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晚清有个袁世凯读书笔记

晚清有个袁世凯读书笔记

晚清有个袁世凯读书笔记
晚清有个袁世凯读书笔记

晚清有个袁世凯读书笔记

赵焰

2014-03-14

相较于曾国藩和李鸿章,袁世凯更复杂,更具有某种象征意义——首先,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影子,中华传统文明尤其是中原文化的诸多特质,在袁世凯身上表现得异常充分;其次,袁世凯还充分地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在袁世凯身上,既有儒、道、法的气场,正与邪的混合,也有阴与阳的起伏。

2014-03-14

袁世凯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时代里——它应该是所有中国人的故事,因为袁世凯的故事值得每一个中国人警惕和自省。当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强人在1916年的夏天躺在灵柩里回归故土的时候,他甚至付不起自己的安葬费。尽管北洋政府在财政巨大赤字的情况下,拨了五十万元用于陵墓的建设,但这一笔费用由于袁克定和田文烈控制规模不力,远远不能满足安葬的需要。最后,他的弟子和手下,不得不又个人凑了二十万,用于弥补他安葬的漏洞。这个生平一直幻想着流芳千古的河南人,最后竟沦落到如此尴尬的地步:看起来庄重肃穆,其实只是敷衍了事。尴尬地躺在“袁林”之中,面对如此结局,袁世凯若地下有知的话,会永远合不上眼睛的。

2014-03-14

袁世凯在晚清登上权力的巅峰,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上天的有意为之: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然后,让他择机冲天而起,有所作为;最后,又毫不留情地让他一败涂地,遗憾终身。

注:对袁我是一直搞不懂为什么会称帝的,虽然之前有讨论过,但总感觉理由不是那么充分。

2014-03-14

有很多人联系到袁世凯的出生环境、多变的性格以及末代权臣的地位,以为袁世凯在整体上像极了曹操。真实的情况是,袁世凯的性格和命运,与其说像曹操,不如说更像其远祖袁绍(袁世凯家族,就是三国袁绍的遗脉)。

注:像袁本初?本初同志志大才疏,就是有个好出生,不然哪里有机会和曹孟德在一起逐鹿天下啊。袁世凯好像没这么好运吧?

2014-03-14

自袁耀东到袁世凯这一代,四代袁家男性主人,几乎没有活过六十岁的,这四代的三十余个男人当中,先袁世凯而死的十四人当中,有十三人都是死于虚龄五十八岁以前,仅袁世凯的四叔祖死于六十岁。

注:这能解释他急于称帝吗?

2014-03-14

连同以前的袁甲三,一门共有两个进士、两个举人。袁家终于扬眉吐气了,大宅的门楼上也高悬起“一门两进士”的巨匾。到了袁家最鼎盛的时期,袁甲三任钦差大臣、河道总督;袁保恒任头品顶戴的部院侍郎,并先后任李鸿章淮军的翼长即参谋长、左宗棠湘军的会办;袁保庆任一个实缺的盐法道员;袁保龄也官至四品候补道;袁凤三也为陈留县训导

注:这样算袁氏一家也算是世家了吧?相对的,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出身貌似还要差一些。

2014-03-14

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掳走了两广总督叶名琛。自此,这个清廷高官一直在印度度过了他悲惨的余生

注:资料好像不多,百科上都找不到他。

2014-03-14

我今独上雨花台,万古英雄付劫灰;谓是孙策破刘处,相传梅锅屯兵来。大江滚滚向东去,寸心郁郁何时开?只等毛羽一丰满,飞下九天拯鸿哀。

注:志向够大,但是这七律的水平真心一般。

2014-03-15

每天渡黄河南逃的人,黑压压的一大片;河南西部数十万人逃到陕西,陕西同样无以为生,灾民们不得不又逃回本土。辗转之中,死者不计其数。由于灾情太重,民间竟有人以吃人肉维生。

2014-03-15

这一段在河南的非常经历,对袁世凯青年时代的性格、道德、政治素质产生了很大影响。或许,正是从两位叔叔的举动中,袁世凯觉得人生不应碌碌无为,而是要有使命感,活出大丈夫的气概来。

2014-03-15

沈氏不仅不收袁世凯的钱,还将自己的私房钱偷偷拿来资助袁世凯,让他早谋出路,立功立名。

2014-03-15

袁世凯还是一诺千金的,几年之后,袁世凯在朝鲜平叛升官发财后,立即派人将沈氏从妓院赎出,接到朝鲜,轰轰烈烈地迎娶沈氏当了自己的大姨太。

注:也算是有情有义的人了。

2014-03-15

年轻气盛的袁世凯上书李鸿章,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请求清国大军全面入驻朝鲜,以断绝日、俄等国侵略的念头。袁世凯建议说:总之,示以必战,则和局可成;示以为和,则战事必开。

2014-03-15

经过近一周的讨价还价,双方签订了《中日天津条约》,内容共有三条:中日两国四个月内撤出驻朝军队;两国均不许派员教练朝鲜军队;朝鲜今后若发生事变,中日两国或一国向朝鲜出兵,必于事前相互告知。

2014-03-15

现在论及袁世凯在朝鲜的表现,有两种鲜明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袁世凯担任驻朝公使期间,就像一个“近代班超”一样,为维护国家主权的完整以及清国的利益,与欧洲列强、日本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如果不是袁世凯,朝鲜很可能在甲午战争前就被日本吞并。袁世凯在朝鲜所做的一切,功不可没。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甲午战争的爆发,跟袁世凯在朝鲜的做法有关,正是袁世凯在朝鲜的颐指气使,严重伤害了朝鲜官员的民族自尊心,促使其产生了严重的离心倾向,也使日本找到了借口,发动了甲午战争。

注:没甲午战争,中日也会有一战吧,把朝鲜的利益放弃给日本,也许会延缓中日矛盾爆发的到来,但是有朝鲜做跳板,日本侵略中国就更简单了,说不定都不用赌博举全国之力孤注一掷了。

2014-03-15

这个时候,行动相对迟缓的李鸿章还沉湎在自己“以夷制夷”的思路中,一直试图通过俄国与英国的施压,避免战争的发生。

注:还是积弱,不然就直接以拳头制夷就行了。

2014-03-15

在给盛宣怀的电报中,袁世凯打了个比方,妻子被人蹂躏,急呼丈夫,丈夫却无力相争,只有坐视,情何以堪!他请求调任自己回国,让别人来代理。

2014-03-15

聘请了十多名德国、日本、美国军事教官教学;成立了陆军督练处,下设参谋、执法、督操三个营务处及粮饷局、军械局、转运局、军医局、教习处等,订立各种章程,完善军队的组织制度;建制以德国和日本军队为准,分为步、炮、马、工程、辎重五个兵种。各兵种内部分工明确,职责分明。

2014-03-15

二是军官的使用与培养上:建军伊始,袁世凯“用人唯贤”,把大批北洋武备学堂毕业,受过系统西方军事教育的年轻人网罗到小站,

2014-03-15

从他编练的新军中,走出了四个民国总统(袁世凯、冯国璋、徐世昌、曹锟),六个民国总理、陆军总长(段祺瑞、王士珍、段芝贵、唐绍仪、张怀芝、靳云鹏),以及三十四个督军。

注:黄埔军校是军官摇篮,这里是中央核心摇篮了。

2014-03-15

三是士兵的训练和教育上:在提高新建陆军军官素质的同时,袁世凯也着力于士兵素质的提高,对士兵进行系统军事训练和思想教育。

2014-03-15

四是武器装备上:袁世凯的做事还是有气魄的,新建陆军的武器装备,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装备全部从德国进口,

2014-03-15

五是在新军饷银上:袁世凯认为充裕的军饷,是提高新建陆军战斗力的重要条件,此所谓重饷之下方有勇夫。

2014-03-15

新军各营都供奉袁世凯的长生禄位牌,每日上操、下操集合之时,将领都要大声问道:“咱们吃谁的饭?”士兵会回答:“吃袁大人的饭!”问:“咱们穿谁的衣?”答:“穿袁大人的衣!”问:“咱们为谁出力?”答:“替袁大人出力!”袁世凯的目的就是把新建陆军变成“袁家军”。

注:洗脑效果甚好。

2014-03-15

袁世凯只好通过主持朝政的翁同,给光绪皇帝连上了两个帖子,主张新政,倡议变法。

注:@多看君缺字啦!!!!!是翁同龢才对!!!!!

