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千秋祭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6
自读文本文天祥千秋祭朗读——课文中的名段留梦炎一见文天祥,就迫不及待地推销他的不倒翁哲学。
他说:“信国公啊,今日大宋已灭,恭帝废,二帝崩,天下已尽归元朝,你一人苦苦坚持,又顶得了什么用呢?那草木,诚然还是赵家的草木;那日月,却已经是忽必烈大汗的日月了。
”天祥转过身去,只给他一个冷背。
真的,你让葵藿如何与狗尾巴草对话?你让铁石如何与秽土论坚?留梦炎之流的后人对乃祖的投降哲学又有发挥,最形象、最直白的是“有奶便是娘”。
岂知这种“奶”里缺乏钙质,他们的骨头永远不得发育。
此辈精神侏儒,哪里识得文天祥的“千年沧海上,精卫是吾魂”!哪里配闻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胸怀崇高信念,不为暴力所屈,不为名利所诱,舍身成仁,慷慨就义,其气节之高尚,虽历经七个多世纪,却依然闪耀着璀璨和崇高的华彩,激励着中华民族的儿女秉持气节,自尊自强,奋勇向前!链接——生活中的素材苏武奉命持节出使匈奴,被匈奴人扣留,苏武誓死不降,匈奴单于为了逼迫苏武投降,开始时将他幽禁在地窖中,苏武饥渴难忍,就吃雪和旃毛维生,但绝不投降。
单于又把他弄到北海,苏武更是不为所动,依旧手持汉朝旌节,牧羊为生,在北海边牧羊十九年,才被释回。
苏武出使的时候,才四十岁。
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
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他。
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杆了的旌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说他真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背诵——文学中的名言警句1.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列传》2.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
——桓宽《盐铁论·地广》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擎.天(qín ɡ) 社稷.(jì) 摄.取(shè) 耗蚀.(shí) 戕.灭(qiānɡ) 箴.言(zhēn)葵藿.(huò) 聒.噪(ɡuō) 戟.指(jǐ) 滂.沱(pānɡ) 诘.难(jié) 攘袂.(mèi) 漩.涡(xuán) 孤注一掷.(zhì) 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 解⎩⎨⎧ (jiě)解答(jiè)押解(xiè)解元 撒⎩⎨⎧(sā)撒手锏(sǎ)播撒 (2)语境辨析法①正.(zhēnɡ)月初八,我到县政府去办事,看到了一副别开生面的对联:说实话办实事一身正.(zhèn ɡ)气,不贪污不受贿两袖清风。
《文天祥千秋祭》原文和翻译译文《《文天祥千秋祭》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文天祥千秋祭》原文和翻译译文《文天祥千秋祭》原文和翻译原文: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
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弘范笑而置之。
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
”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译文:文天祥到了潮阳,见到了弘范,弘范的手下让文天祥跪下,他不跪,弘范马上像客人一样接待他,和他一起去崖山,并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没能国家,教唆人家叛国,行吗?”管文天祥要了好几次,于是作<过零丁洋>给弘范.诗里最后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笑没有管它.攻破了崖山,军营中聚在一起喝酒,弘范说:“国家亡了,你忠孝已经尽到了,如果能以为宋朝做事那样为我们皇上做事,至少也能做宰相啊.”文天祥悲哭,说到:“国家亡了不能去救,作为人臣死了还不够抵罪,何况哪敢不死还生出二心?”2、《祭十二郎文》原文及翻译译文《祭十二郎文》原文及翻译韩愈原文: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
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
卞毓芳文天祥千秋祭文章构思特点"千古文名激扬,卞毓芳文天祥千秋祭"这句话概括了卞毓芳在文天祥千秋祭上的文章构思特点。
卞毓芳是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和文化评论家,他的文笔犀利且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他对文化和历史的研究深入而精确,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造诣。
