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课后限时集训:4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Word版含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37.14 KB
- 文档页数:9
第4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考纲卷别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考情分析全国卷Ⅰ——2013·辛亥革命本讲在教材中着墨较多,但在近几年的新课标全国卷中命题出现率很低。
对太平天国的考查偏重于农民运动的局限性;辛亥革命则从现代化的角度进行命题。
在2012年全国卷中,引用学术成果,设计了“冲击—反应”模式试题。
在学习中可以适当补充北洋军阀的相关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全国卷Ⅱ————全国卷Ⅲ————全国卷2012·“冲击—反应”模式;2011·太平天国运动——(2013·高考全国卷Ⅰ)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知识定位】本题考查晚清的现代化趋势和表现。
【素养解读】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历史解释”,具体解读如下:本题考查方法指导历史解释题干中“现代化”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
思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历史事件哪些具有现代化的意义【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现代化的理解。
现代化主要指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
洋务运动体现了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方向,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体现了制度层面的现代化方向,B项正确。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的自救措施,其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与甲午战争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对中国的现代化起了阻碍作用;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不利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故排除A、C、D三项。
【答案】 B(201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
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
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知识定位】本题考查太平天国指导思想的演变。
第四单元第8讲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考情分析引领考试的风向标考点导学扬帆启程的导航灯考点一太平天国运动1.背景(1)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2)酝酿: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2.经过(1)爆发:金田起义,1851年,在广西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正式建立政权:定都天京,①__________年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国都。
定都天京后,颁布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盛:北伐和西征,由于孤军深入,北伐失败,西征军不断胜利,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4)转折:天京变乱,1856年出现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太平天国从此由盛而衰。
(5)后期防御战: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开始同清政府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
太平军同侵略者进行了英勇斗争,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6)失败:③______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3.纲领4.影响(1)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⑩__________的农民运动,是中国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2)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3)是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
(4)对后来的中国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点题训练1】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
在这种思想的组合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A.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B.基督教平等思想C.《礼记·礼运》中大同思想D.中体西用思想考点二辛亥革命1.同盟会的成立(1)背景:a.《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暴露无遗。
b.清政府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c.兴中会等革命团体纷纷建立,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2)成立⑪______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以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政治纲领;孙中山为总理;机关刊物为《民报》。
综合检测(四)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当代著名史学家秦晖认为:“太平天国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也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