2014-03-15

在袁世凯看来,甲午战败后的中国,同列强已无平等可言,无公法可据,谈不上真正的睦邻和可靠外援,只有正视现实,依靠自己,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上,才有真正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否则很容易在别国的利益争夺和妥协中被牺牲。

2014-03-15

至于上书翁同,那也是让皇帝阅示的唯一路径。至于个人的恩怨和派系,在国家大事面前,也可以暂时放在一边。

注:这个有点想当然了。也许其他国家是这样子,但是在大清,说没企图找靠山还真不那么可信。这本书虽然标榜中立,但是对袁世凯的倾向性还是偏得很厉害的。

2014-03-15

一直坚持学习英语、坚持自主独立的光绪的此番变法,更像是他跟慈禧在为某一件事赌气。很明显,年轻的光绪皇帝缺乏政治经验,变法内容之多,涉及之广,是前所未有的;这么多新政同时出台,不仅社会始料不及,似乎连他自己,也因如此之多的新政引起的动荡,感到不堪重负。

注:我一直对光绪的评价一般,这货是真的志大才疏,偏激,又不能承担后果。他当皇帝说不定还不如让老佛爷登基称帝靠谱。

2014-03-15

慈禧大约突然意识到如此新政过于草率,也过于匆忙了,对于变法表示极为不放心。

注:既得利益被全面侵犯,维新派幼稚在找个傀儡皇帝做靠山,没实力在手就想扳倒有既得利益及有实权的保守派。

2014-03-15

变法后不久,曾有一个外国人这样描述光绪:“大清国皇帝陛下的容貌看上去要比他的实际年龄衰老得多。他额部凹陷,脸色发黄。他的嘴角流露出的是悲伤的、疲惫的和带有孩子气的笑容。当他咧开双唇时,嘴里露出的是参差不齐的长长的黄牙齿,两侧脸颊上都出现了深深的凹坑。他的表情并非缺乏同情心,不过更多表现出的是麻木不仁。从他的容貌上,我们看不到一点生趣。事实上,光绪皇帝给我的印象是:克制、冷漠、无趣、缺乏精力、疲惫不堪,整个人就像是半死不活的样子好像生活对他来说已成为一种负担,这样的人必定在走下坡路。”

2014-03-15

时事之变幻,议论之新奇,恍兮惚兮,是耶非耶,年老懵乱,不知其然,无暇究其所以然

2014-03-15

袁世凯自述道,当时他强调了两点:一是杀荣禄容易,但要奉旨行事;二是立即举事不易,因为营中枪弹均为荣禄控制,必须先设法预贮弹药,然后方能依策行事。

2014-03-15

有关袁世凯在戊戌变法时的表现,焦点就是袁世凯在第二天,也就是9月19日这一天,到底有没有向慈禧或者荣禄告发,以致直接引发了21日早晨慈禧的重新归政

注:关于袁世凯在戊戌维新运动中到底有没有告密的问题。袁世凯评价问题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弄清楚袁世凯在戊戌维新运动中到底有没有告密以及告密案与戊戌变法失败有没有直接因果关系。袁世凯到底有没有告密?对此,过去史学界几乎都认为这是毋庸争辩的历史事实,即便是袁世凯本人也未否认。美国哈佛大学孔祥吉在《蔡金台密札与袁世凯告密之真相》一文中,通过当时思想保守又了解内幕的蔡金台写给李盛铎的两封信,结合其他档案和文献资料进行考释,还原了袁世凯通过荣禄向慈禧告密而引发戊戌政变的全过程,得出“袁世凯无疑是告密的元凶”这样的结论。他这个观点其实是对国内传统观点的又一佐证。然而,有的学者根据档案资料,订正出“慈禧回宫的时间不是1898年的9月21日,而是19日,从而使20日荣禄得袁世凯密报后…闯园告变?的旧说失去时间和空间的凭籍。”还有学者认为,“梁启超在《谭嗣同传》中说袁世凯告密,也是基于某种个人感情,并不可信。”袁氏告密是否是导致变法失败的直接原因?传统观点认为,正是因为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然而,近年有论者认为,“戊戌政变的爆发非由袁世凯告密所致”,因为维新派的“密谋”不密,“即使袁世凯不去告发,慈禧也很快就会从其他渠道得知,予以先发制人的打击。政变实属必然。”还有学者根据袁世凯亲信张一在《心太平室集》和另一个亲信陈夔龙《梦蕉亭杂记》的记述得

出,“袁世凯本来没有告密的念头,只是在初六(9月21日)晚听到杨崇伊带来太后…训政?捉拿二康的消息后,怕受牵连而不得已为之的被动告密,显然政变在前,袁世凯告密在后”。甚至还有论者认为,光绪帝受到慈禧制裁后就“自然以为是袁世凯蓄意构陷,捏造了这个给他带来奇祸的密谋。”并说这对袁世凯来讲是一种“误解与误会”。一些专家学者对上述观点立即做出回应,指出:袁世凯确确实实曾经积极参加过维新活动,并给光绪帝上过书,给翁同龢上过说帖。可是随着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袁世凯的思想也在发生变化。袁世凯在关键时刻为维护自身利益,权衡利弊,从观望到最终选择掌握生杀大权的慈禧,仅从这一点看,不管袁世凯有没有告密,他都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2014-03-15

假如袁世凯通过徐世昌告密的话,慈禧在收到荣禄的急电后,决不会等到两天后的21日才动手。在此紧急情况下,按照慈禧的风格,应该会当机立断。

2014-03-15

谭嗣同本可以逃走,但是他觉得自己是新政先锋,新政失败,自己有殉难的义务注:对谭嗣同他们的做法并不认同,但是六君子,特别是谭嗣同,他应该是真正支持并热爱维新事业的,无愧于真君子。

2014-03-15

义和团的发源,应该是从1897年开始的。在山东曹州,也就是当年“水泊梁山”的所在地,由于当地百姓与教民的冲突,引发了暴动。一批自称为义和拳的百姓,杀死两名德国神甫,砸毁了教堂。驻青岛的德国军队以此为由,占领了胶州湾。自此之后,在山东境内的义和拳运动,一下子呈星火燎原之势。

2014-03-15

袁世凯强调,自古以来,绝无利用旁门左道邪教来抵御外敌的,也没有把这些抢劫拒捕之人当做良民的。

注:这话倒是事实。

2014-03-15

1900年6月,义和团各股势力开始向北京和天津进发。他们头缠红、黑、黄等各色头巾,绑着红色裹脚,手腕上系着白色咒符,服装五颜六色。北京的城门被莫名其妙地打开,十多万义和团民涌进了城中。他们满街逡巡,搜捕和杀戮“老毛子”、“大毛子”、“二毛子”、“三毛子”一直到“十毛子”——老毛子、大毛子是遍体黄毛的洋人,杀无赦;二毛子是教民,教民若不退教,杀无赦;三毛子以下的,则是用洋货、行洋礼,崇洋让洋之人

2014-03-15

义和团扬言要拿获“一龙二虎”来祭天,以偿背祖叛国之罪——“龙”便是主张变法的光绪,“二虎”则是庆亲王奕和李鸿章。甚至有一度,几十个义和拳民在两位亲王的带领下,到皇宫想杀死光绪,最后被慈禧阻止

2014-03-15

经过清国全权谈判代表李鸿章的全力抗争,清国和八国联军最后签订了《辛丑条约》,仅赔款一项,就有4.5亿两,“人均一两,以示警告”,加上4厘利息和39年付清,达到了9.8亿两,再加上各省教案的单项赔款,总数超过10亿两,相当于清政府12年的财政收入。

注:李鸿章也挺可怜的,甲午战争时北洋水师还是自己的,被抓去做替罪羊还说得过去,这次算是躺着中枪了。

2014-03-15

由于决策错误,西逃的慈禧既遭受了巨大的压力,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慈禧不得不于西逃途中的宣化鸡鸣驿,公布了《罪己诏》:承认自己“负罪实甚”,表示要“涤虑洗心”,重新变法图强。1900年12月1日,也就是慈禧生日的当天,在西安,痛定思痛的慈禧下诏,承诺对清廷政治进行全面改革。两个月后,仍是在西安,慈禧又以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发改弦更法诏,表示“母子一心”实行变法,要求各省督抚,各抒己见,在两个月之内提出改革方案,以备朝廷参考实行新政。

2014-03-15

不仅如此,慈禧还命随从拿出上百万两白银当场散发给欢迎的人群。似乎所有人都把曾经的灾难忘得干干净净,只当它是一个噩梦似的。

注:才刚签了条约要赔4亿几。

2014-03-17

著名的京张铁路,就是在袁世凯的力主下一手修建的。当时聘任詹天佑的,正是直隶总督袁世凯。

2014-03-17

1903年3月,袁世凯主持撰写的《请递减科举中额专注学校折》正式出台,由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袁世凯领衔,联合南洋大臣、两江总督张之洞,山东巡抚周馥,四川总督锡良等将奏折递交朝廷。袁世凯等人本以为此事会得到通过,没有想到的是,大学士兼军机大臣王文韶坚决反对这一改革。此项计划就被迫搁浅。

2014-03-17

晚清和民国初年所引起的巨大动荡,应该跟这一部分人有很大关联。那些指望经科举鱼跃龙门的士子们,一旦无法从事他们的事业时,无所事事的他们自然将手中的笔对准朝野,尽显嬉笑怒骂之事,唯恐天下不乱。对于面临“断头路”的书生来说,废除科举的“始作俑者”袁世凯,自然成了首选的攻击目标。

2014-03-17

袁世凯在奏请创设保定警务局、警务学堂的奏折中,根据现代国家概念的需要,建议把国家武装力量分成常备军和巡警军,前者“御外侮”保卫国家安全,后者“清内匪”维护地方治安。这样的观念,已跟当时西方国家接轨了。

2014-03-17

在金融方面,创办了第一家由中国人自己开办的银行——大清户部银行。户部银行1904年正式开业,1908年改为大清银行,1911年易名为中国银行。

注:中银原来是袁世凯开的啊。

2014-03-17

国家的统治者是少不了实干家的,就如同少不了聪明可爱的弄臣一样。就这样,袁世凯凭着自己的精明能干,成了慈禧不可或缺的助手。

注:这句话怎么看怎么不对劲啊。是想说袁世凯除了是实干家之外其实还算是弄臣一名?

