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化学系高翔老师课程教案有机化学(上)
- 格式:ppt
- 大小:1.14 MB
- 文档页数:39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Orgonic Chemistry适用于四年制本科应用化学专业学分:6 理论学时:64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要求《有机化学》课程是应用化学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共64学时,4学分。
考试课。
有机化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大纲所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的学习,较熟练地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分类、命名、反应类型及机理、制备方法、鉴别和有几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化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初步具有选择有机化合物合成方法的能力及基本知识和理论,为工业分析与检验学科其他后续课程(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复合材料学和复合材料聚合物基体等)打下牢固基础。
同时授予学生特有的思维、推理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本课程后,要求学生应达到要求:1. 熟练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2. 熟练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及其官能团的特征。
3.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鉴别方法。
4. 掌握各类主要有机化合物合成的主要方法。
5. 掌握某些重要的反应规则及反应历程。
6. 了解各类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规律。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主要参考教材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教材名称:《有机化学》付建龙、李红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9年。
参考资料:《有机化学》天津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有机化学》高鸿宾编化学工业出版社(第三版)。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主要内容: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的定义、有机化合物的特点、有机化合物结构理论、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烷烃主要内容:烷烃的通式、同系列、同系物、烷烃的命名、烷烃的结构、烷烃的化学性质、杂化轨道理论、碳原子类型、氢原子类型及烷烃的应用。
重点与难点:杂化轨道理论第三章烯烃和二烯烃主要内容:烯烃及二烯烃的命名、异构现象、烯烃的结构、烯烃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烯烃的制备及用途、亲电加成及加成规则、诱导效应及共轭效应。
高中必修化学有机部分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分类方法;3. 了解有机反应的基本机理和常见反应类型;4. 能够预测和解释有机反应的产物。
教学内容:第一课: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1. 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的区别;2. 有机分子的结构特点;3. 有机分子的功能团及其化学性质。
第二课:有机化合物的命名1. 碳原子的数目和排列对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的影响;2. 碳原子的连接方式和功能团对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的影响;3. 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常用命名法和IUPAC命名法。
第三课:有机化合物的分类1. 饱和烃、不饱和烃、芳香烃的分类和结构特点;2. 醇、醛、酮、酸、酯等有机官能团的分类和特点。
第四课:有机反应机理1. 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加成反应、消除反应、置换反应等;2. 有机反应的机理:亲核反应、电子亲合反应等;3. 有机反应的速率常数和反应活化能。
第五课:有机反应的应用1. 酸碱催化剂在有机反应中的作用;2. 有机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3. 有机反应在药物合成和生物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分析有机分子的结构与命名规则;2. 实验操作:观察有机反应的产物;3. 学生实践答题:预测有机反应的产物;4. 课堂讲解:介绍有机反应的应用。
评价方式:1. 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的表现;2. 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3. 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成绩。
教学参考资料:1.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材;2. 《有机化学导论》教辅书籍;3. 有机化学相关实验教材和资料。
《有机化学实验》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课程代码:09130006课程中文名称:有机化学实验课程英文名称:Organic Experiments课程类别:实践教学性课程必修课程实验课总学时:课程总学时:54 课程总学分:1.5 实验课总学时:54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开课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课程性质:《有机化学实验》是化学学院各专业的本科生必修的一门独立的基础实验课。
它是有机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教学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验证、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
使学生养成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课程任务:1.使学生通过实验的第一手材料来学习有机化学,加深对课堂上所学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反应的理解,增强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使学生掌握合成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会正确选择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分离提纯及分析鉴定的方法;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科学素养,养成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使学生初步具有独立进行实验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研究工作的开展和参加实际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4.训练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是合成实验课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必须在实验课教学中切实加强的重要环节。
要注意在有关的实验中反复训练,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达到熟练和运用自如。
三、实验项目名称和学时分配四、实验课基本要求、重点、难点实验一实验室安全教育,有机实验基本操作,基本要求:掌握有机化学实验预习、仪器领取、操作、记录、实验报告及实验室安全等方面的要求;熟悉有机化学实验常用玻璃仪器的类别;掌握仪器的洗涤、磨口仪器的使用与保护;掌握塞子的钻孔和简单的玻璃工操作;重难点:认清有机实验中常用的玻璃仪器,掌握塞子钻孔的方法,玻璃管的截断和弯曲方法。
熔点管的拉制、玻璃管插入塞子的方法。
高中有机化学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结构特点;3.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反应类型和机理;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1.有机化合物的反应类型和机理;2.有机化合物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有关有机化学的教学资料和实验仪器材料;2.学生准备纸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单介绍有机化学的概念和意义,引发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兴趣。
二、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5分钟)1.介绍有机化合物是由碳和氢以及其它元素组成的化合物;2.讲解有机化合物的特点是多样化和复杂性。
三、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结构特点(20分钟)1.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和规则;2.讲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官能团的作用。
四、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反应类型和机理(20分钟)1.介绍有机化合物的主要反应类型,如加成反应、消除反应、取代反应等;2.讲解有机化合物反应的机理,如自由基机理、亲核机理等。
五、进行实验操作(3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有机化合物的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
六、总结与检查(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有机化学的掌握情况,并提出下节课的学习任务。
七、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反思:有机化学是化学中的重要分支,涉及到许多复杂的反应和结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加深对有机化学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高中有机化学课时计划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有机分子的命名方法及其结构;
3. 理解有机反应的基本原理;
4. 能够解决有机合成问题。
教学内容:
1.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命名;
3. 有机反应的类型和原理;
4. 有机合成的基本方法。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介绍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讨论有机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第二课时:学习有机分子的命名方法,包括碳链的命名、官能团的命名等。
第三至四课时:学习有机反应的类型和原理,探讨有机反应的机理。
第五至六课时:学习有机合成的基本方法,例如核糖核酸的合成、有机合成的步骤等。
第七至八课时:进行实验操作,掌握有机合成实践技能。
教学方法:
1. 讲授相结合:通过讲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知识;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
3.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评价方式:
1. 平时作业:包括课堂练习、实验报告等;
2. 期中考试:检测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的理解;
3. 期末考试:综合考核学生对有机化学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料:
1. 《高中有机化学教材》;
2. 实验器材和试剂;
3. 课堂练习题和实验指导书。
教学反思:
1. 针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2. 重视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验技能;
3.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