无论作为民变还是作为西化,它都显得十分另类。
”这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 ) A.仍是一场旧式的农民起义B.旨在化解外来的民族危机C.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D.是近代文明转型初期的产物解析:选D 材料中秦晖认为太平天国“也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说明太平天国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影响,并不仅仅是旧式的农民起义,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以推翻清政府为主要目标,故B项错误;“太平天国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也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背景之下爆发的特殊性,并没有提到对于近代化进程的影响,故C项错误;“无论作为民变还是作为西化,它都显得十分另类”体现了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文明转型初期的产物,呈现出新旧交融的特点,故D项正确。
2.(2019·龙岩质检)1859年的《资政新篇》规定:“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惟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
”这反映了太平天国( )A.对外国人态度务实并有所警惕B.对西方外来文化的进入持保守态度C.渴望引进西方法律制度和技术D.允许西方传教士和工匠自由地活动解析:选A 材料中“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表明态度务实,材料中“不得毁谤国法”表明有所警惕,故A项正确。
3.1851年12月在永安城分封诸王,封原中军主将杨秀清为“左辅正军师”东王,称九千岁……《资政新篇》全文共分四部分:三、实行新的社会经济政策,仿效西方国家;四、采用新的刑法制度。
并强调:“国家以法制为先,法制以遵行为要。
”材料反映了太平天国( )A.落后性与先进性并存B.革命性与民主性并存C.空想性与先进性并存D.愚昧性与落后性并存解析:选A 题目中“封原中军主将杨秀清为‘左辅正军师’东王,称九千岁”体现了封建落后性,题目中“三、实行新的社会经济政策,仿效西方国家;四、采用新的刑法制度。
第四单元第8讲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考情分析引领考试的风向标考点导学扬帆启程的导航灯考点一太平天国运动1.背景(1)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2)酝酿: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2.经过(1)爆发:金田起义,1851年,在广西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正式建立政权:定都天京,①__________年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国都。
定都天京后,颁布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盛:北伐和西征,由于孤军深入,北伐失败,西征军不断胜利,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4)转折:天京变乱,1856年出现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太平天国从此由盛而衰。
(5)后期防御战: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开始同清政府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
太平军同侵略者进行了英勇斗争,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6)失败:③______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3.纲领4.影响(1)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⑩__________的农民运动,是中国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2)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3)是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
(4)对后来的中国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点题训练1】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
在这种思想的组合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A.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B.基督教平等思想C.《礼记·礼运》中大同思想D.中体西用思想考点二辛亥革命1.同盟会的成立(1)背景:a.《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暴露无遗。
b.清政府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c.兴中会等革命团体纷纷建立,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2)成立⑪______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以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政治纲领;孙中山为总理;机关刊物为《民报》。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选择题1.一般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 ) A .建立了资BCD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辛亥革命性质的理解。
判断革命的性质主要看革命的任务,辛亥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A 项体现了反封建任务的成果。
所以A 项符合题意。
答案 A2.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
”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 A .临时政府基本按BCD解析 南京临时政府实行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是美国政体的复制品。
