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30例疗效观察【关键词】脑出血中西医结合疗法2001-01—2003-10,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30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全部60例均为本院神经外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42~75岁,平均60岁;病程1~4日;基底节区出血23例,脑叶出血5例,小脑出血2例;出血量<20 mL 17例,20~30 mL 10例,>30 mL 3例。
对照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40~73岁,平均59岁;病程1~3日;基底节区出血20例,脑叶出血6例,小脑出血3例,脑桥出血1例;出血量<20 mL 9例,20~30 mL 19例,>30 mL 2例。
2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脑出血的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检查确诊。
1.3 治疗方法2组均按常规处理,给予脱水、降低颅内压、稳定血压、预防感染、营养脑细胞及治疗并发症治疗。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
①急性期(发病后1周内)采用宁血法。
治以清热凉血、化痰熄风为主。
基本方:生地黄20 g,白芍药20 g,牡丹皮15 g,川牛膝15 g,黄芩15 g,栀子15 g,胆南星15 g,天麻15 g。
肝阳暴亢加钩藤15 g、石决明20 g;风痰偏盛加制半夏15 g、茯苓20 g;痰热腑实加全瓜蒌15 g、大黄15 g、芒硝20 g。
②恢复期(发病1周以上)采用活血法。
治以活血通络、祛瘀消肿为主。
药用:桃仁15 g,川芎15 g,丹参15 g,赤芍药15g,葛根15 g,三七粉(冲)5 g。
每日1剂,煎汁250 mL,分2~3次口服或鼻饲(三七粉冲服)。
2组均20日为1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定[2]。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65例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
方法:将65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3 例。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0. 6% ;对照组66.7% 。
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 0. 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提高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高血压;脑出血;治疗脑出血( ich)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
其发病急、变化多、进展快,病死率、病残率均居脑血管病之首。
其患病人数约占所有脑卒中病人的10%~20% ,住院病死率往往高达43%~51%[1] , 且大部分幸存者都将遗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严重危害病人健康。
造成沉重负担。
目前,关于脑出血急性期的救治一直是中西医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积极有效的早期治疗对最大限度地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至关重要。
但迄今为止对于脑出血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2],作者近2年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我科从2000年6月~2010年12月间收治脑出血患者65例,以头痛、头昏、血压高、昏迷、偏瘫等为主症,符合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3]的脑出血诊断标准,并均经头部ct或mr i明确诊断。
治疗组32例,对照组33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22例,年龄在55~79岁之间,合并心律失常32例,合并心力衰竭8例,肺部感染9例,上消化道出血16例。
治疗前2组年龄、神经功能状态等无明显差异。
2方法2.1对照组用常规西医治疗予解除血肿占位效应,降低颅内压, 选用甘露醇、利尿剂,调整血压,缓解症状,防治并发症,如有呼吸道或泌尿道感染时,及时使用抗生素,并心律失常予抗心律失常,并心力衰竭予抗心力衰竭治疗,并上消化道出血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注意热量补充和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2.2治疗组予以清开灵、脱水剂、有效的抗生素及中枢神经兴奋剂静注,口服具有补气活血、通经活络、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功效的中药:黄芪、赤芍、红花、当归、莪术、丹参、川芎、川贝、牛膝、胆南星等加减。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75例疗效观察治疗脑出血,我院在西医常规处理基础上加服中药,急性期采用宁血法,恢复期采用活血法,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血肿吸收情况明显。
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助于颅内血肿的吸收,提高临床疗效,康复预后较为理想,值得进一步探索。
脑出血;宁血法;活血法得了脑出血患者一定要尽早的对出现的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防止进一步出血挽救生命,促进机体恢复。
内科保守治疗适于出血量少无生命危险及严重神经功缺失者。
脑梗塞中属“中风”范畴,对其病因病机,现代大部分学者有比较统一的认识,不外乎“风、火、痰、瘀、虚、毒”六大主因,诊断标准亦趋于统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的诊断标准分为风痰火亢、风火上扰、痰热腑实、风痰瘀阻、痰湿蒙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等七个证型。
中药根据本病病机特点,多采用活血化瘀、息风化痰、通腑泻火等辨证治法1。
因此,分期、分阶段进行辨证论治,灵活加减,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是治疗脑梗塞中的关键。
我院采用中西结合用药方法治疗脑出血,取得了成功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2010年8月—2012年3月间我院内科收治的脑出血患者75例病历资料,男48例,女27例,年龄42—77岁,患者通常一般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突发头痛、恶心呕吐、言语不清、小便失禁、肢体活动障碍和意识障碍。
诊断标准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脑出血的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检查确诊。
1.2 治疗方法1.2.1 常规处理给予脱水、降低颅内压、稳定血压、预防感染、营养脑细胞及治疗并发症治疗;中药治疗:急性期采用宁血法,治以清热凉血、化痰熄风为主。
中药局提供汤剂:石决明20g,生地黄20g,牡丹皮15g,白芍药20g,栀子15g,川牛膝15g,黄芩15g,胆南星15g,天麻15g。
肝阳暴亢加茯苓20g、钩藤15g、风痰偏盛加制半夏15g;痰热腑实加芒硝20g、全瓜蒌15g、大黄15g。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12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1例。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研究组则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析两组临床治疗疗效。
