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 人民版
- 格式:ppt
- 大小:5.30 MB
- 文档页数:15
人民版必修一《新民主主义革命》说课稿一、引言《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人民版必修一中的一篇重要的历史文章。
它详细地讲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胜利的历史。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深入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中国在近代史上的发展历程和历史转折。
二、文章概述《新民主主义革命》这篇文章主要围绕着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展开。
文章首先介绍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再通过详细回顾中国人民反抗压迫的历史,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到北伐战争,系统地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三、文章核心内容1.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该文章在开头的部分介绍了中国在近代史上的社会特点。
这个特点主要体现在中国既受到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也存在着封建剥削制度的束缚。
这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结构为中国革命的形成提供了土壤。
2. 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文章接下来详细介绍了辛亥革命,这次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历史事件。
辛亥革命不仅开创了近代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还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这一部分,文章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的背景、原因和取得的成果。
3. 五四运动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萌芽文章继续以五四运动为切入点,详细介绍了这一运动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化和思想解放的一次重要事件,也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萌芽。
文章通过对五四运动的深入分析,回顾了中国革命思潮的兴起与发展。
4. 北伐战争与中国共产党的崛起接下来的部分,文章介绍了北伐战争这一重要阶段。
北伐战争是中国革命的重要一步,也是中国共产党崛起的关键时刻。
文章详细描述了北伐战争的过程、背景和意义。
其中特别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重要作用和领导地位。
5.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取得与意义文章在最后一部分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取得和意义。
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成功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为中国在世界上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三课新民主主义革命课程标准: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统地被迫于1912年宣布退位,人民推翻清王朝的愿望得以实现。
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却最终落到了封建军阀头子袁世凯的手中,中国人民并没有实现真正的民主、自由、平等,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不愁吃穿、种田不纳粮的愿望也化为泡影。
以农民阶级为代表的太平天国运动没有完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任务,以资产阶级为代表的辛亥革命也没有实现这一革命愿景,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就落到了无产阶级的肩上,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
请同学们翻到教材第54页,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三单元的第三课:新民主主义革命。
【板书】第三课新民主主义革命师:所谓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与旧民主主义革命即相区别又相联系的革命,首先他们的共同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都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革命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
但是他们又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在领导阶级上的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是无产阶级,指导思想一个是资产阶级自由思想以及三民主义,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革命前途上,就民主主义革命为的是实现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前途是社会主义道路。
新课:一、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板书】一、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五四运动(1)背景:①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②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壮大③政治基础:北洋军阀专制统治,阶级矛盾激化(根本)④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传入⑤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2)经过:第一阶段:1919年5月4日——6月初主力:学生中心:北京第二阶段:1919年6月初——6月底主力:工人中心:上海(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拒签和约)(4)影响:①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②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③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④为共产党成立奠定基础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北洋军阀政府加入协约国一方,对德奥宣战,英美曾许诺个战争胜利后国际上将对中国以大国相对待,所以中国人对一战后召开的“和平会议”抱有很大希望。
《新民主主义革命》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所选用的的教材为人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根据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学背景⑴教材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三第三课的内容,在本单元和中国近现代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是中国由被侵略被压迫向独立自主的转折,是中国近现代发展的重要过渡。
本课共分“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民革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四个子目来阐述的。
五四运动期间,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中国革命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实现国共合作,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并最终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结束,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本课上承本专题第一、二课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下启专题四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
从教材特点来看,线索清晰,但概念性强、理论性强,学生难以理解,老师也难以讲出新意。
从教学容量上看,本节内容繁多,时间跨度大,涵盖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近30年的的历史,这对老师和学生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⑵学情分析我所任教的隆昌二中13班学生①从知识基础来看,在八年级已经学习了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三单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第四单元的《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第五单元的《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并且已经在本单元的前两课学习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应该说对本课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初中知识遗忘较多,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又采用了专题的形式,以专题为线索展现历史发展脉络,打破了时空的界限。
这本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但初中历史教育的现状决定了众多学生既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不理想,无法形成学习高中历史课程的必要的知识基础;因此不能对她们的知识结构的构建抱太大的希望;②从能力基础来看,他们思维活跃,有表现欲,但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易接受形象事物,不易理解抽象事物。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高效演练·稳达标【高考真题】1.(2016·全国卷Ⅱ·T29)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
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解析】选A。
由材料中信息“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可知这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粮食产量增加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土地革命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A正确。
B是农业发展的外部条件,不是主要原因,只是一个重要保障;C说法不符合史实;D不是原因而是作用或成果。
2.(2016·天津文综·T9)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后,中共中央于1947年2月1日发表声明:“对于1946年1月10日以后,由国民党政府单独成立的一切对外借款,一切丧权辱国条约及一切其他上述的协定谅解……本党在现在和将来均不承认,并决不担负任何义务。
”这一声明( )A.说明中共“另起炉灶”方针开始实行B.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体现C.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历史D.认为国民党政府是在出卖国家利益【解析】选D。
由题干可知,《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而A、B、C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后,故不符合题意;由所学知识可知《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是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再结合材料中“一切丧权辱国条约”等关键性语句分析,中国共产党认为该条约的签订是国民政府出卖国家利益的表现,故D正确。
3.(2015·全国卷Ⅰ·T29)《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