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文化 四川
- 格式:docx
- 大小:13.46 KB
- 文档页数:3
四川茶馆文化及饮茶习俗中国人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就跟西方人爱喝咖啡一样,这成了我们标志性的习俗。
对于巴蜀人来说,这里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可以产好茶,而且人们爱茶、饮茶的风气更是遍及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不管是有身份的高官,还是有钱富商,乃至为生计四处奔波的下层贫民,都离不开茶;在各种场合也都可以找到茶的身影,比如接待外宾的政府会议室里,接待客人的普通家庭,休憩时的大树下等等。
当然也有专门饮茶的地方,茶馆。
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巴蜀地区独特的茶馆文化,与川人懒散闲适的生活状态相映成趣。
首先,先来谈一谈颇具特色的川茶。
四川能形成独特的茶文化,这当然跟茶叶的好坏后直接的关系。
茶叶好了,人们喝着顺口,自然也就成了习惯,慢慢地也就形成了文化,并一直流传至今。
四川饮茶的历史就要回溯到秦汉以前了。
公元前59年,东汉的王褒在《僮约》中写到:“武阳买茶,杨氏荷担。
”这就说明在东汉的时候,喝茶不但受到巴蜀人民的喜爱,同时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风尚,不仅如此,也形成了专门的茶叶市场——“武阳”,可见茶叶在此时已经商业化了。
唐代时,四川出现了较大规模的茶园,并因此闻名全国。
可见川茶已经走出了四川,并影响全国。
宋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了唐代五十多种名茶,这当中,就有十几种出自四川。
这里要特别介绍的是被陆羽誉为“天下第一茶”——蒙顶甘露茶,这也出自四川。
蒙顶甘露茶,顾名思义,产自四川名山蒙顶,所以也叫蒙顶茶。
甘露在梵语是“念祖”之意;二说是茶汤似甘露。
甘露茶采摘细嫩,制工精湛,外形美观,内质优异。
其品质特点:紧卷多毫,浅绿油润,叶嫩芽壮,芽叶纯整,汤黄微碧,清澈明亮,香馨高爽,味醇甘鲜。
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赞颂蒙顶茶的文章:白居易在《琴茶》一诗众写道:“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唐代黎阳《蒙山白云岩茶》诗中称颂“若教陆羽持公论,应诗人间地一茶。
”宋代文人《谢人寄蒙顶新茶诗》:“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
”文彦博在《谢人惠寄蒙顶茶》诗中云“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腋胜醒醐。
四川茶馆文化谈到四川的特色文化,那么四川的茶馆文化则是我们避无可避的一个话题。
俗话说:四川“头上晴天少,眼前茶馆多”。
茶馆在四川,可谓是遍布大小巷,尤在成都。
成都人不能一日无茶,坐茶馆是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
因此,茶文化在成都已经被演变成独具巴蜀特色的“茶馆文化”。
当然,特色的四川茶馆文化必然是少不了特色的川茶。
四川盆地周围具有较广阔的丘陵地带,这里气候湿润,降水丰富,丘陵的排水性较好,再加了土壤呈酸性,这些都是适宜茶树生成的自然条件。
茶的源流最早可以追溯到史前的氏族时期,到了先秦时期,川茶由东部的巴族扩展到了西部的蜀地。
此时,茶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是十分重要的了。
两汉时期,川茶产区和产量都进一步的增加,茶叶市场开始出现。
唐及五代,四川已经成为全国茶叶的主产区,分布于成都平原周围和川南、川东的长江流域。
数十种川茶已经蜚声全国。
两宋时期,四川产茶占了全国的一半。
北宋开始实施大规模的“茶马互市”,并在成都设成都府路茶场,负责在四川产茶州县设买茶场,四川与藏区交接设卖茶场和买马场,进行茶马贸易。
至此今天,川茶仍在全国的茶市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此间,就有闻名全国的蒙顶甘露茶和峨眉竹叶青。
由川茶的源流看来,四川人爱饮茶的习惯是由来已久的,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茶馆文化在四川的流行的原因了。
