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器乐审美感受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民族音乐审美趣味的研究中国民族音乐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它不仅反映了各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还展现了人们审美趣味的多样性。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从音乐元素到民族特色,从审美观念到审美趣味等方面来探讨中国民族音乐的审美趣味。
古代中国民族音乐是长期演变而来的,其审美趣味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在古代,人们对于音乐的审美趣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礼仪性。
在古代,音乐是与礼仪密不可分的。
人们对于音乐的欣赏主要注重礼仪性,如礼乐之音,振聋发聩,能够感染人们的心灵。
2. 节奏性。
在古代,人们对于音乐的节奏感较为强烈。
在古乐中,不同乐器演奏的节奏有着明显的差异,但是它们却能够形成和谐的整体,展现人们对于和谐的追求。
3. 音律性。
在古代,音律对于音乐的影响也极为重要。
人们注重不同音律之间的和谐性,同时也注重音律与歌词之间的呼应关系,展现出人们对于语言和音乐的高度敏感性。
1. 多元化。
现代人们的审美趣味越来越多元化,越来越多的音乐风格得到了人们的欣赏,如古典、流行、传统等等。
中国民族音乐也在这种多元化的趋势下,不断创新,形成了新的音乐风格和审美趣味。
2. 民族特色。
中国民族音乐的审美趣味也在不断强化对于民族特色的追求,如对于地域、文化、语言等因素的执着追求,展现出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3. 艺术性。
现代人们对于音乐的欣赏也越来越倾向于艺术性的体验。
人们不再局限于音乐的功能性,而是将音乐看作是一种艺术形式,更关注艺术的创造性和独特性。
结语中国民族音乐的审美趣味是丰富多彩的,它不仅反映了历史和文化,也反映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趣味。
在不同的时代和环境下,中国民族音乐的审美趣味也在不断演变和升华。
尽管在现代,中国民族音乐受到了一些挑战和冲击,但是真正的艺术形式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并不断被世人所喜爱。
中国音乐文化的总结与体会
中国音乐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
从古代的雅乐、钟鼓、磬石,到现代的流行音乐,中国音乐传统与现代元素完美融合,形
成了独特的音乐形式和民族风格。
中国音乐具有强烈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古代雅乐、宫廷音乐以及戏曲音乐都承载着中国优秀的文化
艺术,代表了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标准。
同时,中国音乐也
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通过音乐来表现民族的情感与精神,传递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中国音乐文化的特点是多样性和包容性。
中国地域广阔,民族
众多,各种音乐形式都有充分的发展空间。
蒙古族的马头琴、维
吾尔族的二胡、藏族的长号等各民族的特色音乐,在中国音乐文
化中得以得到充分保护和传承。
同时,中国音乐也容纳了许多外
来音乐元素,在吸收外来音乐的同时,又不失自己的独特性。
我曾经亲身体验过中国音乐文化的魅力,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
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
在一次古筝表演会上,演奏家娴熟地演奏
着流畅和谐的音乐,我感受到了浓郁的中华文化,感受到了那份
中国音乐特有的韵味。
在另一场哈萨克族的音乐表演中,演奏家
们激情四溢地演奏着传统的民族音乐,我感受到了那份民族自豪感和热情洋溢的向上力量。
总而言之,中国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保护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情感和精神,同时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包容性。
