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梢青春感阅读试题及答案柳梢青.春感
- 格式:docx
- 大小:8.21 KB
- 文档页数:1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强化训练精选(附答案解析)(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昌谷北园新笋四首李贺其一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其四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归卧叹清贫。
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尊。
【注】①本组诗写于李贺任奉礼郎以病辞归昌谷时。
②箨(tuò)落:笋壳落掉。
③长竿:新竹。
④茂陵:地名。
《史记·司马相如传》记载“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
15.下列对两首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君看母笋是龙材”描述竹子在春天初长时的情景,语势流畅而又清丽自然。
B.“茂陵归卧叹清贫”说自己已经年老,只能像居茂陵时的司马相如甘守清贫。
C.“风吹千亩迎雨啸”写千亩之竹风吹过后声浪仿佛雨啸,有排山倒海之气势。
D.两诗赋予普通意象奇特之处,与传统借竹抒怀诗不同,集中体现李贺创作风格。
16.竹是古诗常见意象,往往寄托着诗人情志。
试分别简要分析这两首诗中竹子的形象。
(6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题。
登岳阳楼①萧德藻不作苍茫②去,真成浪荡游。
三年夜郎③客,一挖④洞庭秋。
得句鹭飞处,看山天尽头。
犹嫌未奇绝,更上岳阳楼。
【注】①岳阳楼:湖南岳阳城西门城楼,下临洞庭湖。
唐丞相张说谪岳阳时所造,为登临胜地。
②苍茫:旷远无边的样子。
③夜郎:唐置县,今湖南玩陵西。
④挖:同”舵”,这里指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抒发感慨,颌联写自已经历,多年夜郎为客,今日泛舟洞庭之上。
B.颈联写洞庭湖的秋色,白鹭、远山,画面开阔;以动衬静,境界多变。
C.尾联变换视角,由舟中转楼上,既点出题目,又引人想象,意味深长。
D.这首诗,避开前人所写的角度,把大量笔墨用在登楼之前,独辟蹊径。
16.这首诗蕴含着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6分)(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送李判官赴东江王维闻道皇华使,方随皂盖①臣。
刘辰翁《柳梢青春感》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柳梢青春感》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①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②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
③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④【注释】①铁马:指元朝南侵的大军。
蒙毡:冬天在战马身上披一层毡子保暖。
银花:花灯。
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这三句指元兵入侵,故国覆亡。
②番腔:少数民族唱的腔调。
戏鼓:指蒙古族的鼓吹杂戏。
不是歌声:唱得不成曲调。
这里鄙夷少数民族音乐戏曲,意即怀旧。
③“想故国”句:用南唐李煜《虞美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语意。
④辇(nian,碾)下:京都。
山中岁月:指自己隐居山中的生活。
海上:用苏武在北海矢志守节的故事。
《汉书·苏武传》:“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刘辰翁《虞美人》:“犹胜阴山海上窖群中。
”【译文】蒙古族的铁骑披挂着毡子,元宵节的花灯挥洒着泪滴,春天悄悄来到了弥漫着愁云的荒城里。
笛子里演奏出异族的腔调,街头上传来了杂戏的鼓声,这一切都唱不成曲调。
最使人难堪的是凄然独坐,面对青灯。
不由回想起故国情景:高台上欣赏月色,是那样的皎洁清明。
京都当年的美好风光,山中眼前的隐居生活,我只能效法苏武牧羊北海,矢志不渝。
【赏析】词人隐居山中,阔别旧都。
然每逢佳节,依然感慨万千。
上片凭想象落笔,写元军铁蹄蹂躏下,今日元宵临安城的悲苦愁怨,凄凉冷落。
下片直抒胸臆,突出欲说还休的故国之思和兴亡之感。
《柳梢青·春感》的阅读题及答案《柳梢青·春感》的阅读题及答案刘辰翁①铁马蒙毡,银花②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③心情。
注:①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词人。