2014-03-17

在文化上,那种自以为是的心态,以及对本民族传统文化丧失自信心的弱者心理,促成了在僵化体制下形成的高压,产生了一种维护本国文化尊严的特殊方法——以政治的压力去维护文化的权威,凡敢越雷池半步者,即视为非圣无法,大逆不道。在社会上,那种因不断打压而产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持续反弹,开始源源不绝地释放能量——义和拳运动只是开了一个头,1903年邹容《革命军》的出版,1905年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以及随后声势浩大的抵制美货的运动,都充分显示了这一趋势

2014-03-17

有关袁世凯在20世纪初所进行的改革,一直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是,袁世凯在当年慈禧的新政中,一直扮演“急先锋”的角色;对于中国当时的改革,袁世凯是有系统思考的,也谋求积极的进步方式。另一种看法是,袁世凯当时的行动,只是打着改革的幌子,以他职业政客的方式,来争取更多的权力

2014-03-17

袁世凯以办实业搞洋务进入革新的孔道完全是不自觉地——是不知不觉地上了“贼船”,并被吸入一个无法抗拒的历史过程——从革新的孔道引入机器进而需要引用技术,从引入技术进而需要引入一切学问,从接受新思想进而要改革制度这种进程,仿佛被巨大的规律力量吸附,身不由己地越陷越深到后来,骑虎难下的袁世凯不得不考虑深层次的西化,由单纯的洋务,发展为立宪维新的政治改革了。注:这段评价还算公平。

2014-03-17

袁世凯一直是这样一个人:看起来胸有城府,实际上锐气仍在;看起来老谋深算,实际上火候尚欠。这样的性格,使得袁世凯在推进立宪改革中,一意孤行,坚决强悍。

2014-03-17

当一项具体措施触及制度和政权的根本时,就像马车撞上高高的栅栏,会立即委顿地减缓甚至停滞下来。

2014-03-17

1904年,日俄大战爆发。老牌帝国主义和新兴帝国主义的战争,引起了西方列强和清国的关注。朝廷上下急切关注这场战争,不仅仅因为战争的地点是中国的东北,也是因为这是一场被看做两种不同国体之间的战争,意味着“国家强弱之分,不是由于种而是由于制”——日本代表君主立宪,而俄国象征传统的君主专制。

2014-03-17

在袁世凯等诸多对西方政治略知皮毛的人看来,似乎君主立宪就是国家强大的灵丹妙药,只要一服下,就可以立即包医百病。

注:这一点会不会是他后来要称帝搞君主立宪的原因之一?

2014-03-17

1905年9月24日,出洋考察的五大臣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绍英在北京正阳门火车站准备启行时,遭到革命党人吴樾的自杀式炸弹袭击。

注:有人因为炸弹袭击就把革命党当做恐怖主义,我认为是不正确的,革命党早期的行动确实挺极端的,但是针对的目标基本都是清廷官方,并没有针对平民进行恐怖袭击,严格意义来说还不能算恐怖主义。

2014-03-18

1907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宣布退还中国的庚子赔款,建议此款用于中国派遣留学生到美国,以及美国人在中国办理教育事业之用。

注:清华就是用这笔钱建的?

2014-03-18

2014-03-18

针对光绪死因的最近研究结果表明,光绪的确是被人下了毒,罪魁极可能就是慈禧,但是不是袁世凯具体执行,并没有明确定论

2014-03-18

康有为在日本发布讨袁檄文,一口咬定,是袁世凯毒杀了光绪皇帝。

2014-03-18

模仿美制架构建立政权的建议,随即得到武汉方面的完全赞同。民国初的开国元勋们之所以钟情美国制度,也非偶然。在当时看来,美国在各方面是最为优秀的,与中国的关系也最好,心理上最为亲近。八国联军进入北京之后,光绪和慈禧逃往山西下落不明的情况下,当时各地方大员也有意自组美国式共和国体,选举李鸿章为总统,李鸿章也有意担任。后来由于慈禧和光绪又在西安出现而作罢。1903年,青年革命家邹容在他名噪一时的著作《革命军》当中,也力主中国政治全面美国化。

2014-03-18

袁世凯表示,自己决不会接受共和体制,他深信共和只会导致国家的分裂和毁灭。注:袁世凯并不支持共和。

2014-03-18

一些最了解中国情况的人不能不怀疑,在一个拥有四亿人口的国家里,自从最遥远的历史早期以来,皇帝就像神一样统治着他们;在这样的国家里,是否能够突然用一个同东方概念和传统格格不入的共和国政府形式,来代替君主政体

2014-03-18

无论如何,我对共和制的中国没有信心,因为中国人不论地位高低,就其禀性气质来说,个个都是小暴君。可是在目前,中国人几乎满脑袋都是可以从共和制得到赐福的想法,而不知道共和制为何物

注:现在我有点理解这段话了。

2014-03-19

孙中山上台之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国库空空,几乎不名一文,不仅办事,甚至连维持基本的运转都不可能。

2014-03-19

一次安徽前线军情告急,粮饷皆缺,急电中央索饷。孙中山朱笔一批,拨二十万元救急。当总统府秘书长胡汉民持总统手批去财政部要钱时,发现国库之内,只有银元十枚。

2014-03-19

所谓的法式共和体制,是一种“内阁制”,虽然内阁上有总统,但政治的运转是以内阁总理为枢纽。也就是说,在法式政体中,总统只是一个虚职,大权实际上掌握在总理手上。

注:够阴险的,所以说这帮人也不是好鸟也是有道理的。

2014-03-19

《临时约法》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将临时政府最初的美式总统制模式,改为法式的内阁制了。《临时约法》共七章五十六条,中心内容就是限制总统的权力,它虽赋予临时总统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制定官制官规、任免文武官员等大权,但同

时规定,内阁总理直接向国会负责,总统不得独立行使职权,须由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副署(签名),且咨送参议院审议批复才行。在这种情况下,大总统就变成了国家的虚位元首了。

2014-03-19

可以看出的是,袁世凯已勉强接受共和制了。

注:这么说袁在本质上还是倾向君主立宪的。

2014-03-19

2月13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出书面辞职,推荐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同时附带三个条件:一、南京为中华民国首都,不得更改;二、新总统亲到南京就职后,本总统及各部总长、次长始行解职;三、新总统必须遵守(正在制订中的)临时约法。

2014-03-19

1912年3月11日,也就是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第二天,孙中山在南京,仍以大总统的身份,颁布了匆匆拟就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014-03-19

1911年至1913年间,中央政府支出平均每月需要2400万元,而收入仅1000万元。

2014-03-19

各种政治力量都没有形成对民主规则的敬畏和信仰,没有学会以妥协、折中的方式处理彼此之间的意见分歧,只把民主看成是工具,希望民主只为己所用。

2014-03-19

在那样不习惯于民主和议会制度的社会各阶层的人看来,所谓的共和制就是不断地开会扯皮,吵闹甚至打架。

2014-03-19

自古以来就信奉和习惯于皇权的中国民众们,对于这种新引进的政治制度,更多地表现出担心和质疑。

2014-03-20

那些地方上的都督们,越来越不听从中央政府的号召,在《临时约法》下,中国实际上已变成各省联邦的形式,各个省以完全自治的姿态出现,无意放弃已得到的特权,包括统率军队的权力,截留税收、选任省级和省内地方官吏的权力等

2014-03-20

除了政治上的难以控制以及经济的重压之外,

2014-03-20

袁世凯看来,同样给他巨大压力的,还有道德的沦丧、纲常的崩溃以及社会陷入一种不明方向的困窘——一方面是沿海沿江各大都市的畸形繁荣,一方面是内地农村的贫寒破败

2014-03-20

因为纲常崩溃,年轻人变得越来越无法无天。党禁解除之后,被压制几个世纪的组织政党和社团的热情,顷刻之间喷涌而出,民国刚建立的头数个月,一下子就冒出了几十个政治团体,似乎每一个人都想占山为王,他们拉大旗、占山头,名义上是要通过代议制为取得政权进行竞争,但在实际上,他们的行为一直游离在法律边缘,让人防不胜防

2014-03-20

袁世凯的英国顾问莫里循曾写道:“至于中国,事情并未好转,很少或全无成就。这里看不见有作为的政治家气魄,没有始终一贯的目标。要做的事很多,而一切精力都用在草拟那无尽无休的规章法令上,改革只是口头上说说。”

2014-03-20

报章的兴起,使得一大批指甲肮脏、饥肠辘辘、文笔粗俗的失业文人找到了自己的生存法则,

注:文人相轻的穿越版。

2014-03-20

与华盛顿相比,袁世凯最缺乏的,就是无私的人格,相应的伟大理想,以及对宪法,对人民与政府之间的契约的敬畏。

2014-03-20

传统儒学“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色彩,不知不觉地造就了追逐权力的借口和动力;根深蒂固的“权谋文化”决定了袁世凯根本无法成为中国的“华盛顿”,只能是一个清末版的“曹操”。

2014-03-20

康有为母亲去世后,袁世凯抓住康有为不得不回国奔丧的机会,致电康有为示好,在电文中,袁世凯对康有为进行了高度评价,邀请他回国主持孔教,充当精神领袖。

2014-03-20

对于袁世凯的盛情,康有为抹不下面子,当即复电表示谢意,但以母丧家难,婉拒袁的北上邀请。

2014-03-20

收到康有为复电的当天,又亲拟电稿,发去了第二次邀康北上电报。

2014-03-20

康有为当即复电,对袁之“搜岩访献,求治之盛心”万分感激,不过又一次拒绝了袁世凯的邀请,申明自己确实是有困难,不能北上

2014-03-20

八天之后,袁世凯第三次发出邀请电,再一次对康有为进行高度评价,恳请他出山“共赞”时局。康有为再次回电,表示感谢,诉说了自己不能应邀的理由,同时献上了“亲拜文庙,或就祈年殿尊圣祀天”、“令学校读经”的经国之策。

2014-03-20

康有为虽没有接受袁世凯的邀请,但他将政治主张和盘托出,那就是尊孔读经、救世拯民,将孔夫子的学说提高到宗教的地位

注:尊孔这是走回头路,但从另一方面说,当时旧派力量还大,提升孔教的地位对安抚这帮人和读书人应该是有好处的。

2014-03-21

1913年4月8日,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正式开幕。中心议题是开始制定宪法,并且以宪法之规定选举正式大总统,建立中华民国正式政府