作为中国人的一份子,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并将其传承给后代。
民族音乐欣赏心得体会篇一:民族音乐鉴赏课心得体会由民族音乐鉴赏课所学到的我感觉选了民族音乐鉴赏课是一种幸运。
以前,我音调老唱不对,对音乐一窍不通。
后来在陈老师一学期的言传身教下,对音乐懂了些皮毛,也感受到了祖国民族音乐的魅力。
陈老师上课幽默风趣,对我来说,上陈老师的民族音乐鉴赏课就是一种人生的陶醉,一种享受。
当然在民族音乐鉴赏课上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首先对民歌有了一些了解:中国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艺术遗产,几千年来民歌一直紧密的伴随着人民,表达着他们的思想意志,记载着他们的历史,哺育着一代的民间艺术家。
在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生产方式,劳动方式的影响下,民族民歌形成了体裁形式、风格色彩、表现手段、艺术经验、音调素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民歌是中国民族音乐的源泉,中国的戏曲、曲艺、民族器乐曲、民族歌舞曲、民族歌剧音乐,它们的创作素材,音乐元素都是吸取了中国民歌的营养,在中国民歌音乐素材的基础上,再进行延伸、创新、继承和发展。
其次,我对民族唱法有了一些了解:民族唱法是在我国民族艺术土壤中孕育成长,在继承中国各民族的民族唱法,戏曲唱法和曲艺唱法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了欧洲传统唱法的科学训练手段和技术方法,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强烈民族风格和特点的歌唱艺术。
民族唱法以民族语言为基础,以独特的行腔和韵味为精髓和特长。
重视唱“情”,强调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歌唱美学原则,并与形体表演紧密结合,使歌唱的情、声、腹、腔、味、表演交相辉映。
民族唱法讲究声音的明亮,音色甜美,圆润,形成了声情并茂、字正腔圆的特点。
再者,我也了解了不同省份、不同地区的民歌,像河北民歌《放风筝》,山西民歌《五哥放羊》,湖北民歌《清江放排》,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内蒙古民歌《牧歌》、《夏夜》、《良宵》,青海民歌《半个月亮爬上来》、《青春舞曲》,福建民歌《采茶捕蝶》。
四川民歌《康定情歌》,安徽民歌《凤阳花鼓》等等。
也了解了不同歌手的民族唱法,像李娜的《嫂子颂》、《好人一生平安》、《青藏高原》,毛阿敏的《同一首歌》、《历史的天空》、《渴望》、《烛光里的妈妈》,刘欢的《心中的太阳》、《弯弯的月亮》、《绿叶对根的情意》,邓丽君的《小城故事》、《又见炊烟》、《甜蜜蜜》、《何日君再来》,阎维文的《举杯吧,朋友》、《啊,丽江》、《三峡船夫曲》,王宏伟的《西部放歌》,宋祖英的《大地飞歌》、《爱我中华》、《小背篓》等等。
中国民族器乐赏析中国民族音乐指用中国传统乐器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
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悠久。
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流行吹笙、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器乐演奏形式,那时涌现了师涓、师旷等琴师和著名琴曲《高山》和《流水》等。
秦汉时的鼓吹乐,魏晋的清商乐,隋唐时的琵琶音乐,宋代的细乐、清乐,元明时的十番锣鼓、弦索等,演奏形式丰富多样。
近代的各种体裁和形式,也基本都是对传统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民族器乐有各种乐器的独奏、各种不同乐器组合的重奏与合奏。
不同的乐器组合,不同的曲目和演奏风格,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器乐乐种。
各种乐器的独奏是民族器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琴曲《广陵散》、《梅花三弄》;琵琶曲《十面埋伏》、《夕阳箫鼓》;筝曲《渔舟唱晚》、《寒鸦戏水》;唢呐曲《百鸟朝凤》、《小开门》;笛曲《五梆子》、《鹧鸪飞》;二胡曲《二泉映月》、《听宋》等等,都是优秀的独奏曲目。
纯粹用锣鼓等打击乐器合奏的清锣鼓乐,音色丰富,节奏性强,擅长表现热烈红火、活泼轻巧的生活情趣。
如《八仙序》(浙东锣鼓)、《十八六四二》(苏南吹打)、《鹞子翻身》(陕西打瓜社)、《八哥洗澡》(湘西土家族“打溜子”)等。
由各种弦乐器合奏的弦索乐,以优美、抒情、质朴、文雅见长,适宜于室内演奏。
如《十六板》(弦索十三套)、《高山》、《流水》(河南板头曲)等。
