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低温脑保护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750.00 KB
- 文档页数:34
亚低温脑保护的护理要点
1. 一定要密切监测体温啊!就像随时关注宝贝的情绪一样。
比如每隔一段时间就给患者量个体温,不能让体温波动太大呀,不然怎么起到好的脑保护效果呢!
2. 保持环境安静很重要啊!这就好比人在熟睡时需要安静一样。
要是周围吵吵闹闹的,能对患者好吗?所以一定得给患者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
3. 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呀!就像时刻留意朋友的脸色变化一样。
要是发现有什么异常,赶紧告诉医生,可不能耽误了!
4. 皮肤护理也不能马虎啊!就像我们爱护自己的脸蛋儿一样精心。
按时翻身、保持皮肤干燥清洁,可别让患者出现皮肤问题呀!
5. 做好营养支持哦!这和给小树施肥让它茁壮成长是一个道理呀。
要保证患者有足够的营养来恢复,可不能让患者饿着呀!
6. 心理护理也很关键呢!这不就像给人鼓励打气一样嘛。
多和患者交流,哪怕他暂时不能回应,也要让他感受到关爱和支持啊!
7. 医护配合要默契呀!这就如同跳舞时两人要配合好步伐一样。
医生说怎么做,咱们就严格执行,大家齐心协力才能让亚低温脑保护发挥最大作用呀!
总之,亚低温脑保护的护理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一定要认真细致地做好,才能真的帮助到患者呀!。
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的护理进展随着国民经济和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交通意外的发生也在逐年增加,由此导致的颅脑损伤致残率,致死率也在不断上升。
早期积极的救治效果对伤者的下一步治疗和预后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亚低温对缺血性和外伤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已引起各国学者的重视。
有研究[1]表明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给予亚低温治疗能显著减轻患者脑组织水肿,有效控制颅内高压,促进神经功能的康复,并能显著改善颅脑外伤患者康复后的生活质量。
本文就颅脑损伤病人实施亚低温时机的选择、降温的方式、目标温度、持续的时间、如何复温及护理进行综述如下:1 亚低温开始时机毕敏,王德生等研究[2]认为,发病后6h内开始亚低温治疗能显著改善临床预后,是理性的亚低温治疗时间窗,6-24h仍然有效,但24h后开始治疗无效。
贾军,钟天安等[3]将76例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合常温治疗组进行对照研究后得出,伤后24h 之内开始的亚低温治疗仍能得到肯定的治疗效果。
潘明远等[4]通过一组亚低温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受伤到亚低温治疗时间长短,分为伤后6小时内治疗组及伤后超过6小时治疗组进行对照得出,越早使用亚低温治疗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及预后就越好。
2 降温方式2.1降温毯降温现在国内外大多学者倾向于使用冰毯机给患者降温,即通过大面积的体表降温使中心体温和脑部温度降至治疗所需温度,并维持数日较稳定的低温状态。
白玉华,凌志安等[5]认为使用降温毯降温,可以控制降温的速度,不易发生寒颤,克服了传统物理降温中降温速度和效果无法控制的缺点,并且操作简单,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调节。
2.2血管内导管降温降温原理是将一装有温度可控的循环盐水导管插入到大静脉(通常由股静脉插入到下腔静脉),这种新颖的血管内降温装置可成功地实施对复苏后患者的降温,其降温效果可靠,可主动控制性复温且并发症较少,是目前比较有前景的一种新型降温方法[6]。
2.3其他降温方法冰水保留灌肠、冰水洗胃、冰水鼻腔灌注、腹腔冷灌注、冷电解质液直接颈动脉灌注、冰水(4℃冷生理盐水)静脉注射。
亚低温治疗在重症医学科脑复苏中的应用亚低温疗法又称冬眠疗法,是目前临床研究中被证实有效的脑保护治疗措施之一[1],现将这一治疗技术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亚低温治疗的背景医学类运用低温技术报道首次见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
到了80年代,其阶段性成果包括1987年Busto的动物实验。
Busto将实验鼠的全脑缺血模型(20分钟)脑温降低到30~33℃,发现实验鼠的神经元几乎无病理性损伤,且并发症轻微,据此他提出亚低温的概念。
目前国际医学界将治疗性低温划分为轻度低温(33℃~35℃)、中度低温(28℃~32℃)、深度低温(17℃~27℃)、超深度低温(≤16℃),将轻中度低温(28~35℃)称为亚低温。
至今已经有大量的动物实验与临床资料验证了亚低温治疗对各种类型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2.亚低温脑保护机制研究发现,亚低温疗法对脑损伤的保护机制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的。
亚低温治疗首先使脑细胞的需氧量减少,降低脑氧代谢率。
数据显示,体温每降低1℃(在诱导低温过程中),脑细胞代谢率下降5%~7%。
李燕玲、顾国嵘等证实了在脑损伤的初期阶段,亚低温治疗可有效改善脑细胞损害,其作用是通过阻断脑细胞凋亡、抑制线粒体损伤作用、减轻内源性细胞毒性等作用等达到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的目的[2-3]。
张斌[4]在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亚低温治疗对比研究时发现,亚低温治疗组预后良好率、中残率高于对照组,重残率、植物生存率、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并推测亚低温可能是通过抑制各种创伤后的增高的炎症反应,减轻二次脑损伤而达到脑保护作用。
