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O本土化的效用与风险浅析
- 格式:pdf
- 大小:197.08 KB
- 文档页数:2
MBO在我国的实行及障碍分析摘要管理层收购(MBO)是一种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目的的新型收购方式。
从上个世纪末到现在,MBO在中国加快了进程。
许多企业或为了获取经营控股权,或为了实施产权制度改革,或为了激励人才,进行了MBO。
当我们看到MBO带来的种种有利影响时,也应看到MBO的负面效应。
同时,我们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理性地看待MBO,做成有中国特色的MBO。
关键词MBO所有权和经营权融资收购价收购主体中国特色管理层收购(又称经理层融资收购,ManagementBuy-outs,缩写为MBO)属于杠杆收购的一种,是1980年英国经济学家麦克,莱特发现并进行规范化定义的企业收购方式。
它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者利用借贷所融资本或股权交换及其他产权交易手段收购本公司的行为,从而改变本公司所有制结构、控制权和资本结构,进而重组本公司并获得预期收益的收购行为。
我国企业目前大多实行股份制,即“以入股方式将分散于不同所有权的生产要素联合起来,实行统一使用,集中经营,自负盈亏,按股分红,并保证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以适应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需要①”,而MBO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回归。
因此,一些学者认为MBO与现代企业制度背道而驰,因而加以否定。
其实我国早在1980年就开始了与这方面有关的实践,当时的主要形式是通过内部集资入股的方式扩大生产规模。
现在,MBO对民营企业来说是产权明晰,所有权回归的一种手段,对国有企业来说则是产权变革的一种手段。
目前我国企业实行MBO的目的,大致有以下几种:1、获取经营控股权,确保公司经营稳定性,及实现中长期安排,这一类公司有大众科创、宇通客车等;2、实施产权制度改革,解决一股独大,从而改善股权结构,如强生集团、维科集团等;3、实现人力资本价值,吸引、保持、激励核心人才。
让核心人力资本价值财富化;4、改善经营业绩,激励约束经营者,改善公司业绩,如深圳方大;5、反收购目的,防御外部进入者,防止因大股东间的股权之争而影响到公司经营的稳定性。
MBO在我国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郭震(潍坊科技职业学院,山东寿光 262700)摘要:管理层收购(MBO)作为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一种特殊模式,一直是社会各阶层关注的焦点,MBO在我国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但是,它在实践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使之备受争议。
本文从MBO的内涵、特征入手指出了MBO在我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对随之暴露出来的问题做出了深入的分析。
同时,文章还针对伴随MBO的国有资产流失、融资渠道狭窄、相关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管理层收购;国有资产流失;融资渠道;可行性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识码:A自从1997年四通集团的第一例MBO收购案起,MBO已经在我国摸爬滚打了十年。
在这十年的发展过程中,MBO作为企业产权改革中一种较为有效的模式,一直是企业和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在2000-2001的粤美的、宇通客车、深圳方大的管理层收购热潮之后,迎来的却是“郎顾案”和对MBO无休无止的争论。
在2006年初,国资委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实施意见》,对MBO实行了初步解禁。
由此可见,MBO自引入中国以来,从盛行到抑制,再到解禁,一直吸引着众人的眼球,有关我国企业到底该不该实施MBO的争论也成为众矢之的。
而这种争论正是来源于MBO在我国实践中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只有真正彻底地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确实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MBO才能在我国继续发展下去。
一、管理层收购(MBO)概述(一)管理层收购(MBO)的产生及内涵管理层收购(MBO)是杠杆收购(Leverage Buy-Outs,简称LBO)的一种演变形式。
所谓杠杆收购,就是收购公司主要通过借贷,即增加财务杠杆的方式筹集收购目标公司所需的资金,然后逐步从目标公司的现金流量中偿还的一种并购方式。
MBO 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
为了刺激黯淡的美国股市,杠杆收购逐渐盛行。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杠杆收购狂潮达到了顶峰。