用吹管乐器与弦乐器合奏的丝竹乐,演奏风格细致,多表现轻快活泼的情绪,如《三六》、《行街》(江南丝竹),《雨打芭蕉》、《走马》(广东音乐),《八骏马》、《梅花操》(福建南音)等。
由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合奏的吹打乐,演奏风格粗犷,适宜于室外演奏,擅长表现热烈欢快的情绪。
如《将军令》(苏南吹打)、《大辕门》(浙东锣鼓)、《普天乐》(山东鼓吹)、《双咬鹅》(潮州锣鼓)。
有不少吹打乐种,在乐队中兼用弦乐器,因而音乐兼具丝竹乐的特点,如《满庭芳》(苏南吹打)、《五凤吟》(福州十番)等。
一般说来,北方流行的吹打乐重“吹”,吹奏技巧高;南方流行的吹打乐重“打”,锣鼓在吹打乐中起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乐队欣赏感受比较民族管弦乐队和西洋管弦乐队的建制,我们从它们建制的“组织原则”上识别出两种乐队的渊源,从而更好地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乐队形式。
1,以弦乐族为中心的组织特征西洋管弦乐队是从17世纪的歌剧、芭蕾舞的伴奏乐队发展而成的。
自海顿和莫扎特确立了“双管编制”的乐队形式后,乐队人数由少增多,从总人数40—60人左右的“双管编制”发展到当今百余人的“多管编制”的超大型乐队,有一个特征始终未变,就是弦乐队的人数占乐队总人数的60%(甚至比例更大)。
它当之无愧地成为乐队的核心乐器族。
民族管弦乐队接受了这个“外来的”西洋管弦乐队特有的组织原则。
2,力求自由转调民族管弦乐队吸纳了西洋管弦乐队的律制、半音阶及宽音域概念,力求自由转调。
世界上各个音乐体系中存在多种律制——五度相生律、纯律、十二平均律等等,不一而足。
在产生了一定乐队组合形式后,就要求有一个各种乐器都接受的、能够表达某种音乐体系基本特征的律制。
在西洋管弦乐队中,十二平均律是乐队律制的基础。
它以牺牲了和声方面的部分谐和为代价,以求自由顺畅地转调。
西洋音乐以十二个半音阶为基础,并力求扩大乐器的音域,表达丰富的音乐信息。
西洋乐器的改造,也是以能顺畅地演奏十二个半音作为基本出发点的。
通过比较贝多芬时期总谱中的管乐器,特别是铜管乐器的变化,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西洋乐器改造”的努力方向。
3.乐器组高、中、次中音和低音乐器的组合方式民族管弦乐队吸收了西洋音乐这种高、中、次中音和低音乐器的排列方式,不但表现在弦乐族(高胡、二胡Ⅰ、Ⅱ、中胡、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而且在弹拨族、管乐族也都如此,尽管这两个乐器族在体现这一特征上尚存不尽人意之处,两种乐队的类似排列特征,其目的是为了达到顺畅地演奏和声,而以单旋律为特征的民间音乐是不要求这样的乐器组合方式的。
4.力求发音方式的多元化原则合唱队、管乐队都可以是西洋音乐中独立的集体表演方式,由于其发音方式的统一使得音色单一,缺乏色彩,往往在音乐会后,听众有一定程度的音色审美疲劳感。
论徐沛东民族风格声乐作品的审美意蕴徐沛东(1937-2016)是一位享誉世界的民族风格声乐作曲家。
他的作品集中体现了中国民间传统音乐的精髓,也充满了他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追求。
在他的音乐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深沉而真实的情感、优美而富有个性的旋律、精心而细腻的和声和鲜明而富有表现力的节奏。
这些美妙的元素相互融合,产生了独特的声乐艺术效果,形成了强烈的审美意蕴。
一是情感的真实和深沉。
徐沛东的音乐作品中充满了对亲情、友情、爱情和祖国之爱的真挚情感表达。
例如《青春舞曲》、《山楂树之恋》、《阔别》等作品,多以青年人的热血激情为主题,表现了青年人追求理想、坚定信仰、奋斗拼搏的精神面貌。
这些情感表达都是真实的,深沉的,并且能够深深触动人们的心灵。
二是优美而个性化的旋律。
徐沛东的音乐作品中,旋律多采用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音调形式,如平调、仙曲、民歌等,在此基础上创造了诸多富有个性色彩的旋律,如《在那遥远的地方》、《小河淌水》、《偶然》等。
这些旋律深入人心,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激发人们的美好情感。
三是细腻而精心的和声。
徐沛东的音乐作品中,和声多采用中国民族音乐中的常用和声形式,如齐奏和声、分声和声、层叠和声等,既体现了国风和声的特点,又具有现代和声的技巧和处理。
例如《乡恋》、《茉莉花》等作品,和声的处理精心细腻,音乐的整体效果非常出色。
四是鲜明而富有表现力的节奏。
徐沛东的音乐作品中,节奏多采用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基本节拍,如二拍、三拍等,也融合了现代音乐的节奏元素,如自由节奏、复调节奏等。
