膈肌病变及胸部外伤的影像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44.75 MB
- 文档页数:48
横膈疾患的X线诊断横膈位于胸腹中间,将胸腔与腹腔隔开,膈肌形成圆顶状肌肉纤维膜,构成呼吸肌的一部分。
横膈周围附着于前胸骨剑突后,两侧附着于第七至第十二肋骨、肋软骨内侧,后部附着于第一腰椎横突及第1、2、3腰椎体,并构成肌束,为膈脚,在CT像上非常清晰。
肌纤维集中于中心腱。
呼吸时上下移动1~5cm。
横膈的疾病中有位置的异常、横膈麻痹、膈疝等,而膈肌的肿瘤则较少。
一横膈膨出多发生在右侧,为横膈的局部膨出,因为膈下为肝脏,又称为肝疝(hepatic hernia)。
其原因可由于先天性膈肌发育不全、后天性者可因膈局部薄弱、或膈萎缩而引起。
病人多无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
X线表现:于右侧横膈中央部呈一半圆形膨隆,基底于横膈,向肺野凸出,随呼吸与膈同时移动。
边缘光滑,密度均匀。
侧位片:此膨隆影多位于中央的后方。
肺野均无异常。
CT所见:右膈局部膨出,内部为肝脏结构,CT值40~50Hu。
证明为单纯性膈局部膨出,并无病理意义。
肝核素卵99mTc扫描,可见肝形态有右叶向上方凸出,与X线表现的膨隆一致。
以往也曾应用人工气腹方法,来鉴别是否为膈肌肿瘤,可见膈下薄层气腔,下为肝脏,得到确诊。
也称为肝的副叶。
二膈疝膈疝是腹腔的脏器如胃、或肠管通过横膈的裂孔或先天性缺损而疝人胸腔的疾病。
有先天性与后天性两种。
先天性者因膈肌松弛、缺损、裂隙等而形成膈疝。
后天者因外伤而使腹腔脏器经裂孔进入胸腔。
突入胸腔的脏器有时被膈孔嵌顿。
右侧膈下有肝脏,因而膈疝较少,多见于左侧。
膈疝的分类:(1)食管裂孔疝;(2)Bochdalek裂孔疝;(3)胸骨后疝;右侧:Morgagni孔疝左侧:Larrey孔疝(4)横膈缺损部疝。
临床症状:乳幼儿多有呕吐、呼吸困难症状,且多较重。
而成人则有胸部灼热感,咽下困难,胃部胀满,食欲减退,胸部压迫感,气急,心悸等。
亦有部分患者无症状。
X线表现:常于左侧或心后部肺野,一肿瘤状阴影,如果疝囊较大时可见左侧胸中下肺野大块状阴影,上缘似膈高位。
胸部病变基本征象-膈肌病变征象的病理特点、影像表现及临床意义~~~膈肌病变征象膈肌病变征象膈肌是分隔胸腹腔的圆拱形肌性结构,正常立位时位于第5〜7肋骨前端水平,右侧膈顶略高于左侧(1〜2cm),平静呼吸下运动幅度为1〜2.5cm,以立位X线胸片及透视观察较好。
膈肌本身、胸腔及上腹部病变均可导致膈肌位置、连续性、形态及运动异常。
膈肌位置升高可为单侧或双侧性,胸腔疾病包括肺不张、肺纤维化性疾病、肺切除术后、放疗后、胸膜增厚等,腹腔疾病包括肝肿瘤、胆系疾病、胰腺炎、腹部手术后、大量腹水及腹部较大肿瘤、妊娠晚期、肝脾大、膈下脓肿等,膈肌本身病变如膈麻痹、膈疝及膈膨升。
腹部病变所致的膈肌抬高常合并肺底或中下肺盘状肺不张。
如图1,膈神经麻痹所致膈肌抬高。
胸部正位X线片,箭示右侧膈肌升高,膈面光整,膈顶较对侧增高4.2cm。
图2,膈肌抬高所致盘状肺不张。
胆囊炎患者。
右膈明显抬高,右肺底横行带状影(箭)。
图1图2膈肌下降较少见,仅见于严重的慢性阻塞性肺病、胸腔巨大肿瘤、大量胸腔积液、张力性气胸等疾病。
膈肌中断既可为先天性,也可为后天性疾病。
文献报道,膈肌局部先天性缺损的并非少见,但多为影像学检查中偶然发现,以膈肌后部,尤其是左侧多见,可有或无膈下脂肪疝入胸腔,一般无临床意义。
后天性者可为外伤、手术、腹腔压力增大所致膈下结构如大网膜、结肠、胃、小肠、肾等脏器进入膈上,形成膈疝。
常见膈疝包括食管裂孔疝、外伤性膈疝、Bochdalek疝、Morgagni疝。
X线、CT及MRI 均可诊断膈疝。
影像学表现的直接征象为膈肌局部中断及腹部结构经缺损处进入膈上,冠状位与矢状位图像可清楚显示大网膜内血管与膈下连续、膈下肠管上移,口服对比剂能更好地证实肠管进入胸腔。
间接征象包括膈肌抬高、膈面显示不清、胸腔内不规则含气影,实质脏器经膈肌缺损处细缩,形成所谓“领口征” (collarsign),具有特征性。
图3,Morgagni疝,膈肌前部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