南宋灭亡以后,曾参加抗元斗争,宋亡后在外流落多年。
晚年隐居故土江西庐陵山中,从事著述。
此词是作者隐居时所作,“愁城”“辇下”:南宋京师临安。
②银花:元宵节的花灯。
③海上:汉代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牧羊于北海上,矢志守节。
8. 词的上阙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加以分析。
(5分)9. 请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中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
(6分)8.通过想象描写了临安城元宵节的景象(虚实结合的手法)。
(2分)作者隐居家乡,此时南宋都城已被元军占领(宋朝被元所灭)。
作者想象着都城元宵节的花灯、横笛、戏鼓,都已蒙上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气息,不由得流露出浓浓的愁怨,在“春愁”中传达着对元统治者的强烈愤激之情。
(3分)或:乐景衬哀情。
(2分)本是春来之际,又逢元宵佳节,有花灯、戏鼓、歌吹,只是如今这一切都笼罩在亡国的哀痛之中。
作者内心充满愁怨,也表达了对入侵者的强烈愤激之情。
(3分)或:“银花洒泪”运用了拟人手法。
或:视觉听觉相结合进展描写(从这两个角度答复,最高3分)9.(6分)“辇下风光”指心念故国,然而风光不再,表现亡国之痛(2分);“山中岁月”指自己身之所在,表现身在山中、报国无门的憾恨(2分);“海上心情”那么是自己志之所向,借苏武牧羊矢志守节之典进一步说明自己守节不仕的志向(2分)。
【古诗文阅读】黄简《柳梢青》阅读答案及赏析柳梢青黄简病酒心情。
唤恨无穷,可奈流莺。
又就是一年,花掉怒寒食,柳正视清。
天涯翠层层。
是多少、长亭短亭。
倦倚东风,只凭好梦,飞到银屏。
(1)恳请从修辞手法和炼字角度,赏析“花掉怒寒食,柳正视清”句的妙处。
(5分后)(2)这首词抒发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两句用了互文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分明而严整。
富有感情色彩和动作表现力的“惊”字、“认”字,把一春郁闷,见花柳而惊知寒食清明已至的情态活脱脱地表现了出来。
这两个极见精神的动词是该词的“词眼”。
(2)这首词抒写了抒情主人公在冬至时节怀人已而的情怀。
上片主人公带愁醉酒,心烦意乱,触景生情,感叹时序还珠格格,特定时节自己身在异乡,无法与家人团圆。
下片写下主人公盼天下天涯的层层翠,心中暗数着数不清的长亭短亭,怀人之情油然而生,以至期望能够在梦中与亲人团圆。
二:(1)表示“花掉怒寒食,柳正视清”运用的修辞手法,并沃苏什卡“怒”“认得”二字的妙处。
(6分后)(2)结合全词看,作者的“病酒心情”具体指怎样的心情?(2分)参考答案(1)修辞:对偶、互文。
(2分)妙处:生动形象地整体表现了作者见到花柳而惊知寒食冬至已至的情态,暗抒一春难过。
(4分后)(2)时光流逝的感慨、思乡怀人的愁绪。
(2分)赏析:这首词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
他喝了闷酒,醉得有些近乎病态(“病酒”即醉酒,俗谓“醉酒如病”);黄莺鸟的叫声,本来是悦耳动听的,所以博得了“流莺”的雅号,杜甫也有“自在娇莺恰恰啼”的诗句。
可是对这首词中的主人公来说,却只能“唤愁无限”,听得心烦,却又无法封住那流莺的嘴巴,真是无可奈何(“可奈”即“怎奈”、“无可奈”)!主人公的愁从何而来?细细想来,既不是源于病酒,也不是因为流莺。
伤春?倒有些相似。
你看,“又是一年,花惊寒食,柳认清明”,光阴荏苒,逝者如斯,转眼“又是一年”!春光如许,年复一年,时不我待,触景生情,感到时序惊心,慨叹流年暗换,从而“愁”上心头,“春愁过却病”,美其名曰“伤春”,有何不可?“伤春”一词,不知被古人用过多少次,其实,春本无可伤,可伤者往往是与春一样美好的事物。
刘辰翁《柳梢青·春感》阅读答案附赏析柳梢青春感刘辰翁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注释:①刘辰翁生于南宋末年,宋亡后,隐居不仕。
②海上心情,用苏武牧羊典。
《汉书〃苏武传》: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中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⑴题曰《春感》,亦咏元宵。
⑵铁马:指战马。
陆倕《石阙铭》:铁马千群。
⑶银花:花炮,俗称放花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
洒泪兼用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意。
⑷愁城:庾信《愁赋》:攻许愁城终不破。
详见姜夔《齐天乐》注⑷。
⑸指蒙古的流行歌曲,鼓吹杂戏。
周邦彦《西河》:酒旗戏鼓甚处市。
⑹故国:本意是故都,这里兼说故宫,连下高台。
《武林旧事》卷三:禁中例观潮于天开图画,高台下瞰,如在指掌。
⑺辇下:皇帝辇毂之下,京师的代称,犹言都下。