国有企业MBO实施的利弊得失汇报人:2023-12-11•MBO背景与概念•国有企业MBO实施现状分析•国有企业MBO实施利益分析目录•国有企业MBO实施风险挑战•完善国有企业MBO对策建议•总结与展望01MBO背景与概念MBO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当时主要用于解决企业代理成本过高和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
MBO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广,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企业重组和治理工具。
MBO起源与发展发展起源产权结构改革国有企业需要通过MBO等方式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引入民间资本,增强企业活力。
激励机制完善MBO可以建立与经营业绩挂钩的股权激励机制,激发管理团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市场化运作MBO有助于推动国有企业市场化运作,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国有企业改革需求MBO定义及特点定义MBO(Management Buy-Outs)即“管理者收购”,是指企业的管理者通过融资等方式收购所在企业的股权,从而实现对企业的控制权转移和资产重组。
特点MBO具有杠杆效应,即以较少的自有资金撬动较大的收购规模;同时,MBO通常伴随着企业战略调整、组织优化和激励机制改革等。
02国有企业MBO实施现状分析政策法规环境政策法规支持政府对国有企业MBO给予了明确的政策支持,包括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推动MBO在国有企业的顺利实施。
法律法规约束MBO实施过程中,国有企业需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如《公司法》、《证券法》等,确保MBO的合法合规性,避免出现违法行为。
实施情况统计数据实施数量近年来,实施MBO的国有企业数量逐渐增加,显示出MBO在国有企业中的广泛应用和认可。
实施效果从已实施MBO的国有企业来看,大多数企业的经营绩效和市场竞争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证明了MBO的有效性。
成功案例展示案例一某大型国有企业在实施MBO后,通过优化股权结构、完善激励机制等措施,成功提升了企业整体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
MBO存在的问题(doc 5页)MBO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管理层收购(MBO)是指公司管理者或经理层通过借贷融资购买本公司股份,从而改变公司所有者结构、控股权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公司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
这种国际上通用的收购行为,在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中却发生了变异,出现了不少问题。
研究这些问题背后的动因,对于促进中国国有企业MBO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MBO在中国实践中的变异MBO发源于英国。
1980年,英国经济学家迈克·莱特(Mike Wright)在研究公司的分立和剥离时发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在被分立或剥离的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被出售给了原先管理该企业的管理(或经理)层。
在当时的研究中,这种现象还没有名字,人们笼统地把它称之为“buy-outs”。
后来,英国对此类收购进行融资的主要机构工商金融公司(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Finance Corporation)把这种现象起名为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s),简称为MBO,该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MBO的出现并非偶然,在很大程度上,它可以说是20世纪70年代公司分拆的结果。
公司分拆是指大公司将部分非主导业务剥离出去,以便集中精力经营主导业务。
在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以前,公司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地寻求兼并机会,迅速扩大公司规模,很少出现通过公司分拆将公司变小的现象。
物极必反,20世纪70年代后,这种倾向开始逆转,很多过去因追求多样化而形成的大公司遇到了发展的障碍而不得不将公司拆小,即卖掉一些业绩不佳的辅助业务或子公司等,在很多时候,公司总部更愿意将小公司卖给原来经营公司的管理层,即所有权变更而管理层不变,这就是MBO。
中国MBO实践始于20世纪90年代,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相对完善的市场经济,一些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在MBO的实践中往往以廉价获取国有资产为主要目的,所以导致中外的MBO存在很多差异:1.目标动因不同。
