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_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 格式:ppt
- 大小:5.07 MB
- 文档页数:15
人民版必修一《新民主主义革命》说课稿一、引言《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人民版必修一中的一篇重要的历史文章。
它详细地讲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胜利的历史。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深入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中国在近代史上的发展历程和历史转折。
二、文章概述《新民主主义革命》这篇文章主要围绕着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展开。
文章首先介绍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再通过详细回顾中国人民反抗压迫的历史,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到北伐战争,系统地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三、文章核心内容1.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该文章在开头的部分介绍了中国在近代史上的社会特点。
这个特点主要体现在中国既受到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也存在着封建剥削制度的束缚。
这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结构为中国革命的形成提供了土壤。
2. 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文章接下来详细介绍了辛亥革命,这次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历史事件。
辛亥革命不仅开创了近代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还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这一部分,文章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的背景、原因和取得的成果。
3. 五四运动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萌芽文章继续以五四运动为切入点,详细介绍了这一运动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化和思想解放的一次重要事件,也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萌芽。
文章通过对五四运动的深入分析,回顾了中国革命思潮的兴起与发展。
4. 北伐战争与中国共产党的崛起接下来的部分,文章介绍了北伐战争这一重要阶段。
北伐战争是中国革命的重要一步,也是中国共产党崛起的关键时刻。
文章详细描述了北伐战争的过程、背景和意义。
其中特别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重要作用和领导地位。
5.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取得与意义文章在最后一部分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取得和意义。
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成功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为中国在世界上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三课新民主主义革命课程标准: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统地被迫于1912年宣布退位,人民推翻清王朝的愿望得以实现。
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却最终落到了封建军阀头子袁世凯的手中,中国人民并没有实现真正的民主、自由、平等,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不愁吃穿、种田不纳粮的愿望也化为泡影。
以农民阶级为代表的太平天国运动没有完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任务,以资产阶级为代表的辛亥革命也没有实现这一革命愿景,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就落到了无产阶级的肩上,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
请同学们翻到教材第54页,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三单元的第三课:新民主主义革命。
【板书】第三课新民主主义革命师:所谓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与旧民主主义革命即相区别又相联系的革命,首先他们的共同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都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革命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
但是他们又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在领导阶级上的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是无产阶级,指导思想一个是资产阶级自由思想以及三民主义,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革命前途上,就民主主义革命为的是实现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前途是社会主义道路。
新课:一、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板书】一、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五四运动(1)背景:①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②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壮大③政治基础:北洋军阀专制统治,阶级矛盾激化(根本)④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传入⑤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2)经过:第一阶段:1919年5月4日——6月初主力:学生中心:北京第二阶段:1919年6月初——6月底主力:工人中心:上海(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拒签和约)(4)影响:①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②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③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④为共产党成立奠定基础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北洋军阀政府加入协约国一方,对德奥宣战,英美曾许诺个战争胜利后国际上将对中国以大国相对待,所以中国人对一战后召开的“和平会议”抱有很大希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一、知识结构(利用共产党和国民党两条线索整理教材知识,对比比较明显) (一)抗日战争 中共——人民战争路线——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二)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解放战争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中共——争取和平民主,准备应战(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二、课堂讨论与思考1、在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中,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各是什么?针对上述问题,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措施?(见知识结构) 抗战初期:召开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相持阶段:发动百团大战;巩固根据地抗战胜利前夕:召开七大,为争取抗战胜利作准备抗战初期:散布“亡国论”和“速胜论”相持阶段:进行投降分裂活动,对根据地进行封锁 政治上:美蒋勾结抢夺胜利果实;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重庆谈判;政协会议;撕毁协议发动内战;假和谈 军事上:重点进攻;全面进攻 政治上:赴重庆谈判;参加政协会议;召开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革命胜利后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1949年北平和谈 经济上:土地改革 军事上:粉碎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1947年6月战略反攻;1948年三大决战;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4月23日2、中国共产党能够在抗日战争的恶劣环境中为什么会发展壮大的?解题关键: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政策和措施。
思路引领:始终坚持民族统一战线;制定正确的抗战方针;始终坚持敌后抗战;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答案提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民族统一战线;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论持久战》为中国人民指出抗战的正确道路;开辟了抗日根据地;英勇抗击日军,取得了平型关和百团大战等战役的胜利;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了根据地,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础;召开了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3、抗日战争结束后,针对蒋介石政府假和平,真内战的态度,中共采取了什么措施?为什么中共要争取和平民主?(见知识结构)4、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怎样最终取得胜利的?答题思路:可以从五个方面加以概括:由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坚持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道路;有广大群众的支持;有一支坚持武装斗争的人民军队;组成一个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历史i人民版3.3新民主主义革命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Ⅰ第三单元第3、4课〕【设计背景】:人教版必修Ⅰ第三单元的第3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第4课《新民主主义的胜利》涉及到的内容多,有七大历史事件;篇幅长,多达18页;跨度大,从1919年——1949年;课时少,仅三课时。
倘假设完全按照教材的编排程序实施教学,那么学生学起来,就会感觉杂乱而枯燥;教师实施起来,要么无限制的拖延教学课时,要么紧紧张张仓仓促促的完成上课任务。
如何解决这些矛盾,这是参加新课程改革的教师普遍面临的困惑、新的历史课程与过去历史课程相比,重大变化就是教材编排体系的变化和规定时限的模块式教学,这种变化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注重模块的整体设计和教材内容的整和,凸显教学的计划性和整体性、过去翻开教材就讲,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面面俱到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新的历史课程改革、【设计思路】:将第3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第4课《新民主主义的胜利》作为一个整体,以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党的领导为主线进行一个全局和整体的设计;目的就是使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一个全局的了解和把握,从而也更好的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影响;将第3课和第4课的内容进行专题式整和,具体分为背景、经过、重大会议、影响等几个小专题、目的就是为了教学内容的条理更加清晰、简洁,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而又深刻、【设计目标】:知识与能力:比较全面的了解有关无产阶级或中国共产党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第一次合作、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基本史实;通过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曲折和不平凡的经历,特别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的重要紧急关头作出重大决定:进军井冈山、红军长征的路线问题、抗日战争的路线、解放战争的战略等历史事件的学习,培养学生根据时代的主要矛盾,迎合时代的潮流,实事求是和果断正确的处事方法;过程与方法: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