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人民版)
- 格式:pdf
- 大小:243.16 KB
- 文档页数:9
人民版必修一《新民主主义革命》说课稿一、引言《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人民版必修一中的一篇重要的历史文章。
它详细地讲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胜利的历史。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深入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中国在近代史上的发展历程和历史转折。
二、文章概述《新民主主义革命》这篇文章主要围绕着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展开。
文章首先介绍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再通过详细回顾中国人民反抗压迫的历史,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到北伐战争,系统地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三、文章核心内容1.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该文章在开头的部分介绍了中国在近代史上的社会特点。
这个特点主要体现在中国既受到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也存在着封建剥削制度的束缚。
这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结构为中国革命的形成提供了土壤。
2. 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文章接下来详细介绍了辛亥革命,这次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历史事件。
辛亥革命不仅开创了近代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还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这一部分,文章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的背景、原因和取得的成果。
3. 五四运动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萌芽文章继续以五四运动为切入点,详细介绍了这一运动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化和思想解放的一次重要事件,也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萌芽。
文章通过对五四运动的深入分析,回顾了中国革命思潮的兴起与发展。
4. 北伐战争与中国共产党的崛起接下来的部分,文章介绍了北伐战争这一重要阶段。
北伐战争是中国革命的重要一步,也是中国共产党崛起的关键时刻。
文章详细描述了北伐战争的过程、背景和意义。
其中特别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重要作用和领导地位。
5.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取得与意义文章在最后一部分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取得和意义。
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成功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为中国在世界上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高中历史目录》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与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的秦汉政治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期的政治形态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和民主革命第3讲 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权的斗争第4讲 伟大的抗日战争伟大的抗日战争第5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第6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 统一和对外关系第7讲 新中国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历程新中国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历程 第8讲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第9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专题四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第10讲 古代希腊文明与民主政治古代希腊文明与民主政治 第11讲 罗马人的法律罗马人的法律专题五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 与发展第12讲 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完善与美国1787年宪法年宪法第13讲 民主政治的扩展民主政治的扩展专题六 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第14讲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国际工人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动和俄国十月革命专题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趋势 第15讲 美苏争锋美苏争锋第16讲 新兴力量的崛起与走向多极化新兴力量的崛起与走向多极化 必修二专题八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 与特点第17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 第18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 专题九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第19讲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和血与火的征服征服第20讲 “蒸汽”的力量与走向整体世界“蒸汽”的力量与走向整体世界 专题十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1讲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2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十一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23讲 “自由放任”的美国与罗斯福新政第24讲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25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26讲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专题十二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27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第28讲 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专题十三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29讲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形成第30讲 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及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专题十四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1讲 百家争鸣和儒学的兴起百家争鸣和儒学的兴起 第32讲 宋明理学与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局面专题十五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33讲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第34讲 中国古代的艺术与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代特色专题十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第35讲 “人是万物的尺度”与人性的复苏第36讲 理性与自由的启蒙和主权在民的政治启蒙政治启蒙专题十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与 理论成果第37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38讲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第39讲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专题十八 近代以来的世界科学技术 与文学艺术第40讲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第41讲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第42讲 19世纪以来的世界艺术世纪以来的世界艺术 专题十九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第43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教育及科技事业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第五单元第五单元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第六单元第六单元 和平与发展和平与发展 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和东西方 的先哲的先哲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和亚洲觉醒的先驱人物和亚洲觉醒的先驱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杰出的科学家ⅠB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和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农奴制改革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 选修六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世界文化遗产和古代埃及的历史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和古代埃及的历史遗产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和欧洲文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遗迹及明清的宫殿、皇家园林清的宫殿、皇家园林 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多姿多彩的中国古城和古村落、中国昆曲及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
课时作业6 新民主主义革命1.(2014·北京东城区联考)1919年春,上海各界人民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上海“大世界”娱乐场中的跑马场生意也随之萧条了,有人在其大门上贴了副对联,“正应筹策补亡羊,哪有心思看跑马”。
其中“亡羊”是指( )A.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B.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C.日本强迫袁世凯政府接受“二十一条”D.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解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
据题干时间材料信息反映的是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因此D项符合题意。
A、B、C在时间上与题干信息不符。
答案:D2.(2014·浙江五校联考)历史学家指出:“五四爱国运动是与新文化运动紧密结合的,而五四运动的发生和成功,也仰赖于当时社会多元力量的威力。
”这段材料表明( )①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准备了思想的条件 ②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均有社会多元力量的参与 ③五四运动的成功是工、商、学等阶层努力的结果 ④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A.①③ B.②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准备了思想条件,故①正确。