⑻三句分说:宋亡以后临安元宵光景,自己避乱山中,宋室漂流海上1.词的上阙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加以分析。
2. 请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中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
这首词写的是元宵节之感,上片却说银花洒泪,这是用了何种修辞?展现了整个城市当时是处于怎样一种情景之中?诗词创作有实笔有虚笔,所有回忆的、想象的、概括的、抽象的内容等都是虚笔,这首词的一大特点就是虚处见意。
请具体分析一下末尾三句是如何体现虚处见意,并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词的上阙从哪些方面表现城之愁?参考答案:1.通过想象描写了临安城元宵节的景象。
作者隐居家乡,此时南宋都城已被元军占领。
作者想象着都城元宵节的花灯、横笛、戏鼓,都已蒙上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气息,不由得流露出浓浓的愁怨,在春愁中传达着对元统治者的强烈愤激之情。
或:乐景衬哀情。
本是春来之际,又逢元宵佳节,有花灯、戏鼓、歌吹,只是如今这一切都笼罩在亡国的哀痛之中。
作者内心充满愁怨,也表达了对入侵者的强烈愤激之情。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古诗词阅读专项训练——《柳梢青》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列各题。
柳梢青①清•蒋春霖芳草闲门,清明过了,酒滞香尘。
白楝②花开,海棠花落,容易黄昏。
东风阵阵斜曛③,任倚遍,红阑④未温。
一片春愁,渐吹渐起,恰似春云。
【注】①柳梢青:词牌名。
②楝:暮春开花的一种树。
③斜曛:夕阳斜照。
④阑:栏杆。
(1)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白楝花开,海棠花落,容易黄昏”的面面。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一片春愁,渐吹渐起,恰似春云”一句的妙处。
答案解析(1)本题考查描绘句中画面。
需在正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发挥合理的想象与联想,用生动形象的文字再现画面即可。
这句词的意思是:楝树开满了白花,海棠花谢了,不知不觉已经黄昏。
描绘画面时,紧扣“花开”“花落”“黄昏”等词语进行生动形象地描写即可。
(2)本题考查赏析词句。
这句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因为春天易逝而产生的愁绪比作是春云,以有形之物喻无形之愁,巧妙的化虚为实,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作者因为春天易逝而产生的春愁之深之重。
与南唐后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1)庭院中的楝树开满了白色的花,海棠花朵朵凋零,随风飘落,不知不觉已到黄昏。
(2)示例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春愁比作春云,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春愁之浓重。
示例2:运用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将无形的春愁比作有形的春云,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春愁之浓重。
译文:春天芳草侵阶,门庭冷落,清明节已经过了,因为整天沉湎酒中,不但无心外出赏春,就是当繁花凋谢之后,也未能一踏香尘。
白楝花刚刚开发开放,海棠花已凋落落,黄昏在愁闷中不知不觉降临。
尽管春寒已过,东风送暖,夕阳残照,依遍栏杆,毫无暖意。
春天的愁绪,被春风越吹越浓,恰似一片春天的云。
柳梢青送卢梅坡翻译赏析阅读答案柳梢青送卢梅坡翻译赏析阅读答案柳梢青送卢梅坡翻译赏析阅读答案,这是南宋著名文学家、辛派词人刘过所创作的一首词,是刘过在与卢梅坡分别后所写的一首词。
原文: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柳梢青·春感字词解释:(1)泛菊杯深:化用陶渊明诗,写重阳佳节两人共饮菊花酒。
泛,漂浮。
深,把酒斟满。
(2)吹梅角远:化用李清照诗,写在春天时候他们郊游赏梅。
梅:梅花。
角:号角,这里指笛声。
远:指笛声悠远。
(3)浮萍:浮萍科植物,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浮在水面,下面生须根。
可入药。
吹梅:吹奏《梅花落》。
柳梢青·春感翻译:回忆当年,你我同在京城,共饮菊花酒,同听悠远的《梅花落》笛曲。
你我聚散匆匆,如云边孤雁,又如水上浮萍,到处漂泊不定。
离别之后,让人怎么不伤心动情?梦里也曾几度相会,但是梦醒后,因为见不到友人,又失魂丧魄,六神无主,辗转反侧,无法安睡。