论管理层收购(MBO)程序与风险对策分析作者:曹文俊来源:《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12期[摘要] 中国现阶段的MBO操作与国外的MBO操作相比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
笔者就MBO理论及其操作实践,阐述实施MBO中目标企业选择、收购主体设立、收购价格确定、融资安排等关键环节的处理思路。
[关键词] 管理层收购 MBO 风险MBO在西方兴起的动因主要是解决经理人代理成本、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由于产权制度、金融工具运用的不同,中国现阶段的MBO操作与国外的MBO操作相比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
本文试图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来分析MBO理论及其操作实践,重点阐述实施MBO中目标企业选择、收购主体设立、收购价格确定、融资安排等关键环节的处理思路,以及存在着的主要风险,力图诠释我国本土化的MBO操作方案。
一、管理层收购(MBO)的内涵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MBO),又称“经营层融资收购”,具体来说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者或经营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或股权交易收购本公司股份的行为,从而改变公司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本公司目的并获取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
MBO的主要形式包括:收购股权,经营层从目标公司股东那里直接购买股权;收购集团的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公营部门私有化的MBO,将国有企业分解为多个部分,再分别卖出,原企业成为多个独立的私营企业。
目前较为经典的理论主要有以下一些。
一是专属性人力资源假说。
该理论认为,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是企业的核心,他们进行专属于企业的人力投资(即努力工作),从而形成专属性人力资本,但专属性人力资本的准租金容易遭受其他利害关系人机会主义行为的剥夺,敌意接管者则通过股权收购,掠夺准租金,甚至使管理者的人力资本丧失。
结果经理层被迫通过增加股权以获取更多的控制权寻求相关租金保护。
二是股东、经理博奕妥协说。
在公司中,股东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经理层则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包括高薪金、物质享受以及对权力的欲望等。
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管理层收购(MBO)本土化实践中的问题及改善姓名:刘达铭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金融学指导教师:孙刚20031201斑窝摘要V610623蔓皇量量舅■舞尊燃基舅蔓曼曼量曼曼置鼍离晕舞皇葛燃燃Ill,,寰皇曼罾鼍量量■■■燃皇皇曩——墨置皇寡舅鼎邕皇崮■嘲嘲■—嬲黼内容摘要管理屡收购作为一种市场中的余融交易行为,予20世纪80年代遗逋鬻及敬美。
{专舞毽鸯金韭改纂孛熬~游谁l墩模待,继1998年≤£紊嚣遴黎藤公镯秀中国管理层收购先河之后,管瑷屡收购的案例在我爵也开始大量出现,臆激加速之势。
本文将我国的管理屡收_购溉予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大背景之下,对中阐的MBO现象遂行研究论文袋分霆令部分。
第一镪分;澎管理层收赡翁概念绘出了定义。
耱辩餐毽层l{芟麴瓣起源、发震裰猿及璇谂袄糖徽爨了摄繁骥懿接述。
在~觳懿意义上,管溪爱毁麓莛疆;公司懿鹭壤鬃蔽艇;|荦牧鹣麴方式,遴遂对囊努攮褒公镯瓣姿产或者黢投戆霾薅,寒蒙受公弼懿繇霄者结鞫、羧爱较结稳释燮产续魏,避霹实现对本公司的重组,以麓获褥隰缀收益。
在20馓纪80年代霜,MBO被视为减少公司代理成本的可行手段在欧箍而得到迅速发展。
在80颦代求和90颦霞密,管璞瑟_竣魏终梵一秘羧济转辘簸鼹径,也必俄罗鞭等衷懿霆家爨激薅。
较为充分的解释西方国家MBO泼一碱象的理论,犬致可戳归结掰代璐成本、防御剥夺芹纣企业家精神说三个理论。
第二部分:对我国管理鼹收购蛉特镊进行了分攒,论文结台管理激收购与我国嚣表众泣改革戆进程,认炎MBO被致寤试楚凳莺爱遴簿产粳绪秘鹣淑怒麓一耱方法是2002年我嚣兴熬MB0靛主要缀嚣。
农该部分对予孛羚MBO懿差裂逮霉了套绥,著霹管理鬃l|芟魏孛瓣穗薤程关袁滋嚣了蘩爨。
雾三黎势:霹我藩魏营瀵鼷黢魏遴行了实泛努辑,论文薹囊黠予淫送行靛管理爱收购豁上市公司的清况遴行了统计与分析,并且扶理论捺鲁与舞诞分橱两个角度对于上市公司的MBO对分红政策、融资还款及收购厨的公罚遴作避抒了研究,并褥出结论:在爨魏我灞上帝公司管瑗层个人财富罄遗不多鹣憾拣下实藤MBO,将导致瓣理屠敬燹公端觳稠分配酸策,推行高分红黢剿努辩敬策:MBO使内部人控制现象熨加严熬,关联交易发生的可能悦及隐秘性也将大大增加,酱通股股东利益如何保护将变得更为严峻。
国有企业MBO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内容摘要:管理层收购(MBO)是我国近年国有企业改革中具有争议的一种并购方式。
