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喀斯特地貌
- 格式:pptx
- 大小:41.87 MB
- 文档页数:108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后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喀斯特原为巴尔干半岛的一处地名,19世纪中叶,最初的喀斯特地貌研究始于此处,因而得名。
可溶性岩石主要有三类:碳酸盐类岩石、硫酸盐类岩石和卤盐类岩石,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0%,喀斯特地貌就出现在这些地区。
从热带到寒带,从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分布。
我国是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的国家,主要分布于广东西部、广西、贵州、云南东部以及四川和西藏的部分地区,面积约90万至130万平方千米。
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特征就是奇峰林立、洞穴遍布。
以地表为界,喀斯特地貌又可分为地上景观和地下景观两部分。
地上通常有孤峰、峰丛、峰林、洼地、丘陵、落水洞和干谷等特征景观,而地下溶洞中最常见的则是石钟乳、石柱、石笋、石幔、地下暗河等景观。
闻名天下的桂林山水和云南石林都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最新资料推荐------------------------------------------------------第五章喀斯特地貌第五章喀斯特地貌1/ 108概述(一)什么叫喀斯特? 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类、硫酸盐类、卤酸盐类等)地区岩石发生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及其形成的一系列地貌。
石灰岩石膏卤盐---------------------------------------------------------------最新资料推荐------------------------------------------------------ (二)我国喀斯特地貌发育概况? 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发育也很典型,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出露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以桂、黔、滇东为大(例如:桂林山水、路南石林)。
3/ 108贵州荔波峰林---------------------------------------------------------------最新资料推荐------------------------------------------------------5/ 108重庆武隆天生桥---------------------------------------------------------------最新资料推荐------------------------------------------------------ (三)喀斯特的价值和不良影响1、价值? 现已探明石油储处多在石灰岩溶洞中,约有一半在该地貌中。
地表奇峰异石,地下有众多溶洞,各种造型景观奇特,称为丰富的旅游资源。
地下洞穴埋藏的古生物和古人类化石有重大科学价值。
7/ 108---------------------------------------------------------------最新资料推荐------------------------------------------------------9/ 108海中喀斯特越南下龙湾——“ 海上桂林”---------------------------------------------------------------最新资料推荐------------------------------------------------------ 下龙湾11/ 108---------------------------------------------------------------最新资料推荐------------------------------------------------------13/ 108---------------------------------------------------------------最新资料推荐------------------------------------------------------ 贵州威宁的草海,46.6 km215/ 1082、不良影响? 裂隙、孔洞多,地表难吸收水,风化壳薄,会引起水土缺失,不利农业生产。
第15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和常见地貌类型(必修1+选修Ⅰ1)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其影响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结果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山脉和巨大的褶皱山系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1.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2.表现形式及其作用表现因素作用结果风化作用温度、水、生物使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侵蚀作用水、冰川、空气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搬运作用风、流水、冰川等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堆积作用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1.喀斯特地貌(1)概念:组成地壳的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其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分布:喀斯特地貌在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类型: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洼地、峰林等,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