他在文天祥千秋祭上的文章通过巧妙的构思表达了他对文天祥伟大品质的赞赏,同时向现代人传达了深刻的思考和警示。
首先,卞毓芳的文章构思具有独特的文化视角。
他通过对文天祥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的研究,深入剖析了文天祥的崇高品质和卓越思想。
他将文天祥置于历史的背景中,对他的抗金忠诚精神进行解读,强调文天祥的忠诚和侠义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伟大的精神财富之一、通过这样的文化视角,卞毓芳的文章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向现代人传达了深刻的历史启示和价值追求。
其次,卞毓芳的文章构思具有批判意识和警示作用。
他在文章中对当今社会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指出了人们对文革时期的历史遗忘和对传统文化的边缘化。
他认为这些社会现象是对文天祥伟大精神的背叛和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破坏。
卞毓芳通过对文天祥的赞美和倡导,呼吁人们要重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向往,并引导人们反思当今社会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珍惜传统文化的精髓。
此外,卞毓芳的文章构思具有感染力和鼓舞作用。
他在文章中使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感人的语言,展现了文天祥的英雄形象和伟大品质。
他鼓励人们要效仿文天祥的忠诚和智慧,倡导人们要有远大目标和坚定的信念,勇于追求真理和正义。
卞毓芳的文章通过情感共鸣和鼓舞人心的语言,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热爱,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
可以说,卞毓芳在文天祥千秋祭文章构思中展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深邃思考和对当代社会的批判意识,通过感人的语言和独特的文化视角,向读者传递了深刻的历史启示和价值观念。
他的文章展现了对文化传承的思考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呼吁人们要向往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财富。
鲁人版必修三《文天祥千秋祭》说课稿1. 《文天祥千秋祭》的背景介绍《文天祥千秋祭》这篇文章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也是文天祥的名篇之一。
文天祥是南宋末年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公元1276年,南宋灭亡,文天祥被元朝俘虏,在牢狱之中以笔耕不辍,写下了《千秋祭》这篇振奋人心的文章。
本文通过祭奠南宋忠烈文天祥以表达对国家的思念之情和对民族精神的弘扬。
2. 作者文天祥的简介文天祥(1236-1280),字秀巖,号东山,福建福州人。
他是南宋末年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文天祥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坚定的信念,对中国古代文化以及后来的爱国主义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文天祥的创作背景文天祥的一生经历了南宋的兴亡,他坚定的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思想使他在困境中迸发出了信仰的力量,也促使他写下了这篇《千秋祭》。
文天祥一直追求真理,倾力于振兴中国,他用自己的笔头传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国家命运的深深思考。
4. 《文天祥千秋祭》的主要内容《文天祥千秋祭》主要表达了文天祥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
他在文章中描述了南宋灭亡后的种种苦难,但仍然表达了对国家复兴的希望。
他用痛切的叙述和激昂的词句展示了他忠诚的精神,激励了受众为了国家的利益而奋斗。
文章中的每个字句都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和对民族精神的弘扬,是一篇感人肺腑的作品。
5. 《文天祥千秋祭》的艺术特点(1)抒情唱和:文天祥以真挚的情感和极富感染力的语言,表达了他对国家的思念之情。
他通过抒发自己的悲愤和苦楚,与读者产生了共鸣,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感染力。