南京临时政府没有实行联邦制、中国也没有超过日本、袁世凯专制独裁,说明B 、C 、D 三项表述错误。
答案 A3.阅读我国的前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构成情况表A .这表明我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B .这种形式巩固了国家政权C .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士组成D.政协会议是最好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答案 C4.建国初期民盟主席张澜说:“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
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制度。
”这个“新制度”指的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解析“人民……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揭示了这个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该制度下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
答案 A5.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把《共同纲领》作为新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施政纲领和临时宪法。
当时没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主要是由于( )。
A.全国尚未解放,无法召集人大代表商议B.代表来自社会各界,内部尚有较大分歧C.没有社会主义宪法可以借鉴D.批准宪法的中央人民政府尚未建立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理应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但当时全国没有完全解放,基层不可能推举人民代表,所以只能暂时由政协代行人大职权。
检测(七)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太平天国举行科举考试,要求白话写作,题目选自《圣经》、基督教论著和太平天国诏书,如“耶稣舍命待何为”。
考生来自三教九流,包括算命人和巫师等。
科试中榜率高,如湖北一次科试,1 000名考生800人中榜。
此科举考试()A.弥补了传统科举制的不足B.推动了白话写作成为主流C.使基督教取代了儒家地位D.无法起到举才选能的作用解析:选D“考生来自三教九流,包括算命人和巫师等。
科试中榜率高,如湖北一次科试,1 000名考生800人中榜”,如此高的录取率,无法达到选拔人才的目的,故D项正确。
2.洪仁玕认为,“凡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概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
”并进而认为使用这些“轻污字样,是口角取胜之事,不是经纶实际,且招祸也”。
这说明了()A.主张学习西方的新思潮萌发B.鸦片战争战败对外交的冲击C.重振太平天国威风实际需要D.傲岸自大的观念发生新变化解析:选D材料没有涉及学习西方,故A项错误;材料中洪仁玕的观点代表的是太平天国,没有涉及“鸦片战争战败”,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轻污字样,是口角取胜之事,不是经纶实际,且招祸也”得出洪仁玕认为如此说辞容易引起冲突,并非重振太平天国威风,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概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得出傲岸自大的观念的转变,故D项正确。
3.冯友兰讲:“假如太平天国统一了中国,那么中国的历史将倒退到黑暗时期。
”钱穆说:“若太平天国成功了,便是全部中国历史的失败了。
”两位史学家这样说的根本原因是()A.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B.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经济C.太平天国运动具有空想性D.太平天国运动遭到列强的镇压解析:选A两位史学家都认为太平天国的成功是历史“倒退”和“失败”,原因就在于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太平天国运动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目标,不能顺应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潮流,故A项正确。
考点训练10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题组一基础小题]1.(2019·皖南八校联考)太平天国曾颁布法令:“凡朝中大小官员,觐见天王、东王需行三叩九拜大礼;……王、侯、相等乘轿各按等级,不得逾越……见王轿而不行回避者,斩首不留。
”这些规定反映出( )A.太平天国实行法治 B.太平天国建立天王专制C.农民政权趋向封建化 D.其不具备反封建的性质答案 C解析“觐见天王、东王需行三叩九拜大礼”“王、侯、相等乘轿各按等级,不得逾越”“见王轿而不行回避者,斩首不留”,这些法令是在强化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这说明农民政权已经趋向封建化,故C项正确。
太平天国没有实行法治,故A项错误;“王、侯、相等乘轿各按等级,不得逾越”“见王轿而不行回避者,斩首不留”等体现不出天王专制,故B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封建的性质,故D项错误。
2.(2019·顺义区月考)太平天国后期,在洪仁玕呈送给洪秀全的《资政新篇》稿本中,洪秀全共写下31条批语,除4条有所保留外,其余都写上“是”或“此策是也”。
由此可以推断( )A.洪秀全的施政纲领发生根本改变B.《资政新篇》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要求C.太平天国的命运将因此由衰转盛D.洪秀全希望重振太平天国答案 D解析材料中的“其余都写上‘是’或‘此策是也’”,表明洪秀全希望采纳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措施,来重振太平天国,故答案为D项。
A项说法绝对,故A项错误;《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没有反映农民阶级的要求,故B项错误;《资政新篇》迫于当时形势未能实行,没有真正发挥作用,故C项错误。
3.(2019·某某某某调研)英国人密迪乐向太平天国将领提出进行鸦片贸易的主X,遭到严厉拒绝。
后英国特使又就《某某条约》中的“条约权利”向太平天国提出要求,被置之不理。