2.风沙地貌: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
类型包括风力侵蚀形成的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地貌和风力堆积形成的沙丘等。
3.海岸地貌: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
主要类型有侵蚀形成的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和堆积作用形成的海滩、沙坝等。
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的分类:A是岩浆岩;B是沉积岩(或变质岩);C是变质岩(或沉积岩)。
2.地质作用:①冷却凝固;②外力作用(或变质作用);③变质作用(或外力作用);④重熔再生。
微点1 准确理解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1)同时存在,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结果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
第五章喀斯特地貌本章重点、难点内容:1.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2.喀斯特地貌的发育阶段3.喀斯特地貌的地带性本章内容:在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由喀斯特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称为喀斯特地貌。
第一节喀斯特作用一、喀斯特作用的化学机制CaC03+C02÷H20-Ca2++2HC03二、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1,岩石的可漆性岩石的可溶性主要取决于岩石的成分和岩石的结构。
2,岩石的透水性岩石的透水性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度和裂隙度以及可溶性岩石本身的喀斯特化程度。
4.水的溶蚀力水的溶蚀力主要取决于水中CO2的含量以及水中各种有机酸和无机酸的含量。
水的溶蚀力一般是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的。
5.水的流动性水的流动性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
三、喀斯特水的动态存在于可溶性岩石内的一切地下水体总称为喀斯特水。
喀斯特水的运动方向及其变化状况等称为喀斯特水的动态。
1、垂直渗透带(充气带)6.季节变动带(过波带)7.水平流动带(饱水带)4,深部滞流带(承压带)以上各带的界线受气候变化和地壳运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第二节喀斯特地貌一、地表喀斯特地貌1、石茅与漆沟:2.泳斗与落水洞:3.泳佻洼地与漆核谷地:4.干谷、言谷和地下河:5.除丛、峰林和孤峰:一般自山地的中部向山地的边缘依次出现峰丛与溶蚀洼地、峰林与溶蚀谷地、孤峰与溶蚀平原。
二、地下喀斯特地貌1、源沟的发育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石中的各种构造面进行溶蚀侵蚀所形成的地下洞室。
溶洞的发育严格受构造的控制:如沿单一裂隙发育的多呈细长的管道状;沿二组直交裂隙发育的溶洞呈不自然的转弯;在多组裂隙交汇处发育巨大的厅堂;沿倾斜层面发育的溶洞底面也为倾斜的。
纵剖面往往呈阶梯状。
2.周夫化学堆东: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幕、石灰华等。
第三节喀斯特地貌的发育一、喀斯特地貌的发育阶段1、早期当石灰岩上的非溶性盖层被剥除后,石灰岩体露出地面,喀斯特地貌开始发育。
原先河流切入石灰岩体内,地面上出现石芽、溶沟,并有少量的溶斗、落水洞出现,地表水部分开始转入地下,但仍以地表水系占优势。
喀斯特地貌(共5篇)第一篇: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溶洞之美一、类型及分布按出露条件,喀斯特地貌可划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
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
世界上比较著名的是中国广西、云南,以及越南等地。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
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为91~130万平方千米。
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广西境内主要是热带和亚热带喀斯特,贵州、云南、西藏多为高原喀斯特,高山喀斯特多分布在四川、云南和西藏等高海拔地区。
具体来说,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在水的切割和侵蚀作用下形成的,所以说,只要有大规模石灰岩地层同时又有水流作用,基本都可以形成喀斯特地貌。
在大自然里,许多石灰岩地带(主要成份是石灰石),就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形成了奇峰异洞,生长了钟乳石、石笋等。
钟乳石如何形成钟乳石和石笋大不相同,一个像冬天屋檐下的冰柱,从上面垂下来;一个象春天从地面下“冒”出来的竹笋。
洞顶上有很多裂隙,每一处裂隙里都有水滴不断渗出来,每当水分蒸发掉了,那里就留下一些石灰质沉淀。
一滴、两滴、三滴……水不断出现,又不断地挥发,洞顶上的石灰质愈积越多,终于生成一个乳头——这就是钟乳石的“童年”时代。
以后,乳头外面又包上一层层石灰质,以至越垂越长。
有的钟乳石的长度能达到好几米。
石笋是钟乳石的亲密伙伴。
当洞顶上的水滴落下来时,石灰质也在地面上沉积起来。
就这样,石笋对着钟乳石向上长。
可以说钟乳石是“先生”,石笋是“后生”。
但石笋底盘大,本身比较稳定,不容易折断,所以它的“生长”速度常比钟乳石还快。
石笋的最大高度能达30米,像是一座平地里长出来的“石塔”。
往下长的钟乳石,有时候也会和往上长的石笋接在一起,连接成一个石柱,两头粗,中间细,不明底细的人还认为是谁凿出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