四川的茶馆布置较为简单,但意在舒适。
小方桌、竹靠椅、骨瓷茶碗、紫铜茶壶。
这些可都是茶馆子的标配。
在成都茶馆喝茶喝的是盖碗茶,话说这盖碗茶还有所来历。
所谓“盖碗茶”,包括茶盖、茶碗、茶船子三部分,故称盖碗或三炮台。
茶船子,又叫茶舟,即承受茶碗的茶托子。
传闻是唐代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女发明的。
由于原来的茶杯没有衬底,端茶时常常会烫着手指,于是,崔宁之女就巧思发明了木盘子来承托茶杯。
为了防止喝茶时杯易倾倒,她又设法用蜡将木盘中央环上一圈,使杯子便于固定。
这便是最早的茶船。
后来茶船改用漆环来代替蜡环,人人称便。
流传至今,就是所谓的盖碗茶了。
“泡”在茶馆里的城市闹中取静喝杯茶去,忙里偷闲拿杆烟来作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喝茶有着漫长的历史。
饮茶之于四川,远可溯到西周。
据《华阳国志》记载,周武王伐纣时,巴蜀等西南小国将其所产茶叶当成贡品献给周武王,使之大开眼界。
在周武王的倡导下,华夏大地开始普遍饮茶,并逐渐成了全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都一家茶社后台的川剧演员蜀人喝茶已有2000年历史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的天府之国培育了历史悠久的茶文化。
据《华阳国志》记载,古蜀人用“葭萌”称后来的茶;清初学者顾炎武研究中国古代茶事后得出结论:“自秦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
”公元前59年,两汉王褒在《僮约》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杨氏担荷”的记载,当时的成都一带,饮茶已成为风尚,也有了专门的茶具,这是世界上最早最明确的饮茶记载,如此算来,蜀人喝茶的历史至少也有2000多年了。
由于消费需要,出现了如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一类的茶业市场。
到了唐代,四川已有规模相当大的茶园,名闻全国。
西晋人张载在《登成都白菟楼》诗中赞扬:“芳茶冠六清,溢味插九区。
”陆羽《茶经》和李肇《唐国史补》等历史资料记载,唐代名茶约50多种,其中有18种出自四川,说明四川茶业之兴旺。
据中外茶叶专家近几年的考证,蒙顶茶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名茶,已有2000多年历史,自唐代到明清皆为贡品。
唐代黎阳王在《蒙山白云岩茶》诗中称颂蒙顶茶“应是人间第一茶”。
关于茶,成都也因此创造了诸多全球“第一”:第一家茶馆、第一个茶叶市场、第一首茶诗等。
新罗王子创建最早茶馆成都第一家茶馆,也是最古老的茶馆,是大慈寺禅茶堂,创立这个禅茶堂的人并非中国人,而是来自新罗国的一位王子。
公元728年,新罗国圣德王金兴光第三子来到长安,受到唐玄宗的礼遇,其后王子周游入蜀,在资州德纯寺拜谒禅宗五祖弘忍的得法弟子智诜禅师后,取法名“无相”。
无相禅师在蜀地参禅时,向蜀人学习饮茶,养成饮茶的习惯,并创立了禅茶之法。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后,玄宗皇帝奔命入蜀,驻跸成都,敕建一寺,御笔手书“大圣慈寺”四字。
2016年21期总第828期中,增加游客的参与感。
(3)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综合水平加强一些休息游憩的休闲场所的建设如:茶馆、凉亭等,规范景区内部的道路标示,在导览图上明确标识联票景点以及旅行路线,且指示牌是设计与布局应与整个环境背景相协调。
实行WIFI 全覆盖,使得游客可以下载随声导游方便游览,将智慧旅游积极融入其中。
(4)提高旅游产品质量,打造高品质旅游三河独特的美食可以利用中央电视台这个平台进行包装,提高羽毛扇、口杯等工艺品的品质,进行产品组合,使旅游商品种类系列化、包装精细化、产品多样化、价格合理化、市场正规化,提高其档次;聘用专业讲解员涉及普通话讲解、外语讲解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2.市场营销策略(1)大力加强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①设计景区形象标志、形象定位和形象塑造。
