未加罩网的天然草场,牧草却生长良好,请你写出其中的食物链并解释其中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练习】 1. 下列食物链符合生物学原理的是() A.阳光→草→鼠→鹰 B.草←野兔←狼 C.草→田鼠→狐 D.植物→蚜虫→瓢虫→细菌 2.从“狼吃羊,羊吃草”的食物链可以看出,狼体内的有机物最终来源于() A.阳光B.草 C.羊 D.狼 3.自然林内的马尾松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害,其主要原因是() 大气圈水圈

七年级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一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光、水、温度等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2.举例说出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3.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及设计实验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护生态平衡的情感意识。 教学重点 举例说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1)预习本课内容。 (2)课前采集鼠妇,在采集过程中观察鼠妇的生活环境 (3)课前观察周围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教师准备 (1)教师准备实验《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材料用具:纸盒、

黑纸板、玻璃板、湿土、干土、冰冻过的湿土(5℃左右)。 (2)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有关生物的生存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方面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周围有许许多多的生物,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同学们用业余时间捉到一些鼠妇,现在同学们想一想,你们都是在什么地方找到的鼠妇,鼠妇到底适应什么样的环境? 二、探究过程 (一)教师提出问题:鼠妇生活的环境条件是什么? 学生4人一组,分组讨论。 由每小组成员陈述自己是在什么地方捕捉到鼠妇的,经小组讨论归纳作出“影响鼠妇生活的主要环境因素可能是光和温度”的假设。最后教师将学生作的假设归纳为以下两点: 1.鼠妇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或鼠妇不喜欢明亮、干燥的环境)。 2.鼠妇喜欢温暖的环境(或鼠妇不喜欢冰凉的环境)。 教师要求1~5实验小组验证第一个假设,6~10实验小组验证第二个假设。 1.学生1—5实验小组: 假设一:鼠妇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或鼠妇不喜欢明亮、干燥的环境)。 (1)教师推荐实验器材:纸盒、黑纸板、湿土、干土、鼠妇(10

2017届中考科学培优讲义 专题集训 第32讲 生物与环境试题

第32讲生物与环境 知识梳理 【复习重点】 一、生物的分类 根据生物的各种特征,可以对生物进行不同的分类。 1.通常,我们根据有无脊椎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可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无脊椎动物可分为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软体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八大类。 2.常见的植物根据有无种子分为种子植物和无种子植物。种子植物根据种子外是否有果皮包被,分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无种子植物分为蕨类、苔藓类和藻类。 3.生物分类等级由大到小的顺序: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分类等级越高,所含的生物数量越多,生物间的共同点越少;分类等级越低,所含的生物数量越少,生物间的共同点越多。 二、种群和群落 1.种群与群落的区别:种群是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群落是各种生物的总和。 2.种群与群落的联系:群落是由不同种群构成的,它是一定自然区域内,各种种群的集合体。 三、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的分布、形态和生理等的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矿物质等)。 2.生态系统的成分 (1)生产者:绿色植物;(2)消费者:各种动物;(3)分解者: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4)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因素: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矿物质等。 3.食物链和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通过各种关系而彼此联系,其中最主要的关系是食物关系。食物链和食物网以食物关系为基础,它们是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渠道。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逐级减少的。 4.生态平衡是指一个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时,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具有比较稳定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各个成分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保持相对的平衡。一个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这个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的稳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1.2.2《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讨论,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 2.通过实例分析,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通过观看微课,举例说出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4.通过举例分析,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二、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三、教学难点 1.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2.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四、教学准备 准备相关图片制作PPT、鱼缸生态系统、香菇木耳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想一想,议一议”设置问题,让学生们思考,为什么用网罩起来的牧草几乎被虫吃光了,而未罩网的草却生长良好?这个实例说明了什么?通过这些问题引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并过渡到生态系统的组成上。 (二)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组成对于生态系统的认识是层层深入的,因此先从学生熟悉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入手。教师以鱼缸生态系统为例,有感性到理性,有抽象到直观,并通过香菇木耳认识生态系统中的细菌和真菌,认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

分,告诉学生正是这些成分构成了美丽的生态系统。接着引导学生,应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将这些成分进行归类,并最终总结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包括:生物部分,如动物、植物、细菌和真菌等。非生物部分,如阳光、空气、水等。 【设计意图】: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入手,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方式层层深入。 2.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细菌真菌所扮演的角色以鱼缸生态系统为例,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因此扮演者生产者的角色。而动物,去分析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是如何生活的?学生回答出动物是依靠吃其他生物为生,学生之间相互补充,最后形成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真菌等学生感性认识很少,因此教师通过展示实物香菇和木耳,进一步提出他们的生活环境是腐木等地方,强化他们的生活是分解有机物的,因此,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教师讲解,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者相互作用实现物质能量的流动。【设计意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所扮演的角色中,生产者和分解者相对较消费者难于理解,因此,在教学上注重根据解决重点和难点设计问题和情境。 3.食物链以鱼缸生态系统为例,草被鱼吃,在生态系统统一的整体中,生物与生物及生物与环境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而联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教师在课件中出示鱼缸生态系统中草和鱼,让学生们理顺一下,生物之间吃和被吃的关系。教师以这一简单链条为基础,教会学生食物链概念和食物链写法。在讲解中要强调食物链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并且“→”指向一定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并一直到最高级的消费者为一条食物链。 【设计意图】:教师从简单的草被鱼吃的关系理顺和解决过程中,让学生了解食物链的概念,让学生较好的明晰食物链的构成及食物链的写法。 4.食物网教师指出实际上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生活的生物种类很多,并可以试着让学生说出可能的生物种类。教师展示出草原生态系统常见的一些生物,引导学生用食物链的形式分析出这些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这一过程是对食物链知识的一个巩固,更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与生物之间都直接和间接地与其他生物相互联系,食物链条是相互交错分布的,也是错综复杂的。教师引导和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