(2)修辞手法的运用:文天祥在《千秋祭》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夸张、对仗等,使作品语言既雄浑又优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旷达豪情的气势:文天祥在文章中表达了坚忍不拔、舍生取义的爱国精神,他的意志和豪情激发了读者们的爱国热情,振奋了人们的士气。
(4)礼赞英烈:在《千秋祭》中,文天祥用崇敬的心情表达了对英雄的赞美,对那些为国家民族付出生命的人表示敬意并祭奠。
《文天祥千秋祭》课外阅读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天地间有股正气,纷纷赋予了万物之身。
在地上,就是江河山岳,在天上,就是太阳星辰;在人就是浩然之气,一种充塞宇宙的精神。
国运清明太平时,它含着祥和吐露于圣明的朝廷。
时运窘迫时,就显出忠贞节义,而都一一名垂后世。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在齐国,化为太史的书简,在晋国,化为董狐正直的笔,在秦朝,化为张良报仇的铁椎,在汉朝,化为苏武手持的节杖;它是汉末严将军宁断不降的头,是晋代嵇侍中以死救君的血,是唐朝张巡击贼时所嚼碎的牙齿,是唐时颜常山骂贼被割的舌头;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是气所磅礴,凛然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它或者是管宁隐居辽东的帽子,以冰雪般的清操自励;或者是诸葛亮北伐曹魏前的《出师表》,壮烈之情令鬼神哭泣;或者是祖逖渡江发誓的舟楫,慷慨之气足以吞灭胡羯;或者是段秀实击打叛贼的朝笏,使逆贼小人头破血流。
这种充满宇宙的浩然正气,凛烈万古长存。
当它横贯日月时,生死又何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磋余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
鼎镬甘如馅,求之不可得。
阴房冥鬼火,春院閟天黑。
地维依靠它而耸立,天柱依靠它而长尊。
三纲五常靠它维系生命,道义是它的根本。
嗟叹我身遭厄运,无力挽救国家。
被俘后戴着南冠,被驿车送到荒远的北方。
对我来说,鼎镬酷刑有如糖浆,我求之而不可得。
囚室死寂,鬼火闪烁,春院紧闭,一片漆黑。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
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
《文天祥千秋祭》卞毓方(2)《文天祥千秋祭》卞毓方天祥听罢阿合马的恫吓,果然昂首挺胸,一脸不屑:“要杀便杀,说什么捏在你的掌心不掌心!”消息反馈给忽必烈。
这位元朝的开山始祖,眼见诱导不成,威逼也无效,但他仍不死心。
这就见出了他的目力,一代政治家的战略巨眼,同时也折射出一个饶有深意的现象: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权力的高地,往往是那些敌对派别的首领,也就是对峙的双峰,才更为了解,更为识得对方的价值。
忽必烈们心生一计,下令将文天祥铐上长枷,送入兵马司囚禁。
为了耗蚀文天祥的锐气,消磨他的精神,还规定不准带一仆一役,日常做饭、烧茶、洗衣,乃至打扫园林,都要他自己动手。
一月后,他们估计文天祥肯定经受不了这番折辱,想必已经回心转意,于是让丞相孛罗亲自出马,伺机渡文天祥投诚。
历史记载这一日天寒地冻,漫空飞雪。
文天祥随狱卒来到枢密院,他看到孛罗之外,还有平章张弘范,另有院判、签院多人。
天祥往厅堂中央一站,草草行了个长揖。
通事(翻译)喝道:“跪下!”天祥略一摆手:“你们北人讲究下跪,我们南人讲究作揖。
我是南人,自然只行南礼。
”孛罗听通事译完,气得乱髭倒竖。
他吸取了阿合马的教训,决定先来个下马威。
于是喝令将文天祥强行按跪。
几名侍卫一拥而上,又拖又拽又按又压,强迫文天祥屈膝。
奈何强按不是真跪,天祥仍奋力抬起头,双目射出凛凛的威光。
孛罗冷笑:“文天祥,你现在还有什么话要说的呀?”“天下事有兴有废,自古帝王将相,因国破而遭杀身之祸的,哪一代没有?”天祥亢声说,“我今日忠于大宋王朝,沦为阶下囚,只求速死。
”孛罗追问:“就这些,再没别的了吗?”天祥正色:“我是宋朝宰相,国破,论职务唯有一死,战败被俘,按法律也唯有一死,还有什么其它可讲的!”“你说天下事有兴有废,我问你,从盘古到咱今天,一共有过多少帝王呀?”孛罗摇晃脑瓜,摆出一副蛮有学问的样子。
“莫名其妙!”天祥露出无限蔑视,“一部煌煌十七史,你让我从哪里说起呀?我今天又不是来赴博学宏词科,哪有工夫陪你闲扯!”孛罗这才想到有点文不对题。
文天祥《千秋祭》原文文天祥《千秋祭》原文文天祥的《千秋祭》运用想象,分别描写了文天祥被俘、拒降和创作《正气歌》的情节。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天祥《千秋祭》原文,欢迎大家分享。
《千秋祭》原文: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
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弘范笑而置之。
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