一部分学者盛赞管理层收购方式的先进性,认为这是解决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一剂良药,能够提高国有企业的绩效,另一部分学者则痛斥管理层收购是管理层瓜分国有资产的最后的盛宴。
本文从管理层并购的理论基础说起,结合央企改革对我国国有企业在实行管理层并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相关探讨。
关键词:管理层并购问题对策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MBO在我国逐步兴起,尤其是国有公司“抓大放小”战略的实施,使MBO成为各级地方政府“放小”的重要形式之一。
随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经营者激励和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中“有序退出”问题的凸现MBO成为我国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解决国有资产退出和管理层激励问题的一种手段,对于解决国有企业出资人不到位问题、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等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是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探索和创新。
一、管理层并购的理论基础(一)代理成本说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能提高企业经营的专业化程度和提升企业经营的效率,同时也产生了企业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之间的代理成本问题。
企业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在企业股权不断分散、经营管理者实际控制企业的情况下,经营管理者的决策极有可能从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角度出发,而背离了股东的利益。
管理层收购正好解决了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权和经营权过度分离之下代理成本过大的问题。
当管理层成为企业的所有者,两者利益合一,就自然迫使其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努力争取企业的最大利益。
(二)科斯的产权理论以科斯为代表的产权学派的研究结果表明,一种产权结构是否有效率,主要视其能否为在它支配下的人们提供将外部性较大的激励,共有产权和国有产权显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而私有产权却能产生有效地利用资源的激励。
私有产权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所起的激励作用是一切传统手段无法与之相比的。
国有企业MBO实施的利弊得失国有企业MBO方案悖论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国有企业MBO在现实经济环境中的可行性。
基本结论是:在企业国有的背景下,MBO的实施会出现实施前提与实施目标同一的悖论。
本文通过对MBO方案主体的行为限制、行为可能等进行分析,推导出国有条件下,MBO后经营者行为并不一定会符合标准企业理论的规定条件,从而产生悖论。
而该悖论存在表明,在目前状态,国有企业的MBO不宜过分提倡。
国有企业的民营化应主要放在引进外部投资人身上。
关键字:MBO悖论国企改革民营化从我国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国有企业经营效益的改革目标以来,如何选择目标的实现途径和模式,一直是个焦点问题。
在众多改革模式中,MBO(管理层融资收购)是近年来资本市场上倍受肯定的国企改革的方式之一。
本文拟就MBO方案实施的可行解进行简单探讨,分析MBO实施的利弊得失。
一、前言现实经济环境中的企业经营都处于不确定状态下,企业面临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各种环境及其变化都具有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的存在意味着人们不得不预测未来的需要(奈特,1921),这就意味着不确定性使得经营或决策成为企业收益的决定性因素(张维迎,1998)。
事实上,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现在仍在探索的国有企业改革,正是认识到经营决策的重要性,所有的改革措施都是试图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激励企业经营者的经营决策,以期改善企业的经济效益。
在众多旨在充分发挥经营者经营决策能力的制度设计中,MBO是上世纪90年代末才进入我国的,但却在我国理论界和企业界很受推崇,甚至有人称:2003年将成为中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及公有制控股上市公司的“MBO年”。
那么MBO到底是不是国有企业改革的良方或者说最佳方案呢?本文通过对MBO含义及其产生的理论基础的分析,并结合我国国企改革面临的现实环境进行探讨,拟对上述问题提出初步回答。