2014-03-22

“二次革命”的爆发,也使“宋教仁被刺案”不了了之:特别法庭很快解散,人们的注意力开始转移,渐渐地把这件事淡忘了

注:终于变成悬案了。

2014-03-22

袁世凯毕竟是一个旧制度之人,一旦能够大权在握,充分地运用谋略应对各种各样的事务时,他就会乐在其中不知疲倦。

注:估计是这么想的,还是有权好啊,内阁制的总统太憋屈了。

2014-03-22

英国报章在评价这一事件时,把这一事件定性为“决定中国是由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来统治,还是各省各自为政”,《泰晤士报》的社论赞誉袁世凯“是能使中国免于土崩瓦解的唯一人物”。美国《纽约时报》也在社论中认为:那些举兵反袁的人,“与其说是人民对北京政府的不满的起义,不如说是失意政客、干禄之徒要自行上台的一种努力”,并预言“内战不可能持续很久,其结果是,袁世凯作为中国的统治者,地位将更加巩固。这是世人应当引以为幸的事”

2014-03-22

如果说“二次革命”前,袁世凯还在立宪与共和之间犹豫不决的话,那么,“二次革命”之后,袁世凯便一步一步地显示他的“司马昭之心”,决意施展铁腕与专制。

2014-03-22

在袁世凯看来,这个古老国度所缺少的,不是自由和民主,而是生存和有序

2014-03-22

参政院还通过了经修订的《总统选举法》,规定大总统任期十年,连任不限;总统继任人,由现任总统推荐三名,预先将其姓名书于嘉禾金简,藏之金匮石室注:十年一任,大把皇帝都没这么上岗干这么多年,现任大总统推荐下一任,我只能汗了。

2014-04-05

“复辟”提法一出,就激起了一些人的共鸣。但在复辟的对象上,人们表现得并不一样。恢复满族的皇权地位,显然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所不愿意的。虽然大多数人对于拥护清廷不感兴趣,但对于帝制本身,依旧有很深的情结。人们都在激越地探讨重新立一个皇帝的可能性。慢慢地,这股潮流越来越大,整个社会一片呼唤帝制之声。人们都把民国之初社会动荡不安、道德沦丧、人心涣散等问题,归结为没有绝对权威的缘故。中国文化一直是习惯于向后看的,在现实的压力之下,人们不约而同地对于过去的时光进行集体缅怀了。

2014-04-05

在习惯于专制和集权的袁世凯看来,这种国体,在社会转型的节骨眼上,根本就无法凝聚人心,无法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快速发展形成推动力。并且,当时的状态是,各省名义上挥舞着共和制的旗号,但在暗地里,都不把新生的共和国当回事。

2014-04-05

杨度的主要观点是:中国如不废共和,立君主,则强国无望,富国无望,终归亡国而已。在杨度看来,共和国必须有很深的民主自由传统,一般意义上的共和国,经济强盛,军事实力相对较弱,比如美国和法国等;共和国的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往往导致政局不稳。至于君主立宪国家,一般都有服从和等级的传统;君主立宪的国家,一般来说军事实力比较强大,比如英国和德国。杨度还根据中国国民认识的现状出发,认为中国人多数不知共和为何物,亦不知所谓法律、自由平等诸说为何义,因此无论谁为元首,欲求统一行政、国内治安,除用专制,别无他策。

注: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即使到现在,虽然没有了君主,但是权威的崇拜还是很根深蒂固的。

2014-04-05

袁世凯试图改变国体,梁启超是不赞成的。帝制运动高潮之时,梁启超写下了《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全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梁启超表示,国体的问题,不是自由的选择,而是历史的结果,既然中国已经走上共和,那么,也就不宜人为地改变;如果进行人为改变的话,那么,必然会引起社会的动荡,遭到历史的唾弃。

2014-04-06

在帝制风潮中,还有一个插曲,这个插曲,是后来袁世凯的女儿袁静雪披露的:袁世凯当时最把握不住的,是日本的态度。因此,每天都要看亲日报纸《顺天时报》披露的有关信息。袁克定为了说服袁世凯称帝,暗地里纠合一班人马,生产了一个假版的《顺天时报》。假版《顺天时报》不断向袁世凯透露日本赞同中国恢复帝制的消息。有一次,袁静雪无意之中发现袁克定的阴谋后,便和袁克文商议,决定向袁世凯报告。袁世凯得知后,气急败坏,把袁克定狠狠地鞭打了一顿。但这时候,袁世凯已同意恢复帝制,骑虎难下了。

2014-04-06

与袁世凯谈判“二十一条”前后,日本就由首相、外相出面,向袁世凯暗送秋波,信誓旦旦地表态支持袁世凯称帝。

2014-04-06

但在暗地里,日本又以民间名义,支持、资助中国民间势力的反袁活动,给袁世凯增加压力。

2014-04-06

在梁启超看来,袁世凯有七大缺点,具体表现为:缺乏现代国家观念;骄慢自大,不能容人;以经验治国,凡事临时对付;法律观念薄弱;专制成癖;不能用正人君子及有用之才;功揽诸己,过推诸人,万事不负责任等。

2014-04-06

钱对于袁世凯来说,从来就是一个工具,他总是慷慨大度,更乐意以金钱来铺设道路,达到目的;或者用金钱来建立一个牢固的关系网。

2014-04-06

袁世凯行贿受贿的习气,是跟晚清的社会风气相一致的。

2014-04-06

有一个说法是,袁世凯逝世之后,家人只从他的笔筒里找出二十元。袁世凯一点现金都没留下,以致袁世凯安葬的费用,都是段祺瑞他们募捐的。

2014-04-06

袁世凯遭人非议最多的,就是他做人八面玲珑,多方讨好,很少讲原则。

2014-04-06

袁世凯一直走的是政坛的“多头路线”——他先是依靠淮军和李鸿章系走入政坛的,然后,又得到湘系刘坤一、军机处李鸿藻的支持。对于李鸿章的对手翁同龢,袁世凯也表现得很尊敬。李鸿章死后,袁世凯以自己的精明能干赢得了慈禧太后、庆亲王奕劻、醇亲王奕<图>、端方、荣禄等一批满族当权者的信任,从而不断升迁。另一方面,袁世凯又与张之洞、张謇等汉臣也相处不错。

2014-04-06

袁世凯处人,在很大程度上对事不对人。袁世凯这种无派系、无“操守”,看起来见风使舵的做法,自然遭到很多人的诋毁。

2014-04-06

袁世凯规定,凡是儿子娶了媳妇的姨太太,都不得跟袁世凯同房。其余的轮流值宿,每人一周。轮到哪一个姨太太当值,就由她本房的女佣把她的卧具及生活用品搬到袁世凯的卧室里。因此,袁世凯虽然妻妾成群,但一切也井井有条。

多看笔记来自多看阅读for Android

duokanbookid:a08355ded30511e1b8f300163e0060da

《袁世凯传》读后感

《袁世凯传》读后感 在读完《袁世凯传》后给我较深映像的情节有两个,一个是袁世凯的韬略,他的官场之道让他最后成为铁腕人物,可称之为奸雄。另一个就是对军权掌握的重要性,在乱世中可谓得军权者得天下。 袁世凯的官场之道 袁世凯虽出身显赫,但自幼不喜读书,且生性放荡不羁。年轻时两次乡试未中,遂决计弃文从武,这样一个“草包”最后却可以“大盗窃国”,在我看来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袁世凯善于玩弄权术,投机钻营。通过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很多袁世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中,袁世凯投机取巧,拉拢权势,奔走钻营的政治手段让袁世凯取得了不少晋升的机会和领导的信任。书中提到:“在吴长庆及其幕僚面请,总是“谦抑自下”,极表恭顺。又时常伪装忧国忧时,“作慷慨激昂之谈”。很快取得吴长庆等人的好感。”从这段话就可以看出,袁世凯之后受到李鸿章,奕劻乃至慈禧太后的赏识和与英国人交好的原因。在这里我不得不感叹,一个没有什么学识一介匹夫能在乱世中凭借权术和社交手段走到高位,实属不易,也不得不佩服袁世凯。袁世凯的韬略让自己最终成为一代奸雄,无论人民褒贬与否,袁世凯对近代中国的走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袁世凯的官场之道可以用三个例子来很好的阐释:朝鲜时期和甲午战争中自我吹嘘、投机钻营,推脱责任;戊戌变法中两面派、血腥叛卖手段;还有为了获得主动权不惜发动动乱以此在北京就职的做法。 袁世凯在朝鲜时对日本的挑衅行为的预估错误是导致甲午战争的一个因素之一,当时朝鲜正在受民间团体东学道的起义的威胁,袁世凯想通过清朝廷出兵朝鲜镇压东学道借机提高自己的地位,但当时日本方面已蓄谋已久想要吞并朝鲜侵略中国,袁世凯对此毫无思想准备。之后日本拒绝撤兵时,袁世凯深感孤立无援,胆怯怕死,便托词患病,更不惜以死相挟易装逃走了事。之后袁世凯回到中国后失败主义情绪更重,在李鸿章的消极应战下最终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多年追随李鸿章的袁世凯,也被人们指斥为诱发战争的“最贵祸首”。通过这件事明显能看出袁世凯在前期得利时自我吹嘘,之后遇挫临阵脱逃,推脱责任的本领,最终导致了清政府的巨大牺牲。但是一个在我们眼中如此“卑劣”的一个人也正是利用他的这些本领登上权利的顶峰。