三河古镇以水位中心,打造生态水文化,制定景区口号与LOGO 树立整体形象,同时向不同的细分市场分别推出不同的形象如:学生为其主要目标市场,打造三河历史悠久、名人故居众多,探索三河的历史发展脉络。
②利用传统的营销渠道和创新的营销渠道进行宣传如:通过大众媒体、专业媒体等,制作宣传画册与宣传片,突出三河古镇的历史与人文特色,VR 技术、互联网各种旅游交易会等进行推广宣传,由此提升三河的知名度和整体形象。
③三河古镇由于西递宏村的遮蔽效应未能较好体现三河独特文化,因此可以加强与其他景区或城市合作,开拓新的旅游线路以此推出三河古镇文化,如:南京--合肥--三河古镇--两日游,万佛湖--三河古镇--一日游等,提高其知名度。
(2)制定品牌策略与产品升级①品牌有助于宣传自己的产品,树立市场形象,建立顾客忠诚,从而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三河是“庐剧之乡”,深入挖掘庐剧文化,打造庐剧品牌优势。
②对于旅游产品优化升级:a.扩充产品内容,除了在宣传册或报价单上标明的正式提供的产品,还可以通过合理的安排和控制成本,以相同的价格为顾客提供更多的旅游供给要素。
四川茶文化知识四川茶文化知识四川是中国最早种茶、饮茶、售茶的地区之一,茶文化源远流长,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下面,店铺为大家讲讲四川茶文化知识,快来看看吧!四川茶文化四川人尤其爱喝茶,爱泡茶馆。
坐在茶馆中,茶客们可看川剧、可听清音、可溜鸟、可打盹儿或者看看闲书、录像片、要么就两三个人凑在一块儿摆龙门阵,不时还有掏耳朵的、擦皮鞋的、算命看相的游走其间,大家都消遥自在,自得其乐,在这样的环境中你可以深深感受到社会群体的亲和,感受到成都茶馆儿的浓浓的地方特色。
俗话说,天下茶馆数中国,中国茶馆数四川,而成都茶馆素有“茶馆冠天下”之说;遍布大街小巷的茶馆已成为成都一大景观。
清末民初时,李劼人先生对成都茶馆的描述是“茶铺……“盖碗杯”分为茶碗、茶盖、茶托3部分。
因而也称“三件头”,相传为唐代四川节度使崔宁所发明。
后来这种茶具在民间流传开来而后全国仿造。
对于这种茶具的托捧方法也有要领,左手托茶沿,右手拇指中指提起茶盖,在碗面、碗沿上轻轻拨动,发出声响,然后将茶盖半沉入水中,由里向外慢慢滑动,这时只见绿波翻涌,翠叶沉浮,幻影游动。
饮茶时将茶碗送到嘴边,从茶碗与茶盖的`缝隙中嗫茶,茶水于舌边、舌根回荡。
如此分三次吞下,咕咕有声,此时口中是暗香飘动、芬芳乱窜。
行家们称此招为“三吹三浪”。
四川茶叶四川被认为是中国乃至世界种植、制作、饮用茶叶的起源地之一,茶文化源远流长。
四川也是中国产茶大省,茶业与茶文化,既促进了经济增长,又改善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生活。
但进入新世纪后,与全国比较,四川茶产业发展比较滞后,川茶知名度偏低、业界话语权不强,与四川茶业大省、茶文化大省的地位不相适应。
为振兴川茶,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茶叶强省,到2020年建成千亿茶产业的战略部署。
下载全文。
四川茶文化的基本介绍四川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四川茶文化的基本介绍,一起来看看。
四川茶文化的基本介绍成都人尤其爱喝茶,爱泡茶馆。
坐在茶馆中,茶客们可看川剧、可听清音、可溜鸟、可打盹儿或者看看闲书、录像片、要么就两三个人凑在一块儿摆龙门阵,不时还有掏耳朵的、擦皮鞋的、算命看相的游走其间,大家都消遥自在,自得其乐,在这样的环境中你可以深深感受到社会群体的亲和,感受到成都茶馆儿的浓浓的地方特色。
此外成都茶馆儿还有着不容小觑的社会功用,它起着"会客室"、"俱乐部"和"民事纠纷调解处"的作用。
旧时成都至般市民的住处不宽敞,有客来时,谈话不方便,于是主人手一挥:"走,吃茶去" 人们也习以为常。
欣然前往。
至于"俱乐部",中山街茶馆的"鸽市","百老汇"的"雀雀儿市"自不必说了,它们本身就含有"信鸽"、"雀雀儿市"俱乐部的性质,其他的比方说专门下各种棋的、唱"围鼓"的等形成的俱乐部茶馆也很常见。
除了休闲之外,还是重要的社交场所。
在旧社会,三教九流相聚在此,不同行业、各类社团在此了解行情、洽谈生意、看货交易;黑社会买卖枪支、鸦片也常在茶馆进行;袍哥组织的"码头"也常设在茶馆里。
这些茶馆大多还兼营饭馆、旅店。
每逢寒暑假,茶馆又成为争聘教师"六腊之战"的战场。
可以说,七十二行,行行都把茶馆当做结交聚会的好去处,茶馆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旧社会的茶馆还兼有调解社会纠纷的职能。
亲朋邻里之间若出现了纠纷,双方约定到某茶馆"评理"。
