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 1-1 关注空气质量同步课件 鲁科版选修1
- 格式:ppt
- 大小:997.00 KB
- 文档页数:2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一单元同步测试题及答案全册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一 1.1关注空气质量同步测试一、单选题(共9题;共18分)1.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巴黎召开,签署了《巴黎协定》.该协定要求各国采取更有效的“节能减排”措施控制温室效应.下列做法不利于“节能减排”的是()A. 减少使用化石燃料B. 大力发展火力发电C. 改变能源结构,开发使用清洁能源D. 将煤气化或液化,以提高其综合利用率2.导致下列现象的主要原因与排放SO2有关的是( )A. 酸雨B. 光化学烟雾C. 臭氧空洞D. 温室效应3.世界气候大会与2009年12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商讨2012至2020年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协议.下列物质属于温室气体的是()A. N2B. H2C. CO2D. O24.下列说法,你认为不可能的是()A. 只用米汤就可以鉴定食盐是否加碘B. 一滴水中的分子数比全球人口还多C. 汽车尾气中含有氮的氧化物D. 可口可乐pH=2.25.下列关于垃圾处理的方法不正确的是()A. 处理常用的方法是卫生填埋、堆肥和焚烧B. 将垃圾分类并回收是处理的发展方向C. 填埋垃圾不需要治理,只需深埋即可D. 焚烧垃圾会产生大量污染空气的物质,故不宜采用此法6.化学与能源开发、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应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B. 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应用化学原理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C. 实现化石燃料清洁利用,就无需开发新能源D. 若某个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则该反应为放热反应7.有些垃圾可以用卫生填埋、焚烧、堆肥等方法处理。
下列垃圾中,不适合用这样的方法处理的是()A. 塑料垃圾B. 果皮C. 卫生纸D. 纯棉纺织品8.酸雨的pH小于5.6,下列气体排放可能会形成酸雨的是()A. N2B. COC. SO2D. 氟氯代烷9.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下列做法中,不利于环保的是()A. 任意排放污水B. 推广使用脱硫煤C. 减少汽车尾气排放D. 推广使用无磷洗涤剂二、填空题(共3题;共11分)10.化学与材料密切相关,材料科学的发展和新材料的开发都离不开化学.①明祖陵,被称为“明代第一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神道全长250多米,两侧立望柱二对,石像十九对,石像经风吹雨淋,逐渐被腐蚀,其罪魁祸首就是酸雨,硫酸型酸雨是由空气中的 ________含量过高引起,向燃煤中加入石灰石,可大大减少该酸雨的发生,最终可将煤中的硫转化为 ________(填化学式)②在快中子反应堆中得以广泛应用的钠钾合金在常温下呈液态,这个事实说明合金的熔点比其成分金属的熔点 ________(填字母).a.高b.低c.可能高也可能低③下列物质中,属于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的是 ________(填字母).a.聚苯乙烯b.棉花c.光导纤维.11.随着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增强生态文明建设首度被写入国家五年规划.①天然水的处理可用明矶作混凝剂,其含有的铝离子水解生成的________(填化学式)胶体能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并使之沉降.含有油类、氰化物、硫化物等的工业废水可以用________(填“中和”、“氧化还原”或“沉淀”)法处理,②生活垃圾的处理与再利用,既可以保护环境又可以节约资源.废纸、塑料、废金属等属于________(填“有机垃圾”、“危险废物”或“可回收垃圾”)•生活垃圾常用的三种处理方法是堆肥、卫生填埋和________ ③酸雨是指pH<5.6的降水,主要是由人为排放到大气中的________等酸性气体转化而成的.在煤中加入适量的石灰石作脱硫剂,可以减少煤燃烧时产生的S02,脱硫后产生的废料中含有的CaS04可用于制造建筑材料,则石灰石脱硫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12.调查表明,嘉陵江大桥锈蚀速度每年为0.16mm,远远超过瑞典斯德哥尔摩大桥每年0.03mm的锈蚀速度;1982年6月8 日,重庆市下了一场大雨,市郊1300多公顷水稻突然枯黄,好像火烧过一样,几天后,局部枯死.上述材料中出现的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污染问题.三、综合题(共2题;共12分)13.(2011•合肥模拟)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汽车尾气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汽车排气管上安装“催化转换器”便可以使汽车的尾气转换成无毒气体.如用●表示碳原子,用○表示氧原子,用表示氮原子,如图为气体转换的微观过程.请你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A、B、C三种物质可以归为一类的依据是________(2)将C归为化合物,将D归为单质的理由是________(3)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 .化学变化过程中消耗的A物质和生成的C物质的质量比为________(4)从微观的角度去描述你获得的关于化学变化的有关信息(答出一条即可)________14.某工厂排出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Fe2+、Cu2+和SO42﹣.Ⅰ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如图流程以回收铜和硫酸亚铁.请回答:(1)反应①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2)操作①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_(填序号).a.烧杯b.漏斗c.玻璃棒d.酒精灯(3)固体成份是________(填名称).(4)原料②的名称为________.Ⅱ回收的铜可用于制备胆矾(CuSO4•5H2O).,可将铜和一定浓度稀硫酸混合后并在加热的情况下通入氧气,发生如下反应:2Cu+2H2SO4+O22CuSO4+2H2O.制得硫酸铜溶液后经过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可得胆矾.①请分析2Cu+2H2SO4+O22CuSO4+2H2O反应中,氧化剂是________,还原剂是________(填化学式).②用双线桥标出上述反应的电子得失________.四、实验探究题(共1题;共4分)15.某化学实验室产生的废液中含有Fe3+、Cu2+、Ag+三种金属离子,实验室设计了方案对废液进行以下三步处理,并回收金属.请回答:(1)步骤①中得到的沉淀含有的金属单质有________.(2)步骤②是将Fe2+转化为Fe3+,还可以选用的试剂是.A. Fe粉B. NaOH溶液C. 新制氯水D. 