文武北洋读书笔记

《文武北洋》读书笔记 姓名:刘春雪 专业:2012级思想政治教育 我是个比较喜欢看故事,尤其是关于英雄的故事的人,所以选择了《文武北洋》这本书,我一直相信,在那样的年代,能够风生水起的人物,一定有独特的人格魅力,不管他们在别人眼里是好或坏,他们都是自己的英雄。 《文武北洋》的封面上这样写道:“几个大人物的文韬武略,让一个转瞬即逝的时代,没有轻易地,在人们的记忆里匆匆流失。” 从最初接触1912-1928这段历史时,总觉得,这是一个军阀割据,混乱不堪,民不聊生,卖国反动的年代,在这样的环境下,人民必定也是身处水深火热之中。而中学的历史书上,也将这一段历史写的十分粗略。渐渐的,也就忽略了这段历史中蒙尘已久的光芒与颜色。 首先,历史是什么?我们所知道的历史,是根据先人遗留下来的文物,文献,以及民间的传说,故事,加以整理而成的。因此,历史就不免带有作者本人的喜恶,也免不了受当局政府,政党或统治者的影响。历史在一定层面上是可以被塑造的,而一些所谓真实的史实则或许会被遗忘。我们看到的不过是真正历史的一个侧面,准确来说,是当局所强调的那些侧面。所以,历史的真实性就需要我们去细细考量和思索。 《文武北洋》这本书,展现给我们的是一段别样的历史,展现给我们的是这个时代被现在的人所忽略的精神和力量。对于1912-1928年这一时期,我所能做的就是从这本书里,得到我所不知道的更多的历史,真实性先暂且不说,至少能让我以一种不同的角度和方式重新审视这一时代。 四朝元老周有光先生在他的口述书籍《百岁忆往》中写道“坏的时代能做好事”“晚清下来是军阀时代,后来是国民党,共产党,最自由的是军阀时代。”他这样形容这个时代“军阀不垄断整个政府,文化部门,教育部门让进步的人来做,所以做出好事情。因此最坏的时代做了很多好事情。” 这应该就是对这个时代最好的描述了,说它是坏的时代,因为处于战争时期,军阀割据,各自为政。而说它做了好事,则是因为这个时代,留下了太多令人热血沸腾的回忆,亦文亦武,成为让人难以忘怀的回忆,如今百年之后,那些人事,依旧在字里行间熠熠生辉,永生不灭。 这是我对这个时代以及历史的大致想法,下面就说说这本书的具体情况。 首先,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作者寻找历史和呈现出来的方式。作者李洁通过走访故居,墓穴这样的独特的方式来感受这段历史的厚重与真实,来娓娓道来这一个个伟大的人的命运。正如作者所说的“我对所有试图推进中国文明进程的先人,都怀有一份敬意”,也许就是这样的一份敬意,让他有勇气去追寻这段历史,去展现给人们别样的视角。书中的一些地方也有作者个人的倾向,但我认为,他已经努力的展现一段客观的历史和鲜活的人物了。 关于这本书的九个人,我选择了对我触动比较大的几个来做一点分析。

近代人物研究尔雅答案分

。。。。。。。。。。。。。。。。。。。。。。。。。。。。。。。。。。。。。。。。。。。。。。。。。。。。。。。。。。。。。。。。。。。。。。。。。。。。。。。。。。。。。。。。。。。。。。。。。。。。。。。。。。。。。。。。。。。。。。。。。。。。。。。。。。。。。。。。。。。。。。。。。。。。。。。。。。袁世凯与清末新军 1 袁氏家族的()曾带兵在安徽北部一带与太平天国以及捻军作战,与曾国藩、李鸿章关系很好。C A、 B、 C、 D、 2 关于“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便是草头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 A、 B、 C、 D、 3 关于袁世凯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BCD A、 B、 C、 D、 4 袁世凯在甲午战争之后对军事方面的主张有()。ABCD A、 B、 C、 D、 5

孙中山是第一个临时大总统,是君主制结束以后第一个基本上统治了全国的国家领导人。错误 6 袁世凯认为德国陆军是世界上最强的,他的新建陆军基本按照德国模式来操办。正确建立北洋六镇军队系统 1 下列规定中,不属于袁世凯《募练新军章程》规定的是()。B A、 B、 C、 D、 2 1902年,袁世凯正式创立直隶军政司,下设三处,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这三个处的是()。A A、 B、 C、 D、 3 清政府设立了练兵处负责新军编练,总机大臣是()。B A、 B、 C、 D、 4 下列选项中,练兵处机构官职与官员对应正确的是()。C A、 B、 C、 D、

5 日俄战争的主要战场是()。CD A、 日本长崎 B、 俄国海参崴 C、 中国山东 D、 中国东北 6 在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侵华之后,1901年,直隶军队系统有()等军队。ABCD A、 B、 C、 D、 7 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后上奏,把他训练新军的名字叫做北洋常备军。正确8 冯国璋是袁世凯创立的直隶军政司中教练处的总办。正确 大力推动新政改革 1 下列选项中,统帅与军队对应错误的是()。B A、 B、 C、 D、 2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袁世凯1901年做山东巡抚时上奏的条陈的是()。B

八年级历史上册2.10《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学案(无答案)北师大版

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京师大学堂的创办、科举制度的废除,简洁地说出中国近代教育发端的基本情况。 2、知道< 申报)和商务印书馆,了解它们的特色和意义。 3、通过对清末民初教育与文化事业情况的学习,了解中国近代教育与传媒事业正在跟随世界潮流前进和发展,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必然性。 二、学习过程与方法: (一)、阅读课本,进行知识整体感知与勾划。 1、阅读课本导读部分,大致了解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2、阅读课本,然后在课本上进行主要内容的勾划。 3、自主动手整理。 关于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创办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社会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史意义_j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废科举、兴学堂:《奏定学堂章程》颁布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奏定学堂章程》颁布的积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废止科举的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申报》的创办:创办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 报刊性质: _____________ 创办的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 关于商务书馆的兴办:创办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经营范围: _____________ (二)依据下面内容,自己查找资料,准备与小组合作,进行知识拓展与探究。 1、回忆“戊戌变法”的内容。从戊戌变法失败以后,维新派的改革措施几乎全被废除,只有京 师大学堂保留了下来中思考:创办京师大学堂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查找资料,了解科举制”确立的时间:_______________ (朝代「);对社会的影响和明清时期对知识 分子的毒害(可搜集相关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三、基础练习

晚清到民国时期混合经济的发展与演变

晚清到民国时期混合经济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的现代企业制度起源于晚清的洋务运动时期。最初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官督商办,以后逐渐向官商合办转变。这都是混合经济的组织形式。到国民政府时期,政府给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划出了界限,同时也鼓励混合企业的发展。我们可以从历史上的混合经济企业的产生、发展和变迁过程中吸取某些有益的经验或教训。 洋务时期混合所有制企业:官督商办,政府推进 在洋务时期,由于洋务官员普遍不相信商人能有对此等重要事业的创始能力,更没有对国计民生负责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他们不愿轻易放松对新兴企业的控制权。所以官商结合企业的早期形式就是官督商办。经营“官督商办”企业的具体措施是,先由官方提供部分官款作为垫借资本,同时指定与官方有一定联系的“商人”出面,向社会招募资本,然后由该企业以其经营所得,陆续归还官方前期垫借的款项。甲午战争之前,中国近代企业中大型的航运、煤矿、电讯和纺织企业几乎都采取官督商办形式。当时一些著名的近代企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天津电报总局、中国铁路公司、漠河金矿、华盛纺织总厂等,大多数都采用了官督商办的组织形式。官督商办企业在集资经营方面确实采取了许多西方股份有限公司的做法,诸如发行股票,公布企业章程,并在章程中规定了公司的运作程式和股东的权利与义务等,是中国近代企业的初步尝试。 官督商办企业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洋务派官僚意识到发展民族工业有利于“求富”,“求富”又有利于“图强”,用李鸿章的话说就是,“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而且通过发展民族工业还可以“稍分洋商之利”。正是由于这种出发点的矛盾,导致在官督商办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弊端。如产权不清导致治理结构混乱;政府的干预导致官商矛盾;市场垄断导致自身效率低下也限制其他企业发展;政府对企业无限制地索取加重了企业负担,使商民对“公司”产生恐惧感,严重影响了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

读《剑桥中国晚清史》的读后感

读《剑桥中国晚清史》有感 读完这本书,首先最直接的是全书给予我一个对于晚清帝国的基本概况,丰富了我对于晚清时期的基本史实,并且能够将历史认识为一个复杂的综合体。该书从清帝国中晚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民族、疆域结构上都提供了深入的介绍,从多个方面叙述并分析了历史的进展,以及对当代的影响。书中作者一些独到的见解对我启发很大,不会对这些问题再以简单化的眼光来看待,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观察这一时期,而且有一些新的认识,对于今后我在其他类似此种问题的研究中,也提供了可靠的参考。 《剑桥中国晚清史》晚清史与当今中国多么的相似,历史总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然,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不可能轮回,但不能排除是螺旋式的向前发展.所以,研究晚清历史对看清当今社会的发展走向仍有不小意义. 由于离今天年代已经相当久远,所以争论不大,定论已多。当历史的脚步踏入了中国的战国时期,社会景象的变化已然超越过往。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铁的广泛应用。战国时代,铁制用品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推广使用,这对于列国的经济、人口和军事等方面都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整体说来,剑桥晚清史是一本比较易读的史书,除了开篇有些语句翻译之外。这本书分为几大章节:1800年前后清代的亚洲腹地、清王朝的衰落与叛乱的根源、广州贸易和鸦片战争、条约制度的形成、太平军叛乱、中俄关系(1800—1862)、清朝统治在蒙古、新疆和西藏的全盛时期、清代的中兴、自强运动(寻求西方的技术)、1900年以前的基督教传教活动及其影响。 晚清至中国现代的历史,无论从历史轮廓还是具体的历史事件,在我们的成长历史中,其实已经受教太多,有些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甚至是耳熟能详,因而,读这一时段的历史,不是要了解这一百年里,这个国度曾经发生了什么。恰恰相反,我们都很清楚发生了什么。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百日维新这些事件以及参与这些事件中的人物,我们的历史教材已经讲述了太多,重新介入这段历史的学习,需要的是进入历史的角度,结合作者的观