例如《望春风》、《高山青》等作品,节奏鲜明,富有表现力,为音乐增色不少。
总之,徐沛东的民族风格声乐作品以其深沉的情感、优美的旋律、细腻的和声、鲜明的节奏等多种元素的组合,形成了独特的声乐艺术效果,体现了他深刻而丰富的审美意蕴。
这些音乐作品不仅是音乐艺术的珍品,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不断激励着我们为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民族音乐的鉴赏音乐不仅抽象,而且转瞬即逝,没有画的直观,也无文学作品的具体。
所以,在鉴赏中国民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要注意重点的把握以及方法的运用,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其精髓所在。
中国民族音乐鉴赏方法中国民族音乐历史悠久,其根源可追溯到四千年多前的原始社会,那时就已经有了歌舞这种表现形式;到了商周时代,随着时间的沉淀,音乐文化已经较为发达;在后续的中国历史上,音乐文化繁荣昌盛之局面更是屡见不鲜。
中国民族音乐,是音乐,是一种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结晶,还是中华民族情感、意志、力量以及追求的艺术抒发。
中国民族音乐经历了千年的沉淀,积累了人民的无穷艺术智慧与创造才能,不仅拥有鲜明的本土性和民族性,还拥有优秀的传承性以及世界性。
所以,有必要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精髓进行充分的发掘、鉴赏。
当然,在鉴赏的过程中,要注意重点的把握以及方法的运用,只有如此才能事半功倍。
一、创作背景的了解以二胡名曲《二泉映月》为例。
《二泉映月》的作者华彦钧是一位盲人艺术家。
他自幼丧母,30岁时便因病致盲。
在动乱的社会中,他生活无着,十分窘迫,最终流落街头,遍尝了人世间的艰难困苦,开始了一段传奇的流浪卖艺生涯。
但是华彦钧并没有被艰难的生活所击败,反而愈加好学,不断从其他艺人那里学习民间音乐,并融入自己的生活感受,最终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从民间艺人中脱颖而出,创作了诸如《二泉映月》在内的传世佳作。
《二泉映月》是作者在颠沛流离的卖艺生涯中,反复演奏、多次琢磨、不断加工而创作完成的,与其说是音乐作品,还不如说是作者人生历程的真实写照。
深情辗转的旋律,有悲怨,有伤感,时而沉闷压抑,时而激昂奋进,将作者心中的酸楚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
如果不了解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就无法做到感同身受,也就无法了解其精髓。
二、旋律的鉴赏毫无疑问,对于民族音乐而言,旋律最能表现民族特性,是各种民族音乐最为显著的特征。
旋律植根于民族文化,是民族气质、生产模式以及生活习惯综合作用的结果,最能够表现整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与情感走向。
中国民族器乐作品解读与鉴赏中国民族器乐是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音乐形式,它的艺术风格始终贯穿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民族精神。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民族器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载体,具备着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和责任。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中国民族器乐作品的解读与鉴赏。
一、民族器乐的音乐特色民族器乐是指使用民族乐器演奏的音乐。
它与西洋传统音乐有很大的区别,其中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它所倡导的音乐理念和美学追求。
中国民族器乐所追求的音乐效果是“神韵”、“灵性”和“韵味”,而传统的西洋音乐则追求的是技巧与速度的展示。
民族器乐的特点是多种乐器互相配合,构成不同的组合以传达不同的情感。
例如,笛子、二胡的合奏可以呈现出清新的田园之美,而二胡、琵琶的合奏则将传统音乐的古朴、沉稳、深沉的气韵数十年的风华展現得淋漓尽致。
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乐曲风味,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和鲜明的民族气息。