稀硫酸(3)步骤③中加入氨水生成红褐色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答案】B【解析】【解答】解:A.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故A正确;B.大力发展火力发电,消耗化石能源,增大环境污染,故B错误;C.改变能源结构,开发使用清洁能源,可减少污染,故C正确;D.将煤气化或液化,以提高其综合利用率,可减少能源的消耗,减少污染,故D正确.故选B.【分析】节能减排即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特别是减少化石燃料的利用,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措施,如节约电能、减少汽油的消耗、提高煤炭的利用率等都属于节能减排的措施,以此解答该题.2.【答案】A【解析】【解答】A.酸雨的形成与氮的氧化物和硫的氧化物有关,A符合题意;B.光化学烟雾的形成与氮的氧化物有关,B不符合题意;C.臭氧空洞的形成与氮的氧化物和卤化代烃有关,C不符合题意;D.温室效应的形成与二氧化碳、氯氟烃(CFC)、甲烷、低空臭氧和氮氧化合物气体有关,D不符合题意。
高中化学选修一优质课件课件(共两套)(带目录)高中化学选修一优质课件(共两套)一、引言二、课件一:物质结构与性质1.内容概述本课件以物质结构与性质为主题,深入讲解了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等基本概念,以及物质性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基本知识,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2.教学目标(1)理解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等基本概念;(2)掌握物质性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3.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的基本概念;(2)教学难点:物质性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本课件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实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思考;(2)讲解:详细讲解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等基本概念;(3)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现象,阐述物质性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4)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所学内容进行讨论,巩固知识点;(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三、课件二:化学与生活1.内容概述本课件以化学与生活为主题,围绕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展开,讲解了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1)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2)认识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3)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2)教学难点: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教学方法本课件采用讲授法、实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引发学生对化学与生活关系的思考;(2)讲解:详细讲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3)实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现象,阐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4)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化学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关注空气质量》学情分析经过初中及高一的化学学习,学生已经深深领会到化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这一章的学习中学生将更加震撼地认识到化学对我们的生存环境的影响。
1.知识上,根据受污染的环境系统所属类型或其中的主导因素,环境污染主要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义务教育阶段在“保护好我们的环境”部分已经对这三种主要的污染来源及其危害有所介绍,因此高中阶段的学习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其危害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侧重于治理污染的方法与原理,使学生能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体会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
2.方法上,学生分析探究大气主要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危害以及改善大气质量的主要方法,充分认识到人类生活与自然界的矛盾,充分认识到科学发展的局限性,从而进一步领悟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树立用科学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学生经过先前的学习,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是现时的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的严格要求。
3.情感上,空气污染是当今热门话题,本市也经历过雾霾和空气污染指数高的天气,学生对此感同身受,对于空气污染带来的灾害,学生有改变和预防的兴趣和欲望,所以,在此过程仍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关注空气质量》效果分析本节课采用平实的引入,先讲空气对人类的重要性,空气污染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再通过我国2017年1-12月空气质量最好和最差的十个城市中的海口和石家庄展开,通过城市图片的展示让学生切身感受空气质量的巨大差异。
比较成功地引发了学生兴趣。
空气质量报告的讲解采用先阅读了解再详细讲解的方法,学生反响较好。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自学和老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是简单的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得出。
污染物的来源与治理部分按照污染物的来源、危害、治理措施的思路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