中国医学早期现代化与清末时期医学教育

中国医学早期现代化与清末时期医学教育 中国医学早期现代化的完成与西医进入中国的过程是密不可分的,这个过程在清末时期发展的最为迅速,有很多因素都促成这一过程的完成。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以下四个方面:传教士培养的早期西医人才、教会医学校的设立、中国自办的医学校以及晚清时期的留学生。 一、早期西医人才的培养 1900年以前,西医人才的培养与教会医院有密切关系。传教士医师为了医疗上的需要,在医院或诊所招收中国学徒,教以浅简的医学知识,目的是训练担任护理助手工作,所以早期的西医教育是在医院内,以师带徒的方式进行。 19世纪初,东印度公司的皮尔逊医生来华后,在广州、厦门设立医药局。1806年开始招收华人学医。1837年伯驾在眼科医局招收学徒,关韬在伯驾手下学习,是我国最早学习西医者。此后各教会医院陆续开始招收学徒。据1887年尼尔调查,当时教会医院培养的生徒数量很少,在60所教会医院中,有39所兼收生徒,其中有5所招生人数超过10人,其余为2~6人,当时已毕业的约300名,肄业生约250~300名。这种学徒式的训练方法成效不高,很难算得上是正规的医学教育,而且培养出来的人不能满足当时医疗上的需要。 二、教会医学校的设立 由于西医基础理论知识的不断丰富,诊治技术的不断发展,欲将西医全部内容教授给学生,即将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知识体系在中国介绍、宣传、学习,师徒的传授方式已不适宜。同时,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在华的传教医师和专职医师日见增多,设立学校,开展系统的西医教学在客观上具备了条件。在华的各教会组织为了使西医知识的传授纳入正常轨道,开始设立医学校。 最早的教会医学校博济医学校。成立于1886年。继博济医学校后,1884年美国安立甘会于抗州成立广济医学校。1887年英国伦敦会于成立爱丽斯纪念医院,并于同年8月成立医学校(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医学院的前身),第一届有两名毕业生,其中之一是孙中山先生。1889年南京成立斯密纪念医院医学校。1890年济南成立济南医学校。1891年美国监理会在苏州成立苏州女子医学校。1894年成立苏州医学校(苏州女子医学校并入,1910年停办)。1896年,美国圣公会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设立医科。1899年,美国长老会在广州成立夏葛女子医学校。1903年,上海成立大同医学校,1917年并入齐鲁大学医学院。1904年,耶稣会成立震旦大学,1909年迁至上海并建立医学院(1952年合并于上海第二医学院)。1904年,英美教会在济南成立共和道医学堂,1917年改组为齐鲁大学医学院。1906年,英美教会在北京联合创办协和医学堂,1915年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罗氏基金会)及罗氏驻华医社接管,1908年,成立北京协和女子医学校;1923年合并于齐鲁大学医学院;汉口成立大同医学堂,1917年合并于齐鲁大学医学院;南京成立金陵大学医科。1909年,广州成立赫盖脱女子医学专门学校;汉口成立汉口协和医学校;1910年,南京成立华东协和医学校。 20世纪以前,教会所主持的西医教育,无论是过渡形式的教学,还是初具规模的医学校,教学格局基本类似,只是程度深浅不同而已。一般的学制为3~4年,后期增至5年。课程设置有化学、生物、物理、解剖学、生理学、内科学、外科学、产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和药物学,教学内容集中在生理、解剖、化学、外科和药物学,并且以实用性为主,以中国社会流行且中医较难医治的疾病为教学重点,临床教学集中在皮肤科、眼科及儿科。关于教学体制,当时受英美教学体制影响,尤其受英国爱丁堡医学院的影响最大。那时在华的许多著名传教医师如德贞、马根济等都是来自爱丁堡。中国有相当部分留学生,如最早的医学生黄宽即毕业于爱丁堡医科。这一时期中国的西医教育初具规模,开办的学校招收的学生人数不多,但其教育形式,内容和质量与欧美的教育水准相比较差距并不很大。 三、中国人自办的医学校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导学案

第10课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了解京师大学堂的创办、科举制度的废除,简洁地说出中国近代教育发端的基本情况 2.知道《申报》和商务印书馆,了解它们的特色和意义 【自主学习】逐目阅读本课内容,自主完成下列知识梳理 【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独立思考成为习惯) 1、1905年,中国废除了沿用千余年的科举考试制。这在当时的读书人中引起了极大的争议,许多人拍手称快,但也有人痛苦懊恼。应该怎样正确看待废除科举制度? 2、结合清末新学堂(中等教育)的课程设置,谈谈自己对新学堂的看法。 【归纳整理】(列举本节课的“第一”或“之最”) 【拓展练习】(相信我,我肯定会做出来的!!!) 1.(2010·贵州铜仁)中国近代史的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京师大学堂,它的创办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它创办于( ) A .洋务运动时期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时期 D .新文化运动时期 2.(2009·玉林中考)清政府决定废除科举考试时,在保守派、洋务派、满清贵族,汉族读书人之间“竟然没有太大的分歧”这表明 清 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京师大学堂 开办: 废科举,兴学堂 1、颁布新学制 2、建立新学堂 3、废除旧科举 商务印 刷馆 地位: 影响: 时间: 名称: 内容: 《申报》 的创办 创办: 特点: 影响: 创办: 出版特色: 地位:

A.学子已经不愿意再参加科举考试 B.科举考试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C.科举考试遭到列强强烈反对 D.清政府已经无力维持考试费用3.(2010·湖北孝感)1902年的某一天,京师大学堂的日本老师在生物课上解剖了一只羊。慈禧太后听说后大为震怒,管学大臣张百熙急忙入宫叩头请求处分。这则史实反映了()①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入侵②慈禧太后的愚昧无知 ③在封建专制统治下,教育改革艰难④近代科学进入了新式学校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2009·滨州中考)报刊已成为大众传媒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大众传媒的的先驱——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报纸是 A.《海国图志》 B.《新青年》 C.《申报》 D.《人民日报》5.(2010·湖北荆州)近代课本和字典等工具书大多由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出版机构出版,这个出版机构是() A.商务印书馆 B.岳麓书社 C.三联书社 D.中华书局 6.近代中国教育的变革,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二 1905年9月2日,清廷正式颁发上谕废除科举。同年清廷下令设立学部,在全国遍设新式学堂,制定《重订各级学堂章程》,统一规定全国各地学堂的学制,学堂兼学中学与西学。同时选派留学生出国和鼓励自费出洋,学成归国,经考核均授与功名。 ——王宪明蔡乐苏《中国近现代史述要》材料三 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任用蔡元培为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用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取代前清学部提出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方针,推行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人格的教育方针。临时政府还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各级学堂一律改称学校,监督、堂长改称校长;教科书必须“合乎共和国国民的宗旨”,清朝学部颁布的教科书一律禁用;小学废止读经等。 ——白寿彝《中国通史·近代后编(下)》 请回答:(不得全文照抄材料) (1)材料一中梁启超如何看待教育的重要性?列举“百日维新”中关于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措施。(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政府的教育改革措施。(2分) (3)阅读材料三,简要分析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措施以及教育方针的进步意义。(2分)

《从晚清到民国》

《从晚清到民国》 读后感《从晚清到民国》读后感 Cogitoergosum 大学迄今为止,自己为数不多写的公选课论文之一。自己感觉写的很跳跃,水平有限,能力不足,还望大家见谅。全文如下:以一人敌一国—甲午战争的感慨 纵观中华千年历史,百年中国近代史本在浩瀚的中华千年历史上不值得一提,但就是这短短百年历史留给了我们千年来未曾经历过的痛苦和悲愤。人们常说,中国的百年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我不敢苟同:那我们那些为了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的而奋斗一生的革命之士有算什么呢?我们先辈在永夜黑暗中摸索出的救亡图存的方法以及取得的成就呢?……但我又不得不承认:鸦片战争伊始,火烧圆明园,黄海战败,庚子赔款……无尽的黑暗笼罩着曾经的"天朝上国",经济凋敝,民不聊生。 每当捧起相关书籍,在这百年历史中,甲午战争是我最不愿意看,也是最看不下去的部分。因为每每读到此时,总是双眼喷火,义愤填膺,读到悲壮之处,更难免落下几滴眼泪,无限感慨。但仍咬牙坚持,力求进一步了解。

适逢前些日双十一图书优惠,所购一套"传记文学书系"里面就有一本唐德刚先生的《从晚清到民国》。抓紧读完之后,内心诸多感慨,但更有一丝愤懑,一丝绝望。我结合一下《从晚清到民国》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说实话,此时的清军实力,尤其是海军,还是很不错的。我们也知道,自从鸦片战争战败之后,满清中先见人士就已经认识到了自身同西方列强的差距,如李鸿章,张之洞等等。在这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中我们一直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洋务运动"什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举国上下,好不热闹。并且清军的实力,主要还是海军,得到了极大发展。一方面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陆军得到了一定的经验积累和战斗能力提高。另一方面,则是李鸿章不惜重金从外国买来许多"坚船利炮"装备海军。我们的海军实力在国际上是排名第八的,而日本仅排在第十六位!这相比于鸦片战争时期清军的战斗力能强上不少,我曾浅读过茅海建教授的《天朝的崩溃》,书中所举让我清楚地了解到了当时清军的战斗力以及为什么我们会输的那么惨。 而我从唐先生书中了解并触动最深的是我们当时的海军高级将领们,竟然都是军校的"佼佼生".他们首先在我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堂——马尾水师学堂学习,学术实习并用,结业后,随轮实习三年。再由政府选送至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校,深造三至五年,并进入英国舰队见习或至德法各高级船厂见习造船。 而我们熟知的海军将领刘步蟾,邓世昌等都是这样的精英人士!