凡上茶馆调解纠纷者,由双方当事人出面,请当地头面人物调解,双方参加辩论的对手经过一番唇枪舌战之后,由调解人仲裁。
川西茶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生成和变迁共3篇川西茶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生成和变迁1川西茶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生成和变迁川西茶馆是四川西部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它是川西地区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川西人民赖以生存和交流的公共空间。
在川西茶馆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既有不断推陈出新的改变,也有传承发展的沿袭。
川西茶馆作为一种社交场所,不断吸引着各类人群的参与和关注,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川西茶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当时的川西地区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茶馆成为了川西人民主要的娱乐消遣场所。
随着时代的变迁,茶馆不仅是民间文化活动的地方,还成为了政治和经济信息传递的重要窗口。
在第一次国共内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川西茶馆更成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情报收集的重要场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川西茶馆已经不仅仅是人们聚会交流的场所,更成为了商贸活动的重要地点。
茶馆里的年轻人开始使用微信等新媒体,开展电子商务,推动茶馆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进程。
同时,面对现代人寻求快节奏、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茶馆也开始推出线上预定、点餐等服务,以迎合消费者的需求。
川西茶馆在发展历程中既丰富多彩又欣欣向荣,同时也遭遇了一些挑战。
其中之一便是人员的流失和茶馆文化的失传。
随着茶馆中老一代业主的去世,茶馆文化逐渐消失,各种商业活动不断侵蚀着茶馆传统文化。
茶馆现在需要更多的新力量的支持和帮助,以保护和传承中国茶馆文化。
总的来说,川西茶馆是川西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代表了川西地区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
随着时代的变迁,茶馆也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和人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
茶馆要继续发挥其公共空间的社交和文化作用,让人民的生活更充实、更丰富,推动川西地区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总体来看,川西茶馆作为中国茶馆文化的代表之一,长期以来承载着人们的社交、娱乐和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
时至今日,茶馆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适应着现代人们对于文化生活的多方面需求。
四川茶馆中的茶艺语言
四川茶馆中的茶艺语言
四川茶馆中专事泡茶和续水的茶博士;,旧时称之为堂倌;。
现在人们尊称为师傅;或者叫服务员;,不少的师傅技艺十分高超。
且看他们的茶艺,七八位茶客围着矮茶桌坐定后,客人喊声泡茶;,师傅便应声而至。
只见师傅右手提着紫铜长嘴壶,左手五指分开。
夹着一摞茶碗、茶盖、茶船,来到桌前一挥手,茶船叮哨连声满桌开花,恰到好处地在客人面前各停一个,可谓分别就位;紧接
着把装好茶叶的茶碗放在一个个茶船上,左手扣住茶盖,紧贴茶碗,右手上的紫铜长嘴壶如赤龙吐水,待水将满碗时,忽地一收一翘,接着吧嗒一声,茶盖翻过去将碗盖住,全部动作快速、干净、利落,真是技精进乎道矣!