结果两组C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呈下降趋势,而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下降、上升程度、总有效率及致残率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给予脑出血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较为显著,能够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标签: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
脑出血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主要是原发性的非外伤性的脑实质内出血,该病并发症较多且致残、致死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1]。
当前,临床上对于脑出血的治疗主要是以降颅压、控制血压及补液等为主。
本文主要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3月~12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1例。
对照组男17例,女14例;年龄41~73岁,平均年龄(55±3.42)岁;给予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
研究组男18例,女13例;年龄42~74岁,平均年龄(54±4.19)岁;研究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西辩证施治。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
本次所选患者均参照中华医学会脑血管病学会拟定的相关诊断标准进行确诊,病程在72 h以内,脑出血量在30 mL以内[2]。
本次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和批准,且均与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所选患者均无合并高血压性脑出血者,无合并严重心、肺、肝疾病及其他血液系统性疾病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规西医治疗,如对症止血、脱水、降颅压、预防感染、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以及预防感染等;其中,降颅压选择地塞米松静脉滴注,5~10 mg/次,1次/d;脱水采用20%甘露醇,125~250 ml/次静脉滴注;治疗期间,根据患者病情减少用药剂量。
研究组则在此基础上联合中医辨证施治,具体药方为:钩藤、茯苓、泽泻各30 g,郁金、菖蒲各20 g,天麻15 g,黄芩、栀子、
川贝母各12 g,胆南星10 g,川芎6 g,水蛭粉2 g;用水煎服,1剂/d,
分早晚两次服用;14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
疗程。
1.4 疗效评定
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CSS)以及生活质量量表(BI)评定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生活质量;同时,根据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下降程度评定两组患者的疗效:其中,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程度超过90%及其以上为治愈;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程度在45%~90%,病残分级在1~3级为显效;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程度在18%~45%为好转;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程度低于18%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3]。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通过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CSS、BI评分比较
治疗前,研究组CSS为(24.63±3.53)分、BI为(53.62±5.47)分,对照组CSS为(24.39±3.43)分、
BI为(54.59±5.7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CSS 为(10.29±2.35)分、BI为(77.83±5.96)分,对照组CSS为(17.36±3.52)分、BI为(68.63±7.31)分,两组C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呈下降趋势,而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下降、上升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治愈9例(29.03%)、显效13例(41.94%)、有效7例(22.58%)、无效2例(6.45%),总有效率为93.55%,对照组治愈5例(16.13%)、显效11例(35.48%)、有效9例(29.03%)、无效6例(19.35%),总有效率为8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致残率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致残1例、致残率为3.23%,对照组致残5例、致残率为1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也在不断发生转变,糖尿病、高血脂及高血压患者的数量也随之上升,致使脑出血的患病率也急剧增加[4]。
脑出血的病因较为复杂,主要有脑血管畸形、血液病、动脉瘤、过度劳累以及情绪激动等,对其的治疗若不及时极易危及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
因此,选择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案,提升疗效,改善生活质量尤为关键。
祖国医学中,脑出血属于“出血性中风”的范畴,多因风火上扰、肝阳暴亢、风痰瘀血以及痹阻脉络所致,对其的治疗是以活血化瘀、平肝熄风等为主;本次中药药方中,钩藤具有具有清热、平肝、熄风、定惊的功效,栀子可以凉血活血、清热泻火,三七可以祛瘀止血,泽泻能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脂,茯苓可以利水渗湿、健脾宁心,郁金可以行气解郁、凉血破瘀;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行经通络等作用[5]。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钩藤有降压的作用,而水蛭可以起到抗血栓和抗凝血的功效,郁金能够增加抗血小板的聚集,解痉、镇痛。
本次研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研究组,其治疗后研究组CSS评分下降程度、BI评分上升程度、总有效率及致残率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王亚娟等临床研究结果基本相符。
由此表明,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较为显著,能够有效提升患者日常生活的能力,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同时,还能有效缓解神经细胞的坏死及凋亡,并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荣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43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10(7):84-86.
[2] 王坤亮,朱家攀.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78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2):281-282.
[3] 黄必胜.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后脑积水32例临床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4,14(4):36-37.
[4] 刘海超.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急性期60例临床疗效分析[J].医药与保健,2014,10(3):30.
[5] 张丽,李良.90例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疾病的临床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