二、民族器乐的作品解读正如中国古代的中国绘画一样,中国民族器乐也经常使用典型的意象符号和象征主义表现手法,将历史、文化、故事、美景等毕生于音乐作品里。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二泉映月”这首杨洪基的琵琶曲,曲子选自古文学名篇《浮生六记》,描绘了水面上月亮的形态、光彩、景象,用琵琶得美轮美奂的协奏曲再點缀,把一个月华如水、似龙如风的美妙形态,清灵明逸地展示了极致。
没有歌词,却足见了悠悠情思;没有舞蹈,但却表达了极致的舒缓和洒脱,在听众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永不被抹去的美好回忆。
除了歌颂风景的作品外,还有反映生活的作品,譬如陈其钢的主题曲《半个月亮爬上来》。
该曲以二胡为主音,配乐和声巧妙地吸收了传统和西方音乐的特点,音乐变化有层次、婉转动听,律动节奏强,是反映人民群众反抗炸药筒,为爱牺牲的汉奸女人的不屈气概,仅为报国而投身抗战这一艰难时代英雄壮举,表达爱国主义情操的强烈作品。
三、民族器乐的鉴赏要点鉴赏民族器乐需要有一定的音乐素养和民族文化素质。
民乐演奏会观后感引言最近有幸参加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民乐演奏会,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感受到了传统民乐的魅力。
在这次演出中,我不仅欣赏到了民乐的纯粹与美妙,还深深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
下面将从演奏内容、演奏者表现以及整体观感等方面,对我在这场民乐演奏会中的观后感进行分享。
演出内容这场民乐演奏会中的曲目安排得非常丰富多样,涵盖了传统的古琴、琵琶、二胡等乐器,同时也加入了一些西洋乐器与中国民乐的结合。
我记得最深刻的是一曲《高山流水》,演奏者运用古琴和二胡,将江南古典音乐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曲调上,结合了山水之间的宁静与激扬,给人一种充满朝气和自由的感觉。
除了传统曲目外,演出中还包含了一些现代民乐的作品。
其中一支名为《彝乡韵律》的乐曲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演奏者们通过手指灵活的技巧和琴弦上不同位置的演奏,将民族音乐的独特韵律表现得淋漓尽致。
整个演奏过程中,我仿佛被带入了神秘的彝族乡村,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土地、人文和生活的情感。
演奏者表现演出中的演奏者们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技术水平。
无论是琴弦上的琴技还是吹管间的咽音,每一位演奏者都表现得非常出色。
他们不仅在演奏技巧上驾轻就熟,更是能够将音乐的情感传递给观众。
其中一位琵琶演奏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以她温柔而独特的音色,将琵琶的独特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
她的每一次演奏都充满了情感,让人很容易沉浸在她演奏的音乐中。
同时,她的技术也非常高超,无论是琵琶的滚音还是扫弦,都让人赞叹不已。
整体观感这场民乐演奏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除了演出内容和演奏者的表现外,我还要赞扬整个演出团队的专业精神。
从舞台的布置到灯光的运用,无一不体现了他们的用心和专业。
演出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让人感受到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
这场演奏会不仅是一次音乐的盛宴,更是一次传统文化的弘扬与推广。
通过这次演出,我更加深刻地明白了我们传统音乐的独特性和魅力,也让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中国民族器乐赏析
中国民族音乐指用中国传统乐器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
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悠久。
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流行吹笙、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器乐演奏形式,那时涌现了师涓、师旷等琴师和著名琴曲《高山》和《流水》等。
秦汉时的鼓吹乐,魏晋的清商乐,隋唐时的琵琶音乐,宋代的细乐、清乐,元明时的十番锣鼓、弦索等,演奏形式丰富多样。