这说明太平天国领导者( )A.认清了资本主义侵略的本质B.具有朴素的独立自主思想C.反侵略成为运动的主要目标D.初步形成了近代外交理念答案 B解析太平天国领导人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本质还缺乏认识,甚至还抱有幻想,缺乏应有的警惕,故A项错误;由材料“进行鸦片贸易的主X,遭到严厉拒绝”可看出,太平天国不承认清朝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这都说明太平天国在外交上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故选B 项;材料中太平天国没有把斗争矛头指向列强,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太平天国尚无成熟的外交政策,故D项错误。
课后限时集训(六)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对应学生用书第291页)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南宁高三摸底)政治因素在中国服装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太平天国起义者曾把批判矛头对准“辫发顶戴”的清政府,要求“复中原古制”。
这说明太平天国()A.转变为封建性质政权B.实现了近代中国生活巨变C.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D.把服饰变革作为反清内容D[服饰、发辫“复中原古制”,不能反映政权性质的变化,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以失败而结束,并未实现近代中国生活巨变,故B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的倡导者希望创建人间天国,并非是改朝换代的工具,故C项错误;服饰发辫的变革是显示了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性,故D项正确。
]2.雷颐的《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中说,“太平天国的理想,起码前期,不能说不真诚,但实践的结果却与自己的理想恰相对。
……在人类历史上,如此大规模的乌托邦实验确实罕见,或许,这便是太平天国更深远的意义所在”。
材料中的“乌托邦”是()【导学号:75740038】A.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B.农民不切实际的空想C.资本主义的美妙设想D.公平公正的社会模式B[太平天国不属于社会主义实践,故A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在产品分配上体现了绝对平均思想,不符合社会实际,所以是空想,故B项正确;资本主义的美妙设想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资政新篇》,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公平公正说法不准确,故D项错误。
]3.张德坚《贼情汇纂》记载,东王、北王、翼王上奏请天王:“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
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
”天王批道:“胞等所议是也,即潜佐将施行。
”这表明太平天国()A.主张均分产品B.达到军事全盛C.调整经济政策D.开始封王建制C[材料中没有体现均分产品的内容,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达到军事全盛是在西征、东征之后,而不是建都天京,故B项错误;从“照旧交粮纳税”可知,太平天国改变了产品均分的圣库制度,恢复原来的交粮纳税,故C项正确;D项内容与题干无关,故排除。
课时作业(七)[第7讲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一、选择题1.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在进行,洪秀全写了一份御诏给英国特使额尔金,翻译官很艰难地把它译成英文,额尔金看后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作品,这份御诏充满着像“西洋番弟把心开,替天出力该又该,替爷替哥杀妖魔,报爷生养战胜回”这样的词句。
这反映了当时()A.国内阶级矛盾激化B.列强侵略导致民族危机加重C.中外反动势力勾结D.强国御侮成为思潮2.《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反映了太平天国群众的政治经济诸多要求。
从经济学的视角看,其重大价值在于()A.提出顺应世界潮流的政治体制变革主张B.变土地私人所有制为“天下人同耕”的公有制C.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异曲同工D.打破土地兼并局面以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理想3.范文澜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在概括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时说:“宗派、等级、享乐主义三种思想,总根源在农民阶级消极方面的狭隘性、保守性、私有性……正是这些特性的反映,也决定了太平天国的必然崩溃。
”最能体现“这些特性”的是() A.金田起义B.定都天京C.天京变乱D.提出《资政新篇》4.某史学家在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时说:“洪杨那个时代,他们只具有极大的‘改朝’的机运,而无‘换制’的机运。
”洪秀全不能解决中国近代史上“换制”问题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压制C.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D.农民阶级的局限性5.下图中洪水泛滥,比喻太平天国像洪水一样(波及18个省,600多座城镇);图中长茅草,喻指被称为“长毛”的太平军;岸边尸骨碎离,喻指运动死了很多人。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毫无可取之处B.材料观点是站在统治者立场C.太平军纪律松散D.太平天国运动彻底脱离群众6.1894年,孙中山创建兴中会时指出:“夫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
乃以庸奴误国,涂(荼)毒苍生,一蹶不兴,如斯之极。
高频知识考点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局限性。
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热点题型一太平天国运动例1、(2018年江苏卷文综历史8)8. 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
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