”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千秋祭》译文:文天祥到了潮阳,见到了弘范,弘范的手下让文天祥跪下,他不跪,弘范马上像客人一样接待他,和他一起去崖山,并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
文天祥说:“我没能国家,教唆人家叛国,行吗?”管文天祥要了好几次,于是作<过零丁洋>给弘范。
诗里最后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弘范笑笑没有管它。
攻破了崖山,军营中聚在一起喝酒,弘范说:“国家亡了,你忠孝已经尽到了,如果能以为宋朝做事那样为我们皇上做事,至少也能做宰相啊。
”文天祥悲哭,说到:“国家亡了不能去救,作为人臣死了还不够抵罪,何况哪敢不死还生出二心?”赏析:一怦然令我心跳的,是他已活了七百六十岁。
七个多世纪,一个不朽的生命,从南宋跨元、明、清、民国昂昂而来,并将踏着无穷的岁月凛凛而去。
他生于公元1236年。
当他生时,“直把杭州作汴州”的临安朝廷,已经危在旦夕,人们指望他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然而,毕竟“独柱擎天力弗支”,终其一生,他没能,也无法延续赵宋王朝的社稷。
他就在四十七岁那年化作啼鹃去了。
当他死时,不,当他走向永生,九州百姓的精神疆域,陡地竖起了又一根立柱,虽共工也触不倒的擎天玉柱。
他是状元出身,笔力当然雄健,生平留下的煌煌笔墨,正不知有凡几。
只是,真正配得上他七百六十岁生命的,则首推他在零丁洋上的浩歌。
▶自读文本
文天祥千秋祭
一、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叶嘉莹:一生与诗词相恋
近年,92岁高龄的叶嘉莹在“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典礼中获得2019-2019年度“终身成就奖”,此前数十年,她身挟满腹诗书,走遍中国台湾以及美国、加拿大……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
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
而她的伯父叶廷又,是一位有很深古典文化修养的中医。
在伯父的引导下,深居大院的叶嘉莹常常把院子里的草木作为对象,吟诗作词。
1941年,叶嘉莹高中毕业,进入辅仁大学专攻古典文学专业。
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
顾随古典文化功底极为深厚,他对诗歌的讲授令叶嘉莹如痴如醉。
师生二人常常诗词唱和,被师友传为佳话。
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
”但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①”。
如果顾随泉下有知,最高兴的肯定是叶嘉莹果然如他所期望那般做到了“别有开发”和“能自建树”。
师徒二人在诗词世界里研读的轨迹,也有相似之处。
顾随是受蔡元培之命学习西洋文学,得益匪浅;
而叶嘉莹则在机缘巧合下,前往北美访问交流,在此期间接触到了西方文学理论。
叶嘉莹发现,西方文学理论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便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
这种将中西理论融合的研究策略很快为叶嘉莹的诗词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以西方文学理论解析古典小词,成为叶嘉莹治学的重要特点。
南开大学原副校长、文学院院长陈洪评价叶嘉莹说:“融合中西以推进词学研究,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
”
在海外教书时,叶嘉莹常常感慨,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在翻译成英文后就要逊色不少,而用英文授课,也让她常常有不能阐尽其意之感。
1979年,凭借一封寄给国家教育部的言真意切的信,叶嘉莹终于可以回国教书。
从那年起,叶嘉莹便犹如候鸟一般,按照时令奔波于大洋两岸。
她讲授古典诗词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1993年,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10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
她自认,这一辈子,她完成了两件大事。
一是在当年顾随的课堂上,她埋首苦记,犹如录音机一般一字不差地把顾随的讲课“录”了下来,并在几十年后整理出版。
另一件事,就是她去海外以后,托人把台湾大学教授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这是她留给人们的两把钥匙。
有了它们,人们要去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去感受中国古典诗词传统的吟诵之美,尽可以循迹而得。
如今,她也在打造自己的钥匙。
她教书70年,留下来的讲课、讲演录音,有2 000小时以上,学生们正在帮助她整理成书。
等到出版之日,喜爱诗词的人们又将迎来一场精神盛宴。