二、MBO理论前提与中国国企现实MBO是指管理层利用自有资金或通过负债融资或股权交换等其他一些经济手段,利用少量资金获得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行为,它是杠杆收购的一种,它的收购目标主要是针对那些具有成长前景和具有很大管理潜力的企业。
国有企业MBO 实施的利弊得失汇报人:日期:contents•MBO概述•国有企业实施MBO的利益目录•国有企业实施MBO的风险与挑战•国有企业实施MBO的成功案例分析•国有企业实施MBO的反思与建议MBO概述01CATALOGUE指企业内部管理者或与外部合作伙伴联合,利用自有资金或融资渠道,收购所在企业部分或全部股权,从而获得经营权和所有权的行为。
指收购方通过借债来获得目标企业的股权,从而实现对目标企业的控制权。
杠杆收购管理者收购股权结构集中01MBO完成后,企业的股权结构通常会变得相对集中,管理层或合作伙伴持有较多的股权。
管理层激励02MBO可以为管理层提供股权激励,使管理层与股东的利益更加一致,提高管理效率。
财务结构调整03MBO通常需要通过债务融资来完成,因此会对企业的财务结构产生一定影响。
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出现MBO探索,主要集中在小型国有企业。
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MBO逐渐受到关注,开始有一些大型国有企业进行MBO尝试。
规范阶段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推进,MBO逐渐规范化、法制化。
MBO的发展历程030201国有企业实施MBO的利益02CATALOGUE通过MBO,将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进行有效的分离,为国有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而提升企业的整体价值。
激活国有企业的资产价值MBO的实施可以激发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的积极性,提高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从而使国有资产得到更加有效的管理和利用。
提高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率盘活国有资产提高企业效率通过实施MBO,国有企业可以进一步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MBO的实施可以使国有企业更加注重市场导向和效益管理,进而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地位。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实施MBO,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可以更加灵活地调配和使用企业资源,使企业的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和高效。
我国上市公司MBO运作的案例分析我国上市公司MBO运作的案例分析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实施了MBO(管理层收购)运作,这一运作方式在提振市场信心、促进企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某我国上市公司MBO运作为例,分析其运作模式及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某我国上市公司成立于1990年,专注于电子产品的制造和销售业务。
然而,在近几年的竞争中,公司的市场地位逐渐下滑,经营状况趋于不稳定。
为了重拾市场竞争力,公司管理层决定实施MBO运作。
首先,管理层与外部投资者合作,共同成立一个特殊目的公司(SPV),该SPV由管理层和投资者按比例出资。
管理层以其在公司的权益作为出资,而投资者主要以货币资金作为出资。
通过合作成立SPV,既能有效整合管理层的资源优势,又能吸引外部资本的注入。
其次,SPV以一定价格从上市公司购买公司股权,完成管理层收购。
这一步骤的关键是确定公司的估值,并以公平、公正的方式完成股权转让。
在本案例中,公司的估值主要基于其过去几年的经营状况、未来发展前景以及行业竞争情况等因素进行评估。
同时,设立独立的估值机构进行公正的估值工作,确保管理层和投资者双方的利益得到合理保护。
完成收购后,管理层开始全面进行企业改革和战略调整。
他们组织全体员工参与企业发展规划,提出新的战略目标和运营模式。
同时,注重加强内部管理,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此外,管理层还通过技术升级、市场开拓等措施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结果,经过几年的努力,该上市公司成功实现了转型升级。
其市场地位得到明显提升,销售额和利润率均呈现增长趋势。
此外,公司在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先后推出一系列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
MBO运作不仅使得公司的经营状况得到改善,也提振了市场信心,增强了资本市场的活力。
此案例证明,MBO运作作为一种有效的企业治理模式,可以充分调动管理层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