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及脑保护规范化有效治疗及病例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2.30 MB
- 文档页数:15
大面积脑梗塞患者血管内低温治疗的安全性分析作者:闫树贵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年第03期[摘要] 目的根据我院实际临床试验数据全面分析,大面积的脑梗塞患者在脑血管内采用低温治疗法的安全性。
方法把88例患有大面积脑梗塞患者,随机抽取平均分为常温治疗组(44例)和低温治疗组(44例),根据治疗过程的数据结果,将两组临床数据进行详细分析对比。
结果在同等治疗规定时间内,常温组与低温组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差异;根据患者的临床实际表现,在血管内接受低温治疗的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的神经系统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和恢复,治愈率较高。
结论通过本次两组不同的临床治疗表现数据得出,在大面积脑梗塞患者血管中采用低温治疗的方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系统,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关键词] 脑梗塞;血管;低温治疗;安全分析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16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352-02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在医学研究治疗领域获得了显著的成就,其中尝试在血管内使用低温疗法对大面脑梗塞患者有显著的治愈效果。
低温治疗技术对人体大脑的神经有修复强化作用,是保护大脑的一个屏障,没有明显的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降低大脑内能量的消耗、代谢。
近些年来,对大面积脑梗塞患者血管内采用低温治疗法,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运用,我院也尝试采用这个方法治疗大面积的脑梗塞患者,经过分组对比得出,接受血管内低温治疗的大面积脑梗塞患者,一定程度上都取得了有效的治愈效果。
对此,根据我院的实例临床表现,对大面积脑梗塞患者血管内采用低温治疗方法的安全性进行有效数据的详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随机抽取我院于2011年10月至2013年5月这一期间,在我院住院患有大面积脑梗塞的88例患者,作为主要试验研究对象。
我院将这88例脑梗塞患者平均分为常温与低温两组,每组患者男女人数和平均年龄都相同,对着两组患者同时实施血管内低温疗法和常温疗法进行不同形式条件下的治疗方式。
IN FOR IGN M DI L T R T M NT 中外医疗中外医疗2008NO.18CHINA FOREI G N MEDICAL T RE ATMENT在我的神经外科工作中,颅脑损伤,脑血管病(尤其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其致死率及致残率较高,亚低温做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已被大多同道采用,现将我们2000年7月~2007年8月间进行亚低温脑保护治疗的96例病人资料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96例病人中重型颅脑损伤61例,脑出血2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男58例,女38例,年龄11~79岁,平均37.5岁,受伤致入院时间10min~6h ,平均2h ,所有患者均经CT 检查,诊断明确,致伤原因:车祸伤43例,坠落伤12例,打击伤11例,其余为自发脑血管意外。
行去骨瓣减压及血肿清除术48例,格拉斯哥评分3~5分52例,6~8分44例,伴有1例瞳孔扩大者49例。
双侧扩大者21例,双侧瞳孔无明显异常者26例。
1.2治疗方法亚低温脑保护治疗,本组病人均采用北京恒帮公司生产的降温毯。
该机一部主机可同时接两床降温毯,毯内加入循环的干净水,开机时一般设置温度为15℃左右,可以较快的把体温控制在30~33℃之间,体温以肛温探头测得(肛温比脑温低0.33左右)[1]。
同时给予冬眠1号:生理盐水500mL ,氯丙嗪100mL ,度冷丁100mg ,异丙嗪50mg ,维持静脉滴注,对于躁动不安者首先给予安定10mg 静推,有呼吸不良者给予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血氧饱合度低者给呼吸机辅助呼吸。
亚低温治疗时间一般为3d~7d ,3例停用冰毯及冬眠药物后体温仍较高且持续不下(考虑中枢性高热)者,应用时间达20d 之久,脑水肿消退后给予逐渐复温。
2结果96例患者中良好45例,中残21例,重残18例,死亡12例,死亡率12.5%。
3讨论3.1亚低温脑保护治疗机制[2](1)降低脑组织耗氧量,减少乳酸堆积;(2)抑制高糖血症,减轻继发性脑损伤;(3)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4)抑制内源性毒性产物对脑细胞的损害作用;(5)减少钙离子内流,阻断钙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6)减少脑细胞结构蛋白破坏,促进脑细胞结构和修复;()减轻弥漫性轴索损伤;()减少神经元凋亡。