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进不去,找不到一扇门。
她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引到里面来。
“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
”“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
[节选自《东西南北•看人物(上半月)》2019年8期,
有删改] 【相关链接】
我很不喜欢“才女”这两个字,有人说过我是穿裙子的“士”。
我身体是女性,但是我的品格是士大夫的“士”,就有中国儒家传统的“士”的品格和持守。
(节选自《叶嘉莹:我是穿裙子的中国“士”》,有删改)
1.下列对叶嘉莹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词研究自成一派。
她师承名家,对诗词的研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中西,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B.学贯中西。
她在北美访问交流期间,系统学习西方文学理论,并将这些理论运用到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中。
C.注重人才培养。
她出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出资设立奖学金和学术基金来鼓励年轻人。
D.个性鲜明。
她身为女性,饱读诗书,却不喜欢人家称呼她“才女”,喜欢人送的雅号“穿裙子的士”。
解析:B 叶嘉莹是否系统地学习了西方文学理论,文中并没有直言。
2.叶嘉莹为什么能够走向古典文学研究之路?请结合文本加以回答。
解析:叶嘉莹生长环境对她的影响;伯父的适时引导;恩师的鼓励,这些都对叶嘉莹的古典文学之路产生了影响。
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①从小深受家庭的熏陶:出生在书香世家,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②伯父的引导:伯父十分欣赏她的天分,并引导她走上诗词创作、研究的道路。
③恩师的鼓励:老师希望叶嘉莹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3.作为一代大家的叶嘉莹,对诗词研究有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
解析:本题为概括传主的主要事迹。
要依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句,回归到原文,从诗词研究的“理论上”“人才培养上”“继承推广”及“学术成果”等方面进行概括。
答案:①理论研究上,引入西方文学理论,在诗词研究上有所创新和建树。
②人才培养上,设立奖学金和学术基金奖掖后学,推动诗词研究。
③继承推广上,整理出版了恩师顾随的讲课实录;托人录下并推广戴静山教授的古典诗词吟诵。
④学术成果上,留下了丰富的讲课、讲演录音资料,正在整理成书。
二、语言运用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地铁是以在地下运行为主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大城市土地资源稀缺,地铁建于地下,①。
地铁运量大,使用电能,节约能源,减少城市污染。
地铁速度快,准点率高,②
,既快捷又经济,民众乐于搭乘。
总之,与其他城市交通工具相比,③。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连贯。
第①空从前文“大城市土地资源稀缺”可以看出,应填写节省土地资源。
第②空的后面有一句“既快捷又经济”,快捷在前文中“速度快”“准点率高”已经提到,那么此处该填写说明乘坐地铁经济实惠的句子。
第③空则应填写地铁的优势。
答案:①可以节省地面空间②票价实惠③地铁是最佳公共交通工具/地铁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乘地铁出行有很多便利
5.阅读下面的文字,请用一句话概括主要信息。
(不超过20字)
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司长毛群安22日说,中国目前已经有近20个城市制定了公共场所无烟的法律规定,全国的公共场所控烟条例正在进程之中,有望今年公布实施。
毛群安强调,通过立法的形式来严格控制公共场所吸烟,这本身就是对健康的促进。
他指出,随着科学的研究,我们不断发现烟草对人的健康影响是多方面的。
吸烟行为要真正得到纠正,需要公众对烟草危害充分认识,需要吸烟人的自觉。
不吸烟的人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公共场所的无烟环境。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本的主要信息。
文本是一则新闻,新闻的主要信息一般包括在导语中,概括时要特别注意。
第二段则以详细解说为主。
答案:公共场合控烟条例,有望今年公布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