晚清有个袁世凯读书笔记

晚清有个袁世凯读书笔记 赵焰 2014-03-14 相较于曾国藩和李鸿章,袁世凯更复杂,更具有某种象征意义——首先,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影子,中华传统文明尤其是中原文化的诸多特质,在袁世凯身上表现得异常充分;其次,袁世凯还充分地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在袁世凯身上,既有儒、道、法的气场,正与邪的混合,也有阴与阳的起伏。 2014-03-14 袁世凯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时代里——它应该是所有中国人的故事,因为袁世凯的故事值得每一个中国人警惕和自省。当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强人在1916年的夏天躺在灵柩里回归故土的时候,他甚至付不起自己的安葬费。尽管北洋政府在财政巨大赤字的情况下,拨了五十万元用于陵墓的建设,但这一笔费用由于袁克定和田文烈控制规模不力,远远不能满足安葬的需要。最后,他的弟子和手下,不得不又个人凑了二十万,用于弥补他安葬的漏洞。这个生平一直幻想着流芳千古的河南人,最后竟沦落到如此尴尬的地步:看起来庄重肃穆,其实只是敷衍了事。尴尬地躺在“袁林”之中,面对如此结局,袁世凯若地下有知的话,会永远合不上眼睛的。 2014-03-14 袁世凯在晚清登上权力的巅峰,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上天的有意为之: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然后,让他择机冲天而起,有所作为;最后,又毫不留情地让他一败涂地,遗憾终身。 注:对袁我是一直搞不懂为什么会称帝的,虽然之前有讨论过,但总感觉理由不是那么充分。 2014-03-14 有很多人联系到袁世凯的出生环境、多变的性格以及末代权臣的地位,以为袁世凯在整体上像极了曹操。真实的情况是,袁世凯的性格和命运,与其说像曹操,不如说更像其远祖袁绍(袁世凯家族,就是三国袁绍的遗脉)。 注:像袁本初?本初同志志大才疏,就是有个好出生,不然哪里有机会和曹孟德在一起逐鹿天下啊。袁世凯好像没这么好运吧? 2014-03-14 自袁耀东到袁世凯这一代,四代袁家男性主人,几乎没有活过六十岁的,这四代的三十余个男人当中,先袁世凯而死的十四人当中,有十三人都是死于虚龄五十八岁以前,仅袁世凯的四叔祖死于六十岁。 注:这能解释他急于称帝吗? 2014-03-14

论晚清文化以及影响

论晚清学习西方文化的先驱人物 摘要 纵观中国近现代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晚清的中国社会是东方各种矛盾的焦点。民族危机,阶级对抗,中华文化冲突和交融所引发的社会剧变,对晚清王朝力求救亡图强的爱国人士产生了巨大的刺激作用。在内外交困的晚清,救亡图强成为时代的主题。面对日亟的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晚清国民中一些先进的积极分子掀起了学习西方的热潮。其中有我们所熟知的被誉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林则徐,以及其好友魏源,林则徐学习西方、尝试现代化的活动并不是孤立的个人活动, 而是近代中国谋求国家富强的一个侧面。在鸦片战争前后, 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 和林则徐做着相似的事情, 他们关注、研究和介绍西方国家的情况, 主张学习西方例如:严复,梁启超,孙中山,等。我将以这些先驱为代表研究闭关锁国的中国逐步引入西方文化和科技的过程以及对当时的中国的影响。 (一),林则徐对西方文化科技的学习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前后, 开眼看世界, 了解西方、学习西方, 对中国现代化进行了最初的尝试, 启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清政府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使中国人不了解外部世界。如果不破除陈腐、愚昧的思想观念, 对西方国家没有正确的认识,我们就不会有新的目标, 中国就不可能主动学习西方, 当然谈 不上搞现代化。林则徐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走到历史舞台的前面, 理所当然地肩负起特殊的历史使命。林则徐起初也不能正确对待西方文明, 刚到广州时, 对西方文明知之甚少, 甚至有许多可笑的地方。林则徐比同时代人英明的地方在于, 当他了解到事实的真相后, 不是抱残守缺, 固步自封, 而是与时俱进, 果断地与自己陈旧的思想观念决裂。他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了解西方, 认识西方: 第一, 直接和外国传教士、商人及其家属等交谈 第二, 翻译西方的资料。林则徐“日日使人刺探西事, 翻译西书, 又购其新闻纸。 第三, 指派人员打听西方国家及其商人活动的情况 第四, 亲自调查和考察。 林则徐明确了中国在世界文明中的位置, 努力让更多的中国人清醒过来, 学习西方, 因此, 他积极向国人介绍西方情况。一是通过向清廷上奏、与清政府官员交谈、给亲朋好友写信等方式介绍西方各方面的情况。二是翻译和整理西方的资料。如前所述, 林则徐组织翻译了大量的西方人发行的书报。在报纸方面, 组织人员编辑了《澳门月报》; 在书籍方面, 组织人员整理出《各国律例》、《对华贸易罪过论》、《华事夷言》、《四洲志》等。林则徐认为, 在我们落后的情况下, 要抵抗侵略, 保卫祖国, 就必须“器良、技精”, 即搞现代化, 而在当时, 首先就是要军事现代化。 第一, 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发展现代化的武器装备, 即“器良”和“技精” 第二, 建立一支能够海上作战、保卫海洋的现代化海军, 提高军队人员的素质。魏源进一步发挥了林则徐的思想, 明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林则徐对现代化的尝试, 从引进西方的军事科技着手, 谋求军事现代化, 这有历史的必然性 (二):严复学习西方文化的历程以及他对中国的影响:

2020学年高中一轮复习:检测(7)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检测(七)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太平天国举行科举考试,要求白话写作,题目选自《圣经》、基督教论著和太平天国诏书,如“耶稣舍命待何为”。考生来自三教九流,包括算命人和巫师等。科试中榜率高,如湖北一次科试,1 000名考生800人中榜。此科举考试( ) A.弥补了传统科举制的不足 B.推动了白话写作成为主流 C.使基督教取代了儒家地位 D.无法起到举才选能的作用 解析:选 D “考生来自三教九流,包括算命人和巫师等。科试中榜率高,如湖北一次科试,1 000名考生800人中榜”,如此高的录取率,无法达到选拔人才的目的,故D项正确。 2.洪仁玕认为,“凡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概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并进而认为使用这些“轻污字样,是口角取胜之事,不是经纶实际,且招祸也”。这说明了( ) A.主张学习西方的新思潮萌发 B.鸦片战争战败对外交的冲击 C.重振太平天国威风实际需要 D.傲岸自大的观念发生新变化 解析:选D 材料没有涉及学习西方,故A项错误;材料中洪仁玕的观点代表的是太平天国,没有涉及“鸦片战争战败”,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轻污字样,是口角取胜之事,不是经纶实际,且招祸也”得出洪仁玕认为如此说辞容易引起冲突,并非重振太平天国威风,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概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得出傲岸自大的观念的转变,故D项正确。 3.冯友兰讲:“假如太平天国统一了中国,那么中国的历史将倒退到黑暗时期。”钱穆说:“若太平天国成功了,便是全部中国历史的失败了。”两位史学家这样说的根本原因是( ) A.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B.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经济 C.太平天国运动具有空想性 D.太平天国运动遭到列强的镇压 解析:选A 两位史学家都认为太平天国的成功是历史“倒退”和“失败”,原因就在于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太平天国运动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目标,不能顺应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潮流,故A项正确。 4.(2018·郑州质检)清朝的省级最高行政长官是总督和巡抚,督抚多由满族贵族担任;而从1860年到 1864年,汉族官僚曾国藩组建的湘军集团中先后有21位将领担任督抚。这一变化反映出( ) A.清政府利用湘军来开展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朝军政局面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案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案 教材分析 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属于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第二单元的单元标题是“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本课所讲述的内容也是近代化所反映出的特征。本课重点不多,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京师大学堂的创办、科举制的废除,简洁地说出中国近代教育发端的基本情况; 2、知道《申报》和商务印书馆,了解其特色和意义; 3、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联系现实,引导学生了解清末民初新式学堂和现代学校的异同,联系现代社会的大众传媒,了解《申报》等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清末民初教育与文化事业情况的学习,认识到教

育改革的必要性,建立大众传媒的重要性以及积极影响,从中感受创办者的开拓敬业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清末民初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比较真切地感受到这些文化教育事业的变化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认同和学习先驱们的开拓创业精神。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北大是很多人的梦想,你知道北大的来历吗? (学生根据教材谈到京师大学堂的创办。) 一、教育: (一)、京师大学堂的开办 师:1898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戊戌变法,同学们回忆一下戊戌变法的内容,其中哪一条与京师大学堂创办有关?学生回答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教师给

予肯定,由此谈到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并于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然后指出这是百日维新留下来的唯一成果。 师:下面,请同学们回答有关于京师大学堂的一些问题。 1、办学原则:以传统学科为主体,引进西方学科,中西结合 2、地位: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高等学府,是全国的最高学府。 3、影响:所倡导的办学思想和办学原则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进行理想主义教育 同学们,北大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自1898年开办以来,从这里走出了李大钊,胡适,钱钟书,邓稼先,杨振宁,走出了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国家副主席李源潮,百度老总李彦宏,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央视名嘴撒贝宁,就连毛主席当年也在北大做过图书馆管理员。据我所知,由12中考上四中然后考上北大的学生也有不少,努力拼搏,说不定五年以后,在座的某位同学就会领到北大的通知书。 (二)废科举,兴学堂 师:下面我们来看清末民初教育界的另一件大事,那就