新文化运动局限于知识分子阶层,脱离了群众基础;五四运动是工、商、学各阶层联合斗争的爱国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故②错误,③正确,材料没有体现④。
故选A。
答案:A3.(2013·荆州质检)“18世纪以来,讲科学理性、讲自由、讲人权、讲法治、讲个人的尊严,这些通过五四运动成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文化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些基本价值。
”这句话表明( ) A.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B.五四运动彰显了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C.五四运动弘扬了民主、科学的精神D.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解析:材料认为通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理性、自由、人权、法治等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文化结构中的基本价值,故选C项。
A、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材料强调的是文化结构中的基本价值,与爱国主义精神无关,排除B项。
答案:C4.(2013·石家庄联考)“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这给20世纪初期的中国革命带来的最大影响是 ( ) A.中国共产党诞生B.新文化运动发展方向改变C.“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创立D.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出现解析:中国共产党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产生的,标志着中国革命有了全新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由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转变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思想基础,但其本身并没有将革命落实到改造社会的政治实践上。
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出现和“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创立,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不断发展的具体体现。
答案:A5.(2014·河南质检)1920年12月,毛泽东在回复蔡和森的信中说:“罗素在长沙演说……主张共产主义,但反对劳农专政,谓宜用教育的方法使有产阶级觉悟,可不至要妨碍自由,兴起战争,革命流血……我对于罗素的主张,有两句评语,就是‘理论上说得通,事实上做不到’……俄国就是个明证,所以我对于中国将来的改造,以为全适用社会主义的原理与方法。
”材料表明中国共产党史的早期成员( ) A.认为俄国革命道路要和中国实际结合B.主张思想启蒙以唤醒民众C.认识到劳工阶级取得政权的必要性D.主张用宪政手段改造中国社会解析:从材料中可看出这场战争的斗争对象军阀和帝国主义,B项斗争对象是日本帝国主义,C、D发生于解放战争时期。
故选A项。
答案:A6.(2013·郑州调研)1922年,中共“二大”在宣言中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的最大要素。
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收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
”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以发动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B.提出了由国民运动转向土地革命的方针C.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地位D.决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解析:解答此题除了理解材料内容外,还要注意“1922年”“中共二大”等有效信息,材料明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地位,至于A、B、D三项则都是中共在“1922年”“中共二大”之后的思想认识。
答案:C7.(2014·浙江联考)以下是某支部队战前的誓师词:“嗟我将士,尔肃尔听。
国民痛苦,火热水深。
土匪军阀,为虎作伥。
帝国主义,以枭以张。
本军兴师,救国救民。
”与该誓词有关的战争(或战役)是( )A.北伐战争 B.百团大战C.辽沈战役 D.渡江战役解析:从材料可看出这场战争的斗争对象是军阀和帝国主义,B项斗争对象是日本帝国主义,C、D发生于解放战争时期。
故选A项。
答案:A8.(2014·西城模拟)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的意义在于( ) A.在实践中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B.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起义的开始C.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D.第一次明确地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解析: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故A正确;B项是南昌起义的意义,C项是三湾改编的意义,D项是中共二大的意义。
答案:A9.(2013·湖南十校检测)“红日照遵义,长征排万难。
突破重围去抗日,高举红旗上延安。
转危为安靠谁人?伟大的共产党!伟大的毛主席!”为什么说遵义会议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①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②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 ③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④工作重心转向农村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农村在1927年即已实现,而①②③均符合遵义会议的史实。
答案:B10.(2014·安徽示范高中一模)某学生在网上搜到一段歌词:“锣鼓响,秧歌起,黄河唱,长城喜。
腊子口上降神兵,百丈悬崖当云梯。
大盘山上红旗展,势如破竹扫敌骑。
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吴起。
南北兄弟手携手,扩大前进根据地。
”此歌词反映了( ) A.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北伐战争B.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取得长征的胜利C.八路军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D.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西北地区的进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的理解能力。
由材料有效信息“黄河唱,长城喜”“腊子口”“大盘山”“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吴起”等信息可判断是长征取得胜利。
A、C、D的表述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
答案:B11.(2013·海淀模拟)1947年的最后一天,蒋介石在日记中写到:“本月忧患最深……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片飞来,蓐食宵衣,兢兢业业,未敢或懈,自省俯仰无愧,信道益笃,成败利钝,一惟听天命而已。
”造成蒋介石“忧患最深”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B.人民解放军的反攻作战取得节节胜利C.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地区发动战略决战D.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决议解析: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拉开了战略反攻序幕,像一把利刃插进国民党军队的战略纵深,整个战局因此而扭转,国民党完全处于被动,解放战争因此出现转折。
答案:B12.(2014·安庆月考)1945—1949年,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所做的努力有( )①重庆谈判 ②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 ③参加政治协商会议 ④北平和谈A.①② B.①②③C.①②③④ D.①②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
依据教材叙述可知①②③④均正确。
故选C项。
答案:C13.(2014·西城模拟)90多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演变成了光耀千秋的“五四”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踏上振兴中华民族的奋斗征程。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北京大学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
……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国家爱国之运动。
——1920年1月孙中山《关于五四运动》材料二:“五四”以来,中国青年起了什么作用呢?起先锋队的作用,……但是光靠它是不能打败敌人的,因为它还不是主力军。
主力军是谁呢?就是工农大众。
中国的知识青年和学生们,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把他们动员组织起来,没有工农这个主力军,单靠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这支军队,要达到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是做不到的。
——1939年5月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材料三: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五四运动的精神。
最根本的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不仅表现在1919年5月,而是贯穿在整个五四新文化运动中。
在五四运动和由五四运动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作了准备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才使反帝反封建的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综合新华网信息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孙中山与毛泽东观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请你综合三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写出五四运动在中国文明演进历程中的历史作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及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第(1)问通过阅读并提取材料一、二关键信息,并进行归纳、对比得出答案。
第(2)问实际考查五四运动的重要意义,“文明演进历程”可包含多个角度,结合三则材料的提示进行归纳总结。
答案:(1)同:都指出了五四运动的重大意义,并加以肯定。
异:孙中山没有认识到工农群众的力量;毛泽东则认识到了工农群众的伟大力量,并认为它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保证。
(2)作用:反帝爱国运动,振兴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思想解放运动,广泛地传播民主和科学,促进了新文化运动。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干部上准备条件等。
14.(2014·浙江杭州模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材料一: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
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
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材料二:但无论如何,中国都能与两者(苏联人民战线与英美民主联盟)很好地协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