很多人都看过电视片《中国一绝》。
此片曾介绍过成都的方忠钰
老人表演的掺茶绝技。
看这位老人的表演,不能不令人叫绝。
方忠钰身手超凡,上世纪50年代时他双手连碗带盖能摞15副,高度足有60多公分,他两手能同时提壶掺水,茶毕送客,他一只
手端一只茶碗,拇指扣住碗盖,能把剩茶水倒得片叶不留,堪称绝活。
四川茶馆的茶艺,还生成了一些川味浓郁的茶馆语言。
《四川文
史资料集萃》(第6卷)刊有沈风志先生撰写的《四川茶馆》一文,
对成都茶馆语言作了较详的介绍,转录在后供人们了解:成都茶馆还有许多约定成俗;的、别致有趣的行业语言。
加茶叶叫做叶子,把茶叶放进茶碗叫做抓;每碗茶叶多的叫做饱;,少的叫做啬;,本来是饮茶或喝茶却叫做吃茶;,把开水第一次冲进有茶叶的茶
碗叫做发叶子;或泡茶;,开水温度不够,茶叶不沉底,一部分浮在水面上叫发不起;,讽为浮舟叶子;,开水放置稍久,温度已降低,叫做疲;,或说水疲了;。
川茶文化的特点四川是我国最早种茶和饮茶的地区之一。
川茶文化有着怎样的特色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川茶文化的特点,一起来看看。
川茶文化的特点川茶自古多特色。
在唐代,蜀中有8大名茶,即“雅州之蒙顶,蜀州之味江,邛州之火井,嘉州之中峰,彭州之堋口,汉州之扬村,绵州之善目,利州之罗村。
”其中以蒙顶、味江地方的川茶最出名。
茶博士陆羽在《茶经》中有10多处写到川茶,历代诗人对川茶也多予吟咏。
唐代最负盛名的茶是蒙顶茶。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
”这是白居易赞颂蒙顶茶的一句诗,有口皆碑,广为传颂。
蒙顶茶产于四川名山县蒙山。
蒙山有五峰,状如莲花,最高的叫做上清峰。
群山巍巍,树木苍翠。
蒙山产茶,历史悠久,相传西汉末年,蒙山开始种茶。
从唐朝开始蒙顶茶已作为贡茶,“蒙茸香叶如轻罗,自唐进贡入天府”。
直至清朝,1000多年间,蒙顶茶年年皆为贡品,奉献皇室享用。
蒙顶茶,是蒙山所有名茶的总称,蒙顶茶原来有很多花色品种,分为散茶和成型茶两大类。
散茶有雷鸣、雾种、雀舌、白毫;成型茶为龙团、凤饼。
后来主要生产散茶。
现在主要有蒙顶甘露、黄芽和石花,以及万春银叶和玉叶长春。
其中,黄芽和石花,属黄茶类;甘露、万春银叶和玉叶长春属烘青绿茶。
茶馆。
饮茶习俗,最早发源于四川一带。
四川旧时茶馆最多。
茶肆栉比,依山傍水。
客来随意设座,泡茶一杯。
碰上熟人同事,聊天谈心,畅叙家常。
四川人称之为“摆龙门阵”。
或者背靠竹榻,遥望碧云兰天,观赏山光水色,别有一翻情趣。
相传,旧时中国最大的茶馆在四川,四川最大茶馆在成都,成都最大的茶馆是当年的“华华茶厅”。
那个茶厅开设在东大街,内有三厅四院,一眼望去,好象深不可测。
成都茶馆之所以受人喜爱,其原因就在于成都茶馆有茶、有座、有趣。
所谓“有茶”,就是能让茶客得到满足。
俗话说“茶好不如水好,水好不如器好”。
因此,旧成都茶馆的经营者在用水、备茶、轩茶具上是毫不含糊,颇具匠心的。
先说水。
沏茶之水,《茶经》有言:泉水为上,河水次之,井水为下。
四川茶馆文化
谈到四川的特色文化,那么四川的茶馆文化则是我们避无可避的一个话题。
俗话说:四川“头上晴天少,眼前茶馆多”。
茶馆在四川,可谓是遍布大小巷,尤在成都。
成都人不能一日无茶,坐茶馆是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
因此,茶文化在成都已经被演变成独具巴蜀特色的“茶馆文化”。
当然,特色的四川茶馆文化必然是少不了特色的川茶。
四川盆地周围具有较广阔的丘陵地带,这里气候湿润,降水丰富,丘陵的排水性较好,再加了土壤呈酸性,这些都是适宜茶树生成的自然条件。
茶的源流最早可以追溯到史前的氏族时期,到了先秦时期,川茶由东部的巴族扩展到了西部的蜀地。
此时,茶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是十分重要的了。
两汉时期,川茶产区和产量都进一步的增加,茶叶市场开始出现。
唐及五代,四川已经成为全国茶叶的主产区,分布于成都平原周围和川南、川东的长江流域。
数十种川茶已经蜚声全国。
两宋时期,四川产茶占了全国的一半。
北宋开始实施大规模的“茶马互市”,并在成都设成都府路茶场,负责在四川产茶州县设买茶场,四川与藏区交接设卖茶场和买马场,进行茶马贸易。