后半夜的相思,心像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友人的马后,又像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友人的舟旁。
柳梢青·春感阅读答案:试题:(1)“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分)(2)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4分)答案:(1)“聚散匆匆”内容上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1分)。
结构上,聚散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1分)。
(2)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2分)。
上片“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1分),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1分)。
柳梢青·春感创作背景:卢梅坡,南宋诗人,刘过在京城杭州交结的朋友,这首词是刘过为他送别时写的。
柳梢青·春感赏析:刘过作为辛派词人,人们总喜欢将他与“金戈铁马”、“整顿乾坤”、“誓斩楼兰”联系在一起,豪放粗犷是其词的当行本色。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柳梢青·春感刘辰翁①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
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②心情。
(注)①刘辰翁(1233-1297),南宋词人。
宋亡以后隐居于故乡江西庐陵山中,从事著述,以此终老。
②《汉书·苏武传》记载:“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1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题为“春感”,然春景不多。
由“银花”“戏鼓”“月明”等物象推断,该词应是作者在元宵节有感而作。
B. 春天给人以希望,但在作者的笔下,处于元军铁蹄蹂躏之下、曾经锦绣的江南此刻毫无生气,处处充满哀愁。
C. “番腔”“戏鼓”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的“神鸦社鼓”,都重在表现民众麻木不仁。
D. 全词以整齐的四字句法为主,搭配两字一顿的节奏和内涵丰富的典故,生出一种沉郁苍凉、欲说还休的情致。
12. 下片“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诗人为什么要如此安排顺序?请说出你的理由。
【答案】11. C 12. 这三句层层推进,“辇下风光”是对过去的怀念,指故都临安曾经的美丽繁华景象;“山中岁月”是现实的处境,指自己隐居之后寂寞而漫长的时光;“海上心情”是气节的体现,指自己在宋亡之后忠心不二、矢志守节的民族气节。
“辇下”承接上文,从“辇下”到“山中”,既有空间上的转换,又有从过去到现实的今昔比照,以“海上心情”作结,不仅点出了“辇下风光”“山中岁月”的实质是故国沦亡,还是对全词思想感情的总括。
柳梢青春感阅读试题及答案柳梢青.春感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②风光,山中岁月,海上
③心情。
[注]①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词人。
南宋灭亡以后,曾参加抗元斗争,晚年隐居故乡山中,从事著述。
②辇下:京师。
③海上:汉苏武出
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牧羊于北海上,矢志守节。
(1)词的上阙从哪些方面表现“城”之“愁”?(4分)
(2)联系全词,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分
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
参考答案:
9.(1)(4分)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表现作者的忧愁。
(1分)
视觉方面:“铁马蒙毡”,整个临安城已处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银花洒泪”,花灯流泪,渲染了全城凄惨阴森的氛围(2分)。
听觉
方面: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调的“番腔”,街头演出的异族的鼓吹杂戏,一片呕哑之声,在忠于故国的南宋遗民听来根本不能称为“歌声” (1分)。
(2)(6分)“辇下风光”指心念故国,然而风光不再,表现亡国之
痛(2分);“山中岁月”指自己身之所在,表现身在山中、报国无
门的憾恨(2分);“海上心情”则是自己志之所向,借苏武牧羊矢志
守节之典进一步表明自己守节不仕的志向(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