脑血栓的病例分析与研究脑血栓是指由于血液凝块阻塞了脑血管而引起的一种病症。
它是目前最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也是导致中风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疾病的增多,脑血栓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一些真实的病例来深入研究脑血栓的特点、症状及其治疗。
一、病例介绍李女士,女,65岁,退休教师。
不抽烟,不喝酒,无任何基础疾病。
一天早上,她突然感到右手无力,随之出现言语不清,右侧肢体活动不便,以及右眼视力模糊。
李女士的家人立即将她送往医院进行检查。
医院的CT检查结果表明,她患有右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即右侧脑血栓。
二、病症分析脑血栓最明显的症状之一是肢体不适或瘫痪。
这是由于脑血栓导致了脑组织缺血及死亡所致。
这种情况下,患者往往会表现出半身不遂、手脚无力等症状,以及肢体麻木、感觉丧失等。
此外,脑血栓还可能导致语言和视觉障碍。
患者可能会出现失语、言语不清、失明等症状。
三、治疗方法尽管脑血栓的症状很明显,但是早期诊断和治疗极为重要。
如果能够在早期发现并治疗,可以更好地保护脑组织及其功能,减少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提高治愈率。
在现代医学中,脑血栓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溶栓增加血流量,消除梗塞,从而使患者尽快从症状中恢复。
常用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华法林和肝素等。
手术治疗是指通过手术切除或修复血管,解除脑血栓的影响。
常用的手术方式有动脉内治疗和深静脉重建术等。
四、预防措施除了治疗脑血栓之外,预防脑血栓的方法同样重要。
以下是一些有助于预防脑血栓的方法:• 控制血压和血糖:高血压和糖尿病是脑血栓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通过保持健康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来控制血压和血糖是十分重要的。
• 停止吸烟和限制饮酒:吸烟和饮酒会增加脑血栓的风险。
因此,适量饮酒和停止吸烟是非常重要的。
• 定期锻炼:定期锻炼可以增强心血管健康,减少脑血栓的风险。
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快步走、慢跑、游泳等。
低温疗法概述低温疗法:是一种以物理方法将患者的体温降低到预期水平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
根据治疗温度的不同,分为深低温治疗、低温治疗、亚低温治疗等。
近几年,国外率先开始使用亚低温(30-35℃)治疗脑缺血、脑缺氧和脑出血病人,取得了令人嘱目的研究成果.临床深低温治疗的应用和研究由来已久,低温在心外科和神经外科手术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的脑保护作用,但体温低于28℃时,常诱发心律失常、凝血机制障碍等严重并发症。
因此从80年代起,深低温已很少应用,80年代末,研究发现脑温下降2~3℃(亚低温)对缺血性脑损伤也有保护作用,且无深低温所致的各种并发症,使低温治疗重新引起人们的兴趣。
近几年,国外率先开始使用亚低温(30—35℃)治疗脑缺血、脑缺氧和脑出血病人,取得了令人嘱目的研究成果,1996年Metz对一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采用冰毯机体表降温,结果10例中有7例恢复伤前的正常状态,认为低温(32。
5—35℃)可降低颅内压;同年Reith对39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观察中发现脑卒中后及时降低体温有助于减少病死率。
亚低温疗法疗效研究发现亚低温对脑血流有调节作用、降低脑氧代谢率和改善细胞能量代谢、减少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减少氧自由基的生成、减少细胞内钙超载,增加神经元泛素的合成、减少神经元坏死和凋亡、促进细胞间信号传导的恢复、减少脑梗死的面积、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等.研究还发现低温对血压、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pH值和血糖无影响,对实验动物心、肺、肾、小肠也未见病理性损害,说明低温并不增加其他组织器官的损害.临床上亚低温疗法主要适用于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脑缺血、复苏后脑病、严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及中枢性高热等症.一般说来,颅内压增高伴有躁动不安、体温升高、抽搐、去大脑强直等现象,GCS7~8 分以下为适应症。
自主呼吸停止经抢救仍未恢复者,一般不主张亚低温治疗.医学原理亚低温治疗是神经内科疾病治疗手段之一,运用条件已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