”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A. 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B. 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C. 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D. 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答案】B【变式探究】太平天国运动之初,曾国藩指出:“今春以来,粤盗益复猖獗,西尽泗镇,东极平梧,二千里中,几无一尺净土。
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盖大吏之泄泄(闲谈)于上,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
”据此可知,曾国藩认为天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A.自然灾害频仍B.社会治安混乱C.土地兼并严重D.官吏贪暴腐败【解析】题干材料中曾国藩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迅速,“推寻本原”是官吏长期鱼肉百姓而大吏置若罔闻。
由此可以看出曾国藩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官吏的腐败,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虽然也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但却不是材料中曾国藩的观点。
【答案】D【提分秘籍】方法1从历史发展潮流角度命题。
《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革命性、落后性、空想性,《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学习资本主义的方案。
解题时注意结合两个纲领的内容进行分析。
方法2从历史反思角度命题。
天京变乱的发生、《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矛盾之处等,充分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解题时需结合农民阶级局限性的内涵来分析。
方法3从社会进步角度命题。
太平天国运动首次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任务,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成为近代民主革命的先声。
解题时需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影响分析。
【举一反三】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
第7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1.(2019·某某高三期末)下面所列内容为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的一些特征。
据此推断该事件是( )·工业文明外力冲击下社会矛盾的产物·农民阶层的救亡图存运动·基督教文明与中华本土文明相融合为特点·反清革命作为斗争目的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解析:选A。
由框内所列内容可判断该历史事件为太平天国运动。
鸦片战争以后,洪秀全把基督教义同中国的儒家思想、某某思想相结合,创立拜上帝教,以反清革命为斗争目的,故选A。
2.(2019·全国Ⅰ卷“超级全能生”高三联考)近代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起义给清政府造成了巨大打击,加速了它的衰落和败亡。
在此意义上,太平天国运动( ) A.标志着旧式农民战争的结束B.标志着民族某某革命的开端C.削弱了清朝政府的集权统治D.具有了工业文明的时代气息解析:选C。
根据材料“太平天国起义给清政府造成了巨大打击,加速了它的衰落和败亡”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故C项正确。
3. (2019·某某模拟)“这文件之所以鼓舞人民,是因为人民希望一劳永逸地消灭清朝农村社会无情的经济竞争和剥削,而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
总的说来……平等主义社会使命至少跟它的种族排满主义一样有吸引力。
”这一评论提到的“文件”( ) A.充分调动农民阶级的生产积极性B.兼具革命性和空想性的双重特点C.激发农民阶级开展反帝爱国运动D.反映的是革命派民生主义的诉求解析:选B。
据材料“消灭清朝农村社会……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平等主义社会使命至少跟它的种族排满主义一样有吸引力”可知,这一文件是《天朝田亩制度》,它体现的农民阶级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具有革命性的特点,同时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故B项正确。
4.(2019·高考命题研究专家原创卷)一个稳定的中国对于不断增长的对外贸易极为有利,因此英国决定维持清廷的存在并帮助它实现现代化,原先的中立姿态发生了变化——积极支持中国。
2015《金版新学案》高中历史(人民版)总复习讲义:第4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太平天国运动一、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1.原因(1)鸦片战争后,外国产品对中国传统经济的冲击。
(2)清政府和地主的沉重剥削。
(3)自然灾害严重。
2.准备: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组织。
3.爆发:1851年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
4.建制:永安建制,分封诸王,初步建立政权。
5.定都:1853年定都天京,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革命政权。
6.全盛:分兵进行北伐、西征和天京突围,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1.《天朝田亩制度》(1)颁布:1853年冬,太平天国制定并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2)核心:解决土地问题,提出了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3)内容:规定土地分配原则和产品分配原则。
(4)评价: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只是一种空想。
2.《资政新篇》(1)目的:振兴太平天国。