从晚清到民国 解读版

从晚晴到民国(解读版)1.导读:唐德刚先生也是个“大嘴巴” 一本《中国近代史》书稿的“导论篇”,居然单独成了一本书。这种事,也就美籍华人学者唐德刚能干出来——唐德刚在《袁氏当国》中描述宋教仁:“少年气盛,精力过人,心比天高,自命不凡,又生个倔强的个性,和右派大嘴巴。吧啦吧拉起来,听众掌声如潮,欢声雷动,使政敌听来,就真以为他是拔毛成兵的齐天大圣了。”——看到这段,哑然失笑。唐先生说宋教仁是大嘴巴,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呢?当然这里的大嘴巴绝无贬意,相反,那是学识渊博、点豆成兵、思如闪电、笔如游龙才能形成的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话语气势!正是由于这种气势,这导论最后成型为这部38万字的《从晚清到民国》。 唐先生一生着述颇丰。但是看书要看代表作,特别是《从晚清到民国》,讲的是中国近代社会到今天还没有完成的转型,与我们的当下密切相关,不读不显得咱太傻吗?鸿篇巨着读不来,至少读读我的解读版嘛!欧了,我们可以开始了。 2.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综论 唐德刚认为,历史是条长河,永远向前流动。在历史的潮流里,转型期是个瓶颈,是个三峡。近一个半世纪中国变乱的性质,就是两千年一遇的“社会文化大转型”,其间死人如麻,痛苦至极。不过,“历史三峡”终有通过之日。从此扬帆直下,大江东去,进入海阔

天空的太平之洋。 未来的太平之洋是什么样子?什么时候进入?最后交代。只说,从社会经济史的角度看,我们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史,几乎是千年未变,而鸦片战争后,则几乎十年一变。谁干的?“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是个嘛玩意儿?唐德刚说,中国一般史家都会肯定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的万恶之源,马列派的史学家,更会概念化地解释曰:帝国主义之所以为万恶之源,乃是由于它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这些说法不为西方汉学权威所接受。比如当今剑桥学派的开山宗师费正清,认为所谓的“西方帝国主义”在中国基本上不存在,它只是由于革命话语系统的渗透,而嵌于我民族心理上的一种幻觉——虽然他们也并不否认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不折不扣的帝国主义。日本战败之初,也有忏悔心态来着,可是后来居然有了进出论者,把侵略中国说成“进出中国”! 唐德刚担心国人忘记历史,甚至不知帝国主义为何物,所以他准备给大家挖挖这个根儿。先生一锹就挖到了近代欧洲的“扩张主义”。“扩张主义”是咋回事呢?欧洲的文艺复兴结束了欧洲的大黑暗时代,把人类文明自中古推入现代,因此一部300年的现代世界通史,就变成一部欧洲扩张主义的历史。

袁世凯的功与过

袁世凯的功与过 【摘要】 袁世凯的政治生涯; 袁世凯各个任上的政绩; 袁世凯的政治谋略与手段; 袁世凯称帝的动机; 对袁世凯的总体评价; 【关键词】袁世凯;称帝;政绩;功与过 【正文】 在历史教材及各类历史参考书中,对袁世凯最多的评价与概括就是“窃国大盗”、“独夫民贼”。但细究历史,不难注意到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到1916年袁世凯魂归西天,中间经历了近四年的时间。在这四年时间里,他真的一无是处,没有作为么他登上政治舞台仅仅因为阿谀奉承和善于钻营吗他仅仅是一个一心想着称帝,而荼毒百姓的“奸雄”么为了了解这些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袁世凯早年的经历如何,其任上的政绩有多少 袁世凯出生于河南省南部的项城县,早年跟随其两个叔父混迹于官场中,深谙世故人情后投笔从戎,跟随吴长庆在军中任职。 其后他在就任大总统之前的经历可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1、朝鲜时期 1882年,朝鲜壬午兵变,23岁的他已经认识到这次机遇对于他的重要性。他在给自己的堂兄的家书中写道“弟限于资格,中原难期大用,抵高丽,能握兵权…… 既建功业,不愁朝王之不我用。”足以见其深谋远略与分析预测能力。 袁世凯驻朝期间,几乎成为朝鲜内部的清道夫,曾制止过多次朝鲜内部可能的动乱,并且极力巩固清朝在朝鲜的宗主国地位。

他在驻朝鲜期间,就已经表现出了出色的政治能力。 首先,他致力于发展中朝之间的商务。光绪八年,他参与订立了《水陆贸易章程》,从此以后中朝才开始有民间的商业往来。订立章程之后的六年间,华商数量增长超过5倍,关税增加了三倍多,贸易额接近与朝鲜与日本贸易总额的一半。 其次,在其他方面他也有所成绩。1888年他效仿日本,筹议开设了中朝之间的航运,1885年他奏设了凤凰城至汉城的电报线。 政治上,他也积极效仿西方列强的行径,通过对朝鲜举借贷款而攫取政治利益,并且在朝鲜设置了清商租界,通过政治手段为中国商人提供便利。 他效仿西方的行为,一方面说明他的政治谋略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表明他已经接受了至少部分的西方政治思想,最后选择称帝与“做旧式的皇帝的美梦”关系不大。 2、回国后 甲午战争开始前,袁世凯逃回国内,并在之后被任命训练新军。

读书笔记——《国闻备乘》

读书笔记 ——《国闻备乘》 近几天我阅读了由中华书局出版的近代史料笔记丛刊——《国闻备乘》,其作者是胡思敬。胡思敬(1870—1922),字漱唐,号瘦篁、退庐居士、耶溪憨史等。生于江西新昌(今宜丰)的一个文化世家,祖上三代皆为举人。他自幼随父就学,刻苦读书。光绪二十年(1894)选翰林院庶吉士,戊戌散馆,改吏部考功司主事。宣统元年(1909)才由人推荐任辽沈道监察御史、转掌广东道监察御史。胡思敬自己恪守传统的道德规范,反对贪腐的官场习气,为官廉正,忠于职守。他在任时,曾上疏弹劾权势显赫、受清廷重用的两江总督端方、两广总督袁树勋、尚书载泽、善耆、徐世昌、四川总督赵尔巽等等多名权臣。后因为其言不能用,辞官归乡。1912至1913年度民国之初,以及1917年张勋复辟前后,他都积极进行过阴谋复辟清廷的活动。1922年4月病死,年五十三。 胡思敬熟谙清末掌故,著述甚丰,有《退庐诗集》、《退庐文集》以及大量属于史部的撰述,如《戊戌履霜录》、《丙午厘定官制刍议》、《审国病书》、《大盗窃国记》、《圣武记纂误》、《盐乘》、《国闻备乘》等。 《国闻备乘》是胡思敬在京为官期间随时记载、陆续撰写而成的,这在胡思敬写的《自序》中可以验证,即:“予趋职之暇,时有所记,久之遂成卷帙”。目前,我所看的这本由中华书局出版的近代史料笔记丛刊——《国闻备乘》是由后人顾菊英在胡思敬手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 《国闻备乘》不是一部系统的历史撰述,它是以笔记的形式分条记载了清季掌故、轶事,并且穿插了作者评述史事的札记。该书共四卷,每卷之内又有众多小条目,各条皆有题目,叙事翔实、细致,保留了较多的客观记载。因此,后人评价《国闻备乘》是研究清末政治的重要参考史料。 我在阅读《国闻备乘》的过程中,发现这本书记述了许多官方史籍所没有记载的内容,为我了解清末的一些事实提供了重要资料。在这本书中记述了许多宫廷秘事,其中涉及慈禧太后的甚多,如卷一“文宗遗命得人”、“慈安防患之密”、卷二“文锡”、卷三“宫纬疑案”等条,作者通过“西后忌慈安久矣,无疾暴崩,宜外言之啧啧也”,“烛影斧声,遂成千古疑案”,“孝贞显皇后(即慈安太后)、孝哲毅皇后、德宗景皇帝、醇亲王奕、珍妃五人之死,外廷皆有异言……孝贞暴崩,群臣临视,十指甲俱紫,疑有变,然无敢言者……”这几句话向我传递出慈禧太后暗地害死慈安太后的传闻。这是我之前所不知道的,因此感到很惊讶。 在《国闻备乘》这本书中,胡思敬重点记述了清末官场状况。如卷一“调任”指出州县官的调任完全以政府的爱憎为转移;卷二“商部捷径”、卷三“北洋捷径”说这两处官员升迁要职,十分快捷;卷三“宦途异数”讲清末官员任命,已经

近现代史答案第二章 (5)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清末“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是( C ) A .仿效欧美政体 B .发展资本主义 C .延续反动统治 D .缓和阶级矛盾 2 .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 D )首先发动的。 A .维新派 B .保皇派 C .立宪派 D .革命派 3 .同盟会发动的起义中,影响最大的是( D ) A.萍浏醴起义 B .浙皖起义 C .镇南关起义 D .广州黄花岗起义 4 .( B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A .《钦定宪法大纲》 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 .《中华民国约法》 D .《总统选举法》 5 .三民主义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C ) A .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的矛盾 B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C .民族资产阶级和满洲贵族的矛盾 D .革命派和立宪派的矛盾 6 .对“民权主义”理解正确的是( B ) A .推翻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B .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 .平均地权、核定地价 D .打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7 .武昌起义的主力是( C ) A .同盟会会员 B .留学生 C .新军 D .工人 8 .辛亥革命取得的最大成就是( A )

A .推翻了封建帝制 B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 .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 D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势力 9 .南京临时政府中占领导和主体地位的派别是( D ) A .资产阶级维新派 B .资产阶级保皇派 C .资产阶级立宪派 D .资产阶级革命派 10 .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变法与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D ) A .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B .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 C .帝国主义的破坏 D .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二、多项选择题 1 .清末“新政”的内容包括( ABCD ) A .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 B .裁撤绿营,建立新军 C .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工商 D .颁布新的学制 E .组织国会选举 2 . 20 世纪初,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主要人物有( ABE ) A .章炳麟 B .邹容 C .康有为 D .梁启超 E .陈天华 3 .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过程中,陆续成立的革命团体有( ABC ) A .华兴会 B .科学补习所 C .光复会 D .日知会 E .强国会 4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 ABC ) A .民权主义 B .民族主义 C .民生主义 D .民主主义 E .民众主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