3.亚低温在脑复苏中的临床应用3.1 亚低温的应用范围目前国际上亚低温治疗主要运用在心室纤颤、室性心动过速所致心跳骤停经复苏后仍昏迷的患者。
2005年和2010年的心肺复苏指南中均强调亚低温疗法对于心脏骤停的重要性,亚低温治疗成为临床上进行脑复苏的标准措施[5]。
目前亚低温的治疗运用日益广泛,包括重型颅脑损伤、脑损伤后难以控制的颅内高压、中枢性高热、各种明显精神症状的患者等。
·临床监护·0 引言脑出血又叫出血性卒中,是指人体在非外伤性情况下,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自发破裂出血,是一种致死率及致残率都很高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占急性脑血管病的20%-30%,病死率为30%-40|%,而脑出血后血肿分解出来的产物和脑组织损伤后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可致脑部水肿,使局部脑缺血和颅内压增高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1]。
亚低温治疗能明显地改善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现就其在临床中的应用研究及护理综述如下:1 亚低温脑保护的临床研究现状目前国际上将低温划分为,轻度低温:33℃ ̄35℃;中度低温:28℃ ̄32℃;深度低温:17℃ ̄27℃;超深低温:2℃ ̄16℃。
其中28℃ ̄35℃轻中度低温称为亚低温,在ICH发病后12h进行全身及头部局部亚低温治疗均是安全的,并在6小时内达到低温稳定状态,可显著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起到防止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
2 亚低温脑保护治疗脑出血的机制亚低温脑保护治疗脑出血的机制有:①降低脑耗氧量,维持正常的脑血流,改善细胞能量代谢,减轻乳酸蓄积[2-3]。
②抑制白三烯(LTS)的生成,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及降低颅内压。
③减少乙酰胆碱、儿茶酚胺以及兴奋性氨基酸等内源性有害因子的生成和释放。
阻断毒性代谢产物对神经细胞的损伤作用。
④减少细胞内钙超载,阻断钙对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
并具有调节蛋白激酶的活力,促进缺血再灌注后期蛋白质的合成。
⑤减少细胞炎性相关因子的释放,减少神经细胞结构蛋白破坏,促进神经细胞结构和功能修复。
改变脑缺血后各种酶的活性,减轻缺血性神经元损伤,减少神经元坏死和凋亡[4]。
减少脑梗死的面积、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5]。
3 亚低温脑保护治疗脑出血患者的临床应用3.1 降温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有80% ̄90%出现发热现象,因为这类患者体温调节中枢受损,红细胞溶解吸收等均可引起发热,一些学者通过脑降温治疗仪(HTI)进行脑部的选择性降温,使脑温迅速下降并维持在亚低温水平33 ̄35℃但肛温却在37.5℃左右,脑细胞处于“半冬眠”或“冬眠”状态,脑细胞代谢降低耗氧量降低[4],减少脑细胞自溶坏死,达到保护脑细胞功能,减少或减轻了后遗症的发生[5],同时使破裂的血管内血液的凝固加速,以达到快速止血或减少出血的目的。
亚低温治疗在心肺脑复苏中的应用及护理进展亚低温治疗在心肺脑复苏中已被临床上广泛应用,本文重点探讨亚低温治疗的作用机制及护理措施,并进行文献复习,以期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标签:心肺脑复苏;亚低温治疗;护理亚低温治疗(MTH)是利用镇静药物使患者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
《2010年美国心脏病协会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中指出亚低温疗法对自主循环恢复后患者保护大脑及其它脏器的作用。
成功的心肺脑复苏(CPCR)不仅仅是自主循环恢复,而是尽可能恢复患者的脑功能。
在心肺复苏开始时,给予低温疗法32~34℃并持续48h。
亚低温治疗已被证实是院外心脏骤停后脑复苏的重要措施,提供脑保护的重要治疗手段[1],本文就此领域的一些护理进展进行综述。
1 亚低温治疗的作用机制将体温降至32~34℃之间被称为亚低温,是目前MTH心肺脑复苏研究中取得的最为重要进展之一[2]。
2012年国外学者Lei Wan[3]研究证明,MTH已经被运用到脑器官移植,有效地降低脑耗氧量,极大限度地抑制颅脑损伤或者是缺血后急性高压反应,还可以有效地抑制脑损伤和缺血后内源性有害因子释放和生成。
亚低温治疗可以减少心搏骤停患者复苏后TNF-α、IL-1、IL-1β、IL-8、IL-6、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核因子-κB(NF-κB)等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的产生,抑制炎症反应,降低各种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3]。
在心肺复苏中,采用亚低温进行治疗,可使患者的体温处于可溶性低温状态,从而降低机体代谢率及组织耗氧量,提高血氧含量,改善心脑功能、微循环和降低血清乳酸水平来实现的。
在亚低温治疗对肺功能影响的研究中,朱宏泉[4]等也得出了相似结论。
2 降温方法2.1 体表降温2.1.1 冰敷、冰帽降温法将其置于患者头部、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进行降温,要注意耳廓、指趾、会阴等,避免冻伤。
赵守美[5]研究证明,10%盐水冰袋具有降温效果好、低温持续时间长、患者感觉舒适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