近代的各种体裁和形式,也基本都是对传统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民族器乐有各种乐器的独奏、各种不同乐器组合的重奏与合奏。
不同的乐器组合,不同的曲目和演奏风格,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器乐乐种。
各种乐器的独奏是民族器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琴曲《广陵散》、《梅花三弄》;琵琶曲《十面埋伏》、《夕阳箫鼓》;筝曲《渔舟唱晚》、《寒鸦戏水》;唢呐曲《百鸟朝凤》、《小开门》;笛曲《五梆子》、《鹧鸪飞》;二胡曲《二泉映月》、《听宋》等等,都是优秀的独奏曲目。
纯粹用锣鼓等打击乐器合奏的清锣鼓乐,音色丰富,节奏性强,擅长表现热烈红火、活泼轻巧的生活情趣。
如《八仙序》(浙东锣鼓)、《十八六四二》(苏南吹打)、《鹞子翻身》(陕西打瓜社)、《八哥洗澡》(湘西土家族“打溜子”)等。
由各种弦乐器合奏的弦索乐,以优美、抒情、质朴、文雅见长,适宜于室内演奏。
如《十六板》(弦索十三套)、《高山》、《流水》(河南板头曲)等。
用吹管乐器与弦乐器合奏的丝竹乐,演奏风格细致,多表现轻快活泼的情绪,如《三六》、《行街》(江南丝竹),《雨打芭蕉》、《走马》(广东音乐),《八骏马》、《梅花操》(福建南音)等。
由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合奏的吹打乐,演奏风格粗犷,适宜于室外演奏,擅长表现热烈欢快的情绪。
如《将军令》(苏南吹打)、《大辕门》(浙东锣鼓)、《普天乐》(山东鼓吹)、《双咬鹅》(潮州锣鼓)。
有不少吹打乐种,在乐队中兼用弦乐器,因而音乐兼具丝竹乐的特点,如《满庭芳》(苏南吹打)、《五凤吟》(福州十番)等。
一般说来,北方流行的吹打乐重“吹”,吹奏技巧高;南方流行的吹打乐重“打”,锣鼓在吹打乐中起重要作用。
传统民族器乐演奏多与民间婚丧喜庆、迎神赛会等风俗生活,以及宫廷典礼、宗教仪式等结合在一起,较少采取纯器乐表演的形式。
民族器乐的实用性使不少器乐曲牌因用于不同场合而产生变化。
传统民族器乐乐曲都有标题,分标名和标意两类。
标名性标题只给乐曲取名以示甲与乙之区别,它和音乐内容无直接联系,如《工尺上》、《四段锦》、《九连环》、《十景锣鼓》等。
标意性标题以曲名、分段标目和解题等提示乐曲的内容,如《流水》、《霸王卸甲》、《赛龙夺锦》等。
民族器乐曲按传统习惯分为“单曲”与“套曲”两类。
单曲多为单一独立的曲牌。
套曲由多个曲牌或独立的段落联缀而成。
如南北派十三套琵琶大曲,晋北的八大套等。
如按乐曲的曲式结构类型分,主要有变奏体、循环体、联缀体、综合体等,其中以变奏体、联缀体最为多见。
创作中各种变奏技法被广泛运用。
民间艺人在一首曲牌反复演奏时,善于用各种演奏技巧对旋律作加花装饰而形成变奏,如《喜相逢》(笛曲)、《婚礼曲》(唢呐曲)等。
“放慢加花”也是一种常用的变奏手法,它将“母曲”的结构成倍扩充,同时作加花装饰。
如《欢乐歌》(江南丝竹)、《南绣荷包》(二人台牌子曲)、《柳青娘》(潮州弦诗)等乐曲都把“放慢加花”的段落安置在“母曲”之前。
另一种变奏手法是采取变化主题的结构,如二胡曲《二泉映月》的主题在其后的五次变奏时作句前、句中或句末的扩充和紧缩。
而琵琶曲《阳春白雪》中之《铁策板声》则采取结构次序的倒装,这种结构次序的变更在锣鼓段中更为常见。
20世纪20年代以来,刘天华、聂耳等对民族器乐的继承和发展做过一些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音乐工作者继续对各种优良传统曲目进行整理、加工、改编,使乐曲原有
精神得到更加完美的表现,同时还涌现出大量的新作品如《步步高》、《闲居吟》。
乐器改革方面,在统一音律、改良音质、扩大音量、方便转调、增加低音等方面有了很大进展,并产生了大型民族管弦乐队合奏等新品种,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
但是在1840年后,伴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西方音乐也对中国民族音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全民向西方学习,西方音乐成为流行,而中国传统音乐却逐渐走上了下坡路,学习小提琴的越来越多,会拉二胡的越来越少。
虽然在新千年后,这一趋势有所缓解,中国民族音乐有回暖的迹象,但是总的趋势却未缓解,中国民族音乐的颓势仍然让我们担心。
中国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中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同样也内涵深厚,虽然现在处于不利情况,但依然有着振兴的希望。
只要我们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保护,继承和发展,中国民族音乐的振兴之期很快就会到来。