(2)内容:倡导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
(3)评价:带有资本主义色彩,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但未能推行。
三、从天京事变到天京陷落1.天京事变(1)原因:天王和东王军政大权的争夺,破坏了太平天国领导集团起义初期的团结和谐局面,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
(2)影响:削弱了太平天国战斗力和凝聚力,是太平天国由鼎盛走向衰微的转折点。
2.太平天国运动失败(1)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
(2)认识:农民阶级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3)意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
[轻巧识记]太平天国运动一个组织:拜上帝会。
两个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三大事件:金田起义、天京事变、天京陷落。
四个阶段:兴起、发展、转折、失败。
五个新特点:新时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方案:《资政新篇》;新任务:反封建、反侵略;失败新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新范畴:旧民主主义革命。
课后限时集训(四)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 (对应学生用书第303页)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 •张德坚《贼情汇纂》记载,东王、北王、翼王上奏请天王:“建都天京,兵 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 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天王批道:“胞等所议是也, 即潜佐将施行。”这一举措() A .违背革命的最初设想 B .吸引地主阶级参加革命 C.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 D .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A [材料中天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诸王向洪秀全建议,军队人数增加, 为了筹集军粮,安徽、江西应该“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得到洪秀 全的赞同,说明他们主张维持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这与《天朝田亩制度》 中要求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设想是背道而 驰的,故A项正确。] 2.洪仁玕认为:“凡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概轻污之字,皆 不必说也。”并进而认为使用这些“轻污字样,是口角取胜之事,不是经 纶实际,且招祸也”。这说明了 ( )【导学号:62160027】 A .主张学习西方的新思潮萌发 B .鸦片战争战败对外交的冲击 C.重振太平天国威风实际需要 D .傲岸自大的观念发生新变化 D [材料没有涉及学习西方,故A项错误;材料中洪仁 玕的观点代表的是 太平天国的外交,没有涉及“鸦片战争战败”,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轻 污字样,是口角取胜之事,不是经纶实际,且招祸也”并未体现重振太平 天国威风,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 一概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得出太平天国外交观念的转变,故D项正确。] 3.冯友兰讲:“假如太平天国统一了中国,那么中国的历史将倒退到黑暗时期 钱穆说:“若太平天国成功了,便是全部中国历史的失败了。 ”两位史学家 这样说的根本原因是() A •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B •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经济 C •太平天国运动具有空想性 D •太平天国运动遭到列强的镇压 A [两位史学家都认为太平天国是历史的 “倒退”和“失败”,原因就在 于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太平天国运动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 目标,不能顺应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潮流,故A项正确。] 4•清朝的省级最高行政长官是总督和巡抚,督抚多由满族贵族担任;而从 I860 年到1864年,汉族官僚曾国藩组建的湘军集团中先后有 21位将领担任督 抚。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清政府利用湘军来开展洋务运动 B •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朝军政局面 C.汉族官僚开始掌握中央政权 D •清朝满汉矛盾最终得到解决 B [材料没有涉及洋务运动,故A项错误;督抚由满洲贵族担任变为由汉 族地主担任,反映了清朝重用汉人超过满人,清朝的军政局面开始发生变 化,这一切源于太平天国运动,故B项正确;督抚是地方行政长官,故C 项错误;清朝满汉矛盾最终得以解决材料没有涉及 ,故D项错误。] 5•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专设删书衙,根据拜上帝会的教义和原则删改儒家的 典籍,特别是对专讲“吉礼”和“鬼神丧祭”之类的言辞统统删掉。这些 措施表明太平天国() A .试图构建一种新文化 B .对传统文化删改选用 C.全力破除传统文化 D .严格上下尊卑等级制 B [材料仅体现了太平天国对儒家思想进行删改,不能体现出其试图构建 新文化,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的删书衙按照拜上帝教的原则删改儒家经 典,反映出其试图把儒学改造为适合其利益和要求的文化 ,故B项正确; 太平天国是对儒学的删改不是全力否定传统文化 ,故C项错误;太平天国 的拜上帝教主张人人平等,故删改儒学不是为严格尊卑等级,故D项错误。] 6. 1911年10月30日,清政府在《实行宪政谕》中说:“促行新治,而官绅或 藉为网利之图;更改旧制,而权豪或祗为自便之计……驯致怨积于下而朕 不知,祸迫于前而朕不觉。”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辛亥革命导致清末立宪失败 B .清末立宪削弱了皇帝权力 C.清末立宪导致了官吏的腐败 D .