至此今天,川茶仍在全国的茶市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此间,就有闻名全国的蒙顶甘露茶和峨眉竹叶青。
由川茶的源流看来,四川人爱饮茶的习惯是由来已久的,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茶馆文化在四川的流行的原因了。
四川的茶馆布置较为简单,但意在舒适。
小方桌、竹靠椅、骨瓷茶碗、紫铜茶壶。
这些可都是茶馆子的标配。
在成都茶馆喝茶喝的是盖碗茶,话说这盖碗茶还有所来历。
所谓“盖碗茶”,包括茶盖、茶碗、茶船子三部分,故称盖碗或三炮台。
茶船子,又叫茶舟,即承受茶碗的茶托子。
传闻是唐代西川节度使崔宁之
女发明的。
由于原来的茶杯没有衬底,端茶时常常会烫着手指,于是,崔宁之女就巧思发明了木盘子来承托茶杯。
为了防止喝茶时杯易倾倒,她又设法用蜡将木盘中央环上一圈,使杯子便于固定。
这便是最早的茶船。
后来茶船改用漆环来代替蜡环,人人称便。
流传至今,就是所谓的盖碗茶了。
我曾听闻过这样一个说法:成都人生在家里,活在茶馆里。
足以见得茶馆在成都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了。
茶馆在成都,它的属性早已不是单纯的饮茶的休闲场所了,可谓是身兼数职。
茶馆是重要的社交场所。
成都的茶馆遍布大街小巷,旧社会中,无论什么行业,什么身份,三教九流、七十二行都在这里相聚。
占据一张方桌,或谈天说地、插科打诨、洽谈生意、看货贸易、结友聚会、打打麻将。
成都人喜欢“摆龙门阵”,最热衷的场所当然是在老茶馆中。
小方桌,竹靠椅、翘起二郎腿就开摆。
邻里之间,家长里短,乡间旧闻,国内外大事等,都在茶客们口中变成横飞的泡沫星子。
人们相互交流的信息也都是仅供娱乐调侃,在没有言论负担下,大家更是将故事讲得绘声绘色,但这里面不免有着添油加醋的原因,也更可见成都人嘴皮子厉害。
口干舌燥之际,茶水便是最好的饮料,提神又解渴。
在旧社会时,茶馆还是一个公共评判场所。
亲朋邻里之间若出现了纠纷,往往约集茶馆“评理”。
凡上茶馆调解纠纷者,由双方当事人出面,还得请当地头面人物调解,双方参加辩论的对手经过一番唇枪舌战之后,由调解人仲裁。
所谓“一张桌子四只脚,说得脱来走得脱”。
如果双方各有不是,则各付一半茶钱;如是一方理亏,则要认输赔礼,包付茶钱。
在茶馆里常常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
茶馆的另一重要职能是作为娱乐休闲场所。
在茶馆里,人们不仅能够饮茶、摆龙门阵。
还可以欣赏到许多精彩的技艺表演。
首先当属手艺精湛的“茶博士”了。
然而,所谓茶“博士”,可不是学术研究上的博士,而是在成都茶馆煎茶、煮茶、沏茶、泡茶的师傅。
茶博士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有客人临门,立即迎上前去,找到合适的座位,一手拎着擦得光亮的紫铜大嘴茶壶,另一只手将捏在手中的白瓷盖碗“扑”地一声摆到你面前。
然后,像杂技表演一般,提壶从一尺多高处倾注下一股清流往碗里汩汩冲茶。
一杯茶倒下来,不溅出分毫。
有的茶博士技艺高超,招式颇多,比如说:背对着桌子,向后仰着四平八稳地将水注入茶杯之中,实在令人拍手称快、叹为观止!除此之外,在一些高档的茶馆,还可观赏到著名的川剧表演:变脸、喷火,还有评书,可谓是视觉与味觉的双重享受。
在大街小巷中的普通茶馆中,还有许多小生意在此得茶馆的福荫,卖报的、修脚的、擦鞋的、掏耳朵的、卖零食小吃的。
可见,坐在茶馆中,可不是单单饮茶打发时间,多的是小把式、小玩意供您打发时间。
所以,成都人都爱钻到这热闹地儿来。
四川地处盆地,又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春早、夏热、秋雨、多云雾、少日照。
所以,四川人一年四季都爱屯室内,不爱动弹。
长久以来的生活习惯,导致了四川人悠闲的整体性格。
成都也成为全国闻名的休闲城市。
其中最能体现其休闲的还当属大街小巷的茶馆了。
成都人饮茶,说到底,饮的一种生活态度,品的一种人生。
如果说成都人成就了茶馆文化,那么茶馆文化同样也养育了成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