清末立宪激化了社会矛盾 D [清末立宪失败之后才发生了辛亥革命,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朕不 知”“朕不觉”,表达了皇帝对清末立宪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浑然不 知,故B项错误;官吏腐败不能体现 “权豪或祗为自便” “怨积于下”等 信息,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官绅或藉为网利”“权豪或祗为自便”“怨 积于下” “祸迫于前”可知,清末立宪引发了官绅豪强与底层人民的矛盾 激化,故D项正确。] 7.1911年5月,在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前夕,一位名叫石长信的监察干部(给事 中)在上奏中写道:“四川、湖南现兴修铁路,因资金紧张,以租股为名, 每亩土地皆征税,以充路款。我听闻两省农民,民怨沸腾,又遇荒年,用 强制手段收取更难以操作。深恐民穷财尽,本欲图富强却使其更加贫弱。 所以于路收归国有之日,不必担忧百姓会阻挠。”材料印证了() A .铁路建设资金短缺 B .民众抵触铁路修建 C.铁路国有恰逢其时 D .保路运动发生原因 D [材料仅涉及四川、湖南兴修铁路,资金紧张,不能印证铁路建设资金 短缺,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百姓抵制的是加收土地税以充路款 ,而不 是抵触铁路修建,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石长信的言论仍反映出清政府 维护统治的目的,不能体现铁路国有符合当时的形势和需要,故C项错误; 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不仅堵塞了民间资本介入投资的通路 ,而且将之前民 间集资的铁路费用也收归国有,引起了四川人民的保路运动,故D项正确。] 8. 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后,立宪派首领汤化龙起草通电,以咨议局、商会、教 育会名义请各地响应。各省宣布独立时,很多省是新军起事,咨议局服从, 立宪派主政。革命派依赖新军的实力,立宪派凭借社会声望。这可以佐证 () A •辛亥革命的成功是立宪派和革命派共同努力的结果 B •新军是推翻清王朝统治的主体力量 C•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共同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 •各省独立是革命派与立宪派的合奏 A [辛亥革命的成功,既离不开革命派对新军的思想动员作用,也离不开 立宪派的社会号召作用,这是二者合力的结果,故A项正确;新军虽然是 推翻清王朝的主体力量,但这并不是材料所要佐证的观点,故B项错误; 立宪派的革命目标是君主立宪或者军事独裁而非资产阶级共和国 ,故C项 错误;各省独立与革命派和立宪派的联合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故D项错误。] 9. 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两个“临 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 () A .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余地 B .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 C.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 D .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 C [袁世凯最终能够篡夺辛亥革命果实,与两个“临时”并没有任何关系, 而且这也绝非是“本质体现”,故A项错误;两个“临时”与孙中山的个 人品质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故B项错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这一 时期已经认识到,民主共和之路并非是可以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和 循序渐进的过程,两个“临时”正是其不懈探索精神的集中体现,故C项 正确;有无“临时”两字与中华民国政权是否获取人民支持同样没有直接 的关系,故D项错误。] 10. 有学者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反对总统制,追求“超议会制”的所 谓民权主义制宪目标,忽视了在宪政制度框架中仍然握有实权的总统角色; 而且立法与行政机关,“万一发生争执,双方都没有合法的手段来制约对 方”。该学者旨在说明《临时约法》() A .权力分散降低行政效率 B .赋予议会过大权力 C.有利于防止专制维护共和 D •政体构建本身存在缺陷 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临时约法》本身在政体构建方面就存在着天生的 缺陷,故D项正确。] 11. 1912年9月30日,袁世凯签署大总统令:“参议院议决国庆纪念日案,兹 公布之。武昌起义之日即阳历十月十日为国庆日……以南京政府成立日即 正月初一日,又北京宣布共和日即二月十二日,为纪念日,是日均放假休 息。”这一规定() A •是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集团的胜利 B •满足了孙中山、黄兴等革命派的诉求 C.是各方势力相互斗争和妥协的产物 D •符合黎元洪为代表的湖北派的意愿 C [根据材料“武昌起义之日即阳历十月十日为国庆日 ……以南京政府成 立日即正月初一日”看出符合革命派的诉求,“北京宣布共和日即二月十二 日”得出北洋集团的胜利,同时体现了革命派和北洋军阀的思想主张,故C 项正确。] 12. 辛亥革命后,以“民主”“民权”“民国”和“国民”等命名的报刊, 据不 完全统计达500余家。1913年7月,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 200万份,平 均每10人就有一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士,但报纸发表之意见,由公 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这表明 () A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民主政治体制保障了言论自由 C.全国人民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起来 D .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达到顶峰 B [民主共和观念应该强调反帝制的内容,材料无此体现,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宣传民主思想的新报刊数量及发行量增多,普通百姓也接受报刊 内容的宣传,说明社会思想环境自由,联系史实可知B项符合题意;材料 仅体现公众接受报刊内容的宣传,未体现全国人民的政治热情高涨,故C 项错误;材料中无近代报刊业发展状况的比较 ,因而无法得出中国近代报 